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坦克的作戰理念 下
到1920年代末,英國陸軍部和參謀本部開始愈益擔憂英國陸軍兵員減少,裝備惡化,無力履行可能的義務承諾。同1914年以前相比,計劃中履行歐洲以外義務的遠征軍在規模上小得多,隨時開赴戰場作戰的有備程度也較差。正是在這些不利條件下,進行了1927~1931年間引人注目的機械化混成部隊嘗試性演習。雖然這些演習的規模較小,而且到頭來證明是個虛假的開端,但它們當時在國外引起了相當大的興趣和贊慕,而且對於英國官方認可的裝甲戰理論的塑造更是功不可沒。比如,1927年8月在索爾茲伯里平原進行首輪正式演習的所謂機械化部隊是個大雜燴,由裝甲車、輕型和中型坦克、騎兵、拖拉機牽引炮、卡車和半履帶車運送的步兵等七拼八湊而成。旅長傑克·柯林斯上校依其各自的運載工具的公路行進速度,將全旅分成「快速」、「中速」、「慢速」三個分隊,然而這不符合它們的越野能力。正如利德爾.哈特在《每日電訊報》報道的那樣,結果是一個蜿蜒盤旋達32英里的超長隊列,常常在瓶頸地帶擠成一團。缺乏無線電通訊和有效的反坦克炮(由彩旗代替)只是諸多嚴重缺陷中的兩個。然而即使如此,這番演習仍然證明了機械化部隊比傳統的步兵和騎兵優越,而且已經在利用演習中獲得的經驗進行自我進化。
到了1928年的演習時,這支被重新命名為「裝甲兵」的部隊配備了 150台無線電裝置,然而適用的坦克和運載工具仍然總是短缺。僅有16輛輕型坦克可供使用,而且它們缺少炮塔,僅僅裝備了機槍。儘管設計出了老式維克斯中型坦克的優秀替代品,但是資金的缺乏阻礙了它們的開發。步兵採用汽車運輸無法使之在越野時跟得上坦克。不過,1928年演習最成功的一點,在於經過事先反覆操練的迂迴機動表演,其目的在於給高級官員、訪問觀摩的顯貴和國會議員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至於英國裝甲戰理論驗證階段的頂峰是英國皇家坦克第一旅在1931年舉行的演習。與其所有的前身不同,這支部隊完全由履帶車輛組成。另一項重要的特徵在於,各坦克營內的每個連都由一部分中型坦克和一部分輕型坦克組成,證明這兩種坦克可以協同作戰。通過將無線電台和彩色旗結合起來作為坦克互相之間的聯絡方式,查爾斯·布羅德旅長形成了一種操練方法,可以使得全旅約180輛坦克按照他的命令作為一個整體迂迴機動。布羅德指揮該旅在大霧中行進數英里穿過索爾茲伯里平原,準時出現於觀摩現場,並且以「出神入化的精確性」列隊駛過進行檢閱的陸軍委員會,至此使演習以大獲成功告終。事實上,正是通過上述生機勃勃的演習,英國政府才於1929年出版了第一本機械化戰爭的「官方指南」-----這就是布羅德的小冊子《機械化裝甲陣列》(既著名的「紫皮書」),該書內容的觀點濃縮了利德爾.哈特等人主張的精髓部分,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戰後的英國裝甲兵作戰理論影響極為深遠。
逆流中的進步
事實上,考慮到來自政治上的大量的約因素,再加上公眾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結果的日益增長的幻滅,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居然還產生了富勒、利德爾.哈特這類出類拔萃的裝甲戰理論家,並且率先演練了實驗性的機械化部隊,完善了自己的裝甲部隊作戰理論,這一切實在是令人詫異。我們怎麼能解釋這一現象?首先,英國鼓吹裝甲戰的軍事理論家們大都作為當時的低級軍官,親身體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戰的低效和浪費。他們深信不久便會有一場新的大戰,對國際條約或國際聯盟幾乎不抱半點信心,因而念念不忘汲取一戰的「正確教訓」,檢討軍隊的框架結構,恢復作戰的機動性,並因此醉心於由發動機推進的裝甲戰爭。其次,20年代英國所以在戰術觀念和戰略思想兩方面都活躍昌盛,在理論家們對於剖析並且得益於1914~1918年的痛苦經歷的關切背後,有著相當大的公眾推動力。最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在於,由於當時在近期內沒有明顯的敵人,因而有了一種相對寬鬆的氛圍,在這種環境中英國有關裝甲戰爭的理論能夠以類似於純科學或是純學術的方式被發展出來,其理論層次的冗度和健壯性讓人吃驚。也正因為如此,儘管英國裝甲戰理論僅維持了一小段生氣勃勃的實驗期,但影響卻幾乎是「永久性」的。
