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憑啥在晚清官場平步青雲
06-19
細數晚清政界的風流人物,張之洞無疑是出類拔萃的一個。張之洞之所以能在晚清官場上如魚得水、平步青雲,一方面得益於自身超常的天賦,超前的觀念,超人的政績。這「三超」放在當今政壇也是升遷的重要資本。另一方面,則離不開晚清實際上的「一把手」——慈禧太后的青睞。張之洞的入仕可謂一波三折,但他入仕前卻已在慈禧那兒掛上了號,給慈禧留下了很重要的「第一印象」。機緣則是張之洞的同族同輩兄長張之萬在慈禧跟前說得上話。張之萬比張之洞大27歲,是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的狀元郎,後官至大學士。所以,張之洞應該算得上是「朝中有人」。張之萬自然是張之洞步入大清政壇的重要階梯。但起初這「朝中有人」反倒影響了張之洞參加大清的「公務員」招考。張之洞天性聰慧,16歲時就在順天鄉試中名列第一,成為少年「解元」郎,本可一鼓足氣進士及第,但卻等了十一年才金榜題名。張之洞中舉後先是協助在貴州做知府的父親處理軍務,再是娶妻生子。其父死於任上後,張之洞又「丁憂」守孝三載,無暇顧及科舉應試。直到23歲時才準備參加當年的例行會試,不料族兄張之萬正是此次會試的同考官。清朝科舉考試規定「循例迴避」,即與當科考官有親緣關係的考生必須迴避不得報考,張之洞便失去了應試資格。第二年開恩科會試,同考官又是張之萬,張之洞只能再度「循例迴避」。同治元年(1862年)張之洞才得以參加會試,同考官范鶴生雖力薦他,但因名額有限而名落孫山。張之洞進士及第是同治二年(1863年)。相傳此年慈禧太后原本準備讓張之萬出任會試總裁,但有一天無意間看到一份小報上載有一則《張解元幼慧巧對》的趣聞,平時愛好作對聯的慈禧對文中這位16歲中舉的「神童」張之洞頗感興趣,又見是張之萬同一地方人,便叫來張之萬詢問方知是其同輩族弟。而正是由於這層關係使他曾失去兩次會試資格,至今未能入仕。於是,慈禧便決定改由旗人寶鈞出任會試總裁,讓之萬為張之洞應試而迴避之。這則傳聞是否真實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張之洞在進士及第前已經被慈禧認定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在之後的會試中,張之洞順利得中第141名貢士,仍任同考官的范鶴生還為此題詩以記,張之洞則和詩以表謝意。從中大概可知張氏兄弟與范之間的私交密切。張之洞在複試中列一等第一名,其殿試策論更是切中時弊、鋒芒畢露,閱卷大臣似乎覺得此人過於狂妄,準備把他由一甲第一降為三甲之末。此時,寶鈞出面力挺之,把張之洞列為二甲第一名。大名單到慈禧手中後,早已先入為主的慈禧即將張之洞拔置一甲第三名,即俗稱的「探花」。清代各科進士分為三等,即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七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當年慈禧欽定的狀元翁曾源是常熟人翁同書之子,其四叔翁同龢則是咸豐六年的狀元,曾任光緒帝的師傅;榜眼是萬崇後,大抵是因名字寓「萬方崇後」之意而佔了些許便宜。據傳在新科進士授予儀式結束後,慈禧曾留下翁曾源、萬崇後、張之洞三人,給他們出了一上聯,誰對得好即收為自己的門生。慈禧的上聯是:洛水靈龜獻壽,天數五,地數五,五五還歸二十五,數數定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張之洞不愧是才思敏捷,半盞茶功夫便對出一個深得慈禧欣喜的下聯:丹山彩鳳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總成三十六,聲聲祝慈禧太后,萬壽無疆。張之洞的這一高級馬屁,拍得慈禧鳳顏大悅,也拍開了自己的仕途之門,被收為慈禧門生,授職翰林院編修。此後,張之洞聲譽大起,官運亨通,步步高升。從浙江鄉試大主考、湖北學政、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期間兩度暫署兩江總督),直至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成為晚清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張之洞能在晚清風雨飄搖的政壇中穩如磐石,平步青雲,一靠開篇所及的「三超」,二靠族兄張之萬在朝中的照應,三靠慈禧太后的青睞與特別呵護。(文/越楚)
推薦閱讀:
※新政時代的袁世凱與張之洞(四):同為漢臣,共掌中樞
※文革張之洞墓被掘墳 出土時面如活人
※侯宜傑 | 張之洞對立憲的態度(下)
※有學有術的張之洞
※洋務先驅,胡林翼的得意高徒張之洞(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