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旋老師2013最新版的《弧圈速成的16個不等式 》(修訂....

弧圈速成的16個不等式馬凱旋今天說到現代乒乓球進攻技術里最主流的一項– 弧圈球。還是先讓我們來點老生常談: 自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人發明了弧圈球之後,到今天,他已經成為了最重要的進攻技術,即使對削球選手來說也不例外。弧圈球有旋轉,製造弧線更好,速度和穩定性兼顧,而且近台、中台、遠台都能使用,所以它比快攻技術的適用範圍廣泛得多。還有一點很關鍵,我們總是談速度變化、節奏變化,弧圈球恰恰在這方面比快攻強得多,你可以早點拉,晚點拉,快點拉,慢點拉,甚至拉點兒假弧圈……. 只要你技術水平夠,想怎麼拉就怎麼拉。在高水平的競技中,應該承認弧圈球比傳統的快攻穩定性更好。對業餘選手來說,相對而言也是比較容易練、容易見效的。但有一點我要說在前面,希望大家練習時,在不同的側重點上根據自己的特點有所發揮,這樣練出來的弧圈真正是你自己的弧圈,而不是一味的猛衝,也不是只在下降期跟對手亂「兜」一氣。 1.撞擊 + 摩擦 ﹥ 摩擦 看到這個標題,我們的讀者肯定笑了,「怎麼還是撞擊?」,對,現在弧圈球不同於二三十年前了,今天的乒乓球比賽中,大量出現的是上旋球,比如你拉起來對方平擋,推撥回來的球,拉這種球,講究「打摩結合」,甚至有「先撞後摩擦」的說法。我個人觀點,作為業餘選手,如果你稍微有點條件:有一、二年的時間熟悉球性,掌握了最基本的攻球技術,有了一定撞擊打球的觀念,可以身前擊球了,可以在最高點打球了,身體的交換重心有一些基礎時,就可以嘗試著練習拉弧圈球了。我的思路或許有些老套,但在教學中,我如果碰上個感覺好的小孩子,我會讓他練習掌握基本的快攻技術,進而直接快攻(打)一段下旋球,而後再開始練習弧圈球。這樣拉出來的弧圈球威脅會更大。當然,一般業餘選手未必要採取這種方式。因為練起來有難度。我舉這個例子的意思,是想說明撞擊式的快攻會為你的建立弧圈球技術起到一個很好的鋪墊作用。 2. 多球 ﹥ 單球 現在的青年朋友練球,通常都有自己固定的球友圈子。借著這種氛圍,最好能互相學著給對方發發多球,這對所有練球的夥伴都有好處。剛上手的時候練一點兒多球,會讓你更容易的掌握技術。因為再高水平的單球練習就掌握技術這一點來說都不及多球的高頻率的單一重複。中國的乒乓球水平高,會發多球的教練老師很多。自己剛開始不會發,可以去觀摩學習一下。如果你和練球的同伴能互相發多球,你們技術提高的基石就非常堅固了,這樣練習一個小時比你以前練三、四個小時都管用。因為業餘選手打球,經常是打一個鐘頭,40多分鐘花在了撿球上了。我之所以這樣的推薦多球練習,絕不是要完全照搬正規軍的套路,只是希望大家在單位時間裡更快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練習拉弧圈,第一步最好是拉下旋來球。如果有人發多球最好,為了緩衝效果更好,陪練方可以把球先在自己這方的檯面上顛一下,再把下旋球發過去。無需太轉,控制好長短,力道,有一點下旋就行。假如不會發多球,只能是陪練方搓球—不能搓的太賊,不能捅著搓,那樣過去的球拱,過快,你不好拉。因為這個練習是站位近台的技術,搓過去的球不可太長,否則效果不好。如果你練過快攻,站位比較合理,練習拉弧圈的時候站位稍微往後一點,2、30公分左右,具體視身高而定。拉這板下旋球時的重心要比快攻低,所以你勢必要雙腿分得開一點,這都是相輔相成的。 