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月經不調等其它疾病的臨床彙編

(1)月經不調

1氣虛經期多提前,月經色淡質稀,神疲肢倦,小腹空墜,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2腎虛經期或前或後,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嗚,腰骶酸痛,舌淡,苔薄,脈沉細。

3血虛經期多錯後,月經量少、色淡、質稀,小腹隱痛,頭暈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苔少,脈細弱。

4氣鬱經行不暢,經期或前或後,經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血沖,胸脅、乳房及少腹脹痛,喜嘆息,苔薄黃,脈弦。

5血熱經期提前,月經量多,色深紅或紫紅,經質黏稠,心胸煩熱,面赤口乾,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者為實熱證

6血寒經期後,月經量少,色黯紅,有血塊,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畏塞肢冷苔白,脈沉緊。

治則:氣虛、血虛、腎虛者-----益氣養血,補腎調經。針灸並用,補法

血寒者----溫經散寒,調理沖任。針灸並用,平補平瀉

氣鬱、血熱者------疏肝理氣、清熱調經,只針不灸,瀉法

外方:關元血海三陰交

方義:沖任失調是月經不調的主要病機。關元為任脈要穴,又與足三陰經交會,任、沖同源。

故關元是調理沖任的要穴;血海、三陰交均屬脾經,為婦科理血調經要穴。

氣虛:關元血海三陰交加足三里、脾俞健脾胃、益氣血。

腎虛:關元血海三陰交加腎俞、太溪調補腎氣

血虛:關元血海三陰交加脾俞、膈俞令氣血生化之源旺盛。

氣鬱:關元血海三陰交加太沖,期門疏肝解郁

血熱:關元血海三陰交加行間、地機清瀉血分之熱

血寒:關元血海三陰交加灸歸來、命門溫通胞脈、活血通經。

通經-----關元三陰交地機十七椎

方義:關元屬任脈,通於胞宮,針之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灸之溫經散寒,調補沖任。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地機為足太陰脾經郄穴,治血證,可調血通經止痛。十七椎是治療痛經的經驗效穴。

1肝鬱氣滯:量少、色暗、質膩和疼痛性質脹大於疼。為實證。冶則:疏肝理氣,通經止痛

處方:關元、地機、陰谷、照海、復溜。合谷+三陰交=止痛

2寒濕凝滯:經前經後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血量少,色紫黯有塊。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脈細或沉緊。疼痛性質拒按。治則: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處方:關元、三陰交、地機、十七椎加炙水道溫經止痛。

3.肝腎虧損:量少、色淡、質稀和疼痛性質喜按。治則:補益肝腎,調經止痛

處方:關元、三陰交、地機、十七椎加肝俞、腎俞、期門、京門

月經先期多由氣虛不固或熱擾沖任,血海不寧所致(病機)。

1)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思慮傷脾,統攝無權,沖任不固;(實熱)合谷、曲池、大椎。

2)素體陽盛,過食辛辣,熱伏沖任(虛熱);然谷、三陰交、照海。

3)肝鬱化火,熱擾血海(鬱熱);行間、地機、足臨泣

4)久病陰虧,陰虛內熱(氣虛)足三里,命門、腎俞。

治則:清熱補虛,調經。肝、脾、腎+任督兩脈

月經後期多由經脈不通,沖任受阻,氣血不暢或血海空虛,不能按時滿溢所致。

1)外感寒邪,血為寒凝(實寒)天樞,歸來,水道

2)外病傷陽影響血運(虛寒)命門,太溪,復溜

3)久病體虛,陰血虧損(血虛)脾俞,膈俞,足三里

4)飲食勞倦,化源不足(氣滯)行間,太沖,蠡溝

(2)嘔吐---------的發生主要由於病邪犯胃,濁氣上逆或胃虛失和,氣逆而上所致。

取胃之募穴(胃俞、中脘)和胃之下合穴足三里

外感:邪氣客於胃,胃氣上逆致嘔吐,它分為寒邪和熱邪。

治則:解表和中,降逆止嘔。處方:寒邪—風池、風門、外關、胃俞、中脘、足三里

熱邪—大椎、曲池、公孫、內關、上脘、足三里。

傷食:食滯於胃,胃氣上逆致嘔吐。

治則:消食導滯,降逆止嘔。處方:天樞,梁門,胃穴、中脘、足三里。

肝氣:橫逆犯胃致嘔吐。

治則:疏肝理氣,降氣止嘔。處方:行間、太沖、肝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痰飲:聚濕生痰致嘔吐

