《今天怎樣教語文》前言集錦
唐建新
黃河之水天上來——面對社會的轉型與教育的轉軌
不是我們反應太慢,而是社會發展太快。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見到了太多轉瞬之間的巨大變化與發展。南海邊陲上的小鎮即一個圈迅速變成了現代化的上千萬人口的大都市,高速公路從無到有迅猛延伸到了各個省會再到大多數中等城市,中小城鎮密密麻麻彷彿一夜之間矗立在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很多地方的高樓大廈春筍似的拔地而起直衝雲霄,集裝箱車在幾橫幾縱的國家交通大動脈上川流不息,過去不敢奢望的地鐵現在也幾乎在所有的大城市地下緊鑼密鼓的加速掘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也經歷了太多的名詞概念大換班。從包產到戶到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股份制改造到合資到併購到融資,從通脹到金融危機到金融海嘯,從廢除糧票油票購物票到購買股票購買期貨購買理財產品…… 我們的生活從開始解決溫飽到大魚大肉到吃特色吃營養吃品位吃情調,居住的房子從平房到樓房到筒子樓再到單元房,從騎自行車到摩托車再到開私家小轎車,家裡的電器從收音機到電視機到冰箱洗衣機,再到鏡面彩電到背投電視到液晶電視到高清電視,從黑白相機到彩色膠捲再到數碼相機,從錄音磁帶錄像磁帶到磁碟到光碟再到高密壓縮光碟…… 我們的孩子與學生,也從看電視到聽耳機到聽MP3再到MP4,從滑旱冰到滑滑板到滑排輪再到滑滑板車,從跳交誼舞到太空舞霹靂舞到搖滾到街舞,讀的書從武俠到瓊瑤到青春到新生代到韓潮…… 隨之而來的是很多很多新詞新語,不管我們理不理解願不願意高不高興,都一股腦兒地闖進了我們的耳膜與眼帘。從流行歌曲到流行小說到熱播電視,從報刊雜誌到街頭廣告到網路語言,什麼鐳射、激光、埋單、打的、期貨、義工、丁克、下崗、炒魷魚、黃金周、雙休日、非遺申報、酷、囧、譻…… 鍛煉身體變成了健身美體,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有思路才有出路,細節決定成敗,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我們從一窮二白從計劃經濟社會一步一步艱苦奮鬥著艱難的走來,還沒有完全適應,我們還來不及適應,社會發展的滾滾洪流又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把我們裹挾著推搡著不斷往前。 我們在經歷著千年難有之變革,我們也在創造和分享著現代文明,物質的生活的文化的精神的:漲價風、大洪災、非典、綠藻、加入世貿、南方雪災、汶川地震、承辦奧運、六十華誕。激動與喜悅,淚水與歡呼,悲情與援助,鬱悶與反思,仰望星空與直面現實,要我們補償其幾百年的落後距離與幾百年的獃滯運行,要我們大步流星似的去追趕與超越。 在近乎翻天覆地的社會轉型中,我們身處其間的教育,也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恢復高考、掃除文盲、改造危房、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開展職業教育、高校畢業不包分配、電視大學成人教育職工大學夜大學、窮國辦大教育、高校擴招與自主招生、義務教育階段的免費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 就在我們中小學校園裡,似乎也在不斷的在變革在變化在挪動在出新。知識就是力量,到培養自學能力再到培養素質,從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到為了一切學生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從刻苦讀書到精講多練到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到自主合作探究,從知識教育到能力培養到素質提升,從快樂教育到未來教育到生命教育到人本教育,日益翻新的口號,不斷變化的理念,讓我們還來不及消化吸納,來不及落實運用到教育教學行為之中。 社會的轉型與巨變,必然要作用於我們的教育,深刻的影響到我們所教育的孩子身上,而長期堅守校園的我們,對這一切的認識與理解,還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自然就會因為不太理解21世紀中國的教育所承載的國家意志,不太理解國家頒布的課程標準,不太理解學生髮展的基本素質,也就常常會發出「越教越不知道這個書該如何教」的嘆息。 這其中最主要的是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教育的轉軌缺少足夠的思想準備。 過去我們從事的乃至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精英教育,每一年的學年考試主要學科不及格則需要補考,補考不及格則只有留級降班重新再學習一年才升入高一個年級的學習或者高一級學校學習。通過每一學段每一學年的篩選,進入我們教室里學習的學生,一般來說都是合格的學生,在文化知識的學習上都是通過了考試的及了格的合格者。 現在,我們已經在全國範圍內普及了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擴大了高中階段的辦學規模,高等教育已經邁進了大眾化階段。我們看待學生的標準也應該相應進行調整,絕對不能夠再要求班上的學生個個都是學習上的合格者。實踐中也因為先天遺傳家庭背景以及學習基礎等原因辦不到,再加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化多樣化的趨勢,人的能力本來也存在著不同能力傾向的差異,我們的教育也只能夠在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中去教育學生,去發展學生的素質,培養起適應社會需要適應時代需要的人來。 最不能夠原諒的是進入21世紀初葉已經快接近尾聲了,我們還用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教育觀念教學標準,刻舟求劍似的去看待今天的社會去苛求今天的孩子,去與自己過不去,拿著類似於「回字有四種寫法」的學科舊標準去衡量學生,成天在那裡怨天尤人,成為了教育教學上鬱鬱寡歡的怨婦與怨夫。 換一雙眼光看社會,換一個角度看學生,我們每天就會感覺到太陽都是新的,學生身上有許多新鮮的東西。慢慢的走進學科,精心琢磨與思考,我們就會逐漸適應社會,適應學生,適應課程,適應學科,就會逐漸明白,我們今天該怎麼教語文。
第一章長使英雄淚滿襟——語文學科的無奈與堅守
