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是作家最好的紀念碑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劇照 《平凡的世界》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是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最被讀者熱捧的一部。撰寫《路遙傳》,書寫《平凡的世界》的寫作歷程自然是重點,我曾用三章的篇幅重點敘寫路遙當年關於此書的思考與創作。我以為要認清《平凡的世界》在當下的價值,必須結合1980年代特定的中國文壇環境方能說清楚。路遙是新時期「相互擁擠」的文學環境中,找准「城鄉交叉地帶」這個屬於他自己獨特生命體驗區位的著名作家。就在新時期之初,許多作家還沉浸在「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之時,路遙卻把目光投向變革中的現實生活,關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奮鬥與情感。他的中篇小說《人生》先後用三年時間、進行了三易其稿的創作,發表在《收穫》雜誌1982年第3期。《人生》是路遙找准創作發力點後對自身的一次成功超越,也是深入思考中國廣大農村有志有為青年人出路問題的力作。這篇小說在表現生活的深度上和人物形象的複雜性上,超越了同時期作家的思考。《人生》發表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於1982年被文學界戲稱為「路遙年」。1983年,這部中篇榮獲全國第二屆中篇小說獎。《人生》的巨大成功,給路遙帶來榮耀,但他從成功的幸福中斷然抽身,開始潛心創作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進行更加艱苦的文學遠征。1980年代,正是中國改革與發展的「黃金時期」,許多人都有自己美好的人生夢想。路遙決定用理想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孫少平、孫少安兄弟等人的奮鬥串聯起中國社會1975年初到1985年初十年間中國城鄉社會的巨大歷史性變遷,謳歌普通勞動者的情感、奮鬥與夢想。路遙最早給這部長篇小說取名為《走向大世界》,他決心要把這一禮物獻給「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他設定了這部小說的基本框架是「三部、六卷、一百萬字」,他還分別給這三部曲取名為 《黃土》、《黑金》、《大世界》。這部多卷體長篇巨著先後花費路遙六年左右的時間。其中,僅紮實而認真的準備工作就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三年。他潛心閱讀了一百多部長篇小說,分析作品結構,玩味作家匠心,確立小說大綱;閱讀了大量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文化以及農業、工業、科技、商業等方面的書籍;甚至還翻閱過這十年之間的《人民日報》、《參考消息》、《陝西日報》與《延安報》;當然,他也多次重返陝北故鄉,進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對農村、城鎮變革的感性體驗。路遙在寫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時,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已經滾滾而來,各種外來的表現方式如同「走馬燈」一樣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過時論的言論更是甚囂塵上。作家們唯恐自己不新銳,唯恐自己不趕時髦,紛紛開始向「魔幻現實主義」、「意識流」、「象徵主義」、「黑色幽默」等方向突圍。許多作家強調創作的潛意識性、非理性,強調錶現人的情慾,表現人的非理性狀態,表現人的原始性。似乎小說里不寫人的原始性慾,就不是小說;似乎小說在形式上不玩一些所謂的「花活」,就不是好小說。這樣,路遙所堅持的「歷史書記官」式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並沒有得到當時文學界的認可,評論界指責路遙的創作方法「過於陳舊」。可以想見,這部長篇小說一開始亮相所具有的悲劇性命運。《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寫成後,勉強在《花城》 雜誌1986年第6期刊發。小說發表後,評論界幾乎是全盤否定。路遙激憤地說:「難道托爾斯泰、曹雪芹、柳青等人一夜之間就變成這些小子的學生了嗎?」然而激憤歸激憤,路遙卻認真思考自己創作的出路問題。「考察一種文學觀點是否『過時』,目光應該投向讀者大眾。