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道 - Qzone日誌
何 謂 道 俗話說:學拳不學道,等於瞎胡鬧。依師所傳,太極拳的修為其實就是一個知道、悟道、修道與證道的過程,自始至終不離一個「道」字。因此談拳必先論道——太極拳道。師云:學拳靠悟。悟什麼?悟的也就是這個太極拳道。而太極拳道所闡釋的內容,既不是陳式太極的剛勁脆捷、也不是楊式太極的舒展圓潤;不是吳式太極的綿巧靈活,也不是武式太極的嚴密緊湊。太極拳道研究的也絕非大架、小架,新架、老架,練架、用架,更非108式、88式或24式等種種套路。太極拳道是從太極拳最基礎、最核心的內容入手,用太極的理論去剖析拳中最本質的屬性與特徵,直追太極拳的真義;從而使練家在太極拳的修為中,找到通往太極聖殿的鑰匙,遵道而行、登堂入室、拾級而上、直達極頂。何謂道?答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師云:「陰」、「陽」與「陰陽之間的變轉」,此三者就是道的體現;道就是陰陽相濟與陰陽變轉的規律。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自然界萬事萬物均由道生,道為萬物之母。 「道」這個字一上兩點(丷)就是一陰一陽、陰陽合一;下面「自」字表自然萬物皆來自於道;合而為「首」字,表領頭的、第一的與最先的;再加「辶」,就明確地闡明了陰陽對立、統而合一是自然界最根本的運動規律。正如王宗岳先師在《太極拳論》中開篇即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故而修為太極拳者就是要用太極陰陽的理論去剖析拳中的各個關節;揭示並理解太極拳的真義;每時每刻都分清陰陽;無時無刻不在關照著陰陽之間的變轉。《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中的這句名言可以理解為太極拳道的重要綱領。師云:太極真義反向求。太極拳的修為就是要我們放棄自己幾十年間形成的習慣性的理性思維。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體會太極拳的拳理,打開太極拳的奧妙之門,揭開太極拳的神秘面紗,打破「太極十年不出門」的枷鎖,真正進入太極之道的殿堂。我們為什麼要修練太極拳?有朋友說練太極拳是為了養生益壽;還有朋友說練太極拳是為了防身技擊。這些說法都很好,沒有問題。但是,從太極拳道的高度來說,這些都還不是修鍊太極拳的終極目標。那麼什麼是修鍊太極拳的終極目標呢?我的答案是:用太極拳道修鍊自我、改造自我,從而反樸歸真、復命歸根,找回原始的「我」。宇宙萬物無不分陰陽,「我」也不例外。每個人都有兩個「我」。一個是現在的「我」,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的實實在在的「我」,稱之為「實我」或者「陽我」;還有另一個「我」,連自己都看不見、摸不著,甚至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這個「我」我們稱之為「虛我」或者「陰我」。這個「陰我」隱藏著無窮的智慧和能量。這種智慧與潛能是人類祖先遺留給我們的深深埋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寶貴遺產。只是由於社會的變遷、歷史的演變,原本陰陽相濟的兩個「我」,相互分離隔絕了,破壞了原本和諧的太極人身。因而,「陽我」被扭曲了;「陰我」被遺忘了,她的作用也就漸漸地喪失了。我們修為太極拳,就是用太極拳道改造「陽我」;通過對於「陽我」的復原,並逐步地重新了解、認識,最終找回那個神秘的「陰我」,使其發揮出她本來就具有的巨大力量,從而實現完整的陰陽相濟的真我的重現!這是人生的真正的升華!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人都應該修鍊太極拳道。正如楊家老譜上清楚地寫道:「天地為一太極,人身為小太極,人身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拳」。人們通過太極拳的修為,能夠找到宇宙萬物的自然規律,從而使人身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和諧相融;由拳入道,拳道合一,「與天地精神獨往來」,這是一種多麼美妙的境界呀!《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對每個人而言,感受是各異的;每個人的感受很難用統一的言語來表達。比如練拳的人首先要「松」,而松是一種「滋味」!這種滋味是很難用言語詮表的;松要靠自己悟,只有你真正能鬆了,你才明白原來松是這樣一種感覺。別人再怎麼去形容松,自己不真悟道也無法體會到真正的松,「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何謂 拳
