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中國內家槍術之巔:明末董氏六合槍譜(王堡六合神槍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41094d01018sgl.html中國內家槍術之巔:明末董氏六合槍譜(王堡六合神槍譜)顏紫元 2012-09-10董氏六合槍譜:出門槍威風殺氣,急三槍扎遍天下,烹三槍天下無敵(按:此「烹」即心意六合拳中講的「烹意」,多誤作「噴」或「鵬」。周口心意六合拳最傑出的宗師楊祥麟師爺說「烹意」即「滾油滴水,一觸即發之意」,與烹三槍之意同)。此槍講:行陰陽二氣,發「哈、咦」二聲,即心意六合拳之「雷聲」;此槍講:一身備五弓,五弓為一弓,即心意六合拳以此作為身法靈魂;此槍講:背絲扣,即太極拳以此作為身法核心;此槍講:「秀如伏貓,長如縱虎」,即心意六合拳之「束長二字一命亡」;此槍講:根節、中節、稍節槍,即心意六合拳之講人身三節及三三九節同;此槍講:硬崩摘豆角,即心意六合拳之「火燒身、魚打挺;此槍講:「盤龍卧虎』,即心意六合拳內功「手摩內五行」直接來自此勢;此槍講:前鋪、後坡身,即心意六合拳曲中節之「中門頭」、「左右頭」之直接來源;此槍講:背走抄水接槍式,即心意六合「燕子取水」直接來源;此槍講:滾身、滾手、滾腿,心意六合拳之滾身、滾手、滾腿也俱與之相合;此槍講:背崩,即心意六合「大裹」之來源;此槍「大使手第一回《狸貓撲鼠》中一手,即心意六合搖閃把來源;此槍「長打」中第六回《仙人指路》中一手,即戴氏心意滾手虎撲雙把的直接來源;此槍「長打」中第七回《斯撥打、雲遊撥打》中一手,即心意六合「小拓」及「顛腿掉步」中手法的來源;此槍「蓋槍」中第五回《白馬倒上橋》中的步法,即心意六合「鷂子入林步」;此槍第九路「上法」、第十路「擎法」又作「情法」、「進法」、「敬法」、「靜法」,即心意六合之「上法容易,進法難。。。」之說;此槍的第四路「小使手」中第九回「喜鵲穿枝」中之一式,即李存湖心意六合十二大勢之第二大勢「上步停手」之起勢;此槍講:極注重丹田內勁、身法勁,心意六合拳「丟槍為捶後,為了保持內勁、功力,故有「大鍊氣架、六步功、易筋經貫氣訣、十三太保功、八段錦、手摩內五行、板凳四把、抖中節等丹田功、內勁法」等內功。。。凡心意六合拳之源於此槍系者種種,筆者會開列於後。老道董秉乾先師(1580-1679)在明初「長槍李」五世孫李景龍內傳六合槍法之基礎上,結合十三勢傳人王宗岳(公悅)傳張三丰內傳十三勢太極的身法步法,再結合其伯父輩通背拳創始人董成的「白猿樁」(蹲猴樁),開創「秀如伏貓,長如縱虎」,大、中、小斜正相演身法,寸、墊、過、踐、快步及掉步、雞步(雞子鑽林步)、進退一字步(戴氏心意:三年身法二年步的步法)、串子步(寸三寸、出三出)、小套步(雞步)、長三步,步法,前手不出尖之豆角彎肘,後手不離肋,槍高不出眉,抬腿不過膝,以陰陽二氣崩如虎星,纏如龍星,全以內勁、身法勁運使手法(槍法),而成內家槍術之巔!極品中之極品!傳尊村姬氏九世祖姬龍峰、王堡王氏九世祖王仲錦、及太極宮道人。其十三勢太極則傳陳家溝陳奏廷、唐村李仲、李信等。

師爺李維彬(1885-1957)宗師唯一照片(臨終前一日留影)

李正府宗師1934-01-10---

董氏六合槍(王堡槍)傳承表

第一代:董氏六合槍創始人董秉乾,河南懷慶府武陟小董人,懷慶府河內(博愛)千載寺太極宮道人,生於明萬曆庚辰(1580--1679),壽99。是通背拳創始人董成老道之子侄。