治則:祛濕化痰,降逆止嘔。處方:豐隆、陰陵泉、胃俞、中脘、足三里。

(3)胃痛-----------1.寒邪客胃2.飲食傷胃3.肝氣犯胃4.熱病傷陽5.氣鬱日久6.脾胃虛弱

基本病機1.胃氣阻滯(胃氣失和,胃絡不通)2.胃失濡養

1胃痛實證:寒疑(巨痛)、瘀血(固定痛)、肝氣犯胃(心情不好)、食滯(大便或吐後減輕)、拒按。

治則:和胃止痛,理氣活血。足三里、胃俞、中脹、豐隆,心胸胃痛加公孫、內關。

2胃痛虛證:隱痛、喜按、寒邪犯胃和脾胃虛寒者

治則:補脾健胃,溫中散寒。胃陰虛:三陰交,太溪。胃陽虛:氣海、關元、命門、腎俞。

(3)痿症---氣血不能濡養臟腑,導致筋脈失養 痹症:氣滯血瘀,導致疼痛

痿症實證:濕熱1.外感濕熱,久卧濕地2.飲食不潔,濕熱內浸3.久病後或重病後導致筋脈失養致痿證。其中有熱,津液耗傷,不能濡養臟腑。

痿症虛證:肝腎不足,導致筋脈失養致痿證。

痿病有單側和雙側,

初期:兩足痿軟不用,兼有發熱,咳嗽,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細數小便短赤,得冷則舒。

1肺熱津傷:尺澤、肺俞、內庭、中脘

後期:兩足痿軟或微腫,捫之微熱,身重胸脘痞滿,舌苔黃膩,脈濡數。在大關節部位。

2濕熱侵淫:治痿獨取陽明經可多氣、多血,濡養臟腑、筋脈+陰經俞穴

3肝腎陰虧---肝俞、腎俞、陽陵泉

上肢:肩髑,曲池,合谷,外關,手三里、溫溜、外關、支溝、中諸、手五里,肘醪

下肢:環跳,居醪,風市,梁丘,陽陵泉,足三里,髀關,崑崙,太溪,解溪。懸鐘

腰痛(中醫講3個方面)外傷、內臟、外邪--------病因

腰為腎之府;足少陰絡「貫腰脊」,足太陽經「抵腰中」,督脈「挾脊抵仍腰中」。

外感----寒濕腰痛(風寒、潮濕即風寒濕熱),濕久會轉熱病機:腰部。。。。。

內傷----腎虛腰痛(綿綿作痛、空痛、虛痛)病機:腰部局部經絡氣血阻滯-不通則痛人

勞損----瘀血腰痛(勞損腰痛)病機:腰部局部經絡氣血阻滯-不通則痛人。

寒濕腰痛治則:疏風散寒除濕,通絡止痛(行氣活血止痛)。

手背上腰痛點,三陰交,陰陵泉,豐隆(祛濕)

腎虛腰痛:滋陰補陽,通絡止痛;昇陽補陰,通絡止痛

勞損瘀血:腰痛固定,舌象降血,脈弦緊。治則:行氣活血止痛。

肩周炎:臨床征汁狀:1.酸痛,重著2.運動受限(晚上更痛)

病因病機:

1營衛虛弱,復感風寒-病因 病機:肩部經經、氣血阻滯

2勞累閃挫,損傷經絡-病因 病機:肩部經經、氣血阻滯

風盛傷筋-會傷及或牽涉項背,手指。 寒盛傷骨-劇痛,深按得熱。

濕盛傷肌肉-痛處固定,腫脹拒按。

透刺:肩髃、肩髎透極泉;條口透承山;陽陵泉透陰陵泉

肩周炎基本治療

治則:疏筋通絡,行氣活血,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處方:以肩關節局部取穴為主。肩髃、肩貞、肩髎、陽陵泉、阿是穴

