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震撼》的餘震

《中國震撼》的餘震作者:於勤來源:本站編輯部來源日期:2011-4-30國家政治發展簡報·快報(三) 2011年4月30日(點擊這裡下載中國政治發展簡報列印版)〖主題〗——「中國震撼」,最強有力的理論總結!?

編者按:中共執政已逾60年,中國正面臨發展瓶頸;最近,一本名為《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一書受到官方力捧;此外,多位政治局常委到重慶調研並對「重慶模式」予以肯定。有外媒根據種種跡象猜測,中共高層在關鍵時刻,準備總結「中國模式」理論,向今年建黨90周年獻禮,並穩固執政基礎。《中國震撼》一書正為此提供理論依據,「重慶模式」則作為實踐參考,為中央所重視。

《中國震撼》闡釋中國模式:

▼八大特質:1,有一個具有現代化導向的強勢、有效的政府;

2,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先試驗,然後再逐步推廣;

3,集中精力關注民生;

4,處理好了穩定、改革和發展的關係;

5,漸進改革,拒絕休克療法;

6,確立了比較正確的優先順序,是個有輕重緩急、逐步積累的過程;

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支配資源的效率很高,同時保證社會總體的公正;

8,有一個非常開放的態度。

▼七大理念:實事求是、和諧中道、民生為大、整體思維、政府是必要的善、

勵精圖治的良政、政績合法性

▼四大成就:1,中國本身的迅速崛起,我們的經濟總量是世界第三;

2,總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從封閉的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進入到現代的商業社會;

4,基本上已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模式。

外媒分析綜述:

▼今年1月,曾任鄧小平翻譯的張維為所著新書《中國震撼》出版。《人民日報》以及《光明日報》4月11日發表數位專家學者的文章,對該書的論點作出高度肯定。該書的宣傳稿稱,《中國震撼》是「中國模式」論的最堅實有力的理論著作,而在官方媒體發表讀後感的,大部分是中共的理論研究專家及學者,其中包括了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中共理論刊物《求是》雜誌總編輯張曉林,及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君如等,陣容層次之高,更顯得不尋常。

《求是》總編輯張曉林在題為《「中國震撼」是一種什麼樣的震撼》的文章指,該書帶來了三大震撼,即:中國和平發展崛起的震撼;中國發展模式崛起的震撼;中國政治價值觀念崛起的震撼。

程恩富在文章中表示,5個新觀點引起其興趣和重視,包括對中國模式8個特徵、民主和人權的分析等,他認為著作揭示了民主和人權的真諦。

與上述觀點稍有不同的是,李君如在讀後感中並未對「中國模式」回應,但表示該書對於怎麼樣認識中國的改革開放,怎麼樣認識中國的發展道路,怎麼樣認識中國的前進方向,是有好處的。李君如主張慎提「中國模式」,他曾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講「模式」,有定型之嫌。這不符合事實,也有自我滿足,盲目樂觀及轉移改革方向的危險。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模式」為近年來學術界討論熱點,總理溫家實在3月份全國兩會上,就有關「中國模式」的提問回應時,否認存在「中國模式」,表示中國選擇了適合中國國情發展的道路。目前官方媒體的說法,顯然與溫總不同。

更令輿論關注的是,兩會以後,中央高層開始頻繁到各地調研,截至目前,已經有5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包括賀國強、周永康、李長春、習近平以及吳邦國,先後到重慶肯定「唱紅打黑」。在最近,中共中央組織部長李源潮也來到重慶考察,並指重慶「對於破解中國科學發展面臨的難題,非常有啟示性」。有外媒猜測,鑒於李源潮的身份背景,他對「重慶模式」的讚揚,有著強烈的象徵意義。

有分析人士指出,臨近中共建黨90周年之際,中國無論政治、經濟均過上發展瓶頸,該如何走下去成為關鍵課題。按照目前高層的動作看,不排除以某種方式正式提出「中國模式」,以作為中共建立90周年的重要總結,為黨慶獻上大禮。為此,中央要為「中國模式」提出較完整的理論及可供參考的樣板,才可在國內外獲得廣泛認同:

1,因《中國震撼》一書,是目前為止最有系統闡釋「中國模式理論」的作品,為中共提出「中國模式」提供了理論基礎,因而受到了力捧;

2,對重慶模式的重視,則明顯是要以重慶為參考,豐富和詮釋「中國模式」,因為重慶模式最成功之處,就是通過對公租房和戶籍制度的改革,緩和了由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貧富差距懸殊而引發的社會矛盾,給中央政府提供了一個可緩解社會衝突的樣板。更重要的是,重慶「唱讀講傳」活動,與中共傳統接軌,強調共產黨領導地位,穩固了中共執政基礎;

3,金融危機後中國在全球地位大大提升,但國際社會要求中國負擔大國責任、重視普世價值的聲音也愈來愈多,經過去年外交上的困境後,顯示中國希望透過闡釋「中國模式」,以回應國際社會的質疑。

▼(補充:有財經學界人士根據發改委約談各企業設置「兩個月價格停漲期」猜測,為大規模慶祝建黨90周年,為此6月間領導層方面可能要召開一個較高級別的會議,而這個會議會對當前的形式作出討論和判斷,並對一些重要工作作出部署。中國模式會不會藉此時機正式提出,我們認為十分值得關注。)