第二代:王仲錦(1610--?)、姬龍峰(1602-1683)。

王仲錦 河南懷慶府河內(現稱博愛)王堡人, 王氏明初移民九世祖,生於明末(後稱「王堡槍」)。

王仲錦,明末清初人,「王氏六合槍之鼻祖,受槍法於董老師秉乾,復編注《槍譜》,有承先啟後之功」

王堡槍法的鼻祖仲錦公就撰有槍譜,其後,歷代傳人中多有撰寫槍譜者。而且多數槍譜的扉頁上都書有千載寺太極宮的八字「尊師格言」:「未成功器,勿名師門。」王堡槍法能夠歷三百餘年而不衰,並且始終 保持其古樸豐茂的原始本色,實得力於王氏族人世世不懈的文字傳承之功。

王堡槍法名稱甚多,或稱「王堡神槍」,或稱「王堡梨花槍」,或稱「六合槍」。

王堡所練之槍,實際是一根七尺半至九尺長的白蠟桿,練習時多不裝槍頭,人稱「王堡桿」。因此,槍譜中時而稱槍,時而稱棍,槍棍混一,亦槍亦棍。

姬龍峰山西平陽府蒲州(現稱永濟)尊村人,姬氏明初移民九世祖,生於明末,後化槍為捶,創心意六合拳。姬祖曾在山西澤州府與河南懷慶府交界的太行山陵川縣、鳳台縣、澤州縣、河內縣及濟源一帶活動,姬祖也曾撰有槍譜,在 濟源勛掌的神拳譜中有存,在其十二大勢傳人的心意六合拳譜中也有存,在少林寺古譜中也有存,並被少林寺尊稱為「姬老師槍譜」,濟源勛掌神拳譜也有董氏六合槍譜!在另一支十二大勢傳人常義先 師的傳人譜中稱為「姬氏槍法」。惜槍技僅殘存數式,余皆失傳。其他心意六合門槍法均非姬祖原傳,是後來從別處引進的。儘管也非常優秀,但無一能「丟槍為 捶」。只有真傳的王堡槍能「丟槍為捶」,萬分珍貴!!!

第三代:王廷臣,清康熙時人,「槍法絕倫」。王大理,清康熙時人,「槍法精通」。河內(現稱博愛)王堡人。

第四代:王振、清雍正時人,「槍法絕倫」。

王倬、清雍正時人,「槍法精通」。河內(現稱博愛)王堡人

第五代:王鑄、清乾隆時人,「槍法絕倫」。

王明亮、清乾隆時人,「槍法絕倫」。王熊渠、清乾隆時人,「槍法絕倫」。河內(現稱博愛)王堡人

第六代:王安民、清乾隆時人,生於雍正辛亥(1731),「槍法絕倫,授徒千人」。

王順文,清乾隆時人,生於乾隆丙辰(1736),「槍法絕倫」。河內(現稱博愛)王堡人。

王霖倉,清乾隆時人,生於乾隆己卯(1759),「槍法絕倫,功力摧堅,譽名神槍」

第七代:王景蒼,河內(現稱博愛)王堡人,生於清乾隆年間

註:第六代王安民 是王霖蒼祖父輩、是王景蒼的親祖父,王安民傳王景蒼是祖孫相傳。

第八代:王萬選,河內(現稱博愛)王堡人,生於清嘉慶年間

第九代:吳華林,河內(現稱博愛)西庄人,生於清道光年間(王萬選傳吳華林為師徒相傳)

王璋,生於清道、咸年間(王萬選傳王璋為祖孫相傳)

第十代李隆延、李克富,懷慶府修武縣上白作人,生於清咸豐年間(吳華林傳李隆延、李克富)

李景彥(太極忽雷架創始人,得王璋傳部分槍法)、王樹標(父子相傳)

第十一代 李維彬,懷慶府修武縣,生於1885年,得父親李隆延傳。

李興仁(1903--?王堡人,得本村王樹標傳。據王景略撰文說李興仁是王堡村「槍法最後的一位教師」)

第十二代 李正府,焦作解放區上白作人,明初李氏17世孫,董氏六合槍(王堡槍)12世衣缽傳人。生於1934年,得父親李維彬傳授。

王景略(1935--),王堡村人,明初王氏二十一世孫,得李興仁傳,其撰文說「1953年開始學,1956年後基本終止(因社會原因、後來李興仁先生也作古),1990年後因生活條件改善,又開始練。。。」

第十三代李太江、焦作解放區上白作人,生於1964年。李太海焦作解放區上白作人,生於1969年,顏紫元,紐西蘭,生於1963年,得李正府宗師傳。

王堡村槍法高手在乾隆年間還有王得炳、道光年間王者玉、清末王三其等。

李景炎是溫縣陳辛庄人,趙堡陳清平之高足,曾赴王堡向王璋學槍。清末陳家溝的太極拳師陳同也赴王堡學槍。李景炎傳博愛縣趙郭村趙中元,趙中元傳博愛北里村侯振田,侯振田傳同村呼延純武(1943--)。清末唐村李振興、九府墳劉思明也在王堡學槍。王三其也曾在義溝村等傳槍。然據筆者親自走訪考察,十二路槍法完整保存並不失真的,只有李正府宗師一人,余僅剩頭路「十六纏」,且要求失真,動作也變樣,十分可惜。