3. 盯球﹥ 看球 在練習的初期,你就要試著養成一個好習慣– 盯球!你可能會說「我當然要看著球打了」。沒錯,沒有人能不看球就打的,那是瞎掰,肯定要看著球,但保守的說,至少有70-80%的業餘愛好者不會「盯球」。盯球的概念是什麼?無論陪練方是發多球還是用單球搓,你一定要把眼睛的焦距鎖定在對方球拍觸球的一剎那。因為你引拍的快慢,動作幅度的大小與對方的來球是直接相關的。我見過很多愛好者,一到拉弧圈時,就摩拳擦掌,準備掄,那是不行的。教科書會告訴你轉腰、引拍、沉肩,這都是正確的,但首先別忘了一點,要盯球,這樣練你才會覺得事半功倍。 4. 慢引拍 ﹥ 快引拍 盯住球了,接下來是「擺手」的問題,或者說引拍。你要判斷來球的長短、速度,還要下意識地預估這個球跳到最高點時會在哪兒,會有多高。所以,你要盯球,然後決定引拍的速度和幅度。為什麼我要求搓球的人一定要慢、要有緩衝?因為主練方剛開始時有點像上手練常規搓球似的,要慢引拍。 其實無論弧圈、快攻還是搓球,除非是近台對攻球速非常快,或者打回頭的球,通常擊球時,引拍的速度都會慢於往前揮動的那一下,否則你的動作協調不了,一定是僵的。只不過快攻時,由於整個節奏快,動作外觀上看起來這個「引」和「揮」的節奏差異不是那麼明顯,大家容易忽略。而到了練弧圈時,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引拍要慢,慢到恰好合上來球的速度,你的擊球節奏就對了。不少人教了很長時間球才跟學生講節奏問題,我現在一開始就強調節奏。因為業餘選手很多是十幾甚至二十幾歲才開始打球,對語言及邏輯上的理解能力遠遠高於幾歲的小孩子。你肯定練不出小孩子的「童子功」,但你對自己肌肉的控制能力肯定好於小孩子。我認為,先慢下來,反而是好事。等到你練到動作合理,交換重心比較自如了,打球出來點兒節奏了,再快起來,那是真快,而且你會感到快得非常舒服。假如一上來就只求快,不是建立在符合客觀實際的快,那是盲目的快,練到最後,你只能跟一個人練球了。為什麼?因為你倆打熟了。業餘愛好者這種情況很常見,比如這個人可能在某高校是非常好的選手,你在業餘段位上可能跟他差兩段,三段,但是你倆天天一塊打球,一起練的時候,外人看著水平是一樣,但你找一個水平跟他差不多的陌生對手打,你會輸的一塌糊塗。你只和一個人練的時候,把許多問題都掩蓋了。比如某人發球非常好,十個人里九個吃,但到你這兒你不吃了。為什麼?你都接半年了,還吃嗎?閉著眼睛都知道球到哪兒去。所以,還是那句話,我們不要求大家像王勵勤那樣練「萬人敵」,但是得合理。慢引拍,就是合理的第一步。 5. 腰髖 ﹥ 肩膀 業餘選手拉弧圈,最容易出現的幾個問題是:第一,過於追求旋轉;第二,稍微會拉了就要暴它一板;第三,由於意識超前,盯球不夠,動作結構上對不上來球的節奏,擊球不是太早就是太晚– 太晚,被來球頂住了發不出力,太早,動作做完了,沒使上勁,掄了半天動作都快結束了,掄出一百來斤到尾聲就剩二十多斤你碰上球了,沒用。這時候,你就要注意重心的運用。 重心怎麼用?理論上我們見過很多了,這兒講點感覺的東西。你根據來球往右後下方擺手的時候,那種感覺是,當你的球拍即將引到最好的位置(即準備迎前揮動的那個時間點),那一剎那,你身體重心的幾乎百分之八、九十全要放在右腳,右腿上,拉球時要蹬腿揮拍,不能光掄胳膊。剛開始時,你甚至可以不刻意用力,只是把動作做到一氣呵成,就是個好動作。成年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練三分鐘能拉到球了,第四分鐘就開始發力,結果一定是在用肩發力。