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幸福感誰說了算
幸福在哪裡?幸福究竟拿什麼來衡量?如何才能提高國民幸福感?
值得警惕的是,隨著幸福晉陞為時政熱詞,一些地方動輒拿幸福說事,出現「作秀化」「攀比化」「籮筐化」等傾向,這實際上是在偽化國民的幸福感。
3月13日,南通街舞隊成員在文化館快樂地學習京劇表演技巧 黃哲/攝
三種被異化的幸福
——警惕被作秀的幸福
「幸福在哪裡?我們的幸福來自統計局的數據里、媒體報道和部分地方的工作報告里……」這句話近來在網路上流傳甚廣,引來無數網友跟帖,不少人感嘆「我們的幸福被作了秀」「我們的幸福掛在別人的嘴上」。
「幸福是主觀性很強的感受,人們很反感自己的幸福被別人拿來作秀。」廣西大學教授呂玲麗表示,告別GDP崇拜、強調國民幸福感,是執政者認知進步的體現。作秀不如實實在在做事,「讓幸福飛」不如讓幸福感實實在在地進入人們的生活。各級政府將影響國民幸福感的事情每辦妥一件,人們臉上就會多一份燦爛;增加國民幸福感的實事每落實一項,百姓心裡就會多一份舒坦。
——警惕被攀比的幸福
當東部地區提出「幸福像花兒一樣盛開」時,西部地區提出了「我們的幸福指數不能比別人低」……各地爭先恐後要提升國民幸福感是件好事,但別陷入攀比之風裡。
要提升國民幸福感,東部地區有東部地區的實現路徑,西部地區有西部地區的解決辦法,各地必須尊重客觀實際,堅持以人為本,制訂科學可行的目標和措施,不能盲目跟風搞攀比。畢竟,攀比出來的不切實際的幸福不是真的幸福。
——警惕幸福「籮筐化」
「幸福是個筐,什麼都往裡面裝!」當下,一些幹部動不動就談國民幸福感,無論做什麼都要與提升國民幸福感扯上關係,幸福感逐漸被「籮筐化」。
地方各級政府必須實事求是地了解本地區居民所面臨的實際困難和需求,拿出切實有效辦法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就業、出行、就醫、教育、養老等社會難題,才能真正地提升國民幸福感。
兩種幸福觀誤區
誤區一:GDP增加,幸福感增強。有錢可以辦很多事,可以實現很多願望,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是遺憾的是:很多地區GDP是上去了,人們卻不一定幸福。國民幸福感與經濟發展並不一定成正比。
俗話說,幸福重心境。貝多芬說:「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因此追求幸福,不僅要重物質,而且要重精神;不僅要改變環境,美化環境,而且要改變心態,美化心境。
「富裕了不等於幸福啊!GDP上去了,不等於老百姓生活就幸福了。」廣西一市委書記表示,提高國民幸福感不僅要大力發展經濟,增加居民收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更要保持一個生態優美、社會祥和的環境,要讓老百姓真正生活得幸福。
誤區二:民生工程等同於幸福工程。「幸福就是我餓了,看別人手裡拿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這是來自趙本山小品里的一段台詞,代表了當下不少民眾對於幸福感的認知。然而,幸福並不止於此。
民生就是國民生計,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衣食住行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項。「然而,這些基礎民生問題解決之後,民眾還有社會安全、公平正義、價值關懷等更高需求。」呂玲麗表示,一些幹部認為解決了民生問題就等於搞好了國民幸福工程,卻忽略了其他因素對民眾幸福感的影響。
幸福有層次之分、階段之別
在社會心理學家看來,人類幸福的源泉來自需求的滿足。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家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追求具有普遍性而且有層次之分,並將之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生理需要」是維持人類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等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豐衣足食就是停留在滿足生理需要的幸福感。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人就會產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職業病及事故,擺脫失業威脅、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人是社會動物,「社交需要」能夠滿足人們的歸屬需求,希望得到友愛等。「尊重需要」可分為內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實力,後者指對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要」則是個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實現個人抱負,施展才能等。
「人類的幸福感來自對需求的滿足感,受到客觀社會條件的影響。」廣西社科院研究員黃耀東表示,國民幸福感主要表現為一種主觀感受,與住房、醫療、社會保險、子女教育、就業狀況等物質因素密切相關,並以此為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階段性變化。
由於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客觀存在,各地在建設國民幸福工程時必須根據當地實際,有層次、有步驟地展開,不斷滿足人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幸福感的高低如何衡量
中部曾有一城市把百姓「幸福指數」納入官員政績考核,當統計局將「幸福指數」公布時,83.81的高分卻讓不少當地官員和百姓認為自己「被幸福」了。不少網民驚呼:「在幸福中國的建設中,『被幸福』可能是最大的不幸。」
那麼,國民的幸福,誰說了算?幸福感的高低如何衡量?
演員范偉在出演《老大的幸福》之後得出結論:「幸福從來都不是給別人看的,也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內心真實的感受。」
「民眾的幸福感只能是民眾自己說了算,官員、學者、媒體說了都不算。」黃耀東表示,量化的幸福感指數只是衡量幸福感的一個方面或一種方法,不能完全代表民眾的幸福感。
目前,衡量幸福感的指標較片面,而且不同國家、不同學者選用的指標不一樣,心理學家偏重心理因素,社會學家偏重社會因素,經濟學家偏重經濟因素,由於選擇標準不同,所以無法測試出準確的幸福感。
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奚愷元設計的幸福感指標,包括生活滿意度、心態和情緒愉悅程度、和諧程度等三類主要指標,人情味、交通狀況、醫療條件、教育質量、自然環境、房屋價格、物價水平等,成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標。
專家認為,度量幸福不應當是一些指標的簡單堆積。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不同,條件與基礎不同,人們對幸福的訴求也會不同。幸福指標應結合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制訂,最終由百姓評判。(《半月談內部版》2011年第4期,記者 王勉 熊紅明)
推薦閱讀:
※百姓誠意送 岳飛出錢買·每日商報
※微觀點丨要讓西方輿論聽到中國老百姓的聲音,輿論戰才能轉勢!
※古時帝王木,今朝百姓家。這種木串竟然這麼值錢?
※百姓八字神斷
※百姓百病灸療十八穴(1):足三里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