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現代化
1840年,是中國人記憶深刻的一年。對1840年發生的鴉片戰爭,最慣常的認識,是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是百年屈辱歷史的開端。因此,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提起1840年,就是滿心的屈辱和悲憤。可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是1840年英國軍艦上的大炮,轟開了大清帝國閉關自守的國門,翻開了中國近代史嶄新的一頁。從客觀現實上來看,英國軍艦用大炮轟開中國緊閉的國門,開啟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往交流之路,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開端。
從客觀現實上來看,1840年英軍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現代化。但是,對於我的這一說法,估計沒有幾個中國人願意承認。不但不願意承認,還要對我投之以鄙夷的目光,或許還要往地上「呸」一口濃痰,痛罵我為「漢奸」也未可知。
當然,我們更樂意認為,是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雖然,對中國的歷史進程來說,現代化也是很可貴很重要的,但我們更願意感謝俄國,而對轟開晚清閉關鎖國大門,給中國送來現代化的英國,不但不想表示感謝,反而要十分惱怒,深感痛恨。
雖然,1840年英軍炮轟中國,讓我們倍感屈辱。其實,我們不必要過於感情用事,西方列強的入侵讓我們飽受屈辱是事實,西方列強的入侵給中國送來了現代化也是事實。
歐洲的現代化,開始於文藝復興,對應於中國的明朝時期。當歐洲文藝復興出現思想大解放時,此時的中國封建集權專制發展到頂峰。當歐洲在文藝復興大旗下科技進步出現一日千里之勢時,明朝的科技發展幾乎是停滯不前。當歐洲商品貿易日趨活躍之時,明朝依舊固守「重農抑商」的政策,以至於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講「資本主義萌芽」,可這隻「萌芽」,就是長不出來。
更有甚者,在大航海時代,隨著新航路的開闢,環球航行的實現,深刻地改變了歷史發展進程,也使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與此相對應的明朝,竟然在實行海禁政策,而且清朝還繼續沿襲明朝的海禁政策。從明朝朱元璋的海禁令「片板不許入海」,發展到清朝康熙的沿海遷界「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至五十里,設界防守,嚴禁逾越」,海禁的嚴厲程度,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談到海禁,就不能不說一說倭寇。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花費大量篇幅說倭寇禍害中國沿海,平定倭寇立下赫赫戰功的戚繼光,似乎是歷史上的「抗日」英雄。倭寇中有日本人不假,但所謂的倭寇大部是中國人。明代兵部侍郎鄭曉稱:「大抵賊中皆我華人,倭奴直十之一二。」而在歷史教科書中視為禍害的倭寇,真實面目其實就是一群海商。
在大航海時代,以海路為連接的世界貿易蓬勃發展,中國處在東方貿易圈中的一環,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機。明朝嚴厲的海禁政策,阻斷了正常的海上貿易,導致沿海走私貿易迅速發展。所謂的倭寇之禍,其實就是海商武裝起來對抗海禁政策。「抗倭」成就了「民族英雄」的美名,也使武裝反抗海禁政策的海商萬千人頭落地,而「倭寇」的真正平息,還是在明朝有限開放海禁之後。歷史就是這樣詭譎,有時讓人不忍直視。
可能,有人會說,明朝不是有鄭和下西洋嗎?鄭和下西洋的遠航與哥倫布等為代表的大航海,根本不可以類比。鄭和是「奉旨」行事,是帶有「御用」性質的航海。而哥倫布等人的環球航行,是「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因此,鄭和下西洋只是撈足了皇家的面子,在勞民傷財的同時,並沒有促進明王朝的開放與發展。而以環球航行為標誌的大航海,則有力地促進了歐洲國家的發展,深刻地改革了世界格局。再說,現在的朝鮮,也有遠洋運輸貨輪在世界各地航行,不能據此認定朝鮮是一個開放的國家吧?而且,雖然說清朝閉關自守,清朝還有廣州十三行專門此事對外貿易呢。但是,清朝有廣州十三行從事外貿,並不能就此否定清朝的閉關鎖國。就像從1957起有「廣交會」,不能以此認定當時的中國已經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一樣。
作為閉關鎖國政策最典型表現的海禁,最根本的目標是「維穩」,卻嚴重阻礙了中國與海外的交流交往,使中國錯失了「全球化」的機會,阻止了中國融入世界的步伐,當然也阻礙了中國的對外貿易。「維穩」自然有利於統治者統治地位的穩固,卻置國計民生於不顧,導致國家積貧積弱也在所不惜,「維穩」思維之害,以至於此。