肩周炎以肩前中府穴區疼痛為主、後仲疼痛加劇者屬太陰經證。加尺澤、陰陵泉。

肩周炎以肩外側肩髎、肩髃穴處疼痛為主,三角肌壓痛,外展疼痛加劇者屬陽明、少陽經證

加手三里、外關。

肩周炎以肩後側肩貞,臑俞穴處疼痛為主,肩內收時疼痛加劇者屬太陽經證加後溪、大杼、

崑崙。痛在陽明、大陽經加條口透承山。

痹證-風痹/行痹(疼痛遊走,惡風發熱)、寒痹/痛痹(疼痛較劇有定處)、濕痹/著痹(肢體

關節酸痛,陰雨加重)

治則:通經活絡止痛。風痹/行痹兼活血祛風;寒痹/痛痹兼溫經散寒;濕痹/著痹兼除濕化

濁;熱痹兼清熱消腫。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肘部:曲池、天井、尺澤、少海、小海

腕部:陽泄、外關、陽溪、腕骨;膝部:膝限、梁丘、陽陵泉、膝陽關

踝部:申脈、照海、崑崙、丘虛股部:伏免、殷門、承扶、風市、陽陵泉

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調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痛痹加腎俞、關元溫補陽氣,祛寒

外出。著痹加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濕;熱痹加大椎、曲池清瀉熱毒。

頭痛:

風寒濕邪外感頭痛:風池、合谷、外關、風門、頭維、三陰交、豐隆、陰陵泉

腎陰不足(腎陰虛)的水不涵木(肝陽上亢)頭痛:合谷、太沖、行間、率谷、角孫

情志病頭痛:平肝潛陰(息風潛陽),通絡止痛-足臨泣、三陰交。

陽明頭痛:印堂、上星、陽白、攢竹透魚腰及絲竹空、合谷、內庭。風池三陽絡統調三陽經

少陽頭痛(偏頭痛):太陽、絲竹空、角孫、率谷、外關、足臨泣、風池、三陽絡

太陽頭痛:天柱、風池、後溪、申脈、崑崙、三陽絡

厥陰頭痛:百會、四神聰、太沖、行間、太溪、湧泉。風池、三陽絡

風邪加風池、風門;風寒加灸大椎;風熱針瀉曲池;風濕針瀉三陰交,宣散風邪,清利頭目;

痰濁上擾加豐隆、足三里化痰降濁、通絡止痛;氣滯血瘀加合谷、太沖、膈命行氣活血,化

瘀止痛;氣血不足加氣海、血海、足三里益氣養成血、補虛止痛。

眩暈:1。(風)風陽上擾2。(痰)痰濁上蒙3。(虛)氣血不足,肝腎陰虛

治則:風陽上擾-平肝潛陽,清利頭目;痰濁上蒙-健脾除濕,化痰通絡;氣血不足-補益氣血、

充髓止暈;肝腎陰虛-補益肝腎、滋陰潛陽。

基本處方(以頭部和足少陽經穴為主):百會、風池、頭維、太陽、懸鐘

懸鐘乃髓之會穴,充養髓海,為止暈要。眩暈病位在腦,百會位於巔頂,入絡於腦,清頭目。

風陽上擾-加行間、太沖、太溪滋水涵木。;痰濁上蒙-加內關、中脘、豐隆健脾和中;

氣血不足-加氣海、血海、足三里補益氣血,調理脾胃;肝腎陰虛-加肝腎俞、太溪滋補肝腎

、培元固本。


推薦閱讀:

AAN實踐指南精要:成人不寧腿綜合征的治療
銀屑病治療經驗(三)
王三虎治療肺癌腦轉移經驗(海白冬合湯 澤瀉湯)
5種中成藥治療痤瘡
腰腿痛的診斷和治療

TAG:月經 | 疾病 | 針灸 | 治療 | 月經不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