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經>八卦之象

無心是看見,有心是發現!

《易經》的視點是人類童年的視點,初民們目光非常奇特,不是看,而是發現!一切都令他們嘖嘖稱奇,一切都令他們刨根問底,一切都引得他們沸沸揚揚!

孔子初入太廟時,不停地發問,他的學生慎重記下這件事,於是我們知道聖人始終持有一顆赤子之心。可以設想:

假如伽利略對教堂的鐘擺習以為常;

假如瓦特不去注意爐上那壺開水;

假如牛頓懶得理會落地的蘋果;

假如魏格納只是瀏覽一下世界地圖;

假如龍馬負圖出於孟河,而伏羲卻無動於衷;

假如神龜列文現於洛水,而大禹卻一笑了之;

……

也許,大千世界會遜色許多!那麼是偶然性在起作用嗎?偏偏必然就藏在偶然之中,這些天才們大都有著一顆不惹塵埃的童心,才看見了常人視而不見的東西。

而我們只是在孩子們頻頻發問時,才悚然一驚,意識到我們雖然能夠認識事物,卻不再觀察事物了,事物的名稱讓我們止步,我們認識書名,卻懶得翻開書頁了。

《易經》讓人以返樸歸真的心態,去重讀世界,這視點當然是從「象」開始……

象,是《易經》獨特的傳達天道的方式。

象的說法很繁雜,起初濫觴於漢,後來又廖落於宋,一場討論起起伏伏,持續了兩千年,仍是百家爭鳴,也堪稱易學史上一奇了!

如果以簡馭繁,也許能從糊塗中求點明白。

何為「象」?

《左傳·僖公十五年》說:「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茲而後有數。」

《易·繫辭下》說:「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唐代孔穎達(公元574——648年)疏「謂卦為萬物象者,法像萬物,猶若乾卦之象法象於天也。」

《韓非子·解老》說:「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從橫面看,象可分為:本象、物象、事象。

(1)本象

陰、陽爻象

兩儀象

四象象

八卦象

六十四卦象

《朱子語類·卷六十六》說:「象,謂卦畫,系本卦自有之象。」

(2)物象

近取諸身之象

遠取諸物之象

卦衍之象

(3)事象

「蓋其所謂象者,皆是假此眾人共曉之物,以形容此事之理,使人知所取捨而巳。」(《朱子語類·卷六十七》)

從縱面看,象可分為:現象、意象、法象。

(1)現象

為人所感知的表象,如「天垂象」、「在天成象」、「仰觀象於天」、「見乃謂之象」等。

(2)意象

為意會、印象、想像之意,如「設卦觀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以及「失得之象」、「憂虞之象」、「進退之象」、「晝夜之象」等。

(3)法象

為效法、象徵、取象比類意思。《易·繫辭》說「聖人有以見天

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以及「天垂象,聖人則之」、「象也者,像此者也」等。

尚象制器是古代科技推手!

古人提出「尚象制器」的說法,以六十四卦的形象、結構、功能所揭示出的自然性質,來構思設計,發明創造,找出特殊性中蘊含的普遍性。近人張承緒歸納為:

巽繩結離目為網罟,佃漁通田魚,田謂坤二,巽為魚,故結繩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巽為曲木,耒象,耒以運耜,艮手把耒入坤田,巽草倒上,故耒耨之利,蓋取諸益。

離五在中,為日中,通井巽為市,坎水艮山,百貨所出,否五之初,上下易位,震為交巽為退,故日中為市,交易而退,蓋取諸噬嗑;

乾為衣,為治,坤為裳,故垂衣裳而治,蓋取諸乾坤;

巽為長木象舟,艮為小木象楫,坎為通,艮手持楫,動舟於坎水,故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蓋取諸渙;

否乾為馬,為遠,坤為牛,為重,馬待巽股跨,牛系物於艮背,初往上來,故服牛乘馬,引重致遠,蓋取諸隨;

艮為門,震反艮又為門,坎為暴客,艮手擊震木於坤夜,故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艮為小木,稱杵,坤為地,晉上之三,闕坤為臼,艮手持杵,出入臼中,故臼杵之利,蓋取諸小過;

睽無妄五之二也,坎為弧,離為矢,無妄乾為威,五之二,故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巽為長木,反在上,為棟,乾為宇,在下,為下宇,故上棟下宇,蓋取諸大壯;