那樣打上一年半載,動作改都沒法改了,因為你發力的點已定在肩上。為什麼我提倡剛開始練弧圈陪練方搓的球要帶緩衝,就是要讓大家有較充裕的時間去交換重心,先解決放鬆和對上「點兒」。表面上看,腿,腳是發力的動力,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腰髖,沒有腰的承下傳上,拉不出高質量的弧圈球。至於下一步球能拉得多轉,多快,那是個人能力問題,強求不得。如果沒解決好重心交換和引拍的節奏問題,你最後只能和一個人打球。、 6. 從後向前﹥ 從下往上 時下的弧圈和二三十年前的弧圈比,一個顯著的區別是,從後向前的感覺比以前要多,一般狀態下,手臂不要沉的過低,拉球時不要為了追求拉得轉而又轉,動作的上下運動太多。當然,沉肩,放鬆還是需要的。觸球時的拍形比老式的弧圈要打得開一些,這樣容易借力發力,拉出去的球速度快,威脅大,不像以前的弧圈,摩擦的過薄,干轉但速度衝力不足。7. 大臂跟出﹥ 大臂發力 練習拉球的時候,剛一開始可以說是半借力、半發力的狀態,用上自己三、四成的力就夠。主要是體會一起用力,蹬腿,轉腰,揮臂– 其實是揮前臂,大臂只是跟著運動,近台時不要用大臂發力,因為我們現在說的是近台技術,練習的是拉下旋球,對方發的多球也好,搓過來的單球也罷,完全屬於近台的範疇,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球友們用大臂在近台掄著拉,最後肩部都掄傷了,過去的球還即不轉也不沖。乒乓球是一項講究靈巧的運動,不是說你肌肉多發達拉球就有質量。小孩子卧推就推20公斤,可能打出來的球比卧推120公斤的成年人速度還快,力量還大。因為乒乓球需要的是一種合理的爆發力– 我就30斤的力,但我在最好的時間很放鬆地全打在球上了。你那200多斤有什麼用?全沒使上,全讓肩給頂死了。 不過拉球時大臂要適當的跟出去,不能夾著大臂打球。有些朋友過多過早地強調收前臂,那樣會力量不足,關鍵是結構上不夠合理,動作整體感差。出去的球不頂人。威脅就差多了。 8. 下降前期≮最高點 很多教科書上一說到弧圈球的擊球時間,追求的都是最高點,即使拉下旋球也要求拉最高點。在專業的系統訓練中,我們會讓孩子們練習在上升後期衝殺半出台的下旋球。但對於業餘愛好者,我們還是來點實用的:你可以練拉最高點,但你也應該花一點時間練習下降前期拉一板轉的弧圈(高吊半高吊)。 業餘比賽,往往更強調球的到台率要高。不像專業選手,我們會說,「這板球軟了」,對方還真就是一板反衝。業餘比賽不大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即使你上手拉球的質量不夠高,對方多半還是會處於防守態勢。所以,你可以練一板下降前期的「轉」弧圈。你也不用過於退後,當然更不用等球回落到幾乎檯面之下再去「撈」著拉,稍微有點回落時拉就好。這樣,第一有助於豐富你日後打球的節奏變化;第二對於你日後的比賽也大有好處。由於訓練不夠系統,業餘選手還原的速度和重心交換的速度都不是很快,步法也不是太好,所以練這板稍微有點回落的拉球,對你會很有幫助:位置不夠?步法過不去?時間來不及?這板拉球就派上了用場。或許有人會說:馬教練,你也太實用了吧。沒辦法,我就愛說實話,咱們就練點兒實際的。誰都知道拉最高點好,但業餘選手20出頭才開始打球,一年以後你讓他練習拉上升點後期?除非他極有天分,否則純粹是害他。 9.手腕外展 ﹥ 內收 前面咱們講的是擊球時間,也提到了動作結構的問題。