練過太極拳套路的朋友都知道,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兩手的手指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展開著,手成掌形;只有在六分之一的架子中,手是曲指成拳形;而且,這些手握拳形的式子的名稱又大凡不是拳,而是捶,即:搬攔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襠捶和栽捶(合稱:太極五行捶)。綜觀太極拳各式拳架,從起式至收式,無一式稱之為拳。因此,就會有朋友發問:太極拳不是稱為太極掌或者太極捶更貼切些嗎?為什麼要稱為太極拳呢?師云:此中確有深意!萬物分陰陽,拳也不例外。兩手相握而成拳,這個拳稱之為顯拳或陽拳;同時,還有一種看不見的拳,這個拳稱之為隱拳或陰拳。而這陰拳才是太極拳道中要闡述的拳。這個拳是什麼呢?師云:拳者,權也!在古代漢語中,「權」字做名詞用時有「秤錘」義,如《漢書●律曆志上》:「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權」字做動詞用時有「稱量」義,如《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師云:「練拳其實就是要把自己練成一桿秤;練拳實是練權!」自己通過幾十年太極拳的修鍊,越來越體會到這「練權」的深刻含義。秤有秤盤、秤桿,秤桿上有定盤星,還有秤砣(秤錘)。秤盤不加重物時秤砣放在定盤星的位置上,提起秤桿,秤是平衡狀態。如果秤盤放上重物,並不需要增加秤砣的重量,只需要移動秤砣的位置即可達到新的平衡,也就稱出了重物的重量。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秤砣雖小壓千斤。秤平衡後,如撥動秤砣向外稍一移動,秤盤連同重物就會被向上舉起;反之撥動秤砣向里稍一偏移,則秤盤連同重物頃刻向下沉墜。這正是《太極拳論》中所說的:「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以太極拳在技擊方面的應用而言,敵我雙方一經接手,即可審敵聽勁。「動之則分」,接敵之處為秤盤,百會至會陰之中線是秤桿,自身之單重是隨時可調的秤砣;秤盤、秤桿、秤砣悉數分清,各司其職;且「無過無不及、隨曲就伸」,「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在動中調整秤砣找到平衡點,即:「靜之則合」。這種平衡狀態達到了「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平衡的瞬間,即「合即出」,應機貴神速、毫不遲疑,向右或向左稍撥秤砣,重物即被拋起或墜地。敵必敗無疑。李亦畬大師在《五字訣》中說:「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這是非常精闢地闡明秤之原理即拳之理,故拳者權也。如果有朋友非要執著地問:拳在何處?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極拳的修鍊,除了每日的盤拳走架、揉手找勁的行功練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為生活化;行住坐卧無時不拳、無處不拳。只有這樣才能「妙手一揮一太極」而「道法自然」。當你在車站等車時,是否能雙足平松落地而與大地相融一體?當你登上汽車有座位而不坐,此時能否內外松沉而與汽車相合而行?當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時,是否能有牙刷雖小重千斤的舉輕若重之感?……許許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與拳無關的大事和小事,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於拳中,做到處處有拳、時時修鍊。拳只有回歸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時做到:敵我雙方未觸之時,不知何者為用;已決之後,亦不知用者為何。正所謂有觸即發、有感即應;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這時便真正進入了拳的「應物自然」之奇妙境界。然而,至今拳界仍有人沉浸在大架與小架、新架與老架、練架與用架等等形式的爭高低、論勝負之中。殊不知:拳是先天自然而生,架是後天人為而造。盤架只是練拳的方法之一。太極拳修鍊的絕非是有形有象之拳式,而是無形無相、全體透空之神明;修鍊太極拳是以有形之手求無形之拳;「有形有象皆為假,拳到無時始見奇」。太極拳無拳其實才是太極拳修為的真義!正是因為無拳,才能觸處皆拳;才能「發人不見其形」,「挨著何處何處發」。此時方能見拳之奇、方能感拳之妙。況且,無論何種拳架,失掉拳之意、離開拳之魂,均是無用之架;如非要冠以太極之名,充其量也只能稱之為太極操。只有遵道修為、由拳入道,「至虛極、守靜篤」而階及神明,才會諸形皆無、渾然一炁。到達此時,何有你我?何有大小?何有快慢?何有拳式?何有太極?……這才是無意之意是真意,無法之法是真法,無拳之拳是真拳!也許有朋友會問:這無拳之拳的意境確實高遠,但這或許是練拳幾十年以後才能達到的境界,初學者是難以企及的;初學的人是否還是要從老老實實地盤練有形之架做起呢?答曰:初學者不僅可以盤練有形之架,其實盤架之前還有很多有形之功法要刻苦修鍊。但是,初學之人如果不能領授拳無拳之理,只是一味地強化有形之功,那就只能是在背離拳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恐怕日後就再也無緣去體味階及神明的意境了。因此,步入太極拳道的第一課就應該是悟這個無拳之拳的大道;否則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
推薦閱讀:
※太極拳不傳之秘
※「太極」一詞的來歷與太極拳的哲學基礎
※太極拳的三種功夫 (轉)
※結緣混元太極拳——王美芹
※太極拳的雙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