巽木為棺,兌為口,乾人入處其中,外體又反巽,內棺外槨,厚於薪葬,故取諸大過;書以識言,契以認事,夬通剝,坤文為書,兌附決稱契,故以書契代結繩,蓋取諸夬。(《周易象理證》)

以上是所謂制器十三卦,事關養生送死,及防寇,防偽等社會生活的演化,這是人類剛要跨過自然之門時,得出的「與天地相似」的簡略模型世界。根據孔子的觀點,這是把「意象」或完美的上天理想,變為人類器物、習俗和制度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嘗試。不過根據考古發現,一些器物遠遠早過《易經》成書年代:

弓箭28000年;

衣裳18000年;

宮室8000年;

舟楫7-8000年;

魚網7000年;

耒相杵臼6-7000年;

文字6000年。

古代哲學家當然沒有見到這些考古證據,他們只是在卦象與器物之間看到了共通之處,於是提出了「尚象制器」的思想,這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興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象在漢代過於繁雜,近乎濫觴,有所謂六日七分,七十二候,納甲、爻辰、互體、半象、兩象易、旁通、八宮卦、世應、飛伏、遊魂、歸魂等等,加上把卦爻弄出許多變化,牽涉更是廣泛,幾乎是想得什麼象,就有什麼象,以便比附和解說。

從孟喜、京房起,一直到虞翻,漢代的「取象說」達到了一個高峰。據統計,漢代虞翻所取的八卦逸象之多就令人吃驚:

乾象六十二

坤象八十二

震象五十

坎象四十六

艮象三十八

巽象二十

離象十九

兌象九

以上取象共達326種,變得紛紜繁瑣,聞者不知所云,習者不知所從,筮者不知所取,真是一失足踏入孔明八卦陣,低頭只覺飛砂走石,抬眼卻見日月無光。

這時一位叫王弼的年輕人斷然提出「得意忘象」的主張,史稱「王弼掃象」。這在當時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可惜他年僅24歲便撒手西去。這位反潮流者儘管打倒了那麼多學術權威,卻沒來得及豎立新的理論,僅僅留下一本充滿道學氣的《周易略例》;其餘還有二三本與此無關的書,但已無人提起了。以後冷冷熱熱過了大約1000年,這個使命終於由朱熹、程頤等人完成,於是繼漢代象數學派高峰之後,又形成了易學史上的另一個高峰——宋代理義學派的鼎盛!

中國文字起源於卦象!

相傳明朝皇帝朱元璋,一次私訪中見一農婦在門口餵豬,不由得停步注目,拈鬚微笑。隨從以為「寡人有疾」,要上前搭訕,朱元璋笑道:「非也,這屋檐下一頭豬,不正是個『家』字嘛」。

文字類逸聞趣事實在太多,中國人飯後茶餘的閑聊中,還在不斷作著新的補充,這要歸結於中國獨特的象形文字。這些數以千計的方塊漢字,組成了龐大的體系,沿著指事、象形兩條路徑發展起來,仰韶人刻劃的表意符號發展為指事文字,而殷墟留下的甲骨文,則直接發展為象形文字,最後形成形義結合的注音文字。

如果從漢字文化切入易經,就會發現真面目平淡無奇,一如老僧日啖的白菜、豆腐、饅頭、稀飯。

實實在在的說,卦象原本是上古文字,在成熟文字尚未出現之前,初民們用以表達他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體會。這套表意符號系統,經智者們的體驗和實踐,從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又推出384爻,並加以顯隱、正倒、錯綜,弄出許多變化,在當時猶如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創造!

宋代楊誠齋《易傳》云:「卦者,其名,畫者,非卦,乃伏羲初制之字。」

「易」字從甲骨文、籀文、金文的演化。(甲骨文象形字為從一個容器中倒水到另一個容器中,表示變化。)

漢代《易緯·乾鑿度》說得更為具體:「八卦乾,古文天字;坤古文地字;巽古文風字;艮古文山字;坎古文水字;離古文火字;震古文雷字;兌古文澤字。」(原卦象符號無法上傳)

