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別「包辦」孩子一生(國人心理透視)

春 鳴畫最近,「中國式」成了一個流行辭彙,繼「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婚姻」後,「中國式父母」又引發人們新一輪爭論。與國外父母的自由式養育相比,中國的父母更像護犢的鷹,遮雨的樹。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升學就業、婚姻大事,幾乎都大包大攬,一手操辦。正如中國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父母手中。但是,如此「費心」照顧下的孩子,真能如父母所期待的那樣獨立成長嗎?其實,很多孩子是因為從小被父母看管,潛意識中,很多人對父母的包辦教育進行著扭曲的抗議:頂嘴、逃學、易怒、沉默、「啃老」、不結婚……很多家長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自己傾盡所能培養孩子,他們卻並不領情?其實,事事包辦易引發孩子的叛逆情緒。當無力改變不滿的現狀時,「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往往會選擇用沉默回擊來表達不滿。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不成熟的表現,心理學上稱之為「被動攻擊」,常表現為對父母態度惡劣,離家出走,有暴力傾向等。被包辦還會讓孩子產生幸福感缺失的心理。對工作、婚姻的不滿,都是一種「自我」被壓抑後的心理失衡,他們輕則會覺得自己不幸福,重則每天鬱鬱寡歡。若是習慣了被安排一切,還容易導致子女過度依賴的心理。多表現為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這是一種抵抗無效後的妥協。一旦離開父母的保護,這類人很容易會被困難壓倒。不善獨自解決問題的他們,往往會選擇極端不理性的方式迴避問題。那麼,事事包辦的父母們內心又是怎麼想的呢?他們總假設「我知道什麼是最好的選擇」。「父母說的你要聽」、「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這些話常被父母當作口頭禪掛在嘴邊。但誰不是一邊受傷一邊經歷成長的呢?其實,人生的很多選擇沒有根本的對與錯,有得也會有失。當別人替我們做了選擇,出問題時,我們會後悔聽從了他人。可當自己做錯選擇時,雖然會惋惜,卻較少埋怨自己。正因如此,包辦父母可能成為子女心裡的「罪人」。「君臣、父子」的文化烙印根深蒂固。兒子一定要聽老子的,輩分低的一定要聽輩分高的。在中國,兒女對長輩的所作所為提出不同觀點,很容易被視為不敬。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就得聽老子的」,沒有道理可講。對子女的保護,源於父母內心的焦慮。中國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長們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子女能過得更好,起碼少受點自己曾遭過的罪。「包辦」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保護,這種保護源於父母內心的不安和對社會環境放大了的不信任感。所以,家長們不妨放開手,只做孩子成長路上的攙扶者,以防過度控制使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我可以做子女的明燈,但絕不是帶路人。當下一代面臨選擇時,特別是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重視他們的想法。當他們已經萌發了「自我」意識,家長應培養他們做決定的能力,學會聽取他們的意見,適時提供自己的經驗給子女參考。這樣他們才會變得有主見,並具備獨立面對困境的能力。美國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KrikSchneider提到,人的一生是在許多選擇中度過的。與來訪者討論何為更優的選擇,以及教他們學會更優的選擇能力是諮詢過程中重要的環節。其實,父母更應當成為培養孩子做「會選擇」的人,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什麼是對的。別把爭辯當忤逆。香港理工大學徐林倩麗校長在分享「何為領導力」時說到,「我的助理經常跟我有爭辯,但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因為他們在真實地表達觀點。從中,我也能反思自己的問題。這樣,我規避了很多錯誤,而我的下屬也逐漸成長為有主見的領導者。」有爭辯才有提升,孩子只有具備自己的思想,才可能不斷提升,甚至超越家長。營造和諧家庭氛圍。中國的很多父母常把物質的滿足等同於幸福,這其實是個原則錯誤。物質是一個外部概念,幸福則是一種內心體驗。在我接觸到的家庭里,幸福的孩子往往成長於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如果你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一個幸福的未來,請從現在開始加強與配偶、孩子及上一輩的溝通和關愛,來營造良好地家庭氛圍,這比塑造一個物質滿溢的環境對孩子心靈的成長更為重要。只有從小體驗到和諧家庭環境的孩子,才有力量面對挫折,才有積極向上的動力。這樣的下一代才可能成為對家庭、對社會有益的人。▲
推薦閱讀:

「女人心,海底針」,教你如何讀懂女人心?
「美圖」枯山水 · 讓人心歸寧靜的庭院之美
三千年來激蕩人心的名句(二)
最薄不過人情,最涼不過人心(句句在理)
20位香港巨星演繹生涯的「異色」電影 誰最深入人心

TAG:孩子 | 心理 | 人心 | 透視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