要知道我們今天該怎麼教語文,首先應該了解語文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科。 在學校教育中,沒有比語文這門學科更加使人感到無奈與尷尬的了。在農業社會,我們聽慣了晨鐘暮鼓,看慣了青卷黃燈,習慣了十年寒窗。當時的教育方式,似乎都是天經地義的卓有成效的口耳相傳的私塾與書院,教育的內容似乎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語文的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無所不包的三百千四書五經。而西學東漸,現代教育興起。癸卯學制以來,語文單獨設科一百年,多少代仁人志士殫精竭慮地在探索在改革在追求,從國文國語到語文,從語言文學分科到必修選修,從教材的國文百八課到分編再到混編,從分線合擊再到分段推進,從統一教材到分編教材,語文學科至今還處於學生不喜愛家長不正視校長不重視的地步,就連我們語文人自己,就連全國的語文教育專家權威,至今也對語文學科給不出一個科學的定義,在現在正在進行的第八次課程改革的課標擬定中,幾位博導幾年研究下來給出的定義也只是一個妥協折中的說法而已,即打比方的「工具」與無所不包的「人文」。 校園裡的學生不願意學習語文,社會上的各種考試又在強化語文,輿論界的批評盯住語文,歷次運動首先拿來開刀的往往都是語文。語文教育教學的辛苦不同平常,卻常常難以得到承認。語文課常常成為了學生算累了數學題,記累了英語單詞後的休整課,學生課外補習的無緣課,成了少不得又多不了的一門尷尬課。 然而。這並不能夠阻止語文教育工作者們的探索的步履與突圍的身軀。解放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走過了紅領巾教學法、語言文學分科、精講多練、培養自學能力、語文情感派、語言思維派、大語文觀、知識樹、三主四式自學輔導、三級作文訓練、導讀派、點撥法、得得派、卡片派……不一而足。 進入本世紀初葉以來,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改革探索的步伐沒有停止過,也在繼續學習西方學習教育發達地區的語文教學,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強力推進下,大力開展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進行了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嘗試,就連語文課上學生的桌子怎麼擺放都盡量向歐美的課堂學習,一些人還在教育技術上絞盡腦汁,在方法上追求盡善盡美,創製出多少多少法多少多少技來,以期達到一勞永逸的教學效果。 學校得開門,學生得上學,語文得開課。儘管探索還在進行,儘管關於語文學科性質的爭論還遠沒有得到大家認可的共識,關於「工具」「人文」的討論還在繼續進行,關於知識教學的呼聲還在繼續高漲,在理論界,在教研層,在語文教學現場,大家仍然一如既往的滿腔熱忱的帶著悲壯的色彩在傳統語文教學經驗與現代國外教育理論中去尋覓,去淘洗,去篩選,去甄別,去繼續著依據語文教學現場的發生與發展進行著突圍與堅守!
第二章聽唱新翻楊柳枝——語文學科理論的自悟與自建
國家沒有對語文課程給出科學定義,學術界也拿不出一個科學的定義,怎麼辦?我們在教學第一現場應該且必須依據自己的感覺,藉助自己的感性認識,建立起自己的語文學科課程概念或者說語文學科理論來。 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 雖然這「兩性」一個是打比方,一個是無所不包,但是,也將我們過去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進行了提升。在實踐之中,我們的確曾經面對政治高壓,採用工具說才得以進行了間接的回擊,但是,後來的發展,似乎又走到了絕路上。工具性解決不了語文教育尤其是高中語文教育的全部,也解決不了語文課本該具有豐厚的文化文學教育的內涵。過分強調甚至只強調工具性,就會將語文帶入沒有情感沒有形象的冰冷世界,自身的發展自然會越來越枯竭萎縮。人文性又使我們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語文自身的特點與個性。因為人文的內容是無所不包的,學校教育的所有學科可以說都在進行人文教育,我們語文將此包攬得下來嗎?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衝破了工具的藩籬,但是,也需要堅守語文的陣地,要堅持語文學習中的「語」字。 什麼是語文學科應該做的事情呢?從我們自身的語文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來看,理解與運用祖國語文,即過去所說的一般意義上的聽說讀寫思,就應該是語文學科應該首先和著重培養的五種語文的基本和重要的能力。對祖國語言的聽說讀寫以及思維的能力,是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對學生終身受益的能力,也是現代社會信息時代安身立命的重要的能力,只是不同學段應該有不同的層次要求而已。 語文課程標準儘管需要進一步完善與發展,但是,她還是給了我們新世紀的很多語文學科課程理論上的新概念。對語文學科來說,我們同樣認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今天教語文繞不過去也不應該繞過去的教學中的價值追求,讓學生讀書明理,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變得聰明智慧起來,讓學生通過包括語文學習在內的各學科教育,在生存技能、生活態度、生命觀念上都得到健康發展,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期待與歸宿。語文學科教育的內容由一個維度變成三個維度,我們的語文教學就顯得豐富和多彩起來,學生的收穫,也才有了更加長遠的發展潛質與恆定的學習動力與品質。再者,語文素養這一新概念,雖然我們還不能夠清晰解說界定,但是,她所顯示的適應21世紀語文教育發展的包容性,已經遠遠超越了過去的語文能力的界限,被大家所接受與看好。 同理,過去曾經困擾我們幾十年的文本分類,諸如記敘說明議論,與詩歌小說散文戲劇,與應用文的關係,我們不能夠用形式邏輯進行分類,而今天的語文課程標準,則在高中部分明確採用三分法加以區分,即閱讀寫作,在教學中在高考語文考試大綱里,都採用議論類文本、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雖然不及國外一些地方對文本的寫實類和虛構類兩分法,但是,與我們過去的三條標準三次分類的方法,還是一大進步。在語文學科理論學科概念的建立上,我們通過討論,還逐漸明白了訓練對於工具性語文內容的學習以及能力形成的重要,也清楚了對於文學性人文性的學習內容以及審美感知方面必須採用浸潤漸染的方式而不能夠簡單機械野蠻的採用訓練的方法來進行了。 通過對語文學科理論學科概念在實踐中的逐漸感知反省與提煉,自然的,我們對學科性質,學科課程內容,對學科教育目標追求,對完成學科教育目標的作業方式,慢慢的就會在心裡產生出了一些相對清楚的感覺與認識出來。
