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片最需要什麼?丨浮生
可以聽的拾文化,解放雙眼聽文章
4:43 中國動畫片最需要什麼? 來自拾文化
74歲的宮崎駿又復出了,在第七次宣布退休之後,聽說要製作一部叫《毛毛蟲波羅》的短片。這個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日本老頭,金盆洗手比戒煙還難。作為動畫界的宗師之一,宮崎駿對手繪抱有近乎偏執的熱愛,他厭倦工業文明,告誡動畫界後輩不要使用電腦,因為流水線式的快速生產會損傷創造力,結果就是「不由自主向迪士尼風格投降」。他的吉卜力工作室里,鉛筆畫紙堆積成山,不知道正悄悄誕生著多少孩子的夢境。
▲山海經
我不算動畫片愛好者,看過的東西也十分有限,但小時候的記憶內存里,這老頭的作品依然佔據著不少,清新、奇幻,配上久石讓的音樂,空靈如風穿過山谷。記憶更深的是小鼴鼠,肥圓呆萌,在那個娛樂貧乏的年代,讓我牢牢記住了一個拗口的國家名字——捷克斯洛伐克。
又要提到大熱的《大聖歸來》。我也是「自來水」,走齣電影院就啟動了擴散模式,向朋友強力推薦。誠如一些網友所言,它並不完美,情節過渡不夠自然,妖王形象模仿《山海經》痕迹過重。我也並不認為應該將「里程碑意義」之類大得怕人的冠冕扣在這部電影頭上,因為中國動畫曾經非常值得驕傲,只是近年來被過重的商業化思維貽誤。信手拈來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眼下最討小孩歡心的《熊出沒》系列,格調基本算積極,但除了環保主題,全是兩頭表情千年不變的胖熊和一個矮窮矬伐木工的爭鬥,並沒有更多意義值得追尋。喜羊羊系列呢,簡單呆板的卡通形象和缺乏新意的劇情,只能吸引低幼兒童,何況女主角紅太狼每一集都打老公,讓小朋友看家暴總歸不好吧。至於大頭兒子系列,濃厚的家庭氣氛確實很和諧,但更像一部中規中矩的親子教育宣傳片。
我們為什麼看動畫片?為了超越日常的天馬行空,擺脫束縛的大膽想像,啟迪心智的善良美好。動畫片的主要觀眾是孩子和年輕人,而中國孩子從小到大最不缺的就是兩樣東西——道理和說教,它們不必在文藝作品裡一再重複。
▲小蝌蚪找媽媽
老頑童宮崎駿還在畫,大他兩歲的馬克宣卻於今年春天病逝。這位藝術家太低調,低調到很多人不記得他的名字,但人人都記得如雷貫耳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記得《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等等經典。他給了70後、80後最初的美術啟蒙,在我們還不知齊白石、李可染,不懂水墨為何物的年齡。我總覺得宮崎駿與馬克宣特別相像,不止在於眼鏡、鬍鬚、容貌、氣質,更在於為了哪怕一個畫面改了又改、精益求精近乎苛刻的工匠精神。當工匠精神成為互聯網+時代的熱門辭彙時,老一輩的動畫製作人,早已將它貫穿生命始終,鑄造了一個不需要推廣、不需要水軍、不需要炒作仍家喻戶曉的黃金時代。
純粹的審美,匠人的精神,是中國動畫片最急需的東西。作為童年伴侶,動畫片應該讓孩子們知道:生命不只有光頭強的苟且和李老闆的狡詐,更有江流兒的夢想和孫大聖的情懷。
文丨紫宸
推薦閱讀:
※通過3d動畫版《三國演義》,對比國內動畫有何優劣?
※乾貨 | 80後童年都看過的10部動畫片(內附觀看地址)
※【實驗品家庭】第四、五話——家與實驗品
※粉絲為核技術為骨,《斗破蒼穹》第二季動畫是如何繼續打造優質IP的?
※國創漫話丨國產動畫的發展猜想 複雜的市場環境與i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