附有關資料:

據《王氏家譜》記載:

王堡的王氏第一世王遇賢,於明初帶二個男孩從洪洞到河內(現稱博愛),到了第五世分成三兄弟,並分家,即長門,二門,三門。王仲錦為二門的第五世,是明初始祖王遇賢的九世孫。

王堡槍第五代傳人王安民,寫於「大清乾隆五拾二年歲次丁未十一月」的《王堡槍源流序》載:「王 堡槍始傳於吾王氏先祖仲錦公,譜載明季末受槍法於千載寺東三聖祠太極宮道門賢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鄉武陟小董人也。據碑載,相傳老人生於明萬曆庚辰,享年 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後,葬於王堡村東南域道士墳塋,今墓尚存。老人練就武功絕技,乃拳、槍棍法。拳,即十三勢軟手;槍棍乃六合槍棍。且論陰陽,知術數,通 兵法,精醫術。何傳於王堡者,有其淵源焉。仲錦公與唐村李氏乃系親緣,常往返唐村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曾 拜師於博公道長及李老人春茂大師之高門名賢董老人秉乾。仲錦公與老人最相契,誼情誠厚,董老人常客留其舍,促膝長談,甚為融洽,隨傳絕技於公。仲錦公曾精 心演練槍棍、拳絕技,技藝嫻熟,世代相傳,二傳廷臣、大理,三傅振、倬,四傳鑄、明亮、熊渠、五傳吾代多人。是時吾與師兄萇乃周及晚輩霖蒼,樹志成名,拜 唐村李公鶴林門下,發奮深造槍棍拳絕技,功力摧堅,所向無敵,譽名神槍,王堡槍法之源流明矣。」

在懷慶府一帶流傳的另一版本的王堡「六合神槍」譜上,有清道光年間六合槍大師王者玉所作的「王氏槍譜源流考」,曰:「王 家槍系出於董老人秉乾,已散見於老人之神槍八法辨,並見於安民公之槍法繹述論。而老人之派別,有所研究價值焉!據歷來父老傳聞,老人自北來也,懷絕技有 二:一棍一拳。棍即六合神槍;拳即十三勢。隱身覡道,便於近人,遂傳槍於王堡,傳拳於溫邑陳家溝,而老人之派系源出於張三丰也,亦可推見矣。蓋陳氏十三勢 軟手即張三丰之太極拳,既有老人傳法於陳溝之說,則老人源於三豐者明矣。道光丙午十一月冬至後一日,歲次貢生王者玉誌,男祚昌書於崇文閣齋」

唐 村李氏家譜載:「始祖披荊斬棘,蒙霜露而居焉。當是時,墾田構室,幾費艱辛,而不殫煩者,貽厥後也……故吾李姓日繁,人丁頗富,明清列賢書,舉監生,文武 進士舉貢,不可指數。五世祖諱明道,居住懷府開業羽箭行,譽招武雄。六世祖諱從諒,首中歲貢,輝縣教諭,文武皆功。七世祖諱政修,甲科進士,智謀大略,廉 治道政。八世祖諱春茂名葉蓁,中貢後入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博公,傳公武道,習拳渡劍,看星相,讀兵法,弘揚三教合一,論無極養生功、十三勢拳劍槍箭藝,譽傳神功,游教傳拳於晉、魯、陝、浙、湖廣,數省赫名焉。九世公諱仲、諱信,結陳溝姑表陳公諱奏庭,三表兄弟,太極門拜師結義,樹志文武,兢功成名,創藝太極養生功練、傳十三勢拳、通臂功,考舉選貢,誘闖賊營,文武智傑,威振賊雄。九世諱及文武志堅,博藝皆功,考舉中進,職廉民擁,啟勵吾族裔,皆楷模矣。世代文武昌熾,進士舉貢頗多,賢稱之文武世家右族焉。」

在《世系》八世祖李春茂旁註中作了清楚的交代:「生於隆慶二年八月,卒於康熙五年九月。萬曆年貢生。早年依父濟源讀習《四書》、《五經》,後入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博公習拳,讀《孫子兵法》,練無極功、十三勢拳、劍、槍藝、箭藝,譽傳神功,弘揚三教,論游教傳拳,晉、魯、陝、浙、湖、廣名焉。擅觀星相、推八卦,號稱三教武師,又稱武傑進士,以教書傳拳為生焉。」