第三章春江水暖鴨先知——課堂教學的舒展與把控
對課堂教學,是應該有一種敬畏之心的。 課堂於教師,猶如戰場之於士兵,舞台之於演員。我們的大部分心智的傾瀉與吐露,我們的教學行為的爆發與施予,都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可以說,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藝術教學才華教學智慧的最集中的體現,也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最直觀最迅捷的表現平台。 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時間空間範圍內完成預設教學任務的一種心智過程。因此有人將課堂教學的三要素歸納為教師學生教材(實為教學內容)。這裡,需要我們注意的是怎麼認識者三者的關係。在八十年代中後期,曾經被錢夢龍,上海的一位普通的語文教師歸納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思想,訓練實質上就是當時強調的教與學的行為。這一思考對我們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啟迪作用,也就是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要坐在學生的凳子上思考問題。一些青年教師不太在意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問題,缺少換位思考,滿以為簡單,自己隨便都能夠解答得出來,其結果是學生並沒有也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來學習和思考問題,來學習新的語文學科的學習內容。新的第八次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一些教師又常常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忘記了學必有師,放棄了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我們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語文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學習成果的分享者,這一切,歸結起來,還是學校教育的本質特點決定的,即站在國家意志的角度、過來人的成人立場以及職業的專門人士的高度,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正確的有效的主導。 一些人的課堂教學,包括本應該有激情有旨趣的語文課堂教學,也逐漸變成了一講到底或者一練到底的了無生氣而死氣沉沉的使人倍感鬱悶的地方,使學生日漸消磨掉了對語文課的熱愛,也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師日益產生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職業倦怠。師生之間的日漸濃厚的鬱悶與倦怠,相互影響相互刺激相互攀升,逐漸將語文課堂教學演變成了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特定時空,成為了教師單邊做口力勞動的掙扎,學生像冬眠般昏昏欲睡的休整的地方。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語文教師殫精竭慮進行設計傾其心智實施教學行為的完美藝術品,是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基礎來進行演繹與展開的,是可以且應該講究其教學行為展開的環節、構成、節律、基調以及高潮的營造的,是需要講究一節課的厚度深度廣度的,也是需要注意其高度角度與效度的。 至少,我們要考慮一堂課學生的學習方式應該變換著採用,不應該用一種方式將單調枯燥進行到底。按照心理學專家的建議,一堂課,最好有五到八個節目出現,才能夠有效避免學生語文學習心理的疲憊與倦怠。這裡的五到八個節目,就是指五到八種交替進行的不同學習方式,或者讀或者寫或者說或者思考或者討論或答辯或演講,讓語文學習的內容通過生動活潑豐富多樣的體驗與刺激進入學生的大腦,納入和構建起新的認知系統,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了對課堂教學的基本認識,我們語文教師在自己課堂教學的舞台上,才可能抓大放小綱舉目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才能夠舒展有度掌控自如,學生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也才會有目標有路徑有效果地進行生動活潑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師生們才有可能體驗和享受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快樂。
第四章吹盡狂沙始見金——教學內容的準確把握與嫻熟處理
多少年來,我們羨慕一些數理化老師拿著粉筆就去上課的瀟洒與從容,我們感嘆自己學科的無聊與無奈乃至於無助:越教越不知道如何教,常常就是從教學內容的角度發出的感嘆。 教學內容的準確把握涉及到這樣一些問題:語文課到底要教給學生一些什麼東西,語文能力是可以教會的嗎,語言知識不單獨作為考試內容了還需要進行教學嗎,考試不直接從教材取材那些課文還有再進行教學的必要嗎,語文的教學內容與教材的關係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些問題多年以來一直在語文教育界討論不完糾纏不清。 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由於學科性質的不清楚,教學內容自然就不明確。作為母語學科,我們又對語文教育的特點研究不足,一直在匆忙與焦躁中進行著語文教學內容的理性探索與功利選擇。也就是說,我們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工具性的語文知識呢,還是人文性的語文內容,這一重大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多年以來出現的見仁見智的情況只有聽之任之各取所需的延續下去。