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之外 別張一軍 ——羅振玉與其甲骨文書法

羅振玉(1866—1940),先世由浙江慈溪,遷居上虞縣三都之永豐鄉。其本人出生於江蘇淮安府山陽縣,後遷居上虞原籍。祖父羅鶴翔歷知泰興、贛榆、高淳、江寧諸縣事,父親羅樹勛曾任江寧縣丞、海州州判、徐府經歷、清河縣丞。羅振玉初名振鈺,字叔寶,改振玉後,字有堅白、叔蘊、叔言等,初號雪堂,57歲時得廢帝溥儀贈送「貞心古松」匾額,因號貞松老人,亦號松翁,又稱永豐鄉人、仇亭老民等,病逝於遼寧旅順。羅振玉晚年以清朝遺民自居,晦於時事,裹脅溥儀,出任偽滿洲國偽職,無法使國人見諒。

羅振玉對中國近代文化史之貢獻,已得到專家比較一致的推崇。在姚漁湘遺作之《民國歷史學人表》及蕭一山之《清代通史》所附《清代學者著述表》中,羅振玉之名,均有列入。蓋其在整理研究金石刻辭、漢晉木簡、訓詁文字諸方面,厥功甚偉。而尤以其與王國維整理與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奠定「甲骨學」基礎之功為最。

羅振玉亦為近代傑出之書家,且長於篆刻。羅氏在研究甲骨學的同時,開始以甲骨文為素材進行創作,此之前,甲骨文在書家筆下可謂絕無僅有。羅氏的成功實踐,無疑在傳統帖學和晚清碑學以外又別開一派。他的書法在民國書壇上以學人書法而孤高突出,令人注目。在其「傳古」思想指導下,書學理論,嚴守傳統,不趨時風;流布法書,不遺餘力,使時人開拓眼界,一推民國初年書風再變。

一.開山甲骨學

20世紀初,甲骨文字尚沒有被充分認識。光緒二十五年(1899),河南安陽縣小屯,發現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其地當殷代舊都,考古者說是殷人卜事之辭,其字像篆籀而特簡古,王懿榮、孫詒讓都有搜集。王懿榮死於庚子之難,其物遂歸於劉鐵雲(鶚)。光緒二十七年(1901),羅振玉在丹徒鐵雲家裡,見到甲骨文字的拓片,謂「此刻辭中文字與傳世古文或異,固漢以來小學家若張、杜、楊、許諸儒所未見者也。」慫恿鐵雲盡墨所藏,為《鐵雲藏龜》印行之。民國四年(1915)正月,羅氏於日本京都輯劉氏藏龜墨本之未入《鐵雲藏龜》者,為《鐵雲藏龜之餘》一卷。

光緒三十二年(1906),他到北京任職學部時,也開始搜求甲骨。五六年間,所得約二三萬片,他所撰述的甲骨文字,多取材於此。羅振玉於宣統二年(1910)二月,特著《殷商貞卜文字考》一卷送與經常向他請教的日本人林泰輔,五月,該書取付石印,為羅氏考究甲骨文之始。

董作賓對羅振玉甲骨文字之考訂與傳播,認為「功不可沒」,謂:《鐵雲藏龜》問世後,孫仲容(詒讓)作契文舉例,首為考釋,而考定小屯為武乙之墟,審釋卜辭帝王名號者為先生。至若文字之考釋,其所著《殷商貞卜文字考》一事,實上承孫氏未竟之緒,下啟文字考釋之端,其於殷契材料之流布,則有《殷虛書契前編》、《後編》、《續編》,及《殷虛書契菁華》等書之印行。唐立廣曰:卜辭研究,雪堂(羅振玉)導乎先路,觀堂(王國維)繼以觀史,彥堂(董作賓)區其時代,鼎堂(郭沫若)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而羅氏為甲骨學之開山祖師,厥功甚偉!

