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家族的形成與發展

毛氏家族的形成與發展

一、 毛氏起源於周文王第八子伯鄭,因國為氏。之後毛姓如風飄絮,散布各地。在中國歷史上,毛氏誕生了許多傑出人士。

中國人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在中華民族百家姓中,不少姓氏都可追溯到周成王初年的分封制。周武王姬發繼承父親文王遺志,滅商而定鼎天下。武王崩,年幼的成王繼位,由武王弟周公姬旦代理朝政,分封天下,文王諸子及功臣皆得封地。文王第八子叔鄭被封於「毛」,在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於是,叔鄭子孫拋棄傳統的姬姓而「因國為氏」,此乃毛姓之起源······

在周成王初年分封的72國中,「毛」國為一小國,勢單力薄,終耐受不住長期的戰亂和兼并而淹沒無聞。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不斷,世家大族紛紛過長江南遷。他們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長沙中下游以南地區的開發與發展······

兩宋時期,毛姓已一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相對沉寂,在聚族而居中逐漸積累文化資源,以至於能夠科場摘桂,比隆世族了。

伴隨元末明初的大移民、浙江、江西的毛姓又向雲南、湖南、四川等地擴展,基本上形成了分布全國的格局。

總而言之,從周成王時的「毛」國,發展到元末明初這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內,毛姓大致經歷了始由西向東,繼而由北向南,然後再由東到西的擴展歷程,其遷徙的足跡差不多划出了一個涵容大半個中國的大圓圈······

□ 韶山毛氏族譜(二修)記載:

「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鄭之後,世為周卿,因國為氏。」

歷史上,湧現了許多毛姓名人。

最早的毛姓名人當推家喻戶曉的謀士--毛遂。毛遂為戰國時趙國人,平原君門下食客,歷來不受器重。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圍邯鄲,平原君到楚求救,他自薦同往。平原君和楚王談判,不得要領。關鍵時刻,毛遂按劍而上,直說厲害,說服楚王同意趙楚合縱。平原君趙勝由此嘆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毛遂從此脫穎而出,被平原君待為上賓。

到漢元帝時,出了一名畫家,名毛延壽。傳說,漢元帝妃子太多,於是命令毛延壽等人將宮女們的形象畫出來,以供皇上選擇;眾多宮女都爭相賄賂畫工,以求元帝寵幸,只有王嬙王昭君不肯干這樣的事,結果她未能見到天子。後來,漢與匈奴和親,王昭君被選中,準備前往塞北為匈奴王之妻,臨行時元帝召見,發現其貌為宮人之最,但既已答應匈奴,卻也只能忍痛割愛;後來元帝仔細偵查此事,遂將毛延壽等人統統斬首,棄於街市。

西漢時,還出現了兩位詩學家毛亨和毛萇。毛亨一說為西漢魯人(郡治今山東曲阜一帶),另一說為河間(郡治今河北獻縣東南)人。據傳他為古文經學「毛詩派」的開創者,曾作《毛詩故訓傳》,以授毛萇,史稱「大毛公」。毛萇為西漢趙(郡治今河北邯鄲西南)人,據稱其詩學傳自毛亨,曾任河間獻王博士,史稱「小毛公」。

元朝末年,毛姓出了位農民起義軍將領毛貴(?~1359年)。龍鳳三年(1357年)春,他率部連克膠州、萊州(今山東掖縣),繼由海道攻入益都。夏季劉福通分三路掃北,他率東路軍,次年克青州、滄州、長蘆、濟南等地,立賓興院,選用官吏;興辦屯田,規定官民田十征其二,以充軍需。轉而攻克薊州(治今天津市薊縣),鋒芒直指元都,朝廷大震。後被趙均用殺害。

明朝有個藏書家叫毛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原名鳳苞,字子久。江蘇常熟人。藏書達八萬四千餘冊,其數量幾與後來毛澤東先生的藏書相埒。毛晉藏書多宋元刻本,建汲古閣,目耕樓以儲之。曾校刻《十三經》、《十七史》、《津逮秘書》、《六十種曲》等,為歷代私家刻書最多者。好鈔錄罕見秘籍,繕寫精良,後人稱之為「毛鈔」,著有《隱湖題跋》,並編有《毛詩陸疏廣要》。

