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三國史(41):真正的「三國時代」的到來
在得知曹丕出兵南下後劉備頗具幽默地寫了封信給陸遜,他問道:「聽說曹丕正在出兵攻打你們,你說我要是現在也參與進來你會怎樣應對?」陸遜則毫不客氣地回信說道:「你才打了敗仗,現在應該和我的主人和解才是,如果還想過來自殺,那我自然也會奉陪。」劉備從這位年輕自己二十歲的晚輩口中感覺到了一種強大的壓迫感,最終他選擇了與孫權和解。
此時的劉備已經是一位六十二歲的老人,這個年紀的他在身體上已經受不了太大的挫折,所以雖然仍然在荊州附近駐紮,但他已經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再與孫權進行爭鬥了。至於曹丕?劉備和陸遜都知道,他不具備征服南方的能力。
夷陵之戰期間曹丕沒有對劉備或者孫權進行任何一點點的打擊,現在卻在陸遜戰勝劉備後開始向孫權方向出兵,原因竟然是他發現孫權開始對自己不那麼尊敬,光從這點上看他就根本不具備一個優秀領導人所應具備的素質。這時劉曄指出孫權已經打敗了劉備,所以完全可以應付來自北方的威脅,但曹丕又不聽從其建議,結果除了曹休略有所收穫外,他派出的幾支軍隊都被孫權所打敗,最終這次南下的軍事行動以魏帝國的完敗而結束。
在此之前孫權有從投降曹丕的過程中獲得吳王的爵位,現在他已經宣布不再臣服魏帝國,當然也不可能臣服剛剛被自己所打敗的蜀漢帝國,於是三國中最後一國——吳王國終於誕生,真正的三國時代也終於到來了。
很遺憾,作為三國時代的締造者,曹操本人沒能看到這一天的到來。劉備幸運地活到了現在,但是他卻是以自己的慘敗來開啟的這個時代,這種無奈的感覺可能只有戈爾巴喬夫等人才能夠理解。
劉備的這次放棄成為了永恆,因為在公元222年年底,他徹底地病倒了。在醫療條件極度落後的時代,一個人一般能非常清楚自己會在什麼時候自然死亡,他們認為這種預感是上天給自己的下達的命令。漢王朝的建立者劉邦在臨終前曾請一位醫生為自己看病,對方說可以治好,但劉邦卻認為自己應該在這時死去所以拒絕了治療。現在他的直系後裔劉備也在重慶地區一座名叫白帝城的城中病倒,而他似乎也察覺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死期的逼近,於是他放棄了一切的抗爭,轉而安心地開始等待著那一刻的到來。
活著是為了什麼,我們不知道劉備有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當他被一個又一個敵人追得全中國逃跑時,皇冠可能是他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但是當他最終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時卻已經不能和自己的好兄弟關羽、張飛等快樂地度過生命中的最後時光,反而要親眼見證他們一個接一個的非正常死亡,這種痛苦已經足夠讓他在臨終前對人生表示麻木了。
劉備是一個充滿人情的政治家,他與關羽、張飛二人之間純粹的友誼構成了三國歷史的另一條主線,這些高尚的品質和行為成為了人們懷念他們的理由,同時也成為了整個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實中國的每個王朝都有文學家為之撰寫歷史小說和戲劇劇本,但三國最終成為了全中國最被人熟悉的一段歷史,毫不誇張地講,這正是劉備集團情感豐富的發展過程的功勞。正是那些發生在很久以前的感人故事讓一代又一代人為之而著迷,所以這才催生了一大批優秀的粉絲為之譜寫優秀的篇章。雖然另一些更具影響力的人物(比如曹操)在他們的作品中遭到了扭曲,但是現實難道不總是和道德有偏差的嗎?政客們更多關注歷史的真實,而平民們則更在乎那些形而上的東西,至於這兩樣東西究竟哪個更重要,我想這應該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不過劉備也不可能完全撒手不管自己的集團,因為就在他病重而諸葛亮也來到白帝城探病期間,一個名叫黃元的郡長便在蜀漢帝國的首都成都附近發起了叛亂。但是事實證明即便劉備基本喪失了執政的能力,他的政權仍然具有很強的凝聚力,所以黃元很快在公元223年3月被留守於成都的官僚和軍官所平定。看到屬下如此的能幹,劉備終於可以安心地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了。
當年四月,在皇太子劉禪不在場的情況下,劉備向諸葛亮、李嚴二人口述了自己的遺囑。
無論是功勞還是資歷,諸葛亮都是劉備集團在關羽死後當之無愧的二號人物,所以他在蜀漢帝國建立後成為了眾望所歸的首相。