二.匡弊傳古法

清中期以降,阮元、包世臣相與鼓吹「南北書派論」,風氣所至,大江南北咸言「尊碑抑帖、尊魏卑唐」。康有為所著《廣藝舟雙楫》一出,崇碑抑帖思潮蕩滌書壇,很多以書名家者擯棄「清逸」「中和溫潤」的帖學傳統精神,轉求以狂怪險丑為目標,推波助瀾,遂成氣候,致傳統帖學大壞。羅振玉在其《跋自臨朝侯小子碑》云:「傳世漢刻中,此碑隸法最備,如精金良玉,無纖毫浮漲。學者由此問津,當不至墮入狂怪怒張及貌為高古之習。」《跋自臨孔宙碑》云:「古人作書,無論何體,皆謹而不肆,法度端嚴。後人每以放逸自飾,此中不足也。三十年前,亦自蹈此弊,今閱古漸多,乃窺知此旨,並知中不足而飾其外,終身無藝成之日。」 1925年,在《隋丁道護書啟法寺碑跋》中云:「自阮文達公倡南北書派論,謂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予以為,時有先後,書有工拙則有之;而謂南北分派,則未允也……因楷從分出,在先則楷少分多,後則楷法漸備。閱歲六十,故爾相差。而同在一時,南北固無別也。……予意,自東晉至隋唐,中間二百餘年,楷法實以漸進步,逮隋而大成。……書法非因南北而有同異。以訂正文達之說,並願與宇內宏達共論定之。」此處,羅氏以史家的角度,以對魏晉碑刻深入全面的研究為基礎,以具體紮實的史實將崇碑派領軍人物阮元的「南北書派論」以偏概全之臆造進行了反駁。羅氏當時學術地位和身體力行之影響所至,給民國中後期以降,走碑帖結合路子之沈曾植等以重要啟發,更為爾後崇尚帖學之沈尹默等人之崛起奠定了基礎,遺響未絕,澤被至今。

羅振玉一生,「夙抱傳古之志」,以「傳古」為己任。不獨流布貞卜文字,熹平石經,西陲木簡,敦煌遺書,內閣檔案,寰宇碑刻,吉金樂石,海東佚書,考古小品,璽印封泥等,即於書法小道,亦汲汲以傳流古人生命精神為務。因所流布者,多為古之書道正統經典巨跡,能示人以書法之真髓。以影響中國書法走向的實績論,羅氏或在包世臣、康有為、沈曾植之上。

其刊布的法書,先後有《殷虛書契》前後編、續編及《菁華》,並彙集殷墟遺物之文字,成《殷文存》。又手寫尚未辨識之甲骨文,成《殷虛文字待問編》。且積極探索以甲骨入書之方法,曾先後兩次親自手寫石印出版《集殷虛字楹帖》。如漢晉木簡,晉唐寫經。先後有《流沙墜簡》、《鳴沙石室遺書》及《續編》、《鳴沙石室古籍叢殘》、《敦煌石室遺書》二種、《貞松堂藏西陲秘籍叢殘》、《海東古籍叢殘》、《唐寫本世說新語》之印行。這部分資料泱泱大觀,不勝枚舉。撮其要者,有《貞松堂集古遺文》及《續編》、《補遺》,《三代吉金文存》、《秦金石刻辭》等,為清末民初書壇提供了為數巨大的金石研究資料,有力地推動了當時書法多樣化之發展。

三.甲骨文入書

甲骨文在1899年發現時,吳昌碩寫大篆《石鼓文》已是名滿天下,但至今沒有在他的作品中發現甲骨文書法。直到羅氏1921年將其引入書法,已歷20年之空白。1921年,羅氏《集殷虛字楹帖》的出版,成為甲骨文字成為書法實踐的標誌。將甲骨文從研究領域延伸到書法領域是羅振玉。

