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機械化戰爭對裝甲運兵車輛的必然要求

在現代機械化戰爭中,坦克車輛的廣泛應用要求其隨行的步兵能夠乘坐輕型裝甲戰鬥車輛快速跟進,在進攻中為坦克提供近距火力掩護,以壓制敵軍反坦克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現代意義上的裝甲步兵兵種在世界各軍事強國中陸續誕生,在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演進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第一次被大規模投入實戰檢驗。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的康布雷戰役中,作為新型裝備出現的坦克打破了交戰各國持久消耗的塹壕戰的格局。英國人投入了其最早研製的Mk I型至Mk IV型菱形車體坦克,在為德國士兵帶來震驚之餘,迅速地突破了德軍堅固的陣地防線。作為應對措施,德國人研製出了最初的反坦克武器—毛瑟反坦克步槍及A7V型廂式車體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無論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的坦克,均車體龐大、車速緩慢,機械性能極不可靠,坦克製造都採用早期的鉚接方式,很難抵禦反坦克步槍、大口徑機關槍和火炮的射擊。同時在突破敵人防線後,坦克很容易遭到敵人步兵的近身攻擊,燃燒瓶、集束手榴彈等都可能成為己方坦克的夢魘。英國人最早嘗試採用步兵步行跟隨坦克執行進攻任務並為坦克提供近身掩護的方法。與此同時,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進攻中的坦克部隊在穿越敵我雙方陣地之間的開闊地時,往往是德軍重型火炮和重型機槍打擊的重點,畏縮於坦克周邊和後方的英國士兵也往往招致比常規步兵進攻戰中更加猛烈的火力打擊,因而蒙受更多的傷亡。事後,英國人利用改裝後的菱形車體坦克來運載步兵,伴隨著進攻中的坦克開進,在接近德軍陣地後,再將士兵卸下並迅速投入作戰。該型運兵坦克被命名為「Mk IX型」,可同時搭載50名士兵和4名車組乘員。但這種臨時改裝的坦克並不是裝甲運兵車的理想車輛,坦克車速緩慢,倘若被德軍榴彈炮打中,將會成為五十多人的活棺材,更何況車內的高溫一直是全副武裝的士兵們難以忍受的折磨。

【世界上第一輛裝甲運兵車是一戰中英國人發明的Mk IX型運兵坦克車,由英國早期菱形車體坦克車改裝而來,可同時運輸50 名士兵伴隨坦克執行戰場投送任務。但直到一戰結束,該坦克車僅僅生產出了3輛,且並沒參加過實戰。Mk IX型坦克運兵車並不是一項高明的設計,但其設計思路卻給未來機械化戰爭中裝甲運兵裝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戰中這種看似不合時宜的進攻坦克與運兵戰車的作戰模式,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未來陸地戰爭格局。1918年一戰結束後,享受著賠款和割地的英法勝利者們逐漸減少了對坦克裝備的研發投入,戰後爆發的大規模經濟危機使很多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的研發項目尚處在研發或原型車測試階段便宣告終止。進入20年代,裝甲運兵車的研製更是為勝利者們忽視。在他們看來,這一時期的戰鬥坦克時速只有10到12公里,只要步兵們與坦克能夠互相跟進,且能在進攻中壓制敵人的火力點即可。輕型坦克被認為更適合執行偵察任務,而被分配到騎兵部隊,其實坦克的裝甲更薄,並不適合於執行突擊任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英法兩國顯然認為要研製一款專門運載步兵執行突擊作戰的裝甲運兵車,時機還不成熟。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和平期內,英國和法國雖然也進行了一些薄裝甲輪式、半履帶和全履帶運兵車輛的試驗,但這些車輛都沒有被大規模量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著名的軍事將領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將(右側站立者)是德國裝甲部隊的締造者,其最大的成就是將英國人哈特的閃電戰理論與德國的軍事戰術實踐相結合,並率先強調了乘坐高速裝甲運兵車輛的機械化步兵與坦克協同作戰的重要性。也正是在古德里安的極力要求下,德國軍隊裝備了其第一種現代意義的裝甲運兵車—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人員輸送車。】

與勝利者們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一戰中戰敗的德國。德國人在2 0 年代和30年代早期克服了德軍總參謀部的保守主義作風,並進行了一系列坦克和裝甲車的試驗。此時德國人更重要的成就是將閃擊戰理論與其研製的眾多裝甲戰車相結合。閃電戰理論最先由英國軍人利德爾·哈特提出,哈特把現代裝甲部隊的潛在作戰能力與12 41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入侵大軍進行了類比,並觀點鮮明地指出現代裝甲部隊完全有能力扮演700 年前蒙古騎兵的角色,突入敵人戰略大後方打擊對手物資運輸線和補給基地,以達到扼殺對手的目的。在組織架構上,哈特還強調坦克部隊必須有一支機動步兵、機動炮兵和機動工程兵部隊相隨,從而使裝甲集群部隊真正能夠獨立於陸軍其他兵種。但是哈特的先進理論在當時並沒有得到英法等傳統軍事大國當局的重視,他們仍抱守著坦克只能用來支援步兵的傳統作戰理念,而此時此刻坦克的發明者們已逐漸失去了其戰術領先的地位。德國人從1933年開始組建並強化其裝甲力量,德軍將領海因茨·古德里安吸取了閃擊戰理論中的精華,並把集中使用裝甲車輛、採用步坦協調的裝甲部隊突擊的作戰模式從理論進一步發展到實踐階段。1933年,隨著阿道夫·希特勒執掌大權,德國人進一步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而德國人建軍的重點也在於其裝甲部隊。作為德軍戰車的早期型號,一號和二號輕型坦克將主要作為偵察坦克使用,其中二號坦克還可執行有限的突擊任務,攻擊敵人的輕火力防禦陣地。而後續開發的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將作為裝甲部隊的突擊戰車使用。

【西班牙內戰中,被弗朗哥軍隊繳獲的蘇制T26輕型坦克。在內戰過程中,蘇聯向西班牙共和軍提供了大量的T26和BT輕型坦克作為援助,但由於缺乏有效的步坦協同,很多蘇制坦克被法西斯軍隊的小口徑戰防炮或其他輕型反坦克武器所摧毀。】

時間到了1936年至1937年間,此時供機械化步兵使用的特種作戰車輛開始流行起來。各國從西班牙內戰中學到的重要一課是,在很多坦克使用受限區域,如城鎮、山道、樹林等地區,坦克很容易遭到敵人反坦克武器的攻擊,在這種情況下,步兵的支援和對坦克的保護至關重要。為此,古德里安在向德國軍械部門提交的一份報告中闡明:德軍迫切需裝備一款特殊的裝甲車輛,用於運載支援坦克進攻的步兵伴隨行進中的坦克;在必要時,士兵們可下車徒步投入作戰。這種特殊裝甲車輛必須具備三個主要特點:其一,車輛必須具備高速性能,能夠緊緊跟隨進攻中的輕型或中型坦克執行突擊任務;其二,車輛必須具備良好的越野性能,在土路或泥濘路面亦能良好地通行;其三,車輛造價便宜,能夠大量生產並裝備部隊。

推薦閱讀:

武直十九頭頂的新「犄角」有什麼作用?
紐約時報 阿富汗戰爭,美國好心辦砸事
薩爾滸之戰明軍敗於分兵,古戰爭分進合擊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抗日戰爭中,平型關大捷之前後
朝鮮戰爭對中國及其他各方有何影響?--軍事--人民網

TAG:戰爭 | 機械 | 車輛 | 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