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戰德國軍事指揮官到組織管理者

"歷史是由殺死英雄的人寫的"這是一句英國的諺語,但是有些歷史就是英雄本人寫的,比如這本德國二戰名將古德里安將軍的回憶錄《閃擊英雄》就是如此。實際上,我認為歷史學家編寫的歷史固然宏觀而詳細,但是摻加了太多的個人學術看法和評論,失去了歷史本身的真實面目,相對而言,歷史本身的親歷者回憶錄更能讓人從一個獨特角度去看待歷史的本來相貌,儘管它也不免深深地帶有回憶者本身主觀偏見的烙印。古德里安將軍的回憶錄幾乎就是從一個軍事指揮官的視野按純粹軍事角度,去觀察和分析他所經歷的這場人類近代最龐大的戰爭。從回憶錄的主體內容來看,我們幾乎可以將它作為一份關於戰爭進程的詳細軍報文獻來參考研究,這或許正是專業軍人與夸夸其談的政治家的回憶錄不同之處,前者你可以通過歷史資料來考察印證,而後者只有作者本人知道他所講的是真還是假。英國著名軍事評論家李德哈特在該書的序言中感嘆到,讀古德里安將軍的回憶錄,"使人覺得就像坐在他的指揮車裡看他如何指揮裝甲部隊,如何緊迫敵人。"可見其中透射的歷史真實感,如何令人驚心動魄。  本書的翻譯者,台灣著名軍事戰略研究家鈕先鍾先生在翻譯序言中,與李德哈特一樣肯定該書的在軍事研究上的價值,這是不容置疑的,作為德國"裝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將軍的回憶錄無疑是研究德國二戰軍事發展最權威的文獻。這是軍事研究者研讀此書時的分析觀點,但是作為一個一般讀者,筆者沒有那麼宏觀的思想分析,然而卻想從一個企業管理人員的角度來談一下,從中獲得的一些感觸和教益,畢竟管理的理念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相通的,更何況作為組織管理,軍事管理和企業管理更具相似之處。

  一、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對於發揮團隊力量至關重要古德里安將軍在分析德國每每在戰爭進程關鍵時刻功敗垂成,其原因倒不是德國軍事力量的不足,或者軍事指揮官的無能,而是作為最高統帥的希特勒對德軍陸軍將領的不信任,從而造成最高指揮決策與實際戰爭狀況完全偏離,而且因此而產生的軍事指揮惡習,就是最高統帥喜歡越過高級指揮官直接指揮具體軍事行動,自然導致指揮系統混亂,結果就是一敗塗地。古德里安將軍在書中屢次提到這種對軍事指揮將領不信任導致的惡果。  實際上,古德里安將軍對希特勒不信任陸軍將領的原因上作了兩個方面的分析:其一、是本身出身的低微,使希特勒與跟他同樣出身的親信們,在骨子裡就有一種由於自卑而產生的對上層階級的王公貴族們的厭惡和不信任感,這種感覺最使他們在獲得權力之後得以有機會充分表現出來了,儘管是關於國家生死存亡的軍國大事,也無不受此影響;其二,由於希特勒的軍事獨裁權力要求,使他對於阻礙他實現這一權力願望,而又一直掌管德國陸軍實際指揮權的參謀軍官團具有政治本質上的不信任,即便到到戰爭末期他已經掌握了軍事獨裁權,這種臆測的習慣性不信任已經根深蒂固無法擺脫了。  所以,在波蘭戰役剛結束,希特勒和他的親信們就毫不避諱地將這種不信任表現了出來。在一次面對三軍將領的政治講話中,戈培爾代表希特勒說道,"空軍將領們,在戈林同志領導下,是絕對可靠的;海軍將領也可以信任,但是黨對於陸軍的將領們卻並不敢這樣的信任。"德國陸軍將領自然對這種評判感到不公平,他們認為是一種對他們在波蘭戰役中卓越表現的極大侮辱,古德里安將軍自告奮勇個人親自向希特勒提出抗議。  