1921年,羅振玉出於「用佐臨池」,方便地書寫甲骨文對聯的目的,「取殷墟文字可識者集為偶語,先後三夕,遂得百聯,存之巾笥,用佐臨池」,手寫集殷虛字楹帖。(《集殷虛字楹帖·自記》)。觀羅氏作品,多用小篆筆法來寫甲骨文。對此,叢文俊評價羅氏甲骨文書法比較中肯,「羅氏寫甲骨文,從不臆造和妄加改篡,總是以集字的態度進行嚴肅的創作,他的用筆並不像今人習慣用出鋒來模仿纖細的契刻線條,故作潦草稚拙,而是參以中鋒篆法,堅實挺拔地結構字形,不帶有絲毫的浮筆漲墨,既有盎然的古意,又能別出心裁,成為用筆法成功地闡釋契刻刀法意蘊的傑出代表。即使在今天,也是難以企及的境界。」羅氏弟子商承祚認為:「羅師振玉峭拔遒勁,淵雅安詳,天馬行空,寒骨傲梅,啟小篆用筆之法,把甲骨金文不傳之鑰。」均可謂確評。

羅氏性情方正嚴謹,審美取向,古樸典雅、精嚴端正。深得書學「中和」古法之奧義。此在清末民初崇碑尚態,甚囂塵上之書壇,已屬不易。綜觀其一生書作,多為臨寫,自創者甚少。足見其「傳古」之矢志不渝。羅氏所作正書,頗得魯公風神,用筆雄強,間有歐書之意。隸書臨《朝侯小子碑》,叢文俊先生評曰:「以表現神采骨力為宗旨,對形的取捨改造亦不相去太遠,筆力沉雄而意氣抗浪,富於古典主義的美感與移情,可以說盡得漢人精髓,後人罕有臻此境界者」。羅氏行書,結字修長,用筆簡遠,一派仙風道骨。早年之家書,用筆圓潤雄渾,結字亦類顏書。而晚歲自書《熹平石經殘字集全錄序》,則已臻化境。草書比較少見。羅氏善治漢印,不追隨時風,專意規模漢印,故能古意盎然。羅氏用印,多自手刻。如「雪翁」、「永豐鄉人」、「振玉印信」、「殷禮在斯堂」、「二萬石齋」等皆為羅氏經常鈐用之印。

羅氏是將甲骨文字入書法藝術之第一人。其篳路藍縷,開山之功不應或忘。馮濤在《羅振玉與甲骨學》一文中說,羅氏甲骨書法「端莊凝重,秀美而不失遒勁,華雅而不失樸質。這不僅在我國書苑中有一定的影響,就是對我們今天體會殷人的書法風貌,揣摩殷人書寫文字的規則,也有相當的幫助」。羅氏傳世的甲骨書法,其精品的結字和用筆水平之高,七八十年後的今人,很難達到。羅氏大篆書作,絕不類吳昌碩之欹側取勢,下筆狂疾,而仍沿著典雅古樸一路走來。如其臨寫之《石鼓文》,穆如清風,醇厚清麗,耐人回味。羅氏小篆,如臨《新莽量銘》和《漢司空袁敞殘碑》,風貌絕不相類。前者頗得精峭勁雅之旨,後者則得工妙圓勁之要,真給人意與古會,渾樸大雅的審美感受。

羅振玉一生致力於學術,沉醉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創甲骨文字入書法,於碑學帖學以外別開一派。「閱古既多」,「書卷氣」「金石氣」瀰漫於羅氏諸體書中,書藝篆刻已臻化境,且流布法書名跡,莫計其數。然在近代書法史上,並未享有與其成就相埒之地位。抑或他追隨溥儀,陷身偽滿,為物論所不容,連累其學術與藝術。或是羅氏中庸沖和、重傳統,以臨古為自運之書學思想,與當時阮、包、康等崇碑尚態者統治書壇之大潮流格格不入,亦頗與晚近潮流不協,其中得失,實可深思。

2010年12月

參考文獻:

1.《上虞縣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羅繼祖《雪堂論書綜述》,載《中國書法》1990第4期。

3.叢文俊《羅振玉書法觀後》,載《中國書法》1990第4期。

4.《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5.羅振玉《雪堂類稿》,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羅繼祖《永豐鄉人行年錄校定本》,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書譜·甲骨文專輯》香港書譜出版社2009年,春卷。


推薦閱讀:

羅振玉:甲骨書法第一人

TAG:書法 | 甲骨文 | 碑帖 | 文書 | 羅振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