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萬丈光芒
《易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筮書,它肇始於殷周,成書於春秋,是中國「巫文化」時代的產物。《易經》內容廣泛,涉及到周朝社會的哲學、歷史、文化、戰爭、天文、農業、畜牧、漁獵、星占、算術、祭祀、婚姻、衣飾、飲食、習俗等諸方面,聞一多先生在《周易類纂》中將這些內容統稱為「古代社會史料」。正是由於包羅萬象,《易經》對後世學說的產生可謂影響深遠——無論以儒、道、墨為首的「諸子百家」,還是孔孟之道、老莊學說,甚至《孫子兵法》、《黃帝內經》等雜家學說,裡面都有《易經》的影子,是名符其實的「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頭」。文化孕育文明,悠久的文化孕育悠久的文明,常用來形容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的一個詞叫「源遠流長」,而滋生中華文明的這個「源」,就是《易經》的涓涓細流。
經過幾千年的潛移默化,《易經》早已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式思想」的哲學基礎——比如屬於自然主義哲學觀點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屬於樸素辯證法的「周而復始」、「萬象更新」;屬於主觀能動性的「扭轉乾坤」、「自強不息」等等,都直接、間接的脫胎於《易經》。由於這些影響太過自然,以至於從來沒人留意它的來處,久而久之,《易經》便從有形彌化為無形,漸漸隱入孔子「日用而不知」的境地之中。
由筮書到經書
所謂「筮書」,就是古代用來占卜吉凶、解釋卦象的書籍,自漢以來,歷代學者對《易經》推崇有加,甚至將其拔高到「哲學通典」的地位,訓詁家們不斷批註,在字裡行間推敲微言大義,逐漸剝奪了易經的實用功能,及至宋代,大儒朱熹對易經抽絲剝繭,「蓋《易》,本卜筮之書」,僅用七個字便吹熄了閃耀在《易經》書封上的神秘光環。實際上,即使作為一本筮書,《易經》也不是中國古代唯一的一部,與它同時還有《五兆要決》等同類著作,只不過這些書沒有《易經》這麼幸運保留下來,它們要麼被秦始皇「焚書」毀掉,要麼在流傳中亡佚,實為中國文化史的一大憾事。
作為古代的占筮「記錄」,最初的《易經》有三種版本,一是誕生於「神農時代」的《山連易》,從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的「艮卦」開始,推演自然與天象對人類吉凶禍福的主宰,用「連綿不絕」形容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法則,也稱「連山易」。 二是誕生於黃帝時期的《歸藏易》,從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的「坤卦」開始,推演萬物由繁衍到凋零的過程,用「萬物歸藏」諭示世間的因果輪迴。第三便是今天用來取代《易經》的《周易》,它誕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文王之手,從象徵天地人倫的「乾坤」兩卦開始,用「陰陽二元論」推演天、地、陰、陽、人之間「和諧中庸」 的共生之路。遺憾的是,隨著《周易》的興起,《連山易》和《歸藏易》先後失傳,今天的所謂《易經》其實就是《周易》。《周易》由專門寫給巫師研判天地無常的「筮書」,上升到莘莘學子焚香恭讀的「經書」高度,始於漢代。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專指儒家典籍,也就是經過儒家先哲勘定,含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識的正統經典書籍。西漢統一中國之前,中國不僅內亂頻仍,文化也是雜亂無章,為了解決「教化民眾」的問題,漢朝統治者便將孔子當年親手刪減整理並用來教學的《詩》、《書》、《禮》、《易》、《春秋》這「五書」指定為官方教科書,「追定《五經》以行其道」。值得一提的是,漢朝儒學聖經《白虎通義》認為,《五經》與「陰陽五行」具有非常密切的對應關係,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說,「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人情有五性,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聖人像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白虎通義》的「陰陽五行」也好,《史記》的「五常之道」也罷,其實全部源自《周易》的「乾坤對應」,所以,稱《周易》為「群經之首」實不為過。