清人周太谷《周氏遺書·道原》說:「太初則以圖、書,包犧則以卦畫,軒轅則以書契,堯舜以言,文周以辭。」

草創時期一切就是這樣簡簡單單,明明白白,如果作大跨度的橫向比較,我們就會看見當時地球上幾個文明初現的地區,也正在走著大致相同的路。

洞居人的粗劣圖畫,草創了文字基礎,埃及文字最初也是圖畫,大約出現在公元前3500年,被稱為「聖圖」,畫在當地盛產的一種紙草上。第八王朝(前2173—2160年)時,聖書簡化為祭司體,新王國時期出現字母,以後形成拼音字母。

尼羅河創造了埃及文明,與之同時出現的還有兩河文明,這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它們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蘇美爾人則創造了另一套文字系統,他們用一枝硬的尖筆,把文字寫在泥板上,然後烤乾,寫出來的文字是楔形體,(cunei-form)這也是一種象形符號文字。

西方人發明拼音文字,是在克里特覆滅,埃及衰落之後,當時閃米特人一部分,定居在敘利亞沿岸,被稱為腓尼基人,是羅馬的主要競爭者,正是他們發明了「字母」,以及拼音系統。西方史學家認為這項發明的價值,遠遠勝過了所羅門王的全部財富!以後希臘人接受了這套系統,又傳播開來。

1822年法國學者Champollion解讀了埃及象形文字,此圖形是國王托勒密五世的姓名,按埃及人習慣,國王名字要加圈飾。

Alphabet(字母)這個詞,是由希臘文頭兩個字母——ahpha和beta組合而成的。而beta,來源於楔形文字的閃米特文字,意思是房屋;而alpha,則源於alpha,意思是牛,也許最初是一個牛頭形符號。這和中國的「家」字何其相似乃爾,人類初期對重要財產的看法,相去並不太遠。這些字母最初源於某種圖畫或符號,以後變成一個音來使用,又和許多音結合起來,構成無數的詞。當西方人走向拼音文字之時,中國人仍然發展著象形文字。

漢字在漢代曾試圖拼音化!

象形漢字起源於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原始數字卦。卦者,掛也,上承結繩記事。鄭玄《周易注》云:「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金文中「十」、「廿」、「卅」,分別為「?」、「?」、「?」(符號無法顯示),正是結繩記數在漢字中的遺存。所以今人於省吾先生斷言:「中國的古文字自紀數字開始,紀數字乃古文字中之原始字。」(《甲骨文字釋林·釋一至十六紀數字》)

六千多年前碎陶片上的漢字元號,西安半坡出土

按許慎《說文解字》歸納,漢字有六書之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前四種為造字之法,後二種為用字之法。許慎將這許許多多的漢字,概括為540部首,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創造,當然這是文字學原則的部首,而不是檢字法原則的部首,前者是按照六書體系的,後者則給予擺脫。明代梅膺祚《字彙》又把部首減為214部,使之更為簡便明了。漢字的字形也在逐步簡化,日益向大眾化靠攏,以便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大致路線為:結繩——甲骨——金文——篆體——隸變——楷體——行草——簡體。

中國人第一次見到拼音文字是在漢朝,這是隨佛教而來的印度梵文字母,在訝異之餘,儒家學者們受到了極大的啟示,於是:

漢末出現反切;

南朝提出聲律;

隋代流行切韻;

晚唐爭論36字母;

北宋倡導等韻圖;