拿《明史》與《宋史》相較。《明史》中的毛姓名人比宋史多得多,由此可知毛姓愈到後來愈發達,幾成簪笏蟬聯,前後輝美之勢。茲就《明史》所載其他重要毛姓名人臚舉如下,以窺就裡:

毛玉,雲南右衛軍家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任南京吏科給事中,多有政績,死於獄中,贈光祿少卿。其先祖當為元末從吉州避往雲南省,有可能是毛太華之後,因毛太華遷湘時,只有兩個兒子隨往。

毛伯溫,安汝厲,江西吉水人,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任御史、大理寺丞、工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毛氏族譜》說「二十一世,傳至伯溫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可見他與韶山毛姓有淵源關係。這裡的「二十一世」,是從江西吉水毛氏始遷祖、宋工部尚書毛讓算起的,從毛讓到毛伯溫(北宋到明中後期),其間約500年。

毛愷,浙江江山(屬衢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進士,御史,太子太保。

毛士龍,江蘇宜興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杭州推官,刑科給事中,左僉都御史。還有湖北公安縣的毛羽健,浙江餘姚的毛吉,河南鄧縣的毛弘,江蘇崑山的毛澄,山東掖縣的毛紀等等,他們都是進士出身,在朝廷里任過要職。

到清朝,毛姓湧現了好幾位有影響的文學家。

毛先舒(1620~1688),清初文學家。字稚黃,又名,字馳黃,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諸生,明亡之後不求仕進。曾從事音韻學研究,也能詩文,與毛奇齡、毛際可齊名,時稱「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有《潠書》、《思古堂集》、《詩辨坻》、《韻學通指》、《南曲正韻》等。

毛奇齡(1623~1713),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大可,號初晴,又以郡望稱西河,浙江蕭山人。康熙時,任翰林院檢討,明史館撰修官等職。治經史及音韻學,所撰《四書改錯》,對當時用以科舉取士的朱熹的《四書集注》有所抨擊。能散文詩詞,並從事詩詞的理論批評,有《西河詩話》、《西河詞話》。又通音律,撰有《競山樂錄》等,著作編為《西河合集》。

毛宗崗,清初小說評點家,字序始,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評刻《三國演義》,將羅貫中原本,加以修訂;整頓回目,改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成為今日流行的120回本。在其修改及評語中,依據朱熹《通鑒綱目》,增強了尊劉黜曹的封建正統觀念,藝術分析也多八股文作法,不脫當時評點派的習氣。

從以上列舉的毛姓名人來看,宋代以前的毛姓名人多出自黃河流域的陝西一帶,宋至清代毛姓名人多出自長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帶。在中國的歷史上,毛姓並不是一個大姓,但十分活躍。江山代有才人出,隨著姓氏的遷徙,人才重心也在不斷變化。迄近代,遷居到湖南的毛姓經曆數百年的發展,靈秀鬱積而磅礴,終於在時勢的推涌下乘時而起,出現了一代偉人毛澤東!

二、韶山毛氏家族是典型的移民家族,它以移民所特有的堅韌和奮鬥精神,在韶山沖一帶紮下了根。

韶山毛氏家族尊奉毛太華為始祖,但毛太華既不出身在韶山,也不出身在湖南其他地方,而是出身在江西吉州龍城。

再往上溯,吉州龍城的毛姓又是從浙江衢州而來。韶山毛氏族譜《源流記》中載:「吾族派接西江,自宋工部尚書讓,世居三衢,生子休公,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書讓公就養,占籍吉之吉水龍城家焉。二十一世傳至伯溫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考據西江宗人執譜相訪,實屬西河的(嫡)派。」這段文字說明,毛姓從浙江衢州到江西吉州,是因為毛讓之子毛休在吉州作官的緣故。毛休將毛讓接過來,定居龍城,毛讓遂成為龍城毛姓的始祖。從毛讓到毛伯溫(北宋至明中後期),其間約500年。