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語文教學實踐上,我們也積累了不少的感受與經驗,也開始深深認識到語文教學應該使得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使學生的語文積累越來越豐厚,語文讀寫能力越來越嫻熟,語文學習習慣越來越良好,語文發展的潛質越來越強大,語文思維與語文感悟的程度越來越深刻敏銳,語文的情感越來越細膩與康健。一句話,讓學生語文學習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這一切靠什麼為主來進行,靠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語文課堂教學憑藉什麼作載體來進行,靠我們的語文教科書。 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和現在語文課程標準是國家開設語文課程的部頒標準,經審查通過予以試用或使用的教科書是承載著國家教育意志演繹著學科教育理想的文本憑藉。儘管一段時間中考高考不直接從教科書里截取考試的素材,但是,構成學生祖國語言文字基本素養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基本要素,應該說都在都主要在我們各個學段的語文教科書里。 語文教科書的各個學段各個年級各個冊別各個單元的內容,構成了學生語文學習大廈的豐滿要素和豐富內容,這裡面既有語文知識的教學要點,也有語文能力的訓練項目,還有語文教學中如何認識與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的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民族文化的精華、先賢睿智的思考與語言的精妙表達,在語文教科書中都得到了集中的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要學的基本字詞句篇、人物典型形象、傳統文化精髓、獨到精闢認識,在教科書里都有共同的基礎性要求。 也就是說,我們的教科書是承載著語文教學指向上的雙向內容點的,是完全能夠滿足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的使用需求的。遺憾的是,一段時間以來,一些所謂的著名的語文教育權威或者貌似類的專家,以自己重點名牌學校的特優學生為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的全部對象,推而想當然的廣之,誤導一般學校普通教師以及平常學生的語文學習,以提倡不唯書不唯上為由,另行自己組織教學內容,構建自己的語文教學內容體系,這是非常有害的。這些人自己也未曾到普通學校的普通學生中去試驗過,何況很多教師還沒有精力沒有水平去組織編寫一整套適合自己學生的語文學習教材。什麼要用教材來教而不要去教教材,一般情況下,能夠將教材的語文知識與人文內容進行準確把握與嫻熟處理,就是學生們的萬幸了。 語文教學的慣性與惰性,使得一些語文教師還不能夠正確理解文章與課文的關係,還常常誤將課文當做文章來看待,看不到文章一旦進入教材進入單元,站在語文教學的角度對其教學內容和教學角度就進行了特有的規定,就不應該再像處理一般的文章分析鑒賞那樣去條分縷析面面俱到了,就應該按照單元教學導語和課後的思考與練習來確定該課的教學重點,站在學生學習基礎的角度來確定自己語文課堂教學的難點。 把握準確語文教學的雙向內容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也是很考量教師語文功底和職業道德的重要尺度。有了準確把握,才可能有嫻熟處理,才有本錢去談論和探討教學的方式方法。可是,近些年來,一些投機取巧的所謂專家,在一些技術性的場面上不斷誘惑青年教師,以為一旦掌握了一些方法一些技法,就可以一勞永逸一通百通,就能夠解決和替代對教材內容的準確把握。這只是一種不切合實際的虛妄做法,任何高超的技法都不能夠替代老老實實的去閱讀教材鑽研文本,都難以替代難以掩蓋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 我們對不同年段的經典課文內容的雙向把握達到了爐火純青嫻熟自如的階段,語文教師同樣也可以像數理化教師一樣,教得瀟洒自如從容大氣。 要記住,任何味道都趕不上營養本身重要,內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永遠是第二位的!
第五章羌笛何須怨楊柳——用驚喜的眼光去發現與關愛學生
師道尊嚴,是農業社會裡不可動搖的信條。教書育人是幾十年來的講求職業道德的典範要求,在以人為本的今天,這些信條與要求都受到了新的挑戰。 過去,我們有很多沒有做班主任而語文課教得很好的樣板,今天我們見到的更多的成功的語文教師則是兼任班主任的優秀教師。這就是今天的學校教育繞不過去的以人為本育人教書的重大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物質生產獲得了高速發展,加上高等教育不包分配的制度性改革,因為讀書依靠讀書掙一口飯吃的生存狀況有所改變,通過讀書來跳農門的比例開始減少;而從小開始的人本主義的教育,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普及,使得我們的學生從小滋生出了大不同於先輩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強烈的人本主義思想,在不情願的情況下是難以強迫進行學習的;在資訊高度發達今天,教師對教學資源的壟斷已經被打破,各種學習輔助性的紙介媒傳和網路報刊雜誌鋪天蓋地而來,那種農業時代的單一的先生講學生聽,一味的只進行知識灌輸的教學方式,也是越來越難以奏效。 何況,我們的很多學生,是從小就伴隨著電視,伴隨著網路,伴隨著現代娛樂長大的,也是在吸納著精華與糟粕並存的多元文化中長大的,讀著韓寒郭敬明的小說,聽著耳塞里的搖滾,哼著風靡的韓國歌曲走進我們的教室的。什麼知識就是力量,什麼勤奮讀書,什麼天道酬勤,在今天的學生身上,是越來越難以得到簡單的認可了。在現代形聲光電的多媒體的斑駁陸離的強烈震撼與刺激下,喜歡文化和文學名著閱讀的人,越來越成為稀有物種。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語文教學包括我們的學校教育,再也不能無視學生的需求,再也不能夠無視學生的挑戰,再也不能夠不研究學生而去進行單一的甚至單薄的語文教學了。 我們要從過去的香火繚繞的天地君親師的神龕供奉上走下來,走進現實之中來,與自己的學生實行人格平等的尊重與對話,將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教學資源加以充分的利用起來,讓學生參與到對其自己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之中,讓其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分享到有效學習與吸納傳統文化與人類文明的成功樂趣,通過具有現代意識先進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使學生成為現代社會的優秀公民,地球村的合格村民。 