……

不過,中國語言的單音節性(缺少語形變化),使它到了諧聲階段,便踟躕不前了。

象形文字揭示了人類早期的殘酷面目

漢字的另一條路則通向了巫文化的迷宮,少數祭司壟斷了這套符號體系,用以表達天意。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文字都與宗教祭祀有關。殷虛和其它地方發現的甲骨文,也多是夏商王朝占卜記錄。到周朝已經利用沒有固定含義的符號作卜筮工具,以代替龜卜。另外,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原始文字,彝族畢摩的彝文,納西族東巴的象形文都掌握在巫師手裡。中國文字與八卦為同一個來源,可以斷言卦象即古文字,古文字即卦象。卦象與生俱有的簡易、變易、不易的特點,非常適合在原始狀態下表達天意,於是祭司們壟斷了這套符號系統,搭起了一座「八卦鼎爐」,無論怎樣閃轉騰挪,都不離禁地半步。自我封閉的內循環體系,使卦象成為文字的活化石!這時,一位叫倉頡的人,則採集、整理了另一套符號表意系統。按照傳說,這是個與眾不同的奇人!魯迅說:「我還見過一幅這位倉頡的畫像,是生著四隻眼睛的老頭陀。可見要造文字,相貌先得出奇,我們這種只有兩隻眼睛的人,是不但本領不夠,連相貌也不配的。」(《且介亭雜文》)當時天地震動,厲鬼夜哭,空中落粟。這幅景象用現代眼光看,可以理解為一場風暴,某處糧倉給卷了起來,正好落在倉頡家門口,讓鄰居們奇怪得不得了。當然史書上記載了不少這類怪事。《漢書·五行志》載:「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陽湖陵雨血,廣三尺,長五尺,大者如錢,小者如麻子。」又載:「元帝永光二年八月,天雨草而葉相餕結,大如彈丸。平帝元始三年正月,天雨草,狀如永光時。」元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至正丙午年八月辛酉,上海縣浦東俞店橋南,牧羊兒三四人聞頭上恰恰有聲,仰視之,流光中隕一魚。……是日日晴無陰雲,亦無雕鸛之類,是可怪也。日餶時,縣市人哄然指流星自南投北,即此時也。」中國人有天人合一的願望,寧肯相信奇蹟,卻不喜歡平淡,所以造字便連帶驚天地、泣鬼神的渲染,一塊傳了下來。其實晚上刮大風的聲音,可以想像成許多鬼在哭泣,而滿臉皺紋的老倉頡,眼袋突出,會誤視為四目,只不過大家覺得這樣說未免太掃興了!倉頡採擷的這套表意符號,日久天長後,變得錯雜參半,歧義百出,加上方言土語,如果不是老鄉,則不知所云,很像造巴比倫塔時,上帝暗中做了手腳。以「道」字為例,初文為?,即眾衣形之分裂,而非?字。金文本象置人首於衣中之狀,意極詭異尚未甚明,或有藏人首於衣中——殺人越貨的奸盜之意?鼎銘中,似乎釋為道路、盜賊……均可通。如所測藏首祭殺人之意不誤,則道之本意與後世所謂道德之意大相徑庭!再舉男、婦兩字,亦可作為佐證。男?,像用手撒微細的小狀物,入田畦間之狀。大約是用播種代表農田的技術性勞動,引申為讚美農藝者之稱。初意未必專稱男子,古文中明確顯示性別為士、女,《詩》、《易》尚如此。後省略為?,失播種之形,許慎解作「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用力于田也。」變很確切的象形為會意。婦?,?即帚,始即火焚女俘以為祭牲之意。後被認為從女,從帚,是幹家務活之意。象形文字源於生活實際,不啻是一幅幅真實的生活寫照,這些簡練生動的畫幅,向我們揭露了人類早期的殘酷歷史!

「倉頡」輩出的年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統一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說文·序》)然而這果實並不碩大,直到漢代司馬相如之前,統一的文字僅僅三千三百字,實在是捉襟見肘,不夠日常應付.

公元169年,大學者蔡邕以文字多謬,疑誤後學,邀了一批同僚,奏求定正《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冊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後漢書·蔡邕傳》)

小篆體、秦李斯書現存泰山刻石隸書體東漢石刻行書體,東晉王羲之書

不料六百年後的南北朝,漢字又墜入了一片混亂之中,這是個「倉頡」輩出的時代,隨便一位村學究,都干過倉頡曾經干過的事。由於無法收拾局面,學者們只得承認這些俚俗文字,並出版了一批專著,以便規範。如《通俗文》、《小學篇》、《要用字苑》、《文字集略》等等。

唐太宗貞觀七年(公元623年),頒布顏師古《五經定本》及《字樣》於天下,出現所謂字樣之學,號為「顏氏字樣」。文字再次得到規範。

其實荀子的一番見解,倒是值得我們思忖:「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誼,異於約則謂之不誼,名無固定,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實名。」(《正名篇》)這原則是只要約定俗成,大家認可就行。

中國的怪現象之一,便是許多事一管就死,一活就亂。就在這「亂」與「死」之間,漢字蹣跚著向今天走來。

電影蒙太奇源於漢字結構

中國漢字與蒙太奇頗有相通之處。細細辨析兩者,常讓人恍然之餘又覺欣然。奇怪的是,為何以前卻無人拾荒?

