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 黃梅戲 民間小調成大劇

黃梅戲 民間小調成大劇劉 泉 高曉遠《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3年08月09日 第13 版)

嚴鳳英

《天仙配》嚴鳳英飾七仙女,王少舫飾董永

《龍女情》馬蘭飾龍女,黃新德飾姜文舉

《徽州女人》韓再芬劇照

《女駙馬》韓再芬飾馮素貞

韓再芬

《天仙配》布景王士英設計

央視春晚上,韓再芬版賈寶玉驚艷全場特約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毛忠博士「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綻笑顏;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這一出自黃梅戲《天仙配》中的經典唱段,不僅中國觀眾耳熟能詳,還是許多外國友人熱衷模仿的傳統曲目之一。與崑曲、京劇等老牌全國性大劇種相比,黃梅戲的發展歷史顯得那麼短暫而平凡,表演體系也遠不如京、昆那樣完備。但它正是憑藉「相對晚出」而博取眾劇種之長,從民間小調逐漸發展成中國「五大劇種」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藉助電影電視等新媒體,黃梅戲不僅傳唱南北,更香飄海外,儼然成為中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最為耀眼的明星,多年在央視有關收視率調查中高居榜首。近年來,隨著《新洛神》、《黃梅戲宗師傳奇》等「黃梅戲元素」影視劇的熱播,以及「尋找七仙女」等大型專業黃梅戲賽事的開展,黃梅戲更以其清新入耳、剛柔並蓄的特色備受海內外戲迷喜愛,並以多種新的形式持續擴大影響。1從田間地頭到藝術殿堂黃梅戲原稱黃梅採茶調,最初是在皖、鄂、贛三省間流行的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的歌舞小戲,其曲調的共同特點是生活氣息濃,地方特色強,民歌色彩重。語言生動、活潑、幽默,看似拉家常,卻很親切,富有情趣。從民間小戲到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之所以在中國戲曲界有今日之地位,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黃梅戲人為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堪稱「黃梅戲締造者」的嚴鳳英,起初也和黃梅戲一樣,都是人們眼中難登大雅之堂的「鄉下丫頭」。嚴鳳英原名嚴鴻六,1930年生於安慶。幼年時,鴻六隨祖父母由安慶返回祖籍地桐城羅家嶺。羅家嶺素有「山歌之鄉」的美譽。1943年,13歲的鴻六拜當地唱黃梅調的老藝人嚴雲高為師,正式學唱黃梅調。1945年秋,鴻六隨班進入安慶城演出,連唱了三天「打炮戲」,很受歡迎。嚴鴻六毛遂自薦主演《小辭店》中的柳鳳英,一個15歲的小演員,一口氣硬唱320多句平詞,讓許多老戲骨都覺得不可思議。《小辭店》開演那天,鴻六將門帘一掀,一個亮相,順勢把白抹布往肩上一搭,幾步水上飄的步子,把一個年輕貌美、麻利幹練的女店主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她甜美圓潤的嗓音,引得台下掌聲雷動。一曲《小辭店》讓鴻六名聲大震,師兄張雲風為她正式取藝名「嚴鳳英」。1952年11月,黃梅戲被邀請到上海演出,嚴鳳英出演了《藍橋汲水》、《柳樹井》兩部劇目中的「等郎媳」形象。其中《藍橋汲水》演出難度較大,演唱大段「汲水調」,非常不易。嚴鳳英坐在井台上,以袖代扇,利用水袖表演,唱「三扇四扇,風來著」時,好似清風徐來,滿臉喜悅,表演細緻入微,把藍玉蓮這個角色演活了。這些劇目轟動了上海,各家報紙紛紛發表評論。自此,源自鄉野民間小調的黃梅戲,真正成為一個在全國都具有巨大影響的戲曲劇種。1954年,《天仙配》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囊括了優秀演出獎、劇本獎、導演獎、音樂獎在內的多個獎項。