我們在實施語文教學之前,應該對學生的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學習基礎以及文化觀念及精神生活進行觀察與研究。以成人的視角專業的眼光,向我們的學生提出應有的富有理性與智慧的建議,讓我們的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牢牢打上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的健康的心理底色,成為對自己對民族對國家對時代肩負得起責任的人,自然也包括對自己的語文學習負得起責任來。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需要對學生採取協商與探討的教育方式,提出語文學習的基本規範和最低要求,在學生認可的前提下逐步強化以期達到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以適應我們不斷變化發展著的社會現實,適應終身學習的社會需求。 自己的學生,不應該再是我們抱怨的對象,而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起點與歸屬,也是我們語文教學旅途中的相伴者與分享者,語文教學效果教學成果的期待者與承載者。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願我們一直珍惜這難得的師生緣分,每天都用好奇的眼光去欣賞與關愛自己的每一位參與語文學習的學生,默默目送著他們走上自己成功的人生道路。 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站在學生的立場幫助他們學習語文,坐在學生的凳子上幫助他們克服和解決各種各樣的具體困難與問題,去獲得令師生雙方大家都滿意的語文學習的好成績。
第六章一片冰心在玉壺——教學細節的在場與關注
方法不是萬能的,細節才決定成敗。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些人對方法的崇敬達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以為一旦方法正確就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雜誌也相繼開闢專欄,一講二講三講四講所謂的方法,將一些青年教師的視線誤導到了脫離語文教科書和脫離語文教學內容的斜路上去。 在一定條件下,方法是能夠起到一定作用的。過去我們確實是曾經將方法都看作奇技淫巧而不去正眼看一下的錯誤,但是,如果我們今天又走向反面,過分誇大其作用,將其神乎其神,將其看得比朴樸實實的內容還重要,我們就可能放棄對語文教學本質的研讀。如果我們有一顆為學生語文學習著想的平常心,千方百計的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進行坦誠的學習幫助,從一些小事從一些細節著手,我們也自然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逐漸摸索出適合學習內容和適應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來。 教學的方法很多,教學的原則也很多,所有的這一切,歸結起來,還是取決於我們的語文教學的心態與語文教學的價值追求。而這一切又都取決於我們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全力以赴聚精會神一分一秒都在語文教學之場,而沒有一絲一毫的分精走神的情況,我們語文教學的諸多方法,就會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現場需求汩汩滔滔不斷湧來。 注意教學細節,實際上也是提高自己語文教學基本功的最重要內容。很多教學細節裡面,一定包孕著已積累的教學方法,它們是對多年來語文教學的感悟與教訓的反思,它們是語文教學方法的結晶與提取,而不是什麼化腐朽為神奇的靈丹妙藥,更不是一呼百應包打天下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神靈。 一般說來,很多初入語文教壇的人都很在乎教學方法的學習與使用。實踐證明,這樣捨本逐末的路子是難以走得通的。當我們知道了諸如啟發式教學的方法、小小組教學法、高潮教學營造法、精妙提問五十法、板書四十式、作文審題三十法……我們靠這些高度符號化的冰冷死板的術語,又能夠解決我們語文教學中的什麼具體問題呢?正如我們的學生,能夠口若懸河頭頭是道的說出如何寫好作文的一大堆一大堆的名詞術語,可就是自己寫不出順手的像樣的作文來一樣。 我們捨棄方法注重細節,就是希望能夠將自己的語文課做得實際實在和實惠一些,靠自己的誠實的艱苦的腦力勞動,來換取對語文教學的深度思考,來獲得語文教學內容的嫻熟處理。 大音希聲大羹無味,真正高品質的語文教學是非常質樸和自然的,是不需要去刻意追求什麼方法與環節、形式與包裝的,靠內容本身,就能夠獲得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
第七章要把金針度與人——語言及語文知識的存廢與功用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還有力量嗎,尤其是今天的語言及語文知識? 曾幾何時,我們將培根的話貼在牆上掛在嘴上融化在血液中銘刻在腦子裡,可是,文化大革命一來,居然被批為「知識越多越反動」!當我們的內心需要依靠這樣的語錄來激勵,當我們在攀登科學技術的崎嶇小路上跋涉不止,將人類五千年積澱的文明不斷傳遞給學生傳遞給下一代的時候,知識不知不覺的便與死記硬背連帶上了關係,成為了能力的對立者,被輕視被踢倒在求學的前進路上。尤其是進入21世紀,開始了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以來,「知識」與「訓練」這兩樣東西,在語文課程之中,彷彿遭遇到了又一次革命,成為了很多語文教育工作者羞於掛齒的東西。 猶如堅守中醫,反對西醫,堅持認為李白杜甫沒有學過語法照樣成為偉大的詩人一樣,我們舉出了無數在現代漢語誕生以前的個案來說明語文是沒有知識可言的,語文教學也是絕對不可能還能夠探討出什麼規律性的東西出來,將盧戇章、馬建中、黎錦熙、夏丏尊和葉聖陶等語文及語文教育大家們一百多來艱苦探索實驗的語言及語文知識,像倒髒水一樣傾盆潑出,只因為這些破爛不完美不完善,不能夠立竿見影立馬見效,還是回到無知識的狀態去隨心所欲的隨便講幾句的語文教學來得痛快來得瀟洒。 知識是對現象的一種理性抽象與概括,是透過現象對本質所進行的一種窺探。很多時候,我們對知識的把握對本質的把握,都處在一個不斷完善不斷深化的動態的過程之中。