他在抗議中說道,"這種說法對於我們不僅是不公正,而且也是莫大的侮辱,假使對於某一將領——我想最多不過個人的問題——感到不信任,你可以把他免職。未來的戰爭一定是一個長期性的,我們在軍事領導方面絕不可以有裂痕,彼此之間一定要建立起"互信",不要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尚未接任最高統帥之前那樣的一團糟。在那一次是坐失時機,等到興魯兩人上台就已經太遲了。這一次我們的最高領導方面就一定要謹慎從事,不要再蹈過去的覆轍。"儘管希特勒對這位勇氣可嘉的裝甲兵將領的抗議,表現了很坦誠的解釋,但是並沒有絲毫改變他植根於內心深處的對陸軍將領們的不信任感,結果可想而知,最高統帥與高級將領們間的不信任導致未來多次功敗垂成的遺恨,以及最終走向軍事滅亡。在法蘭西戰役中,因為這種不信任,讓40多萬英法聯軍從德國陸軍的眼皮底下從容撤走;在對蘇聯戰爭中,因為這種不信任,面對近在咫尺的莫斯科,德國裝甲軍團不得不南下往回攻擊,結果是不僅永遠失去了攻陷蘇聯首都的機會,而且使東方戰線陷入了無窮無盡的苦戰中;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也是因為這種不信任,致使30多萬德國陸軍被圍殲;甚至在戰爭後期,因為這種不信任,希特勒寧願捨棄舊經沙場的陸軍優秀的高級指揮官不用,而任命毫無軍事指揮才能卻忠心耿耿的黨衛軍首領希坶萊為東線一個重要集團軍的司令官,結果東面防線一觸即潰,等等。這種不信任單單在軍事上造成的錯誤和失敗,在本書中俯拾皆是。  在書中序言里,鈕先鍾先生和李德哈特一致認為,在二戰中德國軍隊,無論是從士兵素質,還是軍事將領的指揮才能,以及軍事裝備來說,都是當時世界一流的,可是由於最高統帥對將領們的不信任,導致"每每與勝利近在咫尺,卻又因最高統帥的"親自指揮"而功敗垂成".可見,在一個軍事組織指揮中,團隊成員間的不信任將直接導致戰爭失敗,而相同的道理,運用於企業組織管理中,這種缺乏"互信"的管理團隊所經營的企業也必將失敗。反言之,團隊成員間的相互高度信任對於發揮團隊的整體綜合力量至關重要。

  二、統一清晰的戰略目標,以及對目標始終如一的堅持,是保持正確方向,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則 關於制定軍事戰略上,古德里安將軍在回憶錄的最後一章關於德軍的參謀本部介紹中,對德國的軍事戰略有過精闢的論述,他寫道,"由於可能同時跟幾個敵人作戰,所以在戰略上必須有一個主從之分:在次要戰場上取守勢,而在主戰場上取攻勢。所以接著又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把這個攻勢由第一戰場移轉到第二戰場。"也就是說,軍事戰略目標即便在不斷變化的主次戰場上,也必須保持統一,便於集中力量,配合協調攻擊。而且,德國軍事戰略歷來的核心原則就是,避免兩線作戰。可是,在整個二戰中,希特勒的戰略決策不僅違反了德國傳統的也是最為關鍵的戰略原則,同時對既有局部戰略目標也不清晰明確,並且對戰略目標的堅持缺乏耐心和意志。他在沒有完全解決西方戰場戰事的時候,就匆匆投入了東線對蘇準備不足的戰爭中,結果早早埋下失敗的苦果;即使是對蘇不清晰的戰略目標,在執行過程中又因為希特勒處於毫無軍事理由的個人臆測的經濟因素,而一再隨意改動,結果不僅是前線的士兵往來奔波,徒耗實力,也使軍事將領們對戰爭發展的方向無所適從,造成指揮混亂。  