如今,在江西吉水龍城往西約4公里,有一個村莊叫鐸塘村,又叫毛家村,全村一百多戶人家均姓毛,為龍城毛氏的後裔。

□ 韶山毛氏始祖毛太華畫像

對照韶山譜與鐸塘譜,兩者的記載是一致的,況韶山毛氏一修族譜時,曾有西江宗人「執譜相訪」,實屬一派。由此可以斷定,韶山毛氏的祖籍系江西吉水縣龍城。只是因為韶山毛氏一修族譜大部分內容已失傳,我們已無法確證毛太華究屬毛讓公的多少代嗣孫了。

□ 毛澤東始祖家居地之一——江西吉州龍城,

古稱「仙茶鄉」,今吉水縣八都鎮

毛太華由江西輾轉到湖南,與元末社會大動蕩有關聯。元朝末年,群雄競起,天下大亂。當元朝統治被各路起義軍基本摧垮後,起義軍內部發生分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幾支主要割據勢力勾心鬥角,展開新一輪的廝殺。朱元璋當時據有皖、蘇,他審時度勢,先置優柔寡斷、偏據浙江一隅的張士誠不顧,把鋒芒指向佔有江西及湖廣等地,且雄心勃勃的陳友諒。江西成為兩軍爭奪的主要戰場。鄱陽湖水戰,雙方使出渾身解數,結果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朱、陳之戰時,江西人心惶惶,紛紛外逃。時在吉水的毛太華,為避戰亂,也遠走他鄉,一路上登山涉水,艱苦備嘗,直走到雲南的瀾滄衛(今瀾滄江一帶)才落腳下來。在雲南,毛太華娶當地女子王氏為妻,生了八個兒子。他還與同宗人毛全山等參與了朱元璋平定邊疆的戰爭,並立下戰功。

□ 毛澤東始祖家居地之二——雲南瀾滄衛,今瀾滄江一帶。

關於毛太華攜子來湘並落籍韶山的過程,韶山毛氏二修族譜卷首序言中是這樣追述的:「始祖太華公,元至正年間,避亂由江西吉州龍城遷雲南之瀾滄衛。娶王氏,生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1380年)以軍功撥入楚省,唯長子清一,四子清四與之偕。解組,僑居湘鄉北門外緋紫橋十餘年。後清一、清四兩公,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家焉。時同宗人命傳公之子全山亦以軍功撥入楚,卜居七都五甲石徉(yang)居焉。」

從記載上看,毛太華似乎沒有到過韶山,真正到韶山的是他的兩個兒子毛清一、毛清四。毛太華歿後,安葬於湘鄉緋紫橋道士山(今名毛家墳山)毛家後人稱,道士山系從韶峰出脈,至棋盤山後分為三支,右枝至縣城,左枝至官步橋,中枝由紅侖山出黃泥坪一帶平原,到緋紫橋結穴,「我鼻祖葬此殆亦福人福地,其派衍震、瑺、鑒、深、石徉(yang)五大房宜焉」。

□ 毛太華墓圖及墓記

湘潭七都七甲,即今韶山沖一帶,範圍比較狹小,用現在的眼光看,只能稱為「小韶山」。毛清一則住在比鐵陂更幽深的韶山沖,他們兩兄弟及其子孫分別在所居的地方開種土地,共田四百餘畝,編為一甲民籍。

在毛清一、毛清四遷居韶山沖一帶的前後,其他從江西來的姓氏也紛紛在現域韶山境內落戶,從而奠定了韶山基本的姓氏結構。查閱今韶山各主要姓氏的族譜,便可知他們大都是在宋代至明代從江西而來。

