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學術研討會專家發言集錦

儒學需代代守護推陳出新

張豈之(清華大學雙聘教授、西北大學教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其本身的獨特優勢,集中地體現在若干核心理念上。

幾年前,我和學術合作者嘗試這樣去表述:天人之學——天人和諧的探索精神;道法自然——順應自然的辯證法則;居安思危——安而不忘危的憂患意識;自強不息——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誠實守信——進德修業的立身之本;厚德載物——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則;以民為本——中國古代政治的根本原則;仁者愛人——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出發點;尊師重道——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理念;和而不同——博採眾長的會通精神;日新月異——與時偕行的革新精神;天下大同——指向未來的理想之光。

這些理念與孔子在春秋末期開創的儒學聯繫在一起。儒學是中華民族在古代的共同價值觀的體現。孔、孟關於「君子」的共同價值觀的論述,是中華民族子孫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儒學不是「神」的文化,而是以「人」為核心的道德文化,講如何做人,做有道德,有理想,有作為的人;與人講誠信,講相互尊重,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儒學不是宗教,而是人文文化,但它吸取了佛、道宗教中的某些優質,加以改造,使自身更加充實。

儒學是講愛心的文化,愛家鄉、愛國家、愛大眾、愛一草一木,即所謂「泛愛眾而親仁」。

儒學是重視「民本」的文化,主張以民為本,繼承了西周以來「明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其特色是將道德和政治相結合,提倡「重民」、「愛民」、「保民」等。

儒學是充滿憂患意識、毫不懈怠的思想文化。憂患意識,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識,提醒人們身處太平順達的境遇不忘記危險禍患,時常警戒,避凶趨吉。

儒學是引導人們追求社會與自然和諧的文化,並鼓勵人們營造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主張用和諧取代社會衝突。

儒學不排斥中華其它優秀傳統文化,主張「和而不同」,倡導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

儒學重視人才培養,主張經過努力人人都可以成才,它不是少數天才的文化,而是代表中華民族整體的文化。

儒學是追求思想文化「活水源頭」、與時俱進的文化。宋明時期的理學既保留了儒學的基本原則,又增加了許多新內容。

總之,儒學給中華兒女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基因,需要代代守護,又要推陳出新。

人類共同價值是有的。世界上不同國家與民族的人民都想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理想。這個理想如何實現?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歸結到一點上,就是這個重大戰略構想的實現,要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有世界上各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的支撐,才能夠真正實現。

儒學在西方正在更受關注

成中英(夏威夷大學教授):儒家思想最早是在十六、十七世紀隨著傳教士的活動才傳播到西方的。傳教士利馬竇來到中國時,原以為僧侶最受尊重,後來他才發現,穿儒冠者的社會地位更高。早期,傳教士們把儒家思想與天主教混合在一起來進行理解,他們所不了解的是,儒家其實是關於人的學說,追求的是生命的自由和道德的自在。

1685年,在法國巴黎出版了一本拉丁文的書《中國哲學家孔子》,成為儒家思想西傳歐洲的奠基性著作,儒學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影響西方,講究把人的道德修養追求當作追求目標,把人的追求與上帝的信仰分開,對理性時代的到來有幫助。

此後的兩個多世紀,西方對儒家思想的了解並不多,處於一個停頓階段。直到上世紀50年代,我去美國波士頓大學讀當代西方哲學專業,一般的大學裡還沒有專門的中國哲學專業方向,大多夾雜在中國思想史、東亞研究或是漢學系之中。但是,由於我的儒學教育背景,我父親臨行前送我的禮物便是一套《五經》,希望我不要忘記先賢之道。於是,從哈佛大學畢業後,我在?大學任教時,除了教當代西方哲學之外,又給夏威夷當地的華人團體開設了專門的中國哲學課程。1973年,我在美國檀香山創立國際中國哲學學會,開辦中國哲學季刊至今,後來又組織了兩年一次中國哲學年會,專門向西方介紹和探討中國哲學。此後,中國哲學學會的活動參與到了美國哲學會年會的活動中,成為其中的一個項目,這些都幫助了越來越多的西方人認識和了解中國哲學。

