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學的起源和發展過程
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年)他把人分為靈魂(心靈)身體(肉體)兩個層面進行研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則認為,人之所以會產生各種的心理變化活動,主要是因為人的心臟在不停的跳動,人的眼睛耳朵等器官所獲得的各種信息和知識等被引導到了心臟從而形成了人的內在心裡變化活動。亞里士多德有一部著作《論靈魂》在這部書中他對感覺記憶,回想睡眠和清醒等與現代西方心理學相通的課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但是到了後來由於基督教的興起和受其影響,人的心理變化活動和行為都被誤認為是由神的旨意來安排和支配的,從而使得科學的心理學理論逐漸的被唯心的基督教所取代,並在很大的一段時間內銷聲匿跡,直到十七世紀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發展起來以後,心理學才從基督教的思維方式中脫離出來,才確定了科學的心理學理論並得以不斷發展。
此時在英國則產生了「經驗主義心理學」,後來發展成為由洛克(1632年-1704年)和休漠(1711-1776年)為代表所提倡的「聯想心理學」與此同時在德國又產生了「理性主義心理學」笛卡爾(1596年-1650年)與沃爾夫等又將其發展成為「能力主義心理學」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西方醫學和生理學的發展對心理學,又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有一種觀點甚至認為心理學的源頭不應在哲學,而是應在生理學。十九世紀中葉隨著馮特的出現,現代科學的心理學終於誕生了。馮特出生在德國漫海姆北效內卡勞的一個牧師家庭,在休完醫學與生理學課程後,他參加了一個測量神經脈衝速度的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對神經系統與內心活動的關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1879年他在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思想活躍的心理學學者,在西方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和發揮了非常重大的推動作用,他的理論思想完全從以前哲學式的心理學研究方式中脫離了出來,即不再依靠冥想來探索人的內在心理變化活動,而是引入了當時自然科學的研究方式通過實驗來研究人的內心變化活動,並把人的意識分為,感覺,視覺,聽覺等,以及人的感情(好惡)浮現在腦海中的意向,觀念等,這些內心的活動進行自我觀察,從而對意識進行分析這種研究方式被稱為「內省法 」後來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著眼於對意識的分析,雖然受到了廣泛的質疑和批評,但他的學生中卻湧現出來許多優秀的心理學者。與之相對的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則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心理學理論即「行為主義心理學」
華生(1879-1958——通過對老鼠的觀察認為人們雖然無法了解老鼠的意識,但可以把握它的行為,行為則是意識的表現是積極的機能,因此他主張心理學只需要分析人的外在行為就可以了,不必分析其內在的意識,也就是說不應該過於的注重和考察客觀上並不能把握的意識,而應依靠科學的測定對其表現出來的行為進行分析,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對西方的現代心理學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進一步演變發展成為對心理內部的活動過程(意識、期望)等進行考察的新行為主義思想理論。
華生認為心理學是純客觀的,實驗性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心理學的目的,是為了對行為進行預測和控制,收集資料,確定法則,是為了達到兩個研究目的,即對受到刺激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進行預測和在產生出現某種反應的過程中什麼是有效的刺激,其主要原理如下:
一、心理學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心裡活動而是行為,要將其定義為對人可觀察行為的研究。
二、是為了研究和了解引起個體特有行為的周邊環境狀態。
三、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研究者不是用特有的表達方式將環境與行為的關係作為發生於人的內心以及其它個體內部不可觀測事物來進行說明的。
四、從根本上講人類與其它動物沒有差別,研究手段和方法也應是相同的。在美國人華生提倡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同時,在大洋彼岸的歐洲、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1880-1943年)等人所提倡的「格式塔心理學」也從此誕生了。