從成書時間看,《周易》恰好成書於中國的青銅時代,「象形文字」剛剛取代神秘的「指事符號」,從目前出土的青銅器可以得知,當時的象形文字字數非常少,銘刻在青銅器上的每一個字都彌足珍貴,即使在今天的語境下破解早期象形字的讀音和含義,也是一件高難學問。所以,在文字艱澀、崇拜圖騰的青銅時代,處於文化黑夜中的古人寧可把命運交給、、這樣的符號主宰,也不願意自己的精神世界空空蕩蕩,這也許就是《周易》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易經的內容
古往今來的讀書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學經容易解《易》難」,意思是說五經之中《周易》最難學通。其實,《周易》之難在於反覆排列組合的幾組符號,以及這些符號代表的卦象,一旦掌握這些符號的排列規律及其隱含的趨勢,整部《周易》也就迎刃而解。
從體例上劃分,《周易》分「經」、「傳」兩大類。「經部」由「符號」和「辭說」組成,是「易學」的基礎。《周易》的基本符號叫「爻」(音yáo),爻有兩種,一根長橫稱「陽爻」,兩根短橫稱「陰爻」,將陽爻和陰爻按照三根一組排列組合,就形成了「八卦」:「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再將八卦兩兩組合排列,得到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六根爻組成。進入卦象後,按照古人「六九為尊」的習俗,六根爻在稱呼上有了變化——陽爻稱「九」,陰爻稱「六」;讀卦的順序也有了顛覆,不是從上向下,而是由下返上,讀為初、二、三、四、五、上。比如《周易》第11卦「泰卦」的六根爻,由下向上讀為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和上六。「經部」的辭說也分兩種——卦辭和爻辭,卦辭用來解釋單卦暗含的吉凶,所以共有六十四條「卦辭」;爻辭則具體說明卦中每一爻的吉凶,所以,共有三百八十四條「爻辭」。仍以《周易》第11卦「泰卦」為例:該卦的「卦辭」是「小往大來,吉亨」,六根爻的「爻辭」分別是——初九:拔茅茹,以其夤,征吉。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這些卦辭和爻辭,由於距離今天的年代太過久遠,漢字的形、音、義已經進化得面目全非,所以讀起來詰屈聱牙,非常難懂,只能藉助後代學者的「注」,加上自己的領悟力慢慢參讀。
「傳部」是來解釋「經部」的,共有七篇:《彖辭》、《象辭》、《繫辭》、《文言》、《說卦》、《序卦》和《雜卦》。因為前三篇都有上、下部,上下翻飛,所以《周易》的「傳部」也稱「十翼」。其具體作用是:《彖辭》上下篇,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和卦辭。比如「乾卦」,《彖辭》的釋義是:「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幹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象辭》上下篇也是解釋卦名、卦義和卦辭等內容,但是換了一個角度,越發走向高深虛無。再以「乾卦」為例,《象辭》的釋義是:「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徳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徳不可為首也。」《繫辭》上下篇基本可以看作是《易經》的通論,不講具體卦象,也不解釋個別卦義,而是從更高的視野縱論全書。《文言》是專門解釋乾、坤兩卦的卦辭和爻辭,因為這兩卦是整部《易經》的出發點,也是天地萬物的開端,地位非常特殊。《說卦》主要說明八卦各有象徵以及所對應的事物。《序卦》用來解說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這個順序符合自然規律,不能輕易改動。《雜卦》則是單純解說六十四卦的卦義,非常簡潔。
易經的古為今用
