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詳註第十五章

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

王弼註: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

今譯:冬天走過結冰的河面,小心翼翼像是要過去又不敢過去,表現出讓人看不出他的意圖的樣子。

原文:猶兮若畏四鄰,

王弼註: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意趣不可見,亦猶此也。

今譯:四面的鄰人一起攻擊處於中間的人,而中間的人正不知道要應對哪個方向才好。具有上等品德的人,別人看不到他表露在外部的聲色動作,他的想法打算,別人也看不出來,就像上面說的樣子。

原文: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王弼註: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今譯:凡此諸若(如同),均說明『古之善為士者』之『深不可識』,其聲色動作、內心意趣,不能給以確定之形容或名稱。

備註:(蘇轍《老子解》:「粗盡而微,微而妙,妙極而玄,玄則無所不通而深不可識矣。戒而後動曰豫,其所欲為,猶迫而後應。豫然若冬涉川,逡巡如不得已也。疑而不行曰猶,其所不欲,遲而難之,猶然如畏四鄰之見之也。儼兮其若客,無所不敬,未嘗惰也。渙兮若冰之將釋,知萬物之出於妄,未嘗有所留也。敦兮其若朴,人偽已盡,復其性也。曠兮其若谷,虛而無所不受也。渾兮其若濁,和其光,同其塵,不與物異也。」)

原文: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王弼註: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難也。徐者,詳慎也。

今譯:雖晦暗不可見,然而自有明晰之條理,能使晦暗模糊的變得清晰明白;靜止能使渾濁的變清;運動能使靜止的事物發生變化、獲得生機。這就是自然的道。老子以「誰能」提出疑問,是為了表現完成上述之事的困難。徐,是周詳謹慎的意思。

原文:保此道者不欲盈,

王弼註:盈必溢也。

今譯:盈滿了就必然溢出來了。

原文: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王弼註:蔽,覆蓋也。

今譯:蔽就是覆蓋。

備註:(1、淮南子《道應訓》:「孔子觀桓公之廟,有器焉,謂之宥卮。孔子曰:『善哉!予得見此器。』頗顧曰:『弟子取水。』水至,灌之。其中則正,其盈則覆。孔子造然革容曰:『善哉!持盈者乎!』子貢在側曰:『請問持盈?』曰:『揖而損之。』曰:『何謂揖而損之?』曰:『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日中則移,月盈而虧。是故聰明睿知,守之以愚;多聞博辯,守之以儉;武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貴廣大,守之以陋;德施天下,守之以讓。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而弗失也。反此五者,未嘗不危也。』故《老子》曰:『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弊而不新成。」

2、蘇轍《老子解》:「世俗之士,以物汩性,則濁而不復清;枯槁之士以定滅性,則安而不復生。今知濁之亂性也則靜之,靜之而徐自清矣。知滅性之非道也,則動之,動之而徐自生矣。《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所謂動者,亦若是耳。盈生於極,濁而不能清,安而不能生,所以盈也。物未有不蔽者也,夫惟不盈,故其弊不待新成而自去。」)

全文今譯:

古時那些善於運用道的人,微妙而且精深通達,深刻而不易被別人了解。正因為不易被別人了解,所以勉強這樣形容:謹慎,就像嚴冬過河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警覺,就像提防四鄰的圍攻;莊重,像在別人家做客;柔和洒脫,就彷彿正在消融的冰;敦厚質樸,像未經雕琢的原木;曠達開闊,像空曠的山谷;渾厚深沉,像江河濁流。

如何能使水不再渾濁?靜止後就會慢慢澄清。如何能使安定長久?運動起來就能使新的產生代替舊的。遵循道的動靜規律的人不求滿盈、不追貪慾、不走極端,所以才能恪守規律,不妄作改動。


推薦閱讀: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第四集 道是什麼 道在哪裡(下 幻燈片)
【道德經】 十五卷 古之善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道德經》德篇(注音版)
淺談「道」的來歷——《道德經》中的「道」
《老子道德經心聲》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