1955年,《天仙配》這部經典之作又被搬上銀幕。嚴鳳英從生活出發,突出表現了片中人物的性格。《路遇》中,她「三擋兩撞」,表現七仙女大膽頑皮的性格;她「從水袖後偷看董永」,輕輕搖晃肩膀,一下子把天真活潑純樸調皮的村姑勁兒表演了出來,讓人神醉情馳。一時間,大江南北、城市鄉村到處流傳著「七仙女」的故事,傳唱著「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的優美唱腔。據有關材料統計,截至1959年底,《天仙配》電影正式向9個國家及港、澳、台輸出,觀眾達286萬人次;國內放映15萬場,觀眾達1.4億人次。影片創造了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可謂盛況空前。嚴鳳英在安徽省黃梅戲劇團經歷了15個春秋,主演了50多個劇目,演劇之豐,甲於一時。毛澤東曾評價說:「嚴鳳英是個出色的演員!她演的七仙女,成了全國人人皆知的故事。」京劇大師梅蘭芳看了嚴鳳英的戲,也為之折服。2從博採眾長到獨樹一幟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對其他藝術種類、門類的借鑒與吸收,黃梅戲也不例外。抗日戰爭爆發後,為求生存,黃梅戲班也與其他戲曲劇種的藝人同台演出,兩相幫襯。此間影響最大的要算京劇與黃梅戲的匯演——史稱「京徽合演」。這裡的「徽」指的就是黃梅戲。京劇發展歷史長,且一度貴為宮廷大戲,其美學內涵不僅豐富、完整,還曾受前代宮廷表演藝術——崑曲的深刻影響,整個劇種明顯呈現出雅俗共賞的藝術氣質。初登大雅之堂、鄉土氣息濃厚的黃梅戲與之同台演出,不斷擦出燦爛的火花。受其影響,黃梅戲也漸漸開始邁向精緻、成熟的發展階段。音樂上,開始對傳統唱腔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減少了傳統唱腔中帶有濃郁安慶方言土語色彩的墊字,使唱腔變得簡潔明快,唱詞也更加通俗易懂;表演上,則吸收了京劇等劇種的一些程式動作,如開門、關門、跑圓場、喝酒等;在服裝、道具、裝置、伴奏等各個方面也都比農村演出時有了較大發展。除京劇外,黃梅戲也向其他藝術門類尤其是當時流行的藝術形式學習。如人人都能唱幾句的《天仙配》,就是已故音樂家賀綠汀的學生時白林作的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的唱腔設計,使黃梅戲破天荒有了二重唱;又如上世紀80年代,黃梅戲與電視、電影聯姻,形成「黃梅戲」熱潮等,均是如此。可以說,正是這種對新鮮時興的藝術形式的敏感和追求,才使得黃梅戲能始終與時俱進。在吸收借鑒的過程中,黃梅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韻味和氣質。它既不像崑曲那樣典雅精細,也不像京劇那樣程式規範。它的表演淳樸自然,富有情趣,注重情感表達的平民化,因而充滿了人情味。如《天仙配》中七仙女的表演,就難用單一的青衣或者花旦行當來規範。「鵲橋」中她是端莊聰慧的仙女,「路遇」中她是調皮任性的村姑,在與董永「三擋兩撞」及搶包裹、雨傘的一系列表演中,又毫無仙女的典雅嬌媚之態,轉而表現了淳樸、直率的山野情趣。另一部黃梅戲經典曲目《女駙馬》中馮素貞的表演,也超出了閨門旦行當的規範。在「狀元府」一場中,她頭戴紗帽,身著官衣,足蹬高底靴,邊唱邊舞,生、旦身段交替使用,充分展示了馮素貞得中狀元後喜出望外的興奮心情。這種樸實自然的表演,在一些次要角色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如《天仙配》「路遇」一場中的土地,雖然是一個小角色,但其表演卻十分生動。他在給七仙女和董永評理時,用豌豆、綠豆、芝麻來比喻理大理小,活潑生動而又詼諧幽默,濃郁的泥土氣息為戲增色不少。1953年,嚴鳳英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開始接觸斯坦尼夫斯基的表演體系,探索表演技巧。她博採京劇、崑曲、越劇、評劇等眾劇種之長,「融匯百家而了無痕迹」,極大地豐富了黃梅戲表演藝術,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嚴派」表演藝術風格。