與韶山的其他地方相比較,韶山沖一帶山高林密,虎嘯猿啼,進出不便。淙淙山泉,從崖畔石縫中流出,到處呈現出原始的蠻荒景象。這裡除了綿亘的高山,便是茅草叢生的山間谷地。每當山洪爆發,泥石俱下,濁流滾滾,巨大的轟鳴聲在山谷中回蕩。山洪過後,偃草塗泥,亂石滿溝,漬水泛起層層白光。而每當乾旱時,又溪河斷流,水貴如油。惟一的優勢是這裡林木茂盛,珍禽異獸眾多,為伐木、打柴和狩獵提供了便利。可以想見,毛清一、毛清四兄弟剛來韶山時,所面臨的生存環境是多麼的嚴峻。他們及其子孫必須付出比其他移民更多的努力和艱辛,才能獲得起碼的衣食之源。但經歷過戰爭與離亂之苦的毛氏先人,憑藉其堅韌的意志和奮鬥精神,在韶山開闢榛莽,墾荒種地,白手興家,從零做起,硬是把一個陌生而蠻荒的地方變成了子子孫孫賴以生存的家園。毛氏族人從自身的奮鬥史得出這樣的結論:「天下無難為之事,惟能不囿於難為之見,不生其畏難之心,審其難為之勢而克分其難,酌其難為之理而克任其難,自便難為者轉成不難。故有為之才,一生為人之所難為,而行若無事,旁觀吒訝,鮮不嘆為難為之事。必得難得之人而後成也。」

□ 韶山毛氏族譜(二修)關於始祖毛太華及夫人王氏的記載

韶山毛氏家族從第一派到第四派的世系如下:

—派 毛太華

二派 太華子:清一、清四

三派 清一子:有恭、有信

清四子:有倫、有智、有誠

四派 有恭子:震、鐸、瓚

有信子:瑺、鑒、銘、海

有倫子:翔

有智子:深

從第四派開始,韶山毛氏家族分成震、瑺、鑒、深、石徉(yang)五大房。毛澤東先生屬震房。其中前四房以人名命名,第五房以地名命名。前四房為毛太華嫡系後代,石徉(yang)房則是毛全山的後代。

為什麼毛氏族從第四代起僅分五大房?這是因為毛氏第四代雖共有10人,但有嗣且居留韶山的僅毛震、毛瑺、毛鑒、毛深四人,其他則或無嗣,或遷徙。這四房加上石徉(yang)一支,共五房。

三、毛氏家族從第四代起分為震、瑺、鑒、深、石徉(yang)大房,其中以毛澤東先生所屬震房衍慶最厚。

□ 韶山毛氏族譜(二修)繪製的毛震公墓圖

韶山毛氏家族在古代和近代史上出過許多文才武將。據毛氏族譜記載,明清以來毛氏家族曾出過郡庠片毛麓鍾、邑庠生毛鳳儀、毛鳳來、毛朝穎和毛朝松。出過兩位湘軍高級將軍,即花翎提督毛正明和毛有慶。在清廷和國民政府中擔任過文職官員和中下級軍官達九十多人,其中包括清從九縣丞毛蘭芳和毛祖閫,清從九職毛貽定和毛貽藩。抗日陣亡將士、陸軍少將毛岱鈞、國民政府監察專員毛岱鍾,陸軍同上校、雲南易門縣縣長毛國翹,陸軍同少校毛宇居等。在現代史上,更有以毛澤東、毛澤民、毛澤覃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投身於共產主義事業的仁人志士。據毛氏家族第二十一代嗣孫毛遠俊統計,在這些人物中,震房佔60%以上,鑒房約佔20%,深房約佔10%。

舊時代的人們,以為子孫發達,乃因祖宗壽藏得地之靈,墳山貫氣所致。韶山毛氏家族自然也擺脫不了這種迷信觀念的影響。在毛氏族人特別是震房子孫看來,毛震、毛鑒、毛深三大房,之所以震房衍慶最厚,是由於毛震公墳山所在地風水最好。

毛震公歿後葬於滴水洞附近的木梓山,即今毛震公祠背後。毛氏族譜載有毛震公墓圖,並在圖後附詩一首,極言其風水之佳,茲錄於下:

七二芙蓉簇南嶽,慶源南嶽峰頭落。磅礴蒼蒼數百里,萬水千山隱隱躍。湘鄉上踞鯉魚峰,矗兀空中聳樓閣。度峽飛來書堂山,玉筍聯班尖似削。分劈兩枝岳干龍,潭州龍城左右各。黃田坳斷帳大開,祖山胎息出帳角。靈鍾倒地木呈祥,億萬斯年祖墓圖。靈源湧出蕊珠泉,古木參天勝嶽麓。螽斯蟄蟄瓜綿綿,祖澤無邊天地闊。桑麻捲軸甲楚南,雍肅一堂徵親睦。

對於祖墓所在地風水的保護,震房子孫從來不敢懈怠,規定木梓山的山柴,三年一判,以充公用,後又永禁砍伐,以保廬墓。又規定:「震祖公山曾家山一帶山面山腳,系房祖震公公墓公祠來脈重地,一房子孫命脈系焉,永禁鑿石燒灰」,以毀風水。

以科學的態度來分析風水學,震房、鑒房、深房三房中,之所以震房衍慶最厚,人物最多,鑒、深房分列二、三,當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從地理位置上講,毛震、毛鑒屬毛清一的後代,世居韶山沖,毛深則是毛清四的後代,世居鐵陂。鐵陂是韶山沖的東南人口,相對於韶山沖來說,它距離交通要道較近,更容易受到戰爭和土匪勢力的侵擾,如抗日戰爭時,日寇在盤踞韶山的兩年期間,殺死數百人。但其鐵蹄只踐踏過鐵陂,從未進入韶山沖。震房、鑒房雖同在韶山沖,但震房位於韶山沖西北端的滴水洞、東茅塘一帶,是韶山沖最幽深的地方,而鑒房則在今韶山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銅像一帶,它相對於前者來說,又顯得外露一些。從鐵陂到滴水洞,越往裡走,越不容易受到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影響,故此也越有利於生存。這是從地理位置上分析所得出的一點結論。

第二,從毛震、毛鑒、毛深三房的經濟實力來說,則首推震房。毛震的父親毛有恭「以吏才載縣誌」,這使得毛震在受教育程度和辦事能力等方面高出於毛鑒、毛深。據毛氏族譜記載,毛震公「為人闊達,有遠謀」,他構造的房舍,「甲於里中,世傳為竹山大屋,」從而為房下子孫奠定了較好的經濟基礎。以後的事實也表明,震房在辦大事方面均走在鑒房、深房前面,它最先修建支祠,又最先編修房譜。在族內事務方面也出力最多。毛氏族譜在舉辦的各項事業後面均附有捐金數量和司事名目,絕大多數是震房位居榜首,列名最多。

第三:從文化傳承上看,毛氏家族的文化人也以震房最多,特別是近代以來,以毛蘭芳開其端,震房以詩書振家聲者代不乏人。毛蘭芳的兒子毛鼎臣、孫子毛麓鍾、毛福生、重孫毛宇居等都是有較深文化修養的人物。濃厚的文化氛圍使震房子孫有更多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毛澤東便直接師承毛麓鍾、毛福生和毛宇居,從他們那裡學到了基本的國學知識。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家族,沒有文化作為支撐和動力,就不可能興旺發達。

□ 毛氏族譜(二修)關於毛震公及夫人彭氏的記載

四、以倡修族譜為標誌,毛氏族人的團結和合作邁向一個新的台階並逐漸形成為一個穩固的家族共同體

毛氏先輩來到韶山這個陌生而又蠻荒的地方,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明朝前期和中期,是毛氏族人艱苦創業的時期,他默默地在此繁衍子孫,墾荒種地,疏浚河道,辟路建橋,如蜂築巢般地苦心經營著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山外的世界對他們沒有多大影響,他們的足跡也很少踏出山外。

□ 韶山毛氏族譜組照 □ 韶山毛氏族譜《毛氏源流記》(部分)