由於軍事戰略問題,古德里安將軍經常與希特勒發生爭執,因此對希特勒軍事戰略決策有直接深入的認識,他在書中關於希特勒的軍事戰略思想和態度有兩處詳細的評論。  "西方的戰役又顯出希特勒的另外一個特性。希特勒的計劃總是十分勇敢。挪威的戰役,和色當的突破戰,都可以算作一種勇敢的行為。在這兩次作戰中,他都批准了最冒險的計劃。不過當執行這些計劃的時候,只要碰到一點困難,他就準備放棄(這與他在政治上的情形不同,他在政治上是絕不退讓的),也許因為他在軍事科學方面,自己也感到能力不夠的緣故。" "在沒有到達地中海之前,就結束了西線戰場上的戰役,和法國締結了一個不完全的休戰協定。不立即進行非洲戰役,和不進攻直布羅陀與蘇伊士運河。凡此種種都足以證明希特勒在擬訂計劃時極勇敢魯莽,但是在執行時卻常常會踟躇不前。假使他在計劃的時候,能夠更審慎和具有遠見,而在執行的時候,能夠迅速而堅決,那麼他對於德國的貢獻,也許就可以更高了。老毛奇元帥曾經說過:"先考慮而後冒險!"這本是德國陸軍的傳統教訓。"這些關於希特勒軍事戰略的批評與指責當然不是沒有事實理由的,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本來在對蘇戰爭的戰略計劃中,德軍的三大集團軍就沒有明確的統一戰略目標,可是由於以古德里安將軍統帥的第四裝甲軍團為矛頭的中央集團軍進展超出意外般的神速,很快進攻到莫斯科郊外,此時若立刻發起圍城攻擊,就完全有把握在冬季來臨之前佔領莫斯科。莫斯科一旦被攻陷,不但使蘇聯失去了最為重要的戰略要鎮,而且在心理上給蘇聯人以沉重的戰鬥意志打擊。然而,在這個乘著勝利的銳氣可以一舉功成的關鍵時刻,希特勒卻垂涎南方烏克蘭首都基輔被圍困的近70萬蘇軍主力,命令已經遠遠超過包圍線的中央集團軍暫時放棄莫斯科,先回師殲滅被圍蘇軍,然後再向前推進,佔領莫斯科。這樣往來折騰,不僅使實現近在眼前的戰略目標功虧一簣,而且大規模的往返軍事行動,不僅極大消耗了有生力量,更致命的是失去了進攻戰略目標的最好時機。為挽救保持現已取得的軍事成就,抓住戰略時機,古德里安將軍為此當面詳細陳述了放棄莫斯科,而攻擊次要目標基輔的利害,可是由於德國軍事當局最高統帥部被希特勒的戰爭經濟理論所說服,實際上,與其說是由於希特勒的軍事獨裁使德國軍事當局最高統帥部將領對他為命是從,使古德里安將軍的陳述絲毫未能改變希特勒的決心,結果中央集團軍不得不沿著攻擊的老路線往回參加基輔戰役。雖然此次戰役取得聚殲蘇軍60多萬人的輝煌軍事成果,可是卻永遠失去了取得最後勝利的戰略時機。從莫斯科戰役開始,德國軍事攻擊逐漸走向了失敗。  實際上,對軍事戰略的執行,古德里安將軍在書中有過更為精當的闡述,他認為,"要想使戰役獲得成功,第一件具有決定性的重要大事,就是要不顧及戰場上的一切意外和偶然的發展,而堅定地按原計划進行。我當然也知道這個計劃是要冒著某些危險的。"可見,對於既定的戰略目標的堅持何等重要,這一點適合於任何組織管理,當然企業管理也不例外,如果沒有對達成目標的堅定意志,當企業遇到發展困難時往往輕易地就選擇了放棄,而同時也就失去了進一步成功的機遇