現在我們往深一層來討論。我希望大家在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動作有了外形和一定的穩定性之後,可能的話解決一下下面要談到的一個細節,一個相當重要的細節。在準備練習加強出球的力量,突然性之前,需注意一個環節:無論是直板還是橫版,引拍時,細化的講,引拍到快要往前揮動的時候,手腕要有一個外展的動作,這對橫板選手尤其重要。這一點只有你拉的慢時才好練。我們要強調的是,不是甩動式的外展!而是在你引拍的過程中,手腕手指漸進式的打開到適當的角度上。不要過早的練習這個細節,否則只能事倍功半。只有引拍、揮動比較熟練了,節奏比較穩定了,擊球部位比較穩定了……,再練這個內容。大家看國手的動作很多了,動作節奏都很緊湊,沒有人是甩著手腕兒拉球的。只有解決好這個細節,你才能最終把拉球揮拍時的力傳到「板頭」上。就是說要想把力傳到自己的板頭上,一定是靠手腕手指。橫板靠的是手腕和食指,直板靠什麼?食指略微放鬆,拇指、中指配合發力,特別是中指,往前頂多少,往上摩擦多少,這裡面很有講究。根據來球的不同狀態,或者根據你想拉出什麼效果的球而定。想更多往前沖?那麼頂的成分多,往上的成分少,但一定是個融向前向上一體的綜合動作。至於不同的球向上多少、向前多少,沒法術語量化,要靠在練習中教練提示,自己實踐揣摩。要想找到這種感覺,第一要循序漸進,第二一定是慢引拍練出來的。每一次的拉球動作,希望大家都100%的完成後,再拉下一板。你的動作必須有個完整的過程,還原要充分,出手拉球動作也要充分。不能第一個球擺動100%,揮動80%,為了下板球更快,擺動變成80%,揮動變成了60%......,三板球之後,你出球的效果不問可知。比賽了,再一緊張,再打一次折扣……。為什麼業餘選手的擊球質量不行?很大原因在此。這裡有個內在的感覺問題,只有引拍和揮動都是完整的完成,你才能體會到那種連續感。很多人為了追求擺速,忽略了動作的完整性。所以,陪練方的喂球也很關鍵,比你能掌控的速度快5-10%足矣,不能推著你走,不能「趕」你。 10. 正正手﹥ 側身拉 開始練弧圈,陪練方最好給你正正手的下旋球,而且你一定要先練拉斜線。一方面,這條線容易上手,另外,這條線最易於你體會重心交換。不像側身那條線,不僅是手腕得充分外展,而且出手前重心全擱在右腳上還不行,左腳還得適當的吃住點勁兒。換句話說,側身拉對初學者來說沒法提供徹底的重心交換的感覺。所以,還是先練正正手。 如果對方發的多球穩定了,你可以再要求他,發過來的球要剛剛出台,這時候你可以練習拉一板加轉,往上摩擦多一點,弧線也稍高一點。再,可以讓對方發不太轉的球,比之前的球稍高一點,長一點,這時候你練習沖前沖。一定要有對方的手段作保證,你才會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技術,才能練出你所要練的球。假如對方發的球離底線半尺不到,又高又不轉,你也沒法練。反之,如果剛出台,比較低,即便不轉,你都能練習拉加轉。業餘選手普遍的心態,都希望你給我擋,我側身狂拉斜線,半個鐘頭都不嫌累。沒用,至少效果並不太好,太盲目。我們還是提倡,練習有點兒目的性,要有的放矢。 練習可以過渡到對搓,慢搓,搓兩板,對方變一板到你正手,你拉斜線。以後,可以練反手位帶側身步法的拉斜線。這板(側身)斜線,你手腕外展的感覺會多一些,引拍時重心完全交換到右腳的感覺不如在正正手強烈,左腳也要吃住點勁,而且拉時向前的感覺要多於正正手斜線。