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傳統經典讀本的魅力

原標題: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傳統經典讀本的魅力

  「老子在 《道德經》 中曾說過:『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這幾種東西會使人做不到寧靜,反而會迷失方向。我們要能看到志向的源頭,才能向正確的方向出發。」引經據典、融會貫通,很難想像這樣的一篇作文 《寧靜致遠》 出自一個五年級的孩子。

  傳統文化教育在家長們的心目中越來越重要。如今,在不少學校里,孩子們都能夠一邊搖晃著小腦袋,一邊很有韻律地背誦一段 《三字經》 或 《弟子規》。越來越多的人重新發現了傳統文化給人們心靈帶來的安慰。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學習中體味思辨哲學,並且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這成為當下不少家長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

  從難到易讀經典,讓經典成為生活教育的智慧

  在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潮中,不少學校專門開設了國學課程,甚至一些民辦學校將國學特色作為招生亮點。但是不少教育界的學者認為,傳統文化學習需要廣泛閱讀經典,更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尤其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們在生活中體味經典著作的深意,而不僅僅是坐在書桌前誦讀。

  在南懷瑾先生生前設立的太湖大學堂里,循序漸進是學童們研習經典的一個重要規則。但是,學習經典的循序漸進和我們傳統所認為的從易到難並不完全相同。以唐詩和 《論語》為例,按從易到難的規律,應該是唐詩在前,《論語》 在後;但是如果從孩子們理解和背誦來看,則未必需要先背唐詩才能背 《論語》,兩者完全可以同時進行。

  再比如,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們背誦 《弟子規》 《三字經》 這些簡單易懂的經典文本。但實際上,讓孩子們先從 《大學》 《中庸》《論語》 《老子》 《詩經》 這些「大菜」,再過渡到 《千字文》 《弟子規》《三字經》 這些「小菜」,從難到易,並不會使孩子們難以接受,甚至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長期推廣國學教育的太湖大學堂校長郭姮晏女士說:「所謂能唱 《青花瓷》 才能背 《大學》,很多時候只是大人的想法,因為孩子們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遠遠超出大人的想像。讓他們從難度高一級別的經典著作開始,再回到相對容易的著作,反而使他們有一種輕鬆感。」

  熟讀經典,更需要在生活中深入理解。中國的經典著作更多的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結晶,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經典中記錄的往往是古人對自然、對社會、對生活的理解。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地讀懂 《詩經》,領略 《詩經》 所傳遞出的意境之美、韻律之美、田園之美,除了簡單背誦外,親自實踐也很重要。郭姮晏在校園中發現,孩子們結合生活實踐,往往會對經典有更深刻的記憶和理解。比如,在學生們的「秘密花園」———由他們自己打理的大片油菜田中,孩子們平時下課後化身「小農民」,他們結合田野生活,再理解 《詩經》,那其中的美好和哲理就更能被接受。

  南懷瑾先生曾在著述 《易經系傳別講》 中寫道:「《周易·繫辭》 有雲,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我們在一生中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對世界人類永遠有功勞、有利益的事情帶給人家,這個才叫事業,這就是人生的價值。」教育,不一定非得教導學生心急地追求上進與成功。人生不是長跑,只追求結束撞線那一刻的名次,而是一次重在過程的旅途。「懂生活比懂數理化更重要。孩子的幸福感來自於成就一件事,當他完成一件事就能有安全感,就能感到快樂。」郭姮晏說。

  親子共讀,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如今,以書為媒,以閱讀為紐帶的親子共讀形式越來越受家庭追捧。一個人從懵懂無知的孩童到獨立的個體,這樣一個成長過程是很漫長的,而在這其中,家庭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教育場所。父母自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他們不只是第一任教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

  以親子閱讀為核心的家庭讀書更容易讓孩子愛上經典閱讀。全家人利用晚餐時間,通過分享、交流和辯論等方式,與孩子開展家庭讀書會活動,可以改變一般親子閱讀不對等的狀態———大人為孩子而閱讀,讓孩子在過程中學會分享、明辨是非、擴大視野,也體現平等與民主的價值觀。

  和孩子一起閱讀經典不僅能營造讀書的氛圍,如果父母能夠提前閱讀孩子要看的書,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閱讀,還可以提高孩子閱讀的目的性。不同人對相同的國學典籍有不同的解讀方法,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時,可以相互交流,讓孩子發表意見和觀點,形成思想的碰撞,這樣既可以培養孩子的理解力,也可以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

  傳統經典文化讀本中,傳達的哲學思想該如何讓年幼的孩子們理解?其實在父母和孩子的親子共讀中,也可以得到解決。很多時候,孩子只要知道了如何用工具書去解析古文中的字詞含義,他們對於經典往往會有自己的解讀,而家長或者老師引導他們,和他們分享就可以了。每個不同年齡的孩子都能從經典中讀出他們這個年紀能夠理解的東西。

  郭姮晏說,她有一次在學校里,看孩子們午飯後分水果,果籃里的橘子有大有小,這引起了孩子們關於公平的討論。有的孩子說,橘子有大有小不公平,但是空氣是公平的。有人提出反對,因為不同的地方空氣質量不同,也不公平;有人提出時間是公平的,又有小朋友表示反對: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那麼快,而痛苦的時間讓人覺得漫長,時間也不公平……直到一個孩子的回答終結了這場討論:每個人能夠決定做好事還是做壞事是公平的,每一個人的心意對自己來說都是公平的。

  郭姮晏告訴記者,學習傳統文化、閱讀經典,在塑造孩子的同時也在改變家長。比如 《論語》 中,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意思是:「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學習,所學也不會鞏固。要以忠實和誠信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錯誤就不怕改正。」做人如此,做家長亦是如此。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做好家長首先要做到四點:一是要以誠信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二是要誠信待人,不輕易向孩子許下承諾;三是交友應當慎重,要和益友相交;四是要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與不足。

  閱讀經典的過程讓更多家長漸漸開始審視自我,回顧家庭教育中的種種缺陷和弊端,思考教育的真正意義和作用,學習如何成長為更好的家長,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樣,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會更加平和自然地看待與孩子的碰撞和成長,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真誠感激孩子的到來和陪伴。

  每天15-20分鐘的親子共讀時光,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交流,不僅可以增加彼此的知識,還能增進彼此的

  感情。一點一滴浸入式的灌溉和培養,孩子內心那顆小小的傳統文化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並陪伴他一生。擁有這厚重而深邃的傳統文化的滋養,孩子的一生都將富足而充沛!(見習記者 李晨琰)

(責編:魏楚雲(實習生)、申寧)
推薦閱讀:

陝西「學生遇襲案」,9死10傷!我們到底該怎麼保護孩子?
讀《做學生良好心態的構造師》有感
【教學風采】學生的考前心理及其調適
一個會12國語言的學生,錄製了一段13分鐘的視頻,告訴你怎樣學習語言

TAG:生活 | 感悟 | 魅力 | 經典 | 傳統 | 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