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住生心集五-凈空法師文集-佛學專集

  無住生心集五(60-75)

凈空法師講述

  六十

  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由此可知,佛法在世尊滅度之後,曾經由弟子們向四面八方傳播,最後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其中之因素自然是很深、很複雜。但是由外緣來看,中國的古大德們提倡孝道,提倡師道,未嘗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佛法為什麼不能在西方普遍的推行,正因為西方自古以來疏忽了倫理道德的教育。現在佛法在中國已經衰微,可說是衰微到了極處。有心人士非常關心,中國固有的倫常教育與佛法還能不能復興。這須看國家的領導人重不重視佛法,重不重視師道,能不能再推行倫常道德的教育。這樁事自然是很難的,正是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幾千年來教育的理論、內涵,民國年間幾乎完全唾棄,而採取西方人的教育理論與方法。所以,中國近百年來的苦難,未嘗沒有因果的關係。志士仁人見此現象,無不痛心疾首,然亦無可奈何。

  欲挽救劫難,須先救人心。印光大師出現在民國初年,他老人家對這樁事看得非常清楚、透徹,於是在一生中極力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目的就是讓社會大眾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的真象,令大眾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皆有所警惕,有所收斂。這是大師無比智慧的選擇,普度眾生度過劫難。如是大慈大智的教誨,可惜能接受的人還是少數。從印光大師到我們現在,這六、七十年中,我們所見到的、所聽到的,固然有不少人敬仰、讚歎大師的德行,可是真正依教奉行,繼續大師的志學,推廣因果教育,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

  我們學佛,無論修學任何宗派、法門,若不明因果,不能於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有所收斂,則在佛法經論中懂得再多,也是枉然,無法得到真實的利益。佛法自始至終重在實行,就是要把佛陀的教誨應用於生活、處世、待人、接物之中。佛教導我們要作菩薩,作真正覺悟的人,希望我們在這一生中永脫輪迴。覺悟的人,他的思想、見解、言行,與凡夫決定有顯著的不同。從那裡辨別?最明顯的就是起心動念,覺悟的人知道人生是一場夢。萬法皆空,了不可得,然因果不空,所以覺悟的人決不再與任何眾生結冤讎。縱然受到侮辱,甚至受到傷害,也能心平氣和,如如不動,願意承受現前的果報。果報過去了,這一筆帳就了,正是「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這是真正覺悟。如其不然,境界現前還是勾心鬥氣,可說是對佛法與聖賢的教誨一無所知。這樣的人,實在就是佛所感嘆的「可憐愍者」。

  我們每天讀誦經論,要從這些地方體會、領悟,希望自己真正能在這一生中覺而不迷。在這一生中願意吃虧上當,願意受盡一切侮辱,在生活中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修如如不動,這是修行。若有絲毫不滿意而動氣時,則前功盡棄,即佛經上常講的「火燒功德林」,非常可惜。何以有這種情形,此乃是業障深重,外境中妖魔鬼怪太多了,不讓你成就。稍稍見你有一點成就,他就從中障礙,引發你的貪瞋痴慢,再把你拉回六道輪迴,甚至拉回三惡道。如此自己不知不覺上當了,這就是《大寶積經》中說的愚痴佛子。

  在佛經上讀到「一闡提」,往往以為與自己不相干,沒想到原來自己就是一闡提。一闡提的意思就是沒有善根的人,小小風浪都禁不起。只要知道自己是一闡提,肯發心從一闡提回頭,如佛在《法華經》上講,一闡提也能作佛。由此可知,所謂「一闡提眾生」,不是過去沒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他在今生不可能遇到大乘佛法。遇到佛法何以還作一闡提,是因這一生中遇緣不好,遇到逆境與逆緣。什麼是逆境、逆緣?幫助自己增長貪瞋痴慢的緣,就是惡緣;幫助自己增長清凈心,幫助自己忍辱精進的,這就是善緣。由此可知,所謂善惡並不在外境,而在自己內心。內心一但覺悟回頭,外境也是善緣,也都是佛菩薩。自己一念貪瞋起,一切佛法都是魔法,一切善緣也都變成惡緣。