我們認可其他學科門類的認識論,但是一旦落到自己的語文學科上,則堅持認為自己特殊,口氣強硬的認為絕對不會有知識可言。而另一方面,我們又放棄了對課文內容的專心致志的深入研讀,帶著學生在文章學的以及方法論的名詞術語在漩渦里打轉。 理論研究的單薄停滯導致了我們對語言及語文的學科知識體系的懷疑與忽略,如果沒有了高考中考試大綱中的一點語言及語文知識的要求,迫使我們去講一點甚至去補一點語言及語文知識外,一些人還真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回變成雲里霧裡隨意點燃信口雌黃蹈虛凌空的學科。 當我們要求學生的語言要規範的時候,當我們面對一個複雜長句的時候,當我們希望表達上更加生動形象的時候,當我們希望自己的意思表達得滴水不漏更加嚴謹的時候,漢字結構、句子主幹、積極修辭、關聯複句這些可以相助的語言知識為什麼不能夠助一臂之力呢? 應該承認,我們的語言以及語文不是巫師方士嘴裡的咒語符號意念,而是也可以並且應該是一種客觀外在的存在,應該是有種種需要我們去發現與挖掘的內在規律。儘管我們的語文前輩們曾經急躁的一味照搬西方語言的研究方法甚至術語,但是,這並不等於我們自己的語言及語文是虛無縹緲的不可認知的東西。而實際上我們在教學中,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自覺不自覺的嘗試著講一些帶規律性的東西,諸如如何區分多音字、如何判斷句子的毛病,如何在需要的時候自覺運用修辭的方法,如何進行有力的論證,如何讀斷翻譯過來的長句子,如何進行問題的歸納,包括如何把字寫得既方又正,如何篩選與確認信息,等等等等。 在當前過分急功近利的大環境中,語言及語文學的研究是難以有一個突破的,但是,我們應該將自己曾經學過的,實踐中已經感覺到的,在指導學生言語實踐時已經被證明是有用的一些內容,包括漢字的、辭彙的、語法的、修辭的、文學的、文章學的、閱讀的、寫作的,進行收集整理,進行分類儲存,進行實踐驗證,在大家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逐步積累與提煉,整理甚至建立起適合語文教學實際的實用的語言與語文知識教學體系來。 此念綿綿無絕期,語文人仍將會苦心期盼並默默投入。
第八章映日荷花別樣紅——閱讀教學的價值叩問與品質提升
沒有歌聲的地方是寂寞,沒有書聲的地方是沙漠。 學生到學校里來是讀書的,然而,我們的課堂上讓學生讀了多少書呢?原來的教室里書聲琅琅人聲鼎沸的情形越來越少見,讀書讀得搖頭晃腦拿腔拿調的人越來越稀有,讀,越來越成為了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令人期盼的內容。 前蘇聯老大哥的紅領巾教學法的五步教學法使我們開始了背離漢語母語教育的軌道,工業文明裡機器的高速運轉使得我們讀書的節奏加快,頻繁的考試使得我們的講解更加趨向於細密繁瑣,強勁火爆的現代傳媒又使得我們的閱讀難以堅守那一片讀書的寧靜。至今,我們都還在尋覓自己母語教育中的主體部分,即閱讀教學的最基本最本質的定位以及最基礎的教學方式。 一位高三的老師告訴我,他的學生叫老師別發練習題單給他做,因為從讀小學開始到讀高三,十多年來從沒有自己讀完過一篇文章,這是多麼遠離現代文明的殘酷的荒唐啊!究其原因,我們彷彿看到了中小學語文課堂上一以貫之的以講代讀以聽代讀的情景。教師喋喋不休的講與學生支離破碎的讀成為了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即使象徵性的要學生讀,教師也不讓學生有一個寧靜的讀書片刻,在一旁不斷發出諸如要怎麼怎麼讀要結合什麼什麼讀的干擾聲音。最終結果是學生讀的感覺讀的結果都不作數,無論讀沒有讀完,都停下來聽教師宣讀宣講從教參上抄寫來的結論。長此以往,學生沒有了自己閱讀的自信,就連中考高考現代文閱讀那麼平常與簡單的文本,也沒有了自己能夠閱讀的自信。 在現代社會,尤其是進入信息時代以來,閱讀越來越呈現出它的極端重要性。俗話說,不會寫作一點不影響一個人的發展,不會影響一個人做大款當大官,因為有麾下專門的人來搞寫作。但是,如果不會閱讀,則會嚴重的影響自己的發展,無法進入現代社會無法享用最深邃的思考與最前衛的信息。因此,學會閱讀是通往現代社會通往信息時代的綠卡。 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閱讀教學需求,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閱讀教學取向。但是,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讀懂文本的字面意思則是最基本前提,能夠從整體上把書讀薄,擬得出內容提綱則是最基礎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才是提高一步的要求,按照不同文體的特點去進行依據特徵所進行的內容閱讀。進而放在特定的背景中的閱讀,進行鑒賞性質疑性批判性閱讀以及專題性閱讀。 讀文學類文本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震蕩與共鳴,心靈得到淘洗與凈化;讀議論類文本讓學生得到理性光芒的強烈照射,感受到邏輯思維的強大魅力;讀實用類文本讓學生領悟語言運用的巨大功力以及語言反映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讀古代詩文則讓學生領會與吸納幾千年民族的精神遺產中的深邃思考與精妙表達。通過我們的閱讀教學,讓學生真正能夠讀書明理讀書怡情讀書長志,打上厚重的濃郁的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的堅實底色。 我們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來強化什麼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閱讀,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高層次境界,但是,我們更應該明白我們所從事的是基礎教育,共同基礎是我們閱讀教學的底線,是最基本的要求,然後才是提高了的多樣化選擇與個性化解讀。一千個讀者閱讀的結果首先必須是哈姆雷特,這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共識與落點。其次才可能產生帶有自己的經歷與閱歷特色的參與構建的個性化閱讀色彩。沒有共同基礎,沒有閱讀共識,人類文明則難以獲得傳承與發展。 這一切,都有賴於我們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閱讀全過程的充分尊重與有效指導,對學生閱讀的方法與態度的具體點撥與以身示範,對學生閱讀發展的領域拓展與方向牽引,對學生閱讀疑難的坦誠討論與真誠碰撞……這一切,首先取決於我們對學生一生閱讀興趣的有效激發與持續引領!