一般情況下,讀者們接受和歡迎的東西,就說明他有理由繼續存在」;「『現代派』作品的讀者群少,這在當前的中國是事實; 這種文學樣式應該存在和發展,這也勿容置疑;只是我們不能因此而不負責任地棄大多數讀者不顧,只滿足少數人」;「至於一定要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現代派創作方法之間分出優劣高下,實際上是一種批評的荒唐。」他明白,「在中國這種一貫的文學環境中,獨立的文學品格自然要經受重大考驗」,「在這種情況下,你之所以還能夠堅持,是因為你的寫作乾脆不面對文學界,不面對批評界,而直接面對讀者。只要讀者不遺棄你,就證明你能夠存在。其實,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讀者永遠是真正的上帝。」他堅信:「只要廣大讀者不拋棄你,藝術創作之火就不會在心中熄滅。人民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我們棲息於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此而歌唱……」路遙當時才三十五歲,但他卻擁有同時代許多作家所不具備的冷靜與深刻、清醒與理性的思維品格。他沒有盲目跟風,而是決心繼續為讀者寫作,「個人向群體挑戰」。後來有人說,路遙當年堅持固守傳統現實主義陣地,是因為他不懂得現代主義。非也!路遙不僅懂,而且很懂,他在短篇小說《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以及中篇小說《你怎麼也想不到》中,曾嫻熟地運用過現代主義的創作技法。路遙以極大的藝術自信心向著既定的目標前行,相繼完成了第二部、第三部的創作。就在寫完第二部的時候,他健壯如牛的身體出了問題,「身體狀況不是一般地失去了彈性,而是彈簧整個地被扯斷」,「身體軟弱地像一灘泥。最痛苦的是吸進一口氣就特別艱難,要動員身體全部殘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坐下,就會睡過去……」他甚至想到過放棄、想到過死亡。結果是他隱瞞了自己的病情,在簡單的保守治療後又開始第三部創作。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為 《平凡的世界》划上了最後一個句號。這部小說的第二部沒有在國內任何文學刊物上公開發表,第三部也只是在更為邊緣的《黃河》雜誌上刊發。即使這樣,路遙在給友人的通信中仍明確堅持自己的創作觀點:「當別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國這盤菜的時候,我並不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飯而害臊……」是廣播改變了這部小說的命運。1988年3月27日,《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長篇連續廣播」節目中開始長達小半年的播出。小說乘著廣播的翅膀,飛到千萬讀者的耳畔。這部完整地再現了社會轉型時期紛繁多變的社會現象、真實地反映社會底層奮鬥者悲歡離合和心靈世界的現實主義力作,一下子征服了廣大聽眾,併產生了強烈共鳴。小說的廣播聽眾達三億之多,聽眾來信居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同類節目之最。這部小說產生如此之大的社會反響後,迫使評論家們重新反思自己的判斷,這樣路遙才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可以這樣說,是億萬讀者把路遙推到茅盾文學獎的領獎台上的。榮獲茅盾文學獎後,路遙仍保持著高度清醒的頭腦,反覆坦言:「作家的勞動,絕不僅是為了取悅當代,而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代」;「全身心投入生活之中,在無數胼手胝足創造偉大歷史、偉大現實、偉大未來的勞動人們身上領悟人生大境界、藝術大境界應該是我們畢生的追求。」事實上,在面對歷史眼光的審視面前,路遙交出了一份令歷史信服的答卷。《平凡的世界》不但恪守了現實主義原則,更是發展了現實主義,在新時期以來文學向「經典現實主義」回歸的道路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與作家的「才、膽、力、識」分不開。今天在「路遙熱」一浪接一浪湧來的時候,我們回過頭來再看 《平凡的世界》,不得不佩服路遙當年深邃的歷史意識、逆風而行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創作毅力。事實上,如果沒有路遙當年決絕般的擔當與堅持,《平凡的世界》 這樣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就不會面世,更不要說產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了。作品就是作家的最好紀念碑。
推薦閱讀:
※我們的精神家園――「守護民族精神家園」徵文競賽作品
※人生是一幅作品
※鄧必煌古詩書法作品
※元王淵作品欣賞高清多圖
※美國藝術家Ed.Copiey繪畫作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