  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界里沒有好醜,善惡、好醜皆在自己心中,也就在自己一念之間。一念覺就是善,一念迷就是惡。故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達境本空,則能放下,一切隨順而得大自在矣。

  六十一

  前兩天收到台北同修的來信,提到《印光大師文鈔》第三篇答覆羅智聲居士的信,談到吃素的人究竟可不可以吃「雞蛋」。

  印光大師生於民國初年,圓寂在抗戰期間。當時,一般社會大眾的意識型態、生活方式,與現代迥然不同。我們回顧三十年前的台灣社會,與今天也已經完全不同,從前台灣人養雞大都養在戶外,讓家畜自由的活動。現代飼養牲畜也趨向企業化,以科學方法經營管理,雄雌已經分開飼養,所以現在的雞蛋確實不能孵雞。孵雞的種蛋得特別訂購,而且價錢比普通的蛋貴好幾倍。由此可知,現代人吃雞蛋與喝牛奶沒有兩樣。佛教徒能不能吃雞蛋,早在晉朝時就有人辯論過這個問題。

  須知素食的精神是長養慈悲心。飲食一道,世尊在世時,僧團提倡日中一食,實行托缽制度,這是大慈大悲,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托缽時,齋主供養什麼就吃什麼,並無分別心。現在泰國、錫蘭這些小乘佛教國家,依舊保持托缽制度。大乘佛教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區的出家人,已不再托缽了。佛教在全世界,唯獨中國提倡素食。現代交通便捷,觀光旅遊非常發達,佛門四眾弟子已經不像從前終身常住深山,不出山門。現代的出家人往往也是到處雲遊,足跡遍及全球。除中國佛教崇尚素食之外,其它國家都沒有實行素食。佛教經論戒律之中,世尊已經說得很清楚,佛弟子持﹁不殺生﹂戒,慈憫一切眾生,但是在飲食方面開了「三凈肉」。三凈肉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就是平常齋主們所供養的。如果住在深山修行,佛還再加兩種:一是「鳥殘」,即鳥獸吃剩下來的動物肉;一是「自死」,自己死的。合稱為「五凈肉」,出家比丘可以食用。

  相傳梁武帝讀《楞伽經》,經雲「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食眾生肉」,他讀了非常感動,自己發願吃長素。他是佛門的大護法,又以帝王之尊推動「素食」,於是很快就影響整個僧團。這個運動推展得非常成功,不但出家的佛弟子接受,連在家信徒也接受了,形成中國佛教的特色│素食。其它國家地區,雖然有佛教盛行,但並沒有人推行素食運動,依然保持佛早年的教誨,可以吃三凈肉或五凈肉。佛法的根本是保護「清凈心」、「平等心」、「大慈悲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大乘經上主張,一切事相上可以通權達變。如果沒有高度的權智,應用在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之處,如何能弘揚佛法,利益一切眾生。因此,弘法利生必須「觀機」,認識時代與眾生的根性。了解眾生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才能契合眾機,應機說法,佛法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歡喜接受。至於願不願意吃長素、吃雞蛋,實在是他自己的事。

  印光大師在這篇文章里所說的固然不錯,老法師這番開示,當時有人能接受,在現代就困難了。學佛若在飲食上須受許多限制,必然阻礙很多人學佛的因緣,兩者比較,孰重孰輕?佛經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乃莫大之幸,勿以此小節阻礙許多人修學大囧琺的機緣。我們冷靜思惟,飲食事小,佛法事大,若能舍小節,而令人聞法明理,如教修行,時節因緣至,大慈悲心生起,他自然會自動吃素。