三、只准集中,不準分散 "只准集中,不準分散"這是古德里安將軍的軍事口頭禪,也是他使用和指揮裝甲軍團作戰的核心原則。他認為,裝甲軍是陸軍中最具攻擊力的軍種,應當作為軍事打擊矛頭,集中使用,以充分發揮其難以阻擋的進攻優勢;而分割使用,將裝甲軍分散配置到其他步兵軍中,實施戰術上輔助進攻,則使裝甲軍團作為軍中利器的優勢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在指揮裝甲軍團作戰時,無一例外的要求集中使用,而且一直衝鋒在最前頭。  作為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將軍在一戰後,在基本不具備裝甲車的困難條件下開始訓練德國的第一批裝甲兵時,就在軍事理論上明確了這一裝甲兵種使用原則,他在一篇反駁關於裝甲兵戰場作用有限的文章中堅定地指出,"為了得到最大的決戰機會,所需要的不是集中的步兵,而是集中的戰車。"由於他如此強烈地向他所訓練的軍官們灌輸這種集中使用原則,以致於他的參謀官與他一樣,將"只准集中,不準分散"當作軍事口頭禪,並且用於指導裝甲兵的軍事行動。古德里安將軍當然不只是將這一原則停留在理論上討論,而是一旦戰爭來臨,他就立刻將這一原則發揮於實際的軍事指揮中,正是因為如此,他和他的裝甲兵們在二戰初期就開創了一種著名的"閃擊"戰術,而且在戰爭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戰略打擊作用,取得了輝煌的軍事戰果。這種利用集中的大規模裝甲戰車軍團作為攻擊利器,迅速進行縱深突破和大迂迴圍殲作戰的戰略攻擊方式,從德國引發世界大戰的波蘭戰爭,到攻陷法國的法蘭西戰爭,到最後的對蘇作戰,德國陸軍都將其威力發揮到極至,掀起了德國軍隊幾乎不可戰勝的軍事狂飆。然而,由於兩線作戰使德國陷於腹背受敵的困局,希特勒對德國陸軍將領的不信任日趨加深,以及古德里安將軍因與希特勒發生衝突被免職,到戰爭後期這種裝甲兵使用指揮原則被實際上拋棄,裝甲兵被分割使用,浪費於各種無意義的次要軍事行動中,德國裝甲軍團再也沒有展示出戰爭初期那種不可阻擋的威力;相反,德國軍隊的對手們逐漸明白了這一裝甲兵使用原則,並積極發揮於各條戰線上,尤其是蘇聯軍隊對裝甲兵大規模集中使用,為其快速取得東線戰場勝利起到了極大作用。  實際上,"只准集中,不準分散"不僅是裝甲兵的使用原則,也是任何軍種必須遵循的重要戰略指揮原則,它是軍事理論中最重要的軍事原則之一,即對於優勢兵力的使用應當集中運用,才能發揮最大的軍事打擊威力。在企業管理中,我們也要求,將最優秀的人才和最充足的資源投入到對企業最具貢獻意義的工作上,以期獲取最優的企業效益;而對於個人,也應當將自己的優勢發揮與,對自己的成長最為有益的地方,以達到自我價值的最大提升,從而為實現個人理想奠定最堅實的基礎。可見,許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四、品格的力量 德國軍事指揮系統中,最與眾不同的特點,也是最具優勢的地方,就是設置了一個負責制定所有軍事戰略的統一的參謀本部。這不僅是德國的軍事指揮機構,也是德國軍事傳統的最根本的體現。由於德國參謀本部本身的優秀傳統,以及它在軍事指揮中的核心作用,古德里安將軍特意在本書最後開闢了一章,詳細講解了德國參謀本部的歷史傳統,以及在歷次戰爭中的實際意義,尤其是在二戰的軍事指揮作用的表現,並且著重說明了參謀本部的參謀官選拔標準,一名優秀參謀官應當具備的品格和軍事才幹。他認為,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賽茨的《戰爭論》對於德國參謀本部的幾代軍官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它告訴軍人們無論是對人對事,都要養成一種冷靜而合於理性的觀察力,這是德國參謀本部當中所有傑出的人才都共有的特殊品性。同時它也加強了軍人們的愛國心,使他們具有奮發有為的思想。"