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協副會長阿地里江·阿吉克力木 中道即中正之道,是伊斯蘭教的正道。清高的真主在尊貴的《古蘭經》中說:「我這樣以你們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們作證世人,而使者作證你們。」(2:143)從這段大家耳熟能詳的經文看出,偉大的真主,將中道仁慈作為穆斯林的民族屬性和伊斯蘭教的重要特徵之一,作為使者和穆斯林履行伊斯蘭教基本精神的使命,作為世人了解和認識伊斯蘭教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見,伊斯蘭教的中道仁慈思想蘊涵了豐富的內涵和廣泛的外延。下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幾點感想: 中道就是至仁至慈的普世精神。「太斯米」是阿拉伯語「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這句頌詞的譯文簡單讀法,這句頌詞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它的使用頻率是最高的。它高度概括了伊斯蘭的信仰觀,充分體現了真主的仁愛和伊斯蘭中道精神的普世性,換句話說它可以融入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穆聖教誨我們說:「凡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沒有以真主之尊名開始,皆為缺失。」也就因為這一教誨,「太斯米」始終貫穿著穆斯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這表明伊斯蘭教把中道仁慈思想作為穆斯林的道德修養和善功的重要途徑,要求穆斯林以仁慈的心對待一切造化物,從而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每當我們閱讀《古蘭經》經文的時候就會發現,在《古蘭經》中除《懺悔》章外,其餘113章每一章都是以讚頌真主「至仁至慈」的尊名,即「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開始,這兩個屬性就是「拉合曼」( ??????,至仁的主)和「賴黒密」(??????,至慈的主),而且這兩個辭彙同樣是從「??????」(仁慈)這個詞根上派生出來的,《古蘭經》第55章的章名就是《安賴哈曼》(??????,意即「至仁的主」),它既是真主的尊名,又是真主的屬性,而且該章就以該詞開頭,旨在提醒我們認識到真主無窮的仁慈和無盡的恩惠以及其在伊斯蘭大法中的重要地位。 真主有很多尊名和德性,常用的這些尊名和德性都是真主自己選定的,其中,真主選擇了至仁、至慈。在這裡真主在昭示著我們一個重要的使命,我們從「太斯米」一句中很容易體悟出仁慈、仁愛是穆斯林行為、處事的原則和目的。真主在《古蘭經》的每一章都使用含義基本接近的兩個形容詞,即「至仁」和「至慈」而沒有使用其他形容詞,作為章節的開始,充分說明真主的「仁慈」優先於他的其他德性。信士對真主稱呼為「至仁至慈」表達了信士對真主的最高讚頌,這個稱呼獲得了真主的許可。《古蘭經》說:「你們可以稱他為真主,也可以稱他為至仁主。因為他有許多極優美的名號,你們無論用什麼名號稱呼他,(都是很好的)。」(17:110)同樣,在《古蘭經》「至仁主」章(第55章)中,最集中的描述了真主對人類和精靈的仁慈。人類從真主恩賜的豐富物質給養中和高尚的精神引導中,體悟到真主至高無上的仁慈。也就是說,以仁慈的原則出發,從《古蘭經》首章第一節經文開始,其每一章都以讚頌真主「至仁至慈」的尊名開始對《古蘭經》的各章進行設置,是真主的意欲。真主把《古蘭經》降示給穆聖,並把「法提哈」章作為首章,而且「至仁」和「至慈」美稱在「法提哈」章中出現4次。大家都知道,「法提哈」章是穆斯林在每一天的五番拜的每一拜中必誦的章節,穆斯林每天,在每一拜中都要至少重複念誦4次「仁慈」,在每天的17拜主命拜中念誦68次「仁慈」美稱。當我們對《古蘭經》中對「仁慈」及其派生出來的辭彙進行統計,可以發現「仁慈」一詞及其派生出來的辭彙在《古蘭經》中共出現315次。這些數字更加深度地表明了「仁慈」一詞所蘊含的深奧內涵,它在每個穆斯林的生活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穆斯林通常說話或做事之前,都要以讚頌真主「至仁至慈」的尊名開始,首先,因為這句頌詞中體現著仁慈理念,所以,穆斯林會拒絕不文明的語言文字,擯棄不規範的舉止行為,人人遵循正信、正言、正行、正視。