可見凡有所創者,絕非憑空而創,必在前人遺技之基礎上,如宋末元初「鐵槍李全」在古法「勇戰十三槍」之基礎上創李氏六合槍;明末董秉乾老道在明初「長槍李」之李氏六合槍法上,創「董氏六合槍」(王堡槍);明末博公道長也在明初「長槍李」之李氏六合槍法上,創」太極十三槍、24槍、二人纏槍「等;明末清初懷慶府某道人(即心意六合拳譜上姬氏所遇及得贈」心意譜「的」異人「)也在明初「長槍李」之李氏六合槍法上創」勇戰心意槍「;又有人在「勇戰13槍的基礎上不僅形成了太極13槍、勇戰心意槍,還先後形成」五步13槍「(與勇戰十三槍玩法正好相反,如同陰陽配對一樣)、」九步13槍「(只剩數式,殘缺不全,基本失傳)。。。如同王仲錦作譜一樣,姬氏也作譜,被稱為」姬氏槍譜「,姬氏」化槍為捶「時已萬法皆備,而成心意六合拳。董氏後人董夢麟的祖父在康乾年間,又在家傳基礎上首創」雙頭槍「,並化為」陰陽八盤(卦)掌「。。。張三丰也在元代託名宋太祖三十二式長拳的基礎上結合道家功法創」十三勢「及」太極功24式「;而宋太祖長拳也是因元禁武令及火器在軍隊中廣泛應用,民間武術家在古槍法、其他兵器及手搏、角抵散技上首次發展成拳術套路(沒有文獻記載比託名宋太祖長拳更早的拳套了。事實上,此之前,中國武術無論是兵器還是手搏、角抵,與歐洲及世界其他地方發展基本相同,古希臘之拳擊如同古中國手搏,古希臘之摔跤如同古中國之角抵,古希臘之長槍、弓箭、長短劍、盾牌等等皆與古中國兵器相同,只是玩法各異。而古中國之隱士服氣修鍊養生之術與古印度瑜伽等術也無二致。因此如果沒有元代禁武令,或許中國武術仍然是手搏、角抵,與現在歐洲拳擊、摔跤一樣。而歐洲古兵器退出歷史舞台是因為自元代火藥被傳入歐洲後,歐洲人的」科學觀「很強,遠遠超過古中國,」火器「、」熱兵器「發展迅速,而火藥的發源地古中國則"火器」發展非常緩慢,所以冷兵器還起著很大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古中國的長槍、劍術等得以流傳至當代的原因。而拳套的興起,也促使兵器套路的發展。沒有拳套的歐洲兵器除了上述原因消失外,其擊劍因沒有拳套子的影響,所以與拳擊一樣,仍然保持著散擊形式。宋末前古法勇戰十三槍,也是古人在木矛、石矛、石斧、戈等基礎上發展成銅矛、鐵矛、鐵槍而來,並率先形成中國武術套子「十三槍」,後由李全發展成李氏六合槍即文獻所稱的「楊家槍」。看見兵器套子的出現早於拳套子的出現,而拳套子的蓬勃興起又促進兵器套子的發展。不過兵器套子與拳套子出現的原因很不同,拳套子出現的原因上文已述,而兵器套子出現的原因或為了便於記憶,如十三槍;或為了表演及練習如公孫娘之舞劍。吾友馬愛民先生認為是起源於古之巫舞及為王室等表演操練的集體之持劍、戈、盾牌等武舞,這非常有道理。不過世界各地也有巫舞及武舞,但並沒有發展成如同後來中國武術的兵器套路,可見巫舞、武舞並不是套子武術形成的主要原因。拳套子武術起源於元末,稍後張三丰於元末結合道家內功而創十三勢太極,並寫《十三勢論》,於是不僅強調內外合一的新拳術套子誕生,而且十三勢論起始了拳套子理論的論述,並說明此十三勢之『十三"含義與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之」三十二"之招數之含義完全不同。史載張三丰善劍、刀,所以有十三勢劍、刀,明末博公道長的十三勢槍、董秉乾老道的六合槍等則開內家槍法先列。


推薦閱讀:

唐駿:同樣是放羊教育,為什麼中國拿不到諾獎?
中國古代文學與詩詞歌賦中的酒文化
中國建築史歌——紫禁城
百年「中國夢」
太多人從未有過青春,中國人慣用年齡脅迫女性

TAG:中國 | 明末 | 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