直至上世紀80年代,一部名叫「河殤」的電視政論片在電視台熱播,引發輿論的廣泛關注。那部電視片設定的主題是藍色文明(海洋文明) 戰勝黃色文明(黃河文明),當然那部片子後來被禁播了。而現在,我們正處於互聯網時代,面對高高的防火牆,我們也只能一聲嘆息。
時間到了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想借祝賀乾隆皇帝80大壽的機會,商討與中國的通商事宜,並謀求建立外交關係,乾隆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來貨物以通有無」由,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請求。從乾隆的言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維,也不難看到夜郎自大的心態。
本來,馬戛爾尼使團帶來了一批代表英國先進科技水平的禮物,其中還包括槍械和炮艦模型。後來,因為發生了馬戛爾尼面見乾隆皇帝-的禮儀之爭,而使乾隆大為惱怒。對馬戛爾尼帶來的禮物,乾隆表示:「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爾國王此次齎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這冠冕堂皇的話,表達了對這批代表先進科技水平的禮物的「不屑」,也盡顯空疏。或許,乾隆對現代科學技術的認知,還停留在「奇巧淫技」的層面上。可能,晚清要等到1840年鴉片戰爭打響,見識了英軍大炮的威力後,才會認識到乾隆的「不屑」是多麼的可笑吧。無論如何,馬戛爾尼鎩羽而歸,乾隆或許還能笑出聲。但結果是大清錯過了與工業文明聯繫的機會,後來就是滿清哭的時候了。
在我們的印象中,乾隆皇帝是古代人物。其實,留著長辮子的古代清朝皇帝乾隆與穿著西裝的現代美國總統華盛頓,是同時代的人。兩人都是在1799年去世的。1796年,乾隆傳皇位給兒子,就任太上皇。1797年,華盛頓兩屆總統任期結束後歸隱鄉村。
如果不是英軍大炮轟開中國的國門,中國會自生自發地開啟自己的現代化進程嗎?答案應該是否的。就像處於同一時代的乾隆與華盛頓,華盛頓已經是現代人物,而乾隆皇帝還處於古代一樣。現在提到乾隆,很多人就想到康乾盛世加以稱頌,從現代化的角度看,當華盛頓已經帶領美國在現代化的陽光照耀下闊步前進,而乾隆讓中國還在古代陰暗的迷霧中。康乾盛世果然值得稱頌嗎?恐怕是一個問題。
雖然,1840年英軍軍艦上的隆隆炮聲,翻開了中國近代史上的新篇章,開啟了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但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畢竟是西方列強用大炮翻開的,我們並不是出於主動自覺,更多的感受是被逼無奈;開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交往,並逐步融入現代文明,我們不僅沒有豪邁自信,反而是感到飽受屈辱。
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的近代史的開篇,確實是翻得很糟糕。近代史的開篇,翻開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直到今天還正處在「現在進行時」,中國近代史的糟糕開篇,對國人產生了深刻而複雜的影響。影響之一,就是讓我們對西方文明產生了濃重的心理陰影,當我們在睜眼看世界的時候,對西方文明充滿既艷羨又仇恨的矛盾心理。這種糟糕的表現,直到現在還屢屢出現。
我們常常說「落後就要挨打」。其實,中國的悲劇在於,當我們的文化處於先進地位時,我們屢屢被野蠻打敗;而當我們的文化處於落後地位時,我們又屢屢被文明打敗。
在的歷史上,我們打得滿地找牙的情況還是不少,比如五胡亂華,比如元蒙,比如滿清。當然,我們被打得滿地找牙,其實輸得並不服氣,因為可以理解為文明被野蠻打敗。雖然被野蠻打敗,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文明的優越感。事實上,一些打敗我們的野蠻民族,也不得不欽佩我們的文明,並且最後融入到我們的文明之中,或者可以說被我們的文明所同化。這或許就是我們雖然也經常被人打得滿地找牙,但還是一直能夠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原因所在。
相對來說,被文明打敗要比被野蠻打敗更幸運。被文明打敗之後,變得更文明的機會要高得多。只是,如果我們因為被打敗而心中總是充滿仇恨,連同文明也仇恨的話,那就沒有可能學習文明,當然就不會變得更文明。那麼,這打就白挨了。而且,還有可能繼續挨打。晚清一再挨打的歷史,就是例證。
掃一掃,加關注
可讀可觀
讀懂世相,以觀未來
推薦閱讀:
※視頻教學《現代探戈花樣》(全集)
※現代家居風水 家宅風水的吉凶,進門看這裡便知!
※淺論道教戒律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啟示
※現代男人離不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