蒙太奇原為法文建築學術語,指結構及組合方法。電影界借用它,特指鏡頭組接方式。美國導演格里菲斯發現了它(1908年《黃金之迷》),但是前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則將其發展為一門絕妙的藝術。他運用鏡頭進行不同的組合,產生一種震撼人心的表現。前蘇聯導演庫里肖夫(1899-1970年),做過一個著名的試驗,他拍下電影演員莫茲尤辛毫無表情的面孔,然後與一盆熱湯、一具女屍、一個微笑的嬰兒的畫面相對照,莫茲尤辛的面孔似乎逐漸輪流帶有食慾、痛苦、柔情的色彩,這便是揭示畫面內在辯證法的庫里肖夫效應。

愛森斯坦說:「聯接在一起的任何兩段影片,都必然組合成一種新的表現,並作為一種新的質從這種並列中產生出來。」(《一個電影藝術家的思索》)

我們用蒙太奇的方法分析漢字,會發現老祖宗們早就運用自如了:

鮮,從魚從羊,魚肉、羊肉都很香,是上等佳肴;

美,從羊從大,大羊才有美感。

反映獵人時代的飲食文化和審美情趣。

我,從禾從戈,以戈護糧;

私,從禾從厶(鼻子象形),自指鼻子說這是我的。

反映原始公有制瓦解,農耕社會後的私有制。

武,從止,從戈,止戈為武;

取,從耳,從又,割耳領賞。

反映當時對戰爭的認識及戰場實況。

除了構字以外,運用蒙太奇手法,漢字可以從字、詞、句、段、篇,一層一層地組合,完整地表達很複雜的意思,文字的魅力絕不亞於一部出色影片。

愛森斯坦在他的著作《蒙太奇1938》中,分析了達·芬奇,普希金、莫泊桑和馬雅可夫斯基作品中的一些例子,其實中國小說中,這樣的例子同樣俯首可拾。《聊齋志異》中有一個故事說:

幾個浮浪弟子,硬拉狐仙同座飲酒,狐不善飲,以說典相代:「昔一大臣,出使紅毛國,著狐腋冠,見國王。王見而異之,問:『何皮毛,溫厚乃爾?』大臣以狐對。王言:『這物生平未曾得聞。狐字畫何等?』使臣書空而奏曰:『右邊是一大瓜,左邊是一小犬』。」

這可稱懸念蒙太奇,恐怕愛森斯坦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這是中國獨有的機智。

詩詞裡面同樣反映了蒙太奇規律:

(對列)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李白)

(對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暗示)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李白)

(譬喻)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歸。(杜甫)

蒙太奇揭示了隱蔽在事物、人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以致愛森斯坦充滿自信地說:「對我來說,蒙太奇是賦予兩個靜態畫面以運動(即思想)的手段。」他甚至宣布要拍攝馬克思的《資本論》,因為他對自己的思維蒙太奇有著深刻的把握。

電影蒙太奇PK易經卦象

蒙太奇思維與《易經》思維都是「觀物取象,取象比類,比類表意。所謂「兩個片斷的並列更是它們的積而不是和。」(愛森斯坦)

蒙太奇是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高度凝鍊後,藝術地揭示內涵,表現給觀眾。如:婚禮過程中,從開著的窗戶看到一隊送葬的行列,它象徵將以兩個配偶的悲慘死亡告終的這種結合的過錯。兩位藝術家唱一支二重唱的情歌,而他們卻互相仇視,倒是藏在布景後面的一對情人用上了充滿熱情的歌詞。