《周易》是卦書不假,但它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未來學」著作——六十四卦表面是對人生、對事件的預測,實際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是形成世界觀的重要支柱。所以,古人一直用《周易》武裝頭腦、指導行動——君子用以「修身」,凡人用以「齊家」,帝王用以「治國」,武將靠它「平天下」。即使是現代,對《周易》活學活用的人也大有人在,毛澤東是汲取其精華最充分的偉人。早在1937年,毛澤東寫於延安窯洞的《矛盾論》,在論及「宇宙觀」時就用到了《周易》:「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辨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 形而上學,亦稱玄學。」毛澤東提到的「形而上」出自《周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無盡的精神追求是天地間的大道,事必躬親的行動只不過是解決具體問題罷了。」《周易》中的「形而上」指的是人無形的精神本體,屬於中國古代哲學體系中的「素樸唯心主義」理論範疇,毛澤東將其歸列到「辨證法」的對立面予以批判:「一切對立的成分都是這樣,因一定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這種性質,叫做同一性。」在1956年的一次講話中,毛澤東又提到「陰陽之道」和「形而上學」:「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形而上學是一點論」,可見《周易》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影響深遠。
不僅國內,國外對《周易》的研究和運用也是碩果累累,舉兩個有名的例子。17世紀晚期,一個名叫鮑威特(Joachim Bouvet)的法國傳教士在中國生活了將近40年,其中有六年時間在清朝學者的指導下研究《周易》,他得到了兩項成果:第一、西方天主教與中國的儒學立宗一致,第二、「陽爻」等同於西方數學中的1,「陰爻」等同於西方數學中的0。進入20世紀,歐洲學界對《周易》的創造性運用上升到一個新層面,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1910年與弗洛伊德決裂後罹患憂鬱症,這期間他潛心研究《周易》的心理現象,認為《周易》從頭至尾都在審視個人的內心世界,於是將《周易》中推演卦象的「問卜」作為探索人類「潛意識」的途徑,由此創立了「分析心理學」。作為最早感受中華文化澤被的日本,在中國隋朝就已將《周易》譯介己用。一千多年下來,《周易》無所不包的神秘智慧更讓日本受益匪淺,一些大型企業都要求課長要精通《三國演義》,部長要精通《孫子兵法》,經理則必須精通《周易》。在日本那樣一個現代經營性社會裡,僅「世界五百強企業」就多達102家,顯示出強大的經管能力,大型企業為什麼還要把「精通《周易》」當作職業經理人的必修課?答案只有一個:他們看中了《周易》在企業管理和永續經營方面無可取代的作用。
以企業的改革創新為例,《周易·革》有言「己日乃革之」,意思是「改革的時機到了」。第四十九卦又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意思是「正確的改革自會消除除弊的愧疚,就像天地一樣,革除了混沌,才有了一年四季」。同時,《周易》還強調改革不能胡亂為之,要兼顧兩方面——既要「順乎天」,即遵守客觀規律,又要「應乎人」,即充分考慮民意。改革一旦啟動,就要大刀闊斧,即使保守勢力超級強大,也不能走回頭路——「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這個「易」字,自然指的是創新。《易經》雖然不能為企業管理和經營提供具體方法,但很多理念對現代企業具有很大啟示,報有不同目的的管理者自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從中尋獲,投資決策問題、人事甄選問題、企業家的人身風險問題等等,神奇的是,凡是潛心拜讀《周易》的職業經理們,人人都獲益匪淺,這也是《周易》被尊為現代「洗心經」的原因之一。
《易經》中既蘊含著帝王的統御之術,也關乎一介匹夫的胸襟培養,尤其對當代知識分子使命感的形成——虛懷若谷的心胸,視天下為己任的蒼茫,都能從《易經》的字裡行間得到教化。事實上,《易經》傳遞出來的真正學問,是隱含在書籍後面歷史背景里的文化微光,局限於「字裡行間」尋找經學大義的人,不是學行不足、悟性不夠,便是缺少融會貫通的慧根,因為學《易經》、尊《易經》的最高目的不是批八卦、看風水,也不是成為經學家,而是使人具備關注世界的情懷,這才是由《易經》通往中華道統的終極目的。
推薦閱讀:
※《四庫全書經部易類-楚蒙山房易經解/易翼說》清-晏斯盛
※古奇書終極養生法:《易經》八卦的時令養生專輯1
※易經六十四卦之第8卦 《比卦》水地比
※《易經》與《周易》有區別嗎?
※《易經》內涵——門外談易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