諸家觀點:

▼張維為:《是用我們的話講中國故事的時候了》 事實上,當下我們的話語體系、評價體系過多受到西方影響,太缺少自己的理念了。大到民主、自由、人權,小到人均GDP,都是舶來品,有些概念本身就有缺陷,這一點西方學者也不否認。比如基尼係數,這是一個貨幣化指數,但要以此衡量中國的城鄉差距其實並不合理。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沒有進行過真正意義上的土改,中國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房產,但這些沒有折入係數中。西方學者沒有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來做過這方面研究,他們的概念是否適合直接拿來呢?比如有人說中國現在的人均GDP還沒超過阿爾巴尼亞,但實際感覺並非如此。只有當你走過一百多個國家,看到每個國家的發展與面臨的問題,才會越來越意識到,現在中國的成就有多麼大。不肯定這一點,我們下一步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我們當下的問題,就是有些太不自信了。借用「半杯水理論」來打個比方,很多人看不到滿的那一半,只看到空的那一半。「文明型國家」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

▼菁菁遠山:《一場莫名其妙的圍剿已黯然收場》 儘管我們對中國模式的實質已經有了透徹的理解,但對它的肯定也不過是在某種程度上的部分認同,至少也是有條件的。中國模式不過是在特定歷史階段的道路選擇與經驗總結,是「摸」出來的不可持續的經驗「碎片」和「過眼雲煙」,把它做為未來改革的動因和教訓是應然的結局,否則就無法解釋中國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但我們的一些「騎牆派」理論家卻似乎成了「眼似晴雨表,眉如溫度計」的政治百葉箱,在冷暖自知的歷練中放棄了「心憂天下、勇於擔當」的知識分子傳統,成為堅定的「投機者」,他們假「中國模式」討論之際,向他們所謂的「自由派」發起了圍剿,但終因應者寥寥而不得不黯然收場。

(一周點擊率:七千多 投票率:7.1% 留言:13)

▼方紹偉:《中國震撼真能震撼中國嗎?》 該書對「文明型國家」、「中國模式」、民主和人權等三個最重要方面的分析存在極其嚴重的邏輯問題(第三至第五章的「三個崛起」),這些問題極其嚴重地影響了該書的「學術含量」,從而極其嚴重地削弱了該書在「政論」和「新聞」兩個層次的價值。《中國震撼》顯然根本無法「震撼」具有獨立思考和懷疑精神的中國人。那些對現狀滿意的中國人,不用聽張維為的道理也能感覺中國發展的好;而對那些不滿現狀的中國人來說,他們遵循的不是參照自己過去的縱向對比,也不是張維為強調的「向下的」橫向對比,而是對內對外的「向上的」橫向對比。在國內,「向上的」橫向對比觸及的是令人憤憤不平的「權貴資本主義」;在國外,「向上的」橫向對比觸及的是「自由、平等、人權」。對這些人來說,經濟福利和「政績合法性」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要真正理解中國,就必須徹底擺脫「親共」或「反共」的「立場陷阱」,「親共者」和「反共者」都受到「實利主義」和「觀念偏見」所困,任何政治立場的「規範衝動」都會因為願望而犧牲認識。這個道理如此簡單,以至於有太多的學者都不可能做到,《中國震撼》只為我們增加了這樣一個新例證而已。

(一周點擊率:近三千 投票率:9.2% 留言:33)

▼陳迎竹:《中國震撼的遺憾》 今天全世界讚歎中國的主要是經濟上的理性,以及由此衍生的社會活力。張維為正確指出中國文化底蘊的深厚所帶來的改革動力,使得30年來制度所做的「微調」,足以讓國家迅速崛起,但他因此認為政治改革也可以經由微調而達到與西方不同的成功,最終全面超越西方模式。這一思維顯然有誤。經濟體的成功可以經由外在和內在的加持,尤其中國起步點低,市場龐大,效果因而顯著。但長治久安的政治,更重要的是內部取得大多數共識後所做的制度性安排,這也是各國政治都要關注本土需要的關鍵。如果中國的政治進程確實取得大多數民意的認可,那是國民之福,但在可見的未來顯然都做不到,現在是無法斷言成功的。能照顧到民意的政治,與現在的國情相比,恐怕就不只是「微調」。如何過渡到彼岸,是極其浩大的工程,但是不做這一步,「震撼」模式之說,終歸有不可彌補的缺陷和遺憾。

(一周點擊率:六百多 投票率:7.1% 留言:2)

▼延伸閱讀:

張維為:「文明型國家」視角下的中國政治改革(一周點擊率:一千多 投票率:12.3% 留言:14)

君如等:張維為《中國震撼》震撼中國(一周點擊率:兩千多 投票率:7.2% 留言:15)

張曉林:《中國震撼》是本什麼書? (一周點擊率:九百多 投票率:10.0% 留言:6)

選網專題:中國模式

推薦閱讀:

中國最小皇陵——漢昭烈陵(劉備墓)
中國新移民改變世界
中國橋飛架 天塹變通途
中國四大名茶
【專家共識】中國普通外科圍手術期血栓預防與管理指南 Ⅱ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