愛森斯坦作品《戰艦波將金號》蒙太奇經典片斷:在哥薩克士兵走下敖德薩石階時,特寫鏡頭和遠景鏡頭交替切換,以及節奏和畫面結構,造成了強烈的緊張氣氛。(1925年)《易經》是從自然狀態取卦,通過偶然中表現出來的必然,揭示內涵,指明事物發展的趨勢。如:宋代易學大師邵雍,見一位老人從東南方走來,臉有憂色,感到奇怪,佔了一卦,老人屬乾,為上卦,所在巽方為下卦,組合為天風姤卦,四爻動,《易經》姤卦九四爻辭說:「包無魚,起凶。」爻辭不吉,就卦說,巽卦木為體,乾卦金克之;互卦中又出現了兩個乾卦,全都是克體卦,沒有生氣,且在途中,應驗必速。邵雍告訴老人:「你在五天之內,要小心出入,恐怕有大禍。」果然,五天之內,老人赴喜宴時,被魚骨鯁死。八卦之間的重組,產生六十四個全方位的模型,加上384爻的象徵意義,因此它能以抽象性的特點,達到普適性的要求。這使它的孿生兄弟——中國漢字,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以研究卦象的方式,來研究漢字,戰國時期便已有之,經過唐宋之際的泛濫,到明清時候更是穿鑿附會,匪夷所思。這是一門尋找「隱參數」的學問,同時也是一種可以信口開河的文字遊戲!但是不管真假,都不乏風趣和機智。我們看看拆字先生是如何解釋十天乾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顛倒不自由(甲),憑空下玉鉤(乙),兩人卻把一人休(丙),可意人兒,心不應口(丁),要成就,怎能勾(戊),巴不的一點上心頭(己)。向平康將八字推(庚),求辜恩負義,露尾藏頭(辛),任人丟(壬)。一發把弓鞋撇卻,無心綉(癸)。職業拆字先生的一套說詞,可見小說《紅樓夢》里的一個場景:因為賈寶玉的玉丟了,賈府管家林之孝去大街上找擺攤測字的劉鐵嘴,結果拈出一個「賞」字。劉鐵嘴說:「丟了東西不是?『賞』字上頭一個『小』字,下面是一個『口』字,說明這件東西嘴裡放得,必是珠子寶石。並且『賞』字下面是一個『貝』字,拆開不成一個『見』字,可不是不見了!因為上頭有個『當』字,快到當鋪里去找。『賞』字加『人』字,就成了『償』字,只要找到當鋪就有人,有了人便贖了來,可不是償還了嗎?」這是一種不斷變換視點的自由聯想,好像電影導演不斷切入各種特寫鏡頭,強調他對劇情理解後的表現。上世紀初,一個叫C·A·斯密士(1864-1959年)的英國攝影師,發現攝影機的視點可以自由變換,這使電影界立刻獲得了無邊的「法力」,猶如阿拉丁得到神燈。如果他見到中國的《易經》,一定會有一種如逢知己的感覺,因為《易經》體現的正是全方位視點。西洋油畫從一開始就只有一個透視關係,而中國畫則不受此限,不論是董源寫江南山,還是米芾寫南齊山,你看那重重山、疊疊水、層層樹,個個人,無不悉悉可見。尺幅之間,便山前山後看得仔細,便得著個大千世界。這就是不定位置的散點透視法,這種方法直接從《易經》而來。除了這種觀像的視點外,一般像都有著自己外在的規定性。戲劇中,生、旦、凈、末、丑,被各自的臉譜規定,以臉譜像作為角色識別標誌。封建官場中,一至九品,以服色為規定,層次井然,不得僭越。像與像之間出現組合,便會產生一種新的含意,孔乙己穿長衫,而站著喝酒,這是兩種像的組合,透出豐富的內涵信息,一般人都可解讀。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會有各種像在組合,有多深的功力,便能解讀到多深的程度,這可稱蒙太奇,亦可稱斷卦,那麼卦像預測又有什麼可神秘的呢?又何為迷信呢!

萊布尼茨像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1646—1716年),終身都在希望創製一種普適的符號語言,不是拼音而是表意,他稱之為「人類思想字母表」。正在他苦苦探索時,1703年4月1日他收到傳教士鮑威特(J·Bouvet1656——1730年)從中國寄來的兩張圖,一張是「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SegnegationTable),另一張是「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Squane and CinculanAnnangement),萊布尼茨從中發現了「逢二進一」的二進位原理,即000,001,010,011,100……;但卻沒有發現「逢一進二」的橫向二進位進位原理,即2的0次方,2的1次方,2的2次方,2的3次方……前者是形式邏輯,後者是辨證邏輯。偉大的先哲亞里士多德使他怯懦了!他不敢超越這位智者而多走一步,這位發明計算機的先驅,儘管已經拿到了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卻終於未能跨過門檻!


推薦閱讀:

許禮明:易經與生物遺傳基因密碼
《四庫全書經部易類-楚蒙山房易經解/易翼說》清-晏斯盛
【星空學習坊】第21集 易經
從《易經》看八字,為什麼很多東西可以被算出來?
易經六十四卦 雷天大壯卦

TAG:易經 | 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