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養生】中醫養生保健:艾灸也有補瀉手法
07 艾灸也有補瀉手法
補虛是輔助人體的正氣,增強臟腑器官的功能,補益人體的陰陽氣血以抗禦疾病。瀉實就是驅除邪氣,以利於正氣的恢復。灸療的「補虛」與「瀉實」,是通過艾灸的方法激發機體本身的調節功能,從而產生補瀉的作用,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灸法的補瀉一般可分以下幾種:
①艾炷灸的補瀉。正如《靈樞·背俞》說:「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黃帝內經·太素》謂「傅」,楊上善註解說:「吹令熱入以攻其病,故曰瀉也。傅音付,以手擁傅其艾吹之,使火不散葉。」《丹溪心法·拾遺雜論》說:「灸法有補瀉火,若補火,艾焫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古代灸法多指艾炷灸,這就是說,補法施灸,將艾炷點燃,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盡自滅,這樣火力微緩而溫和,且時間較長,壯數較多,熱力緩緩透入深層,以補虛扶弱、溫陽起陷。灸治完畢後再用手按一會兒施灸穴位,使真氣聚而不散。而瀉法施灸,將艾炷點燃後,用口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病人感覺局部燒燙時,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較短,壯數較少,灸畢不按其穴,即開其穴而邪氣可散。
將艾炷或艾條點燃後,吹旺艾火,讓其緩慢地燃燒,即為補法。
②艾條灸的補瀉。根據艾炷灸的補瀉手法推知。艾條灸的補法為:點燃艾條後,不吹旺艾火,等待它緩慢地燃燒,像溫和灸法樣施灸,使火力緩緩透入深層,灸治完畢後用手按住施灸穴位,再移開艾條,使真氣聚而不散。艾條灸的瀉法為:點燃艾條後,用嘴不斷吹旺艾火,像溫和灸法樣施灸(或像雀啄灸法樣施灸),火力較猛,艾條燃燒速度快,施灸完畢後不按其穴,移開艾條即可。
將艾炷或艾條點燃後,用口速吹旺其火,以大火施灸,即為瀉法。
近代針灸家朱璉又從施灸時間長短的角度提出了一種灸治手法,主要分抑製法和興奮法。
抑製法(強刺激法):用艾條溫和灸或迴旋灸,每穴每次灸10分鐘以上,特殊需要時可灸幾十分鐘,主要作用是鎮靜、緩解、制止,促進正常的抑制作用。
興奮法(弱刺激法):主要用雀啄灸,每次每穴灸半分鐘至2分鐘,約30~50次;或用溫和灸、迴旋灸,時間3~5分鐘,主要作用是促進生理機能、解除過度抑制、引起正常興奮。
在具體施灸時,補法與瀉法也應根據具體情況來使用:
①根據辨證選取部位、經絡、穴位、時間,補虛瀉實。
根據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按照灸法治療的基本規律,選用不同的部位、經絡、穴位、時間等,以起到補虛瀉實、調和氣血的目的。如雀啄灸或蒜泥灸敷灸湧泉穴,治療鼻出血、咯血等,可起滋陰瀉火的作用;用溫和灸或蓖麻仁敷灸百會穴,治療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均能起到補氣固脫的作用。
②根據病種、病症、辨證,選用灸治方法以補瀉。
根據病種、病症、辨證的不同,選用不同的灸治方法以達到補瀉的目的。如急性病選用直接灸、雀啄灸;慢性病選用溫和灸、迴旋灸和溫針灸等。隔物灸和敷灸中所用藥物,均按藥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等予以選用,如甘遂灸用以逐水泄水,附子餅灸用以補虛助陽。
隔物灸與其他藥物灸法的補瀉主要根據所採用藥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予以選用。選用偏重於瀉的藥物,就起到瀉的作用,如甘遂灸多用於逐水泄水;豆豉餅隔物灸則多用於散瀉毒邪。選擇偏重於補的藥物施灸,就起到補的作用,如附子餅隔物灸則多用於補虛助陽;蓖麻仁敷灸百會穴,治療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皆能起到補氣固脫的作用。隔物灸與其他藥物灸法的補瀉主要根據所採用藥物的性味功能等予以選用。
如果你是百分百的中醫愛好者,那就趕快加我微信GLTY2018
↑↑↑↑↑↑長按可複製到微信添加朋友黏貼即可關注,我每天都會推送最新的實用養生資訊,不停輸送養生愛好者的精神食糧,來加入我們吧。
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可以留言評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