事實上,在這一小段生氣勃勃的實驗期過後,來自軍方領導人的推動和鼓舞顯著減小。這其中部分原因在於保守派強調裝甲部隊的成功對陸軍傳統兵種造成衝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保守派認為,不應該建立一支裝備新武器(即坦克)的部隊,而應該在整個陸軍中實行機械化和摩托化。保守派的這個觀點,是以犧牲建立獨立的裝甲部隊為代價來加強步兵的攻擊力,實質則涉及到是否改變陸軍以步兵為主要進攻力量的關鍵問題。同時與傳統的軍事保守主義一起向英國裝甲兵的鼓吹者們開刀的,還有1930年的財政危機。令外需要指出的是,作為創建英國裝甲兵作戰理論的元老和最有熱情的鼓吹者,性情和專業上的挫折使得富勒言談行文越來越尖刻,越來越虛張聲勢。他甚至提出,「由於戰爭關係到種族存亡,由於民主國家不願進行根本的軍事改革,因而一種比較專制的制度或許必不可少」的奇談怪論。所以並不奇怪,這不但引了從上到下軍中大部分軍官的反感,並促使其在1933年以少將的軍銜被迫離開了軍隊(後來乾脆成為了英國法西斯運動的支持者),而且也使其鼓吹的裝甲兵理論由於深深的「富勒烙印」而一度聲名狼藉。結果這一切因素綜合在一起,使驗證英國裝甲兵作戰理論的試驗陷入了低谷。
在政治上的質疑中、在保守派的反對聲中,再加上經費緊缺,先是在1928年,英國陸軍部宣布解散成立僅一年的試驗型裝甲部隊。然後是1930年,在經濟危機的衝擊下,英國政府無限期推遲組建4個坦克旅的五年計劃。不過,儘管名聲已經變差的富勒將軍引起了人們對英國裝甲兵作戰理論偏見,但在利德爾.哈特等人的不斷完善下,這一理論已經顯示出了足夠的「人格健全性」,因此很快就擺脫了籠罩在自己身上的陰影,重新開始在逆境中推動「履帶」轉動起來。以1931年英國官方頒布「紫皮書」的修訂版-------《現代編隊》為標誌,擁有足夠理論支撐的英國裝甲兵建設重新走上了正軌。1933年11月,英國陸軍部批准皇家坦克軍團第1坦克旅為正式建制。該旅由機械化步兵、炮兵旅和支援部隊組成,實質上就是一個裝甲師的構架,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裝甲兵已經成為英國陸軍的獨立兵種。到了1934年,英軍正式將坦克旅擴建為裝甲師的前身-----機動師,並於同年9月舉行了一次機動師與步兵師的對抗演習。演習證明,獨立裝甲部隊的靈活性、機動性和火力均大大超出了常規部隊。雖然在演習最後階段,南部軍區司令伯內特.斯圖塔特將軍出於訓練而非展示部隊的目的,設計了一系列複雜而棘手的戰役戰術課題。機動師的中型坦克太陳舊,無法連續進行遠程機動,並出現了指揮上的一些錯誤,導致演習以機動師的失敗告終。於是,保守派趁機發難,否定了在戰爭中使用裝甲部隊實施遠距離戰略突擊的可能性。這使英國裝甲部隊的建設再次陷入了低谷,以《現代編隊》為代表的裝甲戰理論也遭到了半公開的否定,但歷史最終證明,這一切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已…….
結尾:在戰火中淬鍊
一般認為,早在「坦克」誕生之前,英國便已經有了相關的戰術理論,並因此產生了在技術層面將其貫徹的迫切需求,「坦克」由此出現,而在工業界將「坦克」從構想變為現實後,英國軍方體系化、系統化的裝甲兵作戰理論也隨之開始醞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則是英國裝甲兵理論形成、成熟的關鍵時期-----利德爾.哈特、富勒的名子因此如雷灌耳,享譽世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以蒙哥馬利為代表的一些「坦克將軍」,正是按照「紫皮書」的原則去指揮「英國坦克群」,從北非的沙漠、義大利的山區和法國的平原,一直打到德國的腹地,並在那裡終結了這場戰爭------同時,以「紫皮書」為代表的英式裝甲兵作戰理念,也在這場鐵與血的考驗中不斷淬鍊完善。到了冷戰中,隨著英國陸軍全部實現裝甲機械化,英式裝甲兵作戰理念實際上已經成為英國陸軍作戰理念的代名詞。然而既便如此,也許在細節上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進行著修訂,但「紫皮書」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見-------英式裝甲戰的精髓,始終在於以不斷的「機動「癱瘓敵人,由此指揮才能重新成為決定性因素,戰役也將是「藝術作品,而非僅僅揮灑熱血」。
推薦閱讀:
※說說英國大學的學前語言課
※歷代英國皇室的皇冠欣賞
※走過一些地方,想起一些故事,總會有些感想——英倫遊記
※血濺英國,這是今年歐洲最大的事!
※為何總有俄羅斯異見分子被毒死在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