如今,更多的西方人主動來研究中國哲學,探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中國傳統文化,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已經有很多大學開始招募中國哲學教員,現在,許多大學裡都有了中國哲學課程,很多學生能撰寫中國哲學論文,專門教授中國哲學的正式教員至少在100人以上。在我認識的西方學者中,還有人專門研究和講述儒家哲學在美國的發展,並在波士頓建立了儒家學派,道家課程也特別受歡迎,從宋明理學,到中國美學、中國禪宗哲學,都已成為西方學界比較流行的概念。在夏威夷大學裡,有很多西方學生撰寫了各種關於《易經》的論文。將近8年前,我去以色列訪問時,當地兩個哲學博士向我表示,他們打算到巴勒斯坦成立儒學研究中心,推廣儒學。

我以為,在中西交往中,中國文化更顯示深沉廣博的厚德載物精神,也更能體現剛健自強的創造精神。因為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己所不欲,無施與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民胞物與,推己及人」的謙和精神,是人類和平發展相互繁榮的共同價值,也是可以深刻為全球人類理解與遵行的共通價值,為人類走上全球化的生命倫理共同體所必須。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文明是人類提早實現的世界文明,中國文化基於易經、道學與儒學的精粹思想,是人類進行群體生命整合的示範準則,具有價值的理想性與價值的規範性。也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文化中所包含的剛健進取之德與包含融合之道既是人類原有的共同價值,也是人類可以發揮的共通價值,更是人類必須追求的理想價值。

「生生之道」展現共同價值

辛意雲(台北藝術大學教授):中華民族是這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中華文化同樣也是這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博大的文化。這悠久、博大,是來自於人與人之間長久地相互融合、相互發展、共生合作而來的。是以《尚書》中說堯、舜「協和萬邦」,「萬邦和諧」。

「和平共處、相互合作」自遠古以來即成中華文化的精神,也是就人類生存發展上展現的共同價值,這才真能有利於人之「生生」。「生生」之善在中國是最高的價值理念。此價值超越於各民族、各地域、各時期各自求生存的狹小需求。唯有如此,中華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振衰起蔽。

而中國由肯定生命而來的「生生之道」,為全人類所共同肯定的存在價值,是人類在實際生命經驗中共同追求的理想與信念,也是生命意志的共同表現。這其中包含尊重各民族不同的生存發展、不同的文化活動。它能實現人類真正平等的天賦生存權利。同時,也強調出各民族相互的合作。

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第七十屆大會上發表講話時說:「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目標遠未完成,我們仍須努力。」又說:「各國安全沒有一個國家能憑一己之力謀求自身絕對安全。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不是國與國相處之道。」因此,他指出,要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這就是仁道的實踐。

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觀點,所闡發的人類的共同價值,在傳統文化的共同理想與價值上展現新時代的新面貌。

中國模式和賢能政治值得研究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貝淡寧(Daniel A. Bell)(加拿大):賢能政治和一人一票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從當下的實踐看來,民主制不一定是最好的制度,它自身也有很多問題,因此不應該作為評判政治進步或退步的唯一標準,同樣的,選舉也不應該是選拔政治領導人的唯一標準,對於其他標準的排斥,完全是一種教條。估計20年後,西方會懷疑一人一票。

西方也有賢能政治,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里談到的就是重視賢能政治。但是二戰以後,西方人都認為一人一票是唯一一種選拔領導的方式。不管什麼樣的歷史、國情,就應該一人一票。但是,現在看來,出現了很多問題。賢能政治不一定要跟民主的價值觀發生衝突,它們只是公眾參與政治的不同方式。比如說考試也是一種方式,並且在理論上,它跟選舉一樣,都是強調候選人的機會平等。唯一的衝突就在於,如果用一人一票的方式來選拔最高層的領導人,可能會選出毫無政治經驗的人,並且不利於長期的決策。

在中國,賢能政治有很強的歷史背景。孔子說,要天下為公。儒家社會強調,需要選拔有能力、道德高的人。但是怎樣去衡量,這個標準不斷在變。現在的問題是,怎樣才能把賢能和民主融合起來,要把賢能政治的優點和民主的優點結合起來。西方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考慮這個問題,但是現在,可能會開始研究。

(採訪整理 葉曉楠)


推薦閱讀:

袁宏道《論文》的價值
太極不是老人拳,恢復太極拳的實戰價值!
價值與承諾是每一個品牌成功的必備條件
一篇價值過百萬的日誌,終於被我找到了
唐慧女兒案彰顯死刑複核的正義價值

TAG:學術 | 人類 | 價值 | 文明 | 中華 | 中華文明 | 專家 | 發言 | 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