□ 清光緒七年(1881年),韶山毛氏族譜(二修)序言 □ 清統三年(1911年),韶山毛氏族譜(四修)序言

五、韶山毛氏的祠堂系統,既是毛氏家族內部結構的直觀反映,又是家族權利和形象的表徵。

對一個家族來說,有兩件東西至關重要,一是族譜,二是祠堂。有了這兩件東西,封建家族制度方可有效地運作起來。

建造祠堂和撰修族譜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但建造祠堂更能反映封建宗法制度。實際上,祠廟產生的時間也比族譜早得多。

所謂「宗法」,《說文》釋:「宗,尊祖廟也。」《國語·晉語》說:「宗,本也。」《易·繫辭上》曰:「制而用之,謂之法。」連起來的意思是,宗族內部祭祀祖先、承繼宗族的社會等級制度。從「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王位繼承製看,商代沒有系統的宗法制。只是到了西周初年,這一制度才得到充分發展。根據宗法制度,周天子是普天下的「共主」,又是王室宗族的「大宗」。他集最高的政權和族權於一身,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廟的祭祀。

周代的祭祖,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制度,即廟制。《禮記.王制》中說:「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應當解釋的是,所謂的「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並非指要修七個廟,五個廟和三個廟,這裡的「廟」,乃指神壇上所設的祖先牌位。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韶山毛氏家族的毛次琦、毛育萬、毛體仁、毛彝生諸公倡首修建毛氏宗祠,歷時五年而成。

□ 建國初期的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及其支祠的修建,從指導思想到具體作用都深受西周禮制的影響。

□ 韶山毛氏族譜(二修)繪製的毛氏宗祠圖

韶山毛氏二修族譜中,收錄了一首專詠毛氏宗祠及其四周風光的動人詩篇,茲轉錄於此:

韶峰撐起半邊天,一峰如斷一峰連。

廉貞竹祖鍾靈秀,抽穎橫飛塔嶺煙。

矗起太乙燃藜仗,縱橫呵護擁蟬聯。

連排十八芙蓉幕,卷廉鉤角月燈懸。

盤旋楠木峰頭落,珍珠一絡珠絲穿。

別開生面張堂局,寢廟於斯億萬年。

四圍羅列千官仗,一水迥環玉帶纏。

湖堤南岸重關鎖,虎踞龍盤氣灝然。

馨香俎豆河山壽,人物風土三代前。

食德服疇先澤厚,家有藏書郭有田。

毛氏宗祠建成後,震房、深房、鑒房相繼建立了支祠。因祖廟之設,「制有等級,分有隆殺不得越」,故毛震公祠、毛深公祠、毛鑒公祠的規模要比毛氏宗祠小,宗祠為三進,而支祠一般為兩進,以示「大宗」與「小宗」之別。

□ 建國初期的韶山毛震公祠 □ 建國初期的韶山毛鑒公祠

毛震公祠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震公生前在木梓山下建有竹山大屋,「明末為八賊所毀,遂成故墟」毛震公祠即建在竹山大屋的故墟上。房屋為磚木結構,青瓦蓋頂,白色粉牆,建築面積977.37平方米。公祠大門天頭上書「毛震公祠」四字,門邊有「一經雅訓,九鼎高風」對聯一幅。祠堂上下兩進。上進平列三間,中為享堂,左懸鐘,右樹鼓。左一間為祭祀、齋宿之處,右一為公事、銀錢櫃房。下進分兩層,上為戲樓,化妝室和子樓,樓下中為廳,左為庖廚地,右為酒飯舍。毛震公祠「龍祖衡岳,蒼蒼莽莽亦復委委蛇蛇,奔赴於是。下沙如抱黃竿竹山也,石嘴巒頭作印觀焉。可上有鬱金星樹山嘴也,作誥軸觀焉可。面前河水弓彎繞過石嘴一橋,收鑽石橋灣也。案有三台端拱,朝有天馬文星」,地理位置甚佳。震房子孫贊曰:

一鉤流水一拳山,虎踞龍盤在此間。

靈秀聚鍾人莫識,石橋如鎖幾重關。

務本堂開楚國天,竹苞松茂自年年。

清明麥飯重陽菊,笙磬聲中拜几筵。

該祠先後進行過多次擴建和維修,1828年增修西頭扛廳,1855年修建東頭席廳,並擴建主堂,修立主座。

□ 深公房祠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

其址在韶山鐵陂的雪凍壩,現建築已不復存在

六、對先祖的祭祀制度,是毛氏家族文化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祀制度的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 清同治五年(1866年),韶山毛氏合族設立香燈公會

韶山毛氏以家族的名義所舉行的祭祀活動,始於清朝康熙年間,那時族譜未修,祠廟未設,但毛氏族人已有一種強烈的合族收族、強固群體的願望。為滿足這種願望,韶山毛氏家族的族首倡議供奉靈官聖像,「以為族人相聚之主」。靈官聖像金容燦燦,玉相森森,供合族拜瞻以邀神惠。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為靈官聖誕之期,就於祀奉之家,延巫慶祝,開筵宴飲。但因是各家各戶輪流主祭,所以誠敬不一。

毛氏宗祠建成後,毛氏家族的祭祀制度逐步豐富和完善起來。

本來建立宗祠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祭祀祖先,團結族人,即所謂「敬祖莫切於祭,親族尤莫切於祭」。因此,祠堂修建甫畢,毛氏族人便謀立清明祭會,即春祭會。願入會者書名登簿,建倉於祠,春放秋收,以其利息作為祭費。由於毛氏家族剛剛經歷了修譜和建祠兩件大事,族人耗資不菲,所以此次謀立清明祭會,未得登高一呼,萬山皆應之效,響應者僅有八十人,故稱為八十公會。不久,又捐立了靈官會。

□ 毛氏宗祠中的先祖牌位

毛氏族人祭祀是十分講究的,從其《族祭公會條款》便可見一般,現摘錄幾條如下:

一、 三年一祭,總以誠敬為主,不誠則無感格,不敬則多褻越,不徙祭之無益,竊祭之而速咎也。凡主祭經管務宜先期入祠,齋戒沐浴,致誠致敬,有怵惕慢愾之氣,如有奉行故事,嬉戲怠慢者,公同罰革。

二、 祀典尤以隆重禮貌為貴。凡值祭期,務宜先期收拾廟宇,洒掃庭除,以昭潔凈。張掛燈彩,陳設祭器,安列吹手炮手。先日預告省牲,祭日謹行正祭侑食、闔門飲福諸禮,以昭誠敬。如有不修禮儀,潦草塞責,公罰。

三、 主祭分獻,理宜整齊嚴肅。即凡屬與祭飲福嗣孫,務宜整頓衣冠入祠,致誠致敬,次第拜祖,以昭濟濟蹌蹌之盛,以伸洞洞屬屬之心,使祖宗默鑒之而錫以繁祉。一切私事不許雜入祀期,以亂祭事。坐飲之下,各辨尊卑,把盞之餘,各循體面。行坐戒箕踞,言語禁喧嘩,如有酗酒凶狂,目無尊長,咆哮公堂,毀壞祭器,偭規越矩,倚聲恃勢,擁擠嘈雜、嬉笑詼諧、不服公論者,即行從重責罰。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毛澤東先生誕生在韶山,在此生活了十七年,直到1910年離韶山外出求學。他在韶山生活的十七年,正是毛氏家族的祭祀制度得以最後完備並嚴格循制實行的時期,他隨父親毛順生經常參加宗祠和支祠的祭祀活動,對上述場面和要求無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經歷過困苦和苦難的韶山毛氏家族,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形成和鞏固起來的。它經曆數百年的奮鬥,不僅開發了一方熱土,而且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它是所有移民家族奮鬥史的縮影。


推薦閱讀:

癌症和家族遺傳有關嗎?
竹立家:如何治理家族式腐敗
暮色兮涼城ヽ皇室家族 °Ⅵ
各位知友對於自家族譜是否有所研究?或者有所發現?以及怎麼看待流傳已久的族譜?

TAG:發展 | 家族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