可以說,「嚴派」表演藝術也是博採眾長的結果。3從一枝獨秀到群芳爭艷一個戲曲劇種的興盛與輝煌,不僅表現在大量膾炙人口的表演劇目上,更體現於一代代有影響的從業者不斷湧現。在嚴鳳英曾經辛勤耕耘的黃梅戲藝術園地里,名角輩出,新秀不斷。比如,王少舫、張雲鳳、潘璟琍等,都是與嚴鳳英同時代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派」藝術的繼承者則有田玉蓮、張萍、江明安、許自友等。又如新時期湧現的黃梅戲「五朵金花」馬蘭、吳瓊、吳亞玲、楊俊、袁枚,以及著名演員黃新德、韓再芬。這一代代、一批批對黃梅戲藝術產生重大影響的「才子佳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梅戲得以薪火相傳並不斷創新發展的主要力量。從嚴鳳英的「一枝獨秀」,到新時期的「群芳爭艷」,正是黃梅戲生機勃發的有力證明。而在新時期湧現的黃梅戲領軍人物中,韓再芬是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982年,安徽電視台和安慶市合作拍攝的黃梅戲舞台藝術片《雙蓮記》拉開了新時期黃梅戲和影視結緣的大幕;1984年,黃梅戲電視劇《鄭小姣》讓年僅16歲、名不見經傳的韓再芬成為一顆耀眼的新星;之後,韓再芬陸續主演了《天仙配》、《女駙馬》、《孟麗君》、《龍鳳奇緣》等數十部黃梅戲電視劇,連續摘取《大眾電視》「金鷹獎」,並在全國創下了收視神話;1999年,韓再芬憑藉黃梅戲《徽州女人》,榮獲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這台戲不僅把全國各類大獎收入囊中,商演場次也成績不俗;隨後數年,韓再芬又推出《公司》、、《徽州往事》等黃梅戲新作。這些作品也都成為了黃梅戲「百花園」中亮麗的風景。4從傳承經典到刻畫時代上世紀90年代,戲曲市場開始滑坡,去劇院聽戲看戲的觀眾群日益萎縮,黃梅戲也因此受到影響,不少藝人選擇轉行。當時各方面條件都很出眾的韓再芬收到了不少邀約,也曾出去唱過歌、演過電視劇和電影,但她說,自己註定屬於黃梅戲這個舞台,她離不開黃梅戲。然而,隨著藝術形式的多樣化,觀眾可選擇欣賞的藝術種類也越來越多。而近年來,黃梅戲人才流失嚴重,創作者不願去苦心經營一個好本子。每次大型演出,唱來唱去總是《女駙馬》、《天仙配》等段子,編導害怕觀眾不接受,不願意去冒險嘗試引進新戲。久而久之,觀眾覺得,黃梅戲無非就這麼幾個經典段子。「如何吸引住觀眾日益發展、變化的眼光」對黃梅戲藝術工作者而言,無疑是一個嚴峻考驗。為此,韓再芬很早就開始對自己的黃梅戲「動手術」。演《徽州女人》時,她把戲服上的一對水袖剪掉了。剪掉的理由很簡單:讓觀眾更清楚地看到演員細膩的動作。在學習黃梅戲時,韓再芬不僅學習崑曲和京劇的體態和舉止,還學習芭蕾舞,就是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展現女性的體態美。考慮到不少人對戲曲都有「節奏慢、時代遠、故事情節單一」的印象,韓再芬創作時就嵌入現代藝術元素,比如交響樂、電影手法等,讓觀眾跟著情節走,看著過癮,聽得舒心。在變革的同時,韓再芬和其他黃梅戲藝術家們也意識到,創新並非摒棄傳統。黃梅戲之所以能夠流傳得這樣廣泛,唱腔旋律好聽是主要原因。因此,唱腔是最能顯示黃梅戲本質特徵的部位,也是創新過程中最須繼承的部位。傳承與發展並不矛盾,在運用現代藝術手段創作新劇、投射藝術家對當代社會理解的同時,傳承黃梅戲的經典唱腔,這樣,黃梅戲才能更好地向前走。本版照片均由毛忠提供
推薦閱讀:

挑雞蛋,新鮮最要緊(消費連線·食品安全ABC(12))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西裝套裙(上)(禮儀漫談(64))
子萱 皓軒這些爛大街的名字別用了,跟人民日報學取名,必須好聽
人民日報評《嘉年華》:這不只是故事,在一系列的虐童傳聞和新聞後,大家覺得該怎麼面對兒童性侵的事情?
人民日報海外版 如何防「暈動病 」(健康關注)

TAG:人民日報 | 人民 | 海外 | 民間 | 黃梅戲 | 日報 | 民間小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