下面可以練側身拉直線,站位一定要調整,雙腳之間平行感多一些,左腳不能太前插,那容易身後擊球。如果能力條件允許,可以練一練正正手直線,純粹屬於引拍時手腕要打開的一條線。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手段– 以正正手直線的練習為手段。但你一定要晚一點兒練,一定要先有斜線基礎再練,一定要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 正正手斜線、正正手直線、側身斜線、側身直線,這四條線,我的感覺,難度比較大的是正正手這板直線,對拍形的控制能力要求比較高。但即使你只會拉兩條斜線,一樣能行,只要有相當的質量,不用練的那麼雜,少而精也是一條路。 11. 連接﹥ 發力 通過前面的練習,同伴發多球的能力也會好很多,可以給你發些普通上旋球,稍微帶點兒摩擦就可以,不要加轉,弧線別太高。這時你要注意兩點:第一,在近台拉幾乎不要拉回落點,全在最高點擊球,因為這是上旋球;第二,更強烈的體會帶撞擊的摩擦那種感覺,揮拍方向是往左前上方,不要過多強調往上揮。板型適當打開,膽子大一點,你現在已經有些控制能力了。見了上旋球就壓板型最不可取,練習嘛,怕什麼,出界了往回調就是了。觸球時打在球體的橫斷面中心偏上一點兒就可以,千萬不能打到中心偏下,那就變成「卷」過去的球了。這個練習身體重心要比練拉下旋高一些,引拍位置也要相應的提高一點。這要靠練習來解決。 有了兩條斜線做基礎,你就可以步入對練階段。搓、推(撥)→拉,有了兩種技術的連接了。起初一定要慢一點。甚至你可以就練一板。比如,三個球一組,搓,搓,拉(帶側身)。回不來?拿住球,再來。有了一定的熟練程度了,練習推,推,側身拉,(橫板撥,撥,側身拉)。如果你覺得三板一組來不及,你甚至可以和同伴說好,一直給一樣的球(一般上旋或下旋),你什麼時候感覺可以了,就側身。搓、推、撥時不要加轉或發力,完成動作就好,主要是練連接。前面說到的引拍、重心交換都要有,慢慢你就會打出節奏。在此基礎上再提高速度。這樣練習,看著慢,但效果是實在的。 12. 變化﹥ 加轉 專業訓練有「高低手「的說法。以多球為例,第一個球給下旋,主練方拉起,這時的還原,重心和擺手的位置都要高於拉第一板下旋的位置。因為第二板一定是上旋(當然,打削球另說)。兩個球一組。所以,陪練方第二板球喂球時就要模仿直板的推(或撥、擋)過來的球。建議,為了加深對拉下旋來球和上旋來球不同的「高低手」的效果,業餘選手不妨這樣練:第一板不沖,拉的弧線高一點,慢一點,轉一點;第二板撞擊多一點,摩擦少一點,動作往前多一點,人為地製造反差,以便充分體會快慢節奏和高低手的不同。不怕慢,就怕斷。練的不是第一板球拉的多麼轉,而練的是連接的變化。 13. 腰控 ﹥ 手臂 正手弧圈的範疇里還有幾項技術。我想業餘選手都看到過,有些人可能嘗試著練過。比如擋帶弧圈,反拉,中遠台對拉。先說反帶,從相持轉進攻時,業餘選手不大可能反衝,所以比較實用的是反帶,練習時要注意,最好用多球,業餘選手技術穩定性相對差一些,能連續拉出同等速度質量的弧圈有很大難度,多球就可以克服這個困難,反帶首先不能拉後手,要以腰帶手臂,感覺上是用腰和重心來調節回球的弧線,這樣練習首先要建立的就是身前觸球的好習慣。板型壓一點,但不可過多,這樣才能早些接觸球,回球才有速度,擊球是在上升的中後期,借力中發一點力,當然,練到較高的水平,手腕前臂還可以加一點兒摩擦。如果能力到不了那種水平,借力腰一帶,也行。純粹用手去使用防弧圈技術是非常不可取的。 