當然,沒有劉備的同意,諸葛亮是不可能成為首相的。儘管性格高傲,但諸葛亮卻被證明是一個非常精通政客把戲的人物。一方面我們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他在劉備稱帝和出兵討伐孫權時有表示過反對,但史書卻有明確記載他在劉封被處死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劉備原本是有佔領整個益州地區,但是駐守漢江上游上庸地區的將領劉封、孟達(李嚴非常要好的朋友)因為在關羽被偷襲時的嚴重不作為而遭到了劉備的責怪,恐懼之下孟達選擇了投降曹丕,而劉封卻不願意跟隨,於是他回到了養父身邊。關於如何懲罰劉封,劉備的內心十分的矛盾。雖然他非常痛恨劉封對關羽的見死不救,但這個人畢竟是他的養子,而援救關羽也確實不是他職責範圍內的事情。這時諸葛亮站出來表示劉封的性格和身份很難服從除劉備以外的任何人,這個人對劉備的親生兒子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正是因為他的這番話,劉備最終在悲痛中處死了劉封。
自始至終諸葛亮都在行為上保持了與劉備的絕對一致,這是他在集團地位穩定的最基本保障。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將軍趙雲,此人從公元200年開始便追隨了劉備,比諸葛亮早了整整7年,其年紀也遠大於對方——民間認為趙雲在公元229年去世時已有七十歲,這個記載可能有所誇大。但他在公元191年時便以僱傭軍首領的身份參加了公孫瓚集團,那時的他應該已經成年,即超過了二十歲,而此時的諸葛亮不過是一個十歲的孩子而已。
除去資歷,趙云為劉備集團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他的拚死保護,則蜀漢帝國的第二任皇帝劉禪就很可能在赤壁之戰前夕被曹操的軍隊所殺害。而當孫權趁劉備進入益州而將自己的妹妹召回時,也是趙雲和張飛一起將劉禪從孫夫人的手中奪回。
撇開這些保鏢任務,無論是在荊州還是益州,趙雲在戰場上也有非常出色的表現,但是他卻沒有在集團中獲得較高的職務,這個事實幾乎讓所有人都看不下去,以至於後來劉備的繼承人劉禪在趙雲死後特意將其提高到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的地位,而為三國編寫官方史書的陳壽也將這五個人放到了同一篇傳記中進行記載,儘管趙雲到死也沒有獲得黃忠生前那樣高級別的職務。
其實諸葛亮和趙雲幾乎是一類人,因為他們都是堅定的保皇黨,只是趙雲的性格更加的直接,主張也更加的狂熱,對別人總有過高的道德要求,這在整個劉備集團、或者說任何集團里都非常的不討人喜歡的,尤其會招致李嚴這種人的厭惡。
李嚴的身份非常的微妙,他本是荊州人,卻在劉備奪取荊州後逃到益州為劉璋工作,而後又在劉備進入益州後投降了他。表面上看這種人應該不會被劉備所重用,但後來劉備便發現之前他之所以出逃並不是出於什麼對劉表的忠誠,只是因為不清楚具體情況而做出的慌亂舉動——當時李嚴就在緊挨著益州的地方擔任長官,所以這種逃亡只是當時很常見的一種行為而已。
正因為如此,劉備並沒有追究李嚴的歷史問題,而他的籍貫和工作變動很戲劇性地使其成為了連接荊州人和益州人之間的橋樑,在荊州人里他像是益州人,在益州人里他像是荊州人,再加上他在劉備進攻漢中時有成功平定後方的一場叛亂,這讓其在政壇迅速地崛起,到最後竟成為了蜀漢帝國的第三號人物(前面是諸葛亮和劉禪)。
不過李嚴和孟達是一類人,他們沒有固定的政治忠誠對象,更沒有遠大的政治理想抱負,簡而言之,什麼能讓自己有權有錢什麼便是他們的目標,至於恢復漢王朝的榮耀之類的,那不是他們所考慮的事情。所以李嚴等人總能保持住自己的地位,但卻永遠無法獲得突破,因為他們沒有信仰,所以他們不會有真正的追隨者。
劉備非常清楚這兩個人的差別,所以他命令諸葛亮成為中央的執政人物而李嚴則被永遠安排在重慶地區以防禦東方的威脅——劉備不會真正相信孫權,孫權當然也一樣。除此外,劉備還將自己從北方帶來的老部下陳到安排在李嚴身邊擔任重要軍事職務,從此以後重慶集團成為了蜀漢帝國一個非常獨特的政治派別,他們幾乎不參與任何中央的行動,以百分百地不信任吳王國(以及後來的吳帝國)為根本任務,這個傳統延續了整整四十年,直到帝國的最後滅亡。
一切安排妥當後,劉備終於在公元223年夏季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至此,三國三巨頭中的兩個集團創始人物都已去世——孫權雖然也位列三巨頭,但他本人卻是繼承了父親和哥哥(尤其是孫策)的事業而崛起的。鑒於此時的局勢已經趨於平穩,所以短時間內中國不太可能出現新的軍閥人物出現,一個分裂而穩定的新時代已然到來了。
推薦閱讀:
※皇權時代中國的哲學與科學(三)
※當前佛教界流行做超度祈福等經懺佛事,其利弊是什麼?(附佛祖對末法時代經懺佛事流行的開示)力...
※新時代好男人
※少女少男時代已過
※《俄羅斯愛情指南—王子時代》作者:納斯堅卡.阿斯法爾托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