第九章請君莫奏前朝曲——寫作教學的歷史慣性與時代嬗變
我們習慣了一篇文章定終生的說法:在上千年的科舉考試中,憑藉一篇文章就可以決定一生是否能夠步入仕途以及做哪一級的官。 我們也幾十年如一日的堅信曾經有過的語文教學大綱里的一句話: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7年,我們國家高校招生的語文考試,就只考了一道作文題。只有考中文中醫和歷史專業的才加試一則文言文翻譯。 從小到大,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我們的一切語文學習內容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寫好一篇錦繡文章。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古詩背誦還是凝神屏氣的作品探討,也不管是睿智深邃的論辯雄文還是條分縷析的實用短章,我們的閱讀目的都非常功利和直接,只選取可能進入文章寫作的元素進行教學。於是,文章靜態分析出來的知識得到了膨脹,鮮活文本被寫作方法寫作風格的肢解甚至屍解的現象得到了重複與強化。可笑的是,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全國至今拿不出一套適合小學適合初中適合高中的寫作教學的綱目,哪怕是粗線條的簡陋計劃。 改革開放之初,不少地方還能夠見到一種職業性的招攬「代寫家書代寫情書」。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網吧及可視電話的出現,手機簡訊QQ聊天的泛濫,上述職業早已消失。恢復高考之後作文在語文試卷中的比重不到一半,僅僅為30——40%。而歐美教育發達國家,境外華文教育圈的考試,其寫作的比例也非常非常低下,大多僅僅為20%左右,不少地方和國家不到20%。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騰飛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的社會語文生活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因為大量的人員流動,普通話得到了自然的快速普及,而漢字使用量卻急劇減少。根據2006年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公布的中國語文生活年度報告書,外國人學漢語達到順利閱讀我國報刊需要認識的漢字數為968個,這與解放初期國家公布的掃除文盲的字數標準相差多遠啊! 然而,我們的作文教學仍然處於不可知的魔幻狀態,一方面繼續著無大綱無計劃無教案的三無狀態,一方面雖然自己達不到卻又固執地要求學生的寫作達到作家都難以企及的立論深刻結構嚴謹語言精美富有韻味的無懈可擊的完美境界。不看社會對寫作的需求,還在那裡單相思的要求學生寫出「兩句三年得」「捻斷數莖須」式的「田園牧歌」類的不厭百回讀的富有情趣意韻的好文章。把對極少數作家詩人的理性寫作目標拿來要求我們的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孩子,其結果自然碰得頭破血流,事與願違,反差巨大,師生都苦不堪言。 國家頒布的課程標準都已經在根據社會發展和語文演變的現實在改變觀念,將寫作改稱為「表達與交流」,說穿了將過去的作文看作是今天的用筆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來與人進行的一種交流。我們不能夠再用傳統的文章觀念來約束甚至毒害學生,還在那角落裡堅信「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使得學生一說寫文章就兩股戰戰如履薄冰誠惶誠恐自己不敢隨意落筆,對用筆來表達來與人交流產生出一種彌久越厚越沉重的恐懼感。 寫作是一種歷練,是對學生學習閱歷和生活經歷的一種整理,是對自己思考問題的紛繁思緒的一種梳理。今天的社會對文章的要求就是說清楚,如果還有餘力,則是站在受眾的角度有條理的說清楚。這就是要求我們的寫作教學要依據21世紀的語文教育需求,進行寫作意識的培養,要將作文與做人結合起來,要求學生的寫作要能夠說真話實話心裡話,要做到對自己的言語負得起責任來,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根據低效甚至無效的作文批改現狀,國家就在語文學科的法定文件大綱與課標中廢止了對學生作文進行批改的要求,改為要求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修改好自己的作文。這樣,我們就有一定的時間來思考不同年齡不同學段不同基礎的學生用筆來進行的表達與交流的大計劃中如何安排進有效指導的小項目了。 想要等待國家給出一個全國適用的寫作教學規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是絕對等不來的,何況學生的寫作基礎千差萬別,還是自己動腦制定出針對大多數學生的有效的可行的預案或三年四年的寫作教學計劃吧。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動。
第十章不信東風喚不回——複習備考的觀念態度及作用方式
生米煮成了熟飯還能夠加工嗎,語文完全靠平時的日積月累最後的備考能夠有所作為嗎,語文連請家教的人都沒有最後的複習階段還能夠有所指望嗎? 是的,語文由於是母語教育的學科,再加上又是學校教育中開設時間最長課時最多的一門學科,所涉及的內容早已經不是其他學科尤其是其他自然科學學科那樣進行具體直觀的線性的知識教學和一定的直線推進為主的課程了。和一般的學科相對,語文既不是如生物地理般純知識性的,也不是如器樂球類般純技能型的課程,而是無所不包的綜合性極強的難以框定邊界的學科,是至今的學科性質都難以界定釐清的學科。因此,大家發出如上的感嘆也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但是,是不是我們語文教師在學生最後一個階段的語文複習備考中就無所作為了呢,就心甘情願將語文學科的課時拱手相讓於其他學科呢?當然不是!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在這最後一個語文學習階段,我們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首先,我們面對結束九年義務教育的孩子,甚至是一生中將不再繼續進行專門的語文學科學習的絕大部分高中學生,我們有責任對其九年的學校語文學習或十二年的語文學習進行一次系統的整理,將這些年來的學習內容分門別類的梳理一次以提高學生對母語學習的自覺反觀,提高對祖國語文的理性認識。 其次,學生在過去九年或十二年的語文學習中,接觸過積累過不少的感性內容,其數量也是不少的,我們在學生告別初中或告別高中學校語文學科學習的時候,將這些感性的積累點化為規律性的認識和質的飛躍,從朦朧走向自覺,去有意識的指導今後的言語實踐,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有的職責。 