反衝(近台),拍形傾斜要比反帶多,擊球時間為上升中後期,觸球時手腕前臂要有加力和摩擦,向前揮動的成分較多,如果練得程度深一點兒,大臂都要跟出去一些,這樣回球威脅才大,當然,腰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否則變成了在那兒「撓」。這就是我們提到過的動作的整體感,前臂手腕在使用這些技術時,與大臂、腰重心分家是不行的,一是防不住,二是連續不好,更別提反拉了! 14 身體﹥ 胳膊 中遠台對拉。業餘選手練時剛開始不宜退得太多。對拉時特彆強調身體重心的作用,不是掄胳膊就能練好的。建議還是先多球模擬,喂球時一要長,到底線;二要高,弧線高一點,練起來難度小;三可以加轉,因為主練方退至中台,球到了那個位置旋轉不會太強烈了,除非陪練方能用多球把球搞得非常轉。主練方要調整身體位置,雙腳分得開一些,縱向感多一些,重心帶動的擺臂幅度要加大,擊球時間為高點或下降前期,要充分利用重心帶動的慣性把動作做完整,要力爭拉得長,轉,大臂一定要跟出去,否則拉出去的球沒有威脅。我的觀察,在國內,業餘選手比賽時能打成中台對拉程度的比例很低,所以這項技術可以適當考慮在本人能力夠,或打法確實需要的前提下再去練。 15. 身前交換 ﹥ 肩肘橫拉 掌握了正正手弧圈以後,還可以適當練習兩面擺速的連接。這是一個真正體現實力的技術,幾乎說是必須要練的。在此之前,可能會有如下情形,反手是用快撥還是快拱,這需要練習者有個取捨,如果你反手感覺好,可以在反手練習了一段快拱以後開始練習擺速。我觀察到的實際情況是,使用反手快撥配正手快拉已經很好了。因為快拱+快拉,對業餘選手來講,確實有難度。 方法仍然是先易後難,可以先打二、三板反手變一板正手,有了感覺後,過渡到定點一邊一板。我之所以採用反手多板對正手一板主要是考慮,練習擺速時,存在著重心和板型的兩個交換的問題。以橫板為例,無論反手快撥還是快拱,動作完成時,如果動作合理,重心會在右腳上(右手為例),這時你要交換到打正手,會是什麼感覺呢?感覺右腳向一根軸,腳尖略向右側墊一下(打反手時一般朝前),站住,支撐,轉腰,擊球,這些細節的關鍵在右腳的重心支撐上。我教小孩子練習,甚至會讓他在打完反手時右腿膝蓋有個向前拱一下的輔助動作,就是為了強調下面的交換。這樣,你右腳撐住了,因為站位是左腳偏前的,所以是面朝斜前方的,要打正手了,把右腳尖向右側稍轉一點點就夠了。轉腰的幾乎同時,你一定要用自己的手指手腕在身前,檯面上交換拍形,千萬不能用肩和肘橫向拉拽。結果是球已到了身前,你才開始交換板型。如果你把這兩個交換解決好了,擺速就不是問題,否則肯定練不好。為什麼剛開始讓大家反手撥呢?因為它不像反手快拉快拱身體有點轉動,快撥主要就是前後動,動作簡單,易於掌握。你甚至可以連續多拍反手,直到自己感覺合適了,再跟同伴說:變,他再變到正手。慢慢熟練後你就可以一邊一板了。當你能打到一分鐘76板左右,比較自如的時候,你就可以練習不定點了。或者,可以開始練習發球搶拉的連接了。16. 轉動 ﹥ 上下動 反手拉弧圈 A 我想,還是應該從下旋開始,拉下旋。 反手拉與正手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的反手拉與歐美國家選手的拉法也有不同,這個不同比正手大得多。一般來講,我們還是站位近台打法的人占絕大多數,另外就是反手技術我們有自己的特點和不足,特別是出撞球,歐美選手的力量明顯大於中國人。 開始階段,陪練方的下旋無需太轉,稍短一點兒為好,弧線低一點兒。