其次它是高尚的,因為他是奉真主之尊名開始,他會盡量的剋制自我私念,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審時度勢,人人遵守公共道德,崇尚公眾利益。真主創世以仁慈、治世以仁慈,最終的永恆來生還是以仁慈。穆聖在許多聖訓中也談到了真主的仁慈。正如聖訓中真主告訴穆聖說:「真主創造萬物時,便在自己的記錄薄上寫到:"我的憐憫先於我的遣怒。』這個記錄薄在"阿爾什』之上真主的闕前。」(布哈里輯錄) 《古蘭經》中還特別提到,真主曾以慈憫為己任:「你們的主,曾以慈憫為自己的責任。」(6:54)《塔伯里經注》註解這節經文說:真主確已把慈憫賜予眾人,他不急於懲罰他們,對於無知地作惡,然後悔過自新的人,真主將慈憫他、赦宥他。由此可見,真主的仁慈先於他的遣怒,柔和溫藹先於粗暴憤怒,真主的仁慈不僅體現在今生今世,而且在來世,真主對信道而且行善的人賜予特殊的恩賜。所以,穆聖所弘揚的伊斯蘭教是以中正、寬大、易行為宗旨。對此,穆聖向我們報喜說:「真主在創造諸天與大地那天,造化了一百份憐憫,每份充滿天地之間。後來,真主從中把一份降在大地。由於這份憐憫,母親憐恤呵護孩子,飛禽走獸也在彼此間互慈互愛。復生日來臨時,真主將把此份憐憫匯總於那一百份。」(穆斯林輯錄)又如,聖訓中真主告訴穆聖說:「我把我的仁慈分為一百份,一份在今生,它體現於母馬在馬駒吃奶時惟恐碰到它而抬起蹄子。我把九十九份留在後世。」 (穆斯林輯錄) 從上述聖訓中不難看出,真主在創造諸天地的那天,造化了仁慈,也就是說,真主對人類的行為提出要求或者在創造人類之前,真主就造化了仁慈。 真主派遣穆聖為使者,是通過穆聖來實現對全世界的仁愛。因此,穆聖自始至終肩負著倡導「憐憫全世界的人」的光榮使命。對此真主說:「我派遣你,只為憐憫全世界的人。」(21:107)穆聖也說:「我就是以引領、仁愛為己任的。」(白哈基輯錄)如果我們把這段經訓內容與前面談到的內容結合起來論述的話,的確,穆聖在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都集中強調和弘揚了仁慈、仁愛的精神。 《泰伯里經注》中提到,真主的仁慈包括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真主派遣穆聖是為了憐憫全世界的人。對於穆民,真主使他們成為有信仰的人,並將根據他們的善功善行,在來世賜予他們特殊的恩賜。對於非穆斯林,真主以他的慈憫和慈愛,使他們在今世獲得恩澤和給養,真主慈愛他所有的眾仆和造化的萬物。 基於此,穆聖說:「誰不仁愛他人,也得不到他人的仁愛」(布哈里輯錄)這裡的仁愛不是針對特定的族群,而是針對所有人的仁愛。相似內容的聖訓還有:「仁愛人者必得至仁主的仁愛。你們憐憫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天上的真主就會降憐憫於你們。」(蘇優推輯錄)「真主慈憫具有仁愛之心的僕人。」(布哈里輯錄) 仁慈是人類生活幸福保障的永恆的主旋律,是任何一個有卓越思想的人都會倡導的主題。伊斯蘭建立在仁慈的基礎之上,穆聖把仁慈、仁愛這一高度理論化的概念成功的揉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使整個宗教都洋溢著仁慈、仁愛,展示了伊斯蘭教的普世價值。 中道就是寬容仁愛,相互認識和理解的價值取向。寬容仁愛,相互認識和理解是伊斯蘭教的核心價值取向,是穆斯林處世的基本原則之一。真主在《古蘭經》中說:「眾人啊!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們互相認識。在真主看來,你們中最尊貴者,是你們中最敬畏者。真主確是全知的,確是徹知的。」(49:13) 伊斯蘭對待各民族和信仰給予平等的地位,在這段真主的啟示中的阿拉伯文「?????」,是互相平等的認識、理解和尊重,是雙方對等的友情。因為真主命令的人類平等是無條件的互相尊重關係。穆聖根據經文精神,對他的弟子有許多教誨,他強調各民族和宗族之間儘管信仰的理念不同,但是這不妨礙互相成為朋友,求同存異,互相尊重,共同生活在一起。穆聖對待不同信仰的朋友,彬彬有禮,各抒己見,從不強加於人,而且朋友們可以來去自由,向他們提供各種方便,保持互相認識、學習和理解的長期關係。在這裡伊斯蘭指導穆斯林同其他人相處要堅持互相接近、學習和理解;在交流和對話中保持誠實;在堅守各方認識時,互相寬容諒解。 我們從以上的經文中可以懂得,伊斯蘭教確定並倡導人類間互相寬容仁愛平等的原則基於這樣一個基礎:我們人類同出一源,真主賜予人以同樣的尊嚴,「我確已優待阿丹的後裔,使他們在陸上、海上都有所騎乘,我以佳美的食物供給他們,我使他們大大地超越了我所創造的許多人。」(7:70)所以說,真主優待了全人類,使他們超越了其它被造物,而不論他們是否有信仰、有何信仰。因此,我們要仁慈人、尊重人、優待人,不管這個人來自哪個血統、哪種膚色。 