再次,對於學生過去語文學習中的差欠,對已經顯現出來的語文能力弱項,我們應該利用這一階段寶貴時間進行補習,進行補練,讓學生在複習備考階段盡其所能的彌補一些缺陷,增強一些能力,少帶走一些遺憾,有什麼不好呢? 以上這些認識是超越特定時空里的所謂中考高考的,就是站在中考高考的角度想問題,也是應該的啊。試想自己的子女要參加中考高考,我們自己又有一個什麼樣的期待呢,難道希望自己的女兒考得差一些嗎?現在的中考高考都是相對最公平公開公正的選拔考試,我們自己不也是通過這樣的考試才慢慢走出來的嗎?作為絕大多數遠離錢權二字的老百姓,大家都不願意倒退,都不願意回到沒有考試推薦上學的時代。 中考高考是面對很多人群的選拔性考試,其間必然會有他自身的要求與局限,我們要熟悉這些考試的規律,明確這樣性質的選拔性考試的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熟悉考試的內容項目,依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擬定切實可行的複習備考計劃,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就能夠取得可喜的進步。萬萬不可脫離實際的去盲目追求高分與滿分,超越客觀實際去折騰學生去折磨自己,到頭來原有的底線保不住,能夠到手的成績都可能喪失。這就是會的不要丟失,陣地要能夠堅守,在戰略上要有自己的基本陣地。 中考高考是相對比較全面的高要求的考試,要依據考綱和歷年的試題從學生實際出發,對多數學生要逐步引導其形成放棄意識,對那些再努力也辦不到拿不到分的試題要有戰略放棄的胸襟,對那些通過努力能夠到手的地盤要能夠百戰百勝永不出錯。 中考高考又是有很強規律性的考試,考慮到眾多參與的人數,穩定性是非常強的,變化是非常小的且是大家可以承受可以接受的,一旦過分變化會引來社會的不穩定。因此,我們在複習備考中應該盡量使用原汁原味的高考語文試題或中考語文試題進行或批發或零售似的訓練,不要去輕信小道消息,不要去使用自吹自擂的所謂有信息的模擬試題,以防搞亂了自己學生的備考心理。 中考高考複習備考的知識複習、能力訓練、試卷講評三種主要的課,都需要改變觀念讓學生繼續成為備考的主人,要堅持多數已經會的不講,沒有歧義異議的不講,學術上有分歧的不講,講了也不懂的內容不講。要每一節課都給學生以新的彌補、新的點撥和新的方法,要堅決杜絕按部就班的炒成飯,或者漫無目的的來一通超越承受的狂轟亂炸。 在21世紀的語文複習備考,不能夠再採用農業社會那種拼時間拼體力的野蠻落後的方式進行了,應該採用素質備考、科學備考、智慧備考,只有這樣,才能夠為社會為高一級學校輸送高素質的能夠適應學習型社會發展的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才。 有了正確的戰略把握和敬業的備考心態以及紮實有效的階段推進,不信東風喚不回。
尾聲莫愁前路無知己
——今天教語文還得帶著問題上路
語文學科理論要自足要圓潤是很難的,要想把語文教學的問題解決得很透徹很圓滿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我們的語文學科猶如一輛在泥濘路上跌跌撞撞艱難前行的承載了太多希望太多功能的大車,還得靠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兢兢業業的拉著它,步履艱難的永不停歇的往前走。 不必將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事業,那樣反而容易形成巨大的落差,就看做一種職業吧,一種值得珍惜的職業,一種自己已經熟悉也難以在短期內另尋其他的職業,一種天長日久已經逐漸產生了一定感情的職業。 作為職業就得有職業規範,然而,我們的社會中不斷出現的很多職業都沒有什麼職業規範,全憑自己的職業良知在那裡幹活,憑藉自己做人的底線在那裡幹活。只是我們對自己的工作有期待有追求,希望經過自己教育的學生,語文知識更多語文能力更強語文素養更好。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學校每一天都要開門,學生每一天都要上課。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儘管等不來語文學科問題完全解決的那一天,我們也得走上講台開始每一天的語文教學,為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孩子播撒下語文學習的種子,催生出語文學習的興趣,培植出語文學習的足以造福一生支撐一生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充滿語文潛質素養的參天大樹。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在不完美的教學旅途中尋求具體項目的具體階段的完美,帶著遺憾不斷調整與改進自己的教學,不斷修正與更新自己的語文教學觀念,不斷從學生的實際發展與實際需要出發來校正與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有效地組織起學生的語文學習,不斷參與著學生今天的頗富時代活力的語文學習,不斷分享自己學生的語文學習的階段成果,漸漸的自己也會變得熱愛語文熱愛語文的教與學,熱愛自己的教學生涯,熱愛起自己的職業生活來。 守正創新,不輕易被蠱惑,不輕易被忽悠,不輕易被裹挾。在急劇變化的時代,新的口號新的理念新的所謂的課題滿天飛,對這些光怪陸離色彩斑駁的東西,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真正弄明白了才作用於自己的學生,任何取巧的技法任何沒有理解的理念,都有可能將自己陷入尷尬的困境。堅守得住自己已經被實踐證明的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方式方法,是一種有見識有底氣的標誌,那種隨意東西也隨便南北的人,成天滿天飄不斷追逐時髦與新穎的人,不斷靠包裝來粉飾自己的人,是缺少基本的判斷能力鑒別能力與學習能力的人,到頭來不僅語文教學難以成功,就連自己職業的最後家園也會丟失。 對語文胸有成竹,不為某一次某一年語文考試而累而偏離語文這艘大船的航向;對學生滿懷期待,不為某一月某一周的挫折變化而喪失語文教育的愛心,儘管語文學科還有諸多的問題,我們也一定能夠帶著問題上路,不斷獲得語文教學的新感悟新收穫。 莫愁前路無知己,有德不孤,與我們一樣在孜孜以求在努力實踐在苦澀探索語文教學的志同道合者,在城市在鄉村,在課堂在校園,在報刊雜誌上,在博客網路里,真的,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大有人在!
2009年11月8日 于海岸居
推薦閱讀:
※【好書推薦】為什麼孩子學不好語文?那是因為沒早看這些書
※作文《我最熟悉的一個人》要怎麼寫?
※語文老師:描述夏天炎熱的8個好句子,你孩子作文一定用得到
※借問旭明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語文園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