我的思路是:短、低看上去似乎加大了初學者的難度,但我正是用這種設立幾個外界條件來限制練習者的手段促使(難聽的講:逼得他不得不按你的訓練思路走)練習者快一點掌握技術。這就是我為什麼會對陪練方設定一些要求的原因。低、短,練習者必須下手快,而這正是近台反手拉的首要要求。 引拍時,仍然是慢引快下手的路子,這個快是相對的,比來球快是標準,比如說,剛開始揮拍節奏約60次/分鐘(雙方),那個下手快是在這個範圍里的,不能拉的時候變成96次/分鐘的節奏。站位為基本平行,左腳可以略微偏後,但不可太多。引拍時前臂位置要引的低一點,最好能輔助加上雙膝略彎一下,腰部有少許從右向左轉動(或者說把內在的力壓向左髖里的感覺),手腕要向內轉動(外觀上看手腕幾乎完全拱起,拍頭指向自己的身體),剛開始時,觸球就是完成動作,揮動方向為右前上方,拉在球體的水平中心線偏下一點,揮動時最好與雙膝的發力蹬一起做。要連續,就是要連續,慢,不怕,就怕沒有節奏的斷斷續續,那樣很難把自己打放鬆。反手拉球製造旋轉和發力除了有揮動距離做基本保證之外,手腕手指的作用非常之大,我一般是強調使用拇指內側貼住球拍,發力時,轉腰,蹬腿,加速揮動,用拇指手背的合力發力。反手拉弧圈沒有了手腕手指(手背)的加速發力,會變得一錢不值。練到後期,一定要有力貫板頭的感覺才行。拉球時間為最高點或下降前期。還有個細節,觸球時球在球拍上的點,不能用接近自己手指的部分觸球,離手指(食指)越近越發不出力,要用球拍縱向的遠端接觸球。其實正手拉球,發球,都是這個道理。加長力臂嘛!再有就是動作外觀的一體化,不能只用手腕甩拉,那樣是可以發出力,但沒有穩定性。失誤太多的技術要摒棄。 近台快拉 站位基本平行,左腳略偏後一點可以接受。引拍的時候,前臂和手腕有個回擺,形象點說,就像在身前劃個小半圓似的,實際上引拍到位時手腕還需要有一內旋的動作,腰部要向左側壓一下,或者說略轉向左側。無論怎麼形容,關鍵只有一個:引拍到最佳位置時,重心的大部是落在左腳上。 下手時,腿和腰必須協同輔助揮動,重心和揮拍的方向要統一,有個說法:叫同時向同一方向揮動。只有這樣,你的動作才能簡潔乾淨,效果到位。拉球時肘部要穩定,可以向外支出少許,切忌揮動時肘部亂翻。反手快拉引拍不能離身體太近,那樣會被來球頂住。觸球時間為上升後期,拉球的中間偏上部分。橫板反手發力是靠前臂手腕、手指手背協同工作,只有這樣球拉出去的效果才好。 有些愛好者反手拉球時重心後坐。由於反手引拍空間小,可能這些朋友為了發力,想多利用蹬腿來輔助,結果變成了過多的上下動.其實近台反手拉時,應該是右髖往左有轉、壓的運動,目的是交換好重心,這樣就可以克服重心在臀部上的錯誤。 說到底,還是引拍與交換重心方向要一致。動作肯定是怎麼來就怎麼去,你蹲著下去的,你一定得向上蹬。由於業餘選手揮拍動作不熟練,往往是手腿分離,難免變成手夠出去了,臀部還在後面坐著。為此,可以練一點徒手揮拍,注意動作的整體性,所有動作都要跟著重心走,不能分家。學習打乒乓球,掌握動作,我認為,要「先外觀後內在 先整體 後細節」。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道理其實就這麼簡單。
推薦閱讀:

minmax 和 maxmin 誰大?
如何證明這個不等式?
【不等式】舒爾不等式及其應用
請教如何證明這個積分不等式?
Ostrowski不等式--對Cauchy不等式的誤差估計

TAG:速成 | 新版 | 不等式 | 2013 | 最新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