穆聖的寬容仁愛美德舉不勝舉,聖妻阿伊莎曾說:「穆聖在家中是最溫和的人,他常面帶笑容,和藹可親,沒有像穆聖那樣對人充滿深情厚誼的人」。在另一則聖訓中仁慈的穆聖說:「想不想讓我告訴你們,誰離火獄遠,火獄也離誰遠?」 然後仁慈的穆聖接著說道: 「那些人是溫和的、仁慈的、憐憫的、體貼的、溫柔的。」(艾赫邁德輯錄)這就是伊斯蘭的寬容仁愛精神,這就是穆聖以引領和仁愛為己任的光榮使命。由此我們得出,伊斯蘭教中道思想是以寬容仁愛平等的價值理念引導穆斯林相互認識、團結友愛、求同存異、摒棄偏見、消除隔閡。 中道就是相互信任、平等相待的社會倫理。相互信任、平等相待,是千百年來人類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是人類共同的嚮往,包含著誠信、公平、公正、正義、平等等社會倫理思想。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公平正義本質上體現的是一種中道的生存理念和平衡社會關係的一種價值標準。 穆聖在他的一生中,始終都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宗教獨裁者,排斥異己,把非穆斯林都劃為敵人。仁慈的使者心胸開闊,廣結善緣,只要不是惡毒攻擊伊斯蘭的人,都可以成為他的朋友。他待人以禮遇和原則,不論其宗教信仰和思想觀點,並且在他的弟子中樹立了待人接物的榜樣,所以,當時的穆斯林兄弟姐妹們也都以公平對待其他信仰和種族的親友或四鄰。廣交朋友,不局限於自己的信仰範圍,事實證明,古往今來,有許多非穆斯林的朋友,確實在穆斯林身處艱難環境或危險境地的時候,表現了真誠、寬容和仁慈。 當穆聖和他的弟子艾布·伯克爾從麥加遷徙麥地那的時候,艾布·伯克爾僱傭了一個非穆斯林的貝都因牧民,做他們的領路嚮導,他的名字叫阿卜杜拉·伍萊戛特。他們三個人在廣闊無限的大沙漠上旅行,嚮導帶領他們走過許多很不熟悉的道路,先向西行,又轉向南方,在感覺到追兵不會再出現時,他們才朝北方的葉斯裡布進發。這是一個常常出現險情的旅行,如果被古萊氏部落派出的多支搜索部隊發現,這三個人都沒有活著的希望。他們的嚮導不是穆斯林,而且很清楚他們行動的意圖,在跟隨他選擇的路線東轉西繞的時候,穆聖和艾布·伯克爾就等於把命運交給了嚮導,但是他們信任他,信任他的經驗和品格。在這樣危機時刻,非穆斯林嚮導幫助穆聖和他的弟子度過難關,使他們順利到達麥地那。 穆聖在他的一生當中,周圍不斷出現他依賴的非穆斯林,有男人、也有女性,穆聖一直把他們當成可信賴的人。藉助他們的合作和協助,穆聖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了勝利。他的伯父阿布·塔里卜便又是一例,雖然直到他卧病不起停止呼吸的前一刻,也沒有歸信伊斯蘭,但始終都是穆聖最尊敬的長者。 在伊斯蘭歷史事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那就是烏姆·賽萊邁太太和她的兒子,從麥加一路受到一位非穆斯林的陌生人護衛到麥地那。那個善良的男人就是奧斯曼·托勒哈,他在麥加城外看見一名婦女抱著孩子,獨自一人旅行,擔心她在旅途中不安全,主動向她提供保護,在千里尋夫的道路上護送她安全到達麥地那。一路上,烏姆·賽萊邁女士對這個陌生人完全信任,並且受到他的尊重。就在麥地那城外,奧斯曼禮貌地告辭而返回,這個動人的故事,在麥地那的穆斯林中廣泛傳播。可見,我們從這些人身上,發現了他們的良知和善意。 仁慈的穆聖是以平等對待不同信仰人的模範,人們都信任他,在他從事伊斯蘭宣教的後半生,不斷有非穆斯林的客商,把貴重的物品和財富委託他保管,因為他是全城最值得信賴的人。在他計劃從麥加遷徙麥地那的前夕,他指示他的堂兄弟阿里,把家中保管的財富分別送還給它們的主人。他是穆斯林的領袖,在財富的問題上謹慎小心,他必須帶頭遵循對人誠實和公正的精神,表現穆斯林社會的高尚品德,不貪不義之財,不虧待任何人,不論對方信仰什麼宗教。 中道就是團結互助、相互尊重的道德原則。團結互助、相互尊重是伊斯蘭教的傳統美德,是真主指引穆斯林的中正之道。仁慈的穆聖宣揚的伊斯蘭倡導的是和平、團結,主張的是寬以待人,互相尊重、慈憫他人,禁止的是暴力與極端;反對的是對他人的惡意猜測,以及對他人信仰的妄斷。因為仁慈的穆聖說道:「只要有人對他的兄弟說,你是悖信者,那麼他倆人中必有一人,已經悖棄了伊斯蘭的信仰。」
推薦閱讀:
※中國知性男人的精神符號(一)
※女人的幸福 需要物質和精神上的富有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暴力犯罪是因為罪犯精神有問題?這個鍋,精神疾病不背!
※急躁的中國與踏實的日本三大食神
TAG:伊斯蘭教 |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