關於德國參謀本部的整體精神和人才標準,古德里安將軍寫到:"德國參謀本部的首要目的,就是選擇具有第一流好頭腦和好人格的軍官,使他們接受一種特殊的教育和訓練,以便將來無論在任何困難的環境當中,他們都能領導德國的陸軍實行作戰。" "一個軍官被派到參謀本部工作的先決條件,就是人格上的完整,以及無論在公私兩方面,行為都絕對無弱點可加以指摘,其次才是軍事上的才能,他應該在戰場上有實際的表現,對於戰術和技術等問題都具有充分的了解,具有組織力,並在精神上和體力上都要有相當的耐力。此外他還要勤勉好學,稟性嚴肅,和具有決斷力。"他進一步詳細分析:"一個理想的參謀本部軍官應該具有下列各項美德:忠於自己的信仰,機智,有節制,有犧牲小我的精神,具有強烈的個人信念,並且有才能將這種信念告訴他的指揮官。假使指揮官已有定見,而沒有接受他的建議,他們應忠實地執行主官的意見,一切都以合於主官的願望為原則。他應該完全了解部隊的需要,並且傾全力協助他們解決各種問題。他對於戰略戰術、技術等等問題,都應有相當的了解,在技術方面,他固然不一定要太注意細節,但是他的知識要以能夠把這種技術上的發展,和戰場上的作戰指揮,互相配合為原則。" "當然,一個參謀本部軍官,也一定要具有一切軍人所應具有的道德,例如:勇敢、決斷、責任感、應付的天才、身體的忍耐力以及相當的勤勉。"很顯然,從上述關於參謀本部軍官的嚴格細緻的人才選拔標準中,我們可以清楚的明白德國參謀本部對德國軍事指揮的意義,以及它為什麼能具有這樣巨大的影響作用。實際上,如此標準的優秀人才選拔,放到任何一個組織里,這個優良的組織團隊所能產生的巨大對組織的影響力,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從這個層面上講,一個優秀的組織來源於其精英團隊成員的嚴格選拔和培養,而一名優秀人才的選拔其標準首要是人格品行的高尚正直,其次才是能力和技術的考核。由此而見,一名真正優秀的人才,道德的端正高尚,是其衡量的根本標準。  以上四個方面的思考總結,就其本質意義來說,是組織管理中的一些普遍原則,它們既適用于軍事管理和作戰指揮中,同時也是企業管理中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總而言之,在組織團隊管理中我們應當遵循相互信任的原則;在目標管理中我們應當保持戰略的統一性和持續性;而在具體的管理工作執行當中我們則應當集中優勢力量,以保證目標的有效完成;而我們對管理人才的選拔,首要標準則是道德品質的評判,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行,才具備成為優秀人才的基本條件。當然,實際上看,這些原則並不深奧,甚至十分的普通常見,然而這樣簡單的原則為什麼在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官的運用中會發揮無窮力量,相反,在一些言論鑿鑿的所謂理論家手中則顯得毫無意義,這其中的問題和原因就需要我們進行自我反思了。
推薦閱讀:

中國這是要動手了?蘇-35攜轟-6K出擊 配合海軍大規模實彈演習
假軍人450元換行拘13天?活該!有些榮光你還真不配
戰場一個士兵會帶多少子彈?美軍帶這麼多,解放軍一般帶多少?
中國VN17為什麼是重型步兵戰車?
半島打不打得起來?

TAG:軍事 | 管理 | 組織管理 | 德國 | 德國軍事 | 二戰德國 | 指揮 | 管理者 | 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