維特海默,生於捷克首都布拉格,從在布拉格大學學習心理學和哲學,他發表了關於擬動現象的論文,反對構造主義學說,他是:「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在德語中「格式達」是指集體的意思,因此他對反映在人眼中的物體並不是象馮特所想的那樣,將其分為點和線來進行認識,而是傾向於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把握,故此「格式達」心理學理論中,人的行為並不是單純的要素集合體,而是一個整體綜合的反映,如果僅僅分析行為的各個要素,就不能將其真正的解釋清楚,也就是說:在馮特和華生對意識和行為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格式塔」心理學又加入了新的重視整體性的觀念。並認為人的感覺對外界各種各樣的刺激並不是一個一個獨立的進行認知,的而是將所有的刺激作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進行認知的,不僅僅人的知覺如此,人的記憶也有相同的特性。
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奧地利的精神科醫生,他出生於奧地利摩拉維亞弗賴堡,在維也納修完醫科後,先後在維也納綜合醫院等處做醫生,後來以精神病學家身份私人開業行醫,1896年弗洛伊德首次使用精神分裂這個詞,他在精神病治療研究等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世界醫學界譽為「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經研究發現,在人的意識中存在著一個無意識領域,並認為人的意識存在著三個層面,即主動的進行思考和行動的意識,被遺忘的「前意識」以及平時被壓抑在意識之下,沒有表現出來的「無意識」,所以在他的理論中主張,只有這種在無意識中被壓抑的感情和需要,才是驅使人去做某種事情的原動力,比如當人們不願再次去回想某種悲慘的經歷,就會將這次經歷壓抑在「無意識」之中,平時這種經歷好像在記憶中徹底消失了一樣,但這種被壓抑的記憶,在神經病發作神經錯亂過失行為或在夢中都會表現出來,而且他還強調夢是封鎖在人的無意識中,另一個自我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它與幼兒時期的性體驗關係特別密切,他把無意識中的東西意識化叫做精神分析,把壓抑在無意識中的東西釋放出來可以消除人的焦慮情緒,緩解神經衰弱,與其同一時期得到學者大都批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沒有科學依據,但他的學說,對無意識以及動機的重視對現代臨床心理學等學科也無不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榮格(1875-1961)出生在瑞士凱斯維爾的一個牧師家庭,他從在巴塞爾大學學習醫學,對精神醫學很感興趣,後來成為了蘇里霍爾磁力精神病醫院的一名助手,開始了他在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他最早確立了情結概念,定義了心理學上的類型論,開創了「分析心理學」榮格與弗洛伊德交往很深,並且在學術上相互影響,後來他提出了自己的學說:「分析心理學」他將人的意識分為「意識」和「無意識」並認為無意識非常重要,這一點與弗洛伊德看法觀點相同,但是在無意識內容這個問題上,他超越了弗洛伊德,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學說,他認為無意識有兩種,分為「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的理論。
榮格所提倡的心理學,研究的並非是通過經驗而獲得的無意識,而是完全依靠遺傳延續下來的人類共同的無意識世界,這也是其心理學本質的所在,另外榮格最早提出了「情結「這一概念,所謂的」情結「是一個人對某種事物不同抑制的反應,通過這種反應,可以推測出這個人內心的某種癥結,對本人來說也是一中無意識,但對這個人的觀念、行為和感情則有著很大的影響,多數的情結都是由感情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與憎恨,嫉妒,厭惡,恐懼,自卑,負罪等情感相伴而生,平時情結被壓抑封閉在無意識的領域當失去自控力時,便會導致神經功能症等問題,並強調,不應該壓抑」情結「而應該對抗它,克服它。
西方的心理學雖然最早起源於古希臘的哲學,但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科學的心理學才得以誕生,從十九世紀到現在,心理學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其對西方社會的影響確是深遠的,目前在西方國家對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範圍也幾乎涵蓋了生活的各個層面,其主要包括精神學,生理學,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幼兒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婚姻家庭心理學、老年心理學、創富心理學、社交心理學、等等諸多方面,同時心裡諮詢和心理治療在西方國家上至國家元首,政府神按摩方法,從而成為了西方人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閱讀(1414)評論(0) 上一篇: 該日誌被鎖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