  我在台中求學時,李老師時常教誡學生們,接引初機,第一、不勸他吃素,第二、不勸他受戒。一般人聽到不必吃素,也不須受戒,就很樂意走向佛門。如果聽說學佛一定要吃素,讓人覺得對自己的飲食習慣不方便,決定不會入佛門的;又以為受戒有很多約束,便起了畏懼之心,也不敢入佛門。這是李老師的真實智慧,因此台中蓮社在短短二十年中,蓮友就有二十多萬人。這未嘗不是李老師高度智慧運用的善巧方便,能弘揚佛法,接引眾生,尤其是佛法中難信的凈土法門,能在台灣發揚光大。我們應當時時記住老師的教誨。

  現代交通便捷、信息發達,佛教已不僅是在一個地區傳播,必須要放眼全世界。牛奶與雞蛋是歐美人士的主食,若要說這些不能吃,則佛教在歐美決定不能立足。諸佛菩薩之大願,是普度一切有情眾生。即使是戒律也都有開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開遮持犯」是何等的活潑,如此才能普受全球一切大眾歡迎。因此,我們要懂得基本的教義,印祖所講的話沒錯,出自於大慈悲心,當然能不吃最好。如果要吃雞蛋,須勸告他不吃種蛋。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眾生都歡喜佛法,接受佛法,奉行佛法,直到他自己覺得不應該吃眾生肉,不但雞蛋不能吃,牛奶亦不能喝。此事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因為這些皆是牠身體的一部分,菩薩不應該用牠來滋養自己的身體。

  世間人不明養生之根本,是在清凈無為,「清凈心」、「慈悲心」才是真正養生之道。此理論太高了,不但沒有人接受,而且會引起許多的爭論。這種說法在現代已不契機,只有對佛法有相當深入的人才可以談。對於初機學佛者,決定不能談這件事,讓他的境界向上提升至高層次,有了相當程度的覺悟,於是他的生活行持自然與諸佛如來相應。另外有一本小冊子《了生脫死》,其中所提倡的「運掌助生法」,就是幫助往生的方法。印光大師在《文鈔》里也曾談到這個問題,他老人家主張不必提倡此法。老法師是由一位弟子送給他看的,此法是興慈法師提倡。後來四川慧定法師,以彼所著「應用唯識學決定生凈土論」,將這篇文章寄給印祖,於是印祖才曉得,這不是興慈法師自己的意思,而是依據慧定法師所說的。

  王麗民居士將這本書送來給我看,書中所說的,在理論上是可以講得通的,但是事實上有很多問題。如果幫助往生運掌的人,自己沒有相當的功夫,沒有觀機的能力,可能達不到效果;而被運掌幫助的人,如果沒有意願一心求生凈土,則運掌的功夫再高明,也得不到效果。這個道理不必多解釋,一般同修都能明了,凈土經論中講得清楚明白。這是一種特殊的情形,並不是普通人皆能做到的。所以,可存此一說,但最好不要推廣,恐怕有不良的副作用,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造罪業。我的話只能說到此為止,不能再詳細說明了,希望諸位同修能體會深意,遵照印祖的教誨。

  印光大師對「運掌助生法」的開示原文:助念用手術不如用心觀,宜以後不必提倡此法。此法光先見一弟子依興慈法

  師而立。後四川慧定法師以彼所著,應用唯識學,決定生凈土論見寄,知興慈法師依彼而立。光謂佛號功德,不可思議。舍大眾助念,仗一人手運喚佛,乃是輕視佛號,重視手術,不足為法。祈勿作異,致無知之人,相率而捨本逐末也。

  六十二

  「慈善家,慈善起家」!

  「行善事,未必是善」!

  諺語常說「好事多磨」,這句話意義很深,究竟有幾個人能真正體會得。這些事、這些人,不難見到,不難聽到,姑且不論。我想起倓虛老法師《影塵回憶錄》里記載一則當時在上海發生的奇聞,證明因果報應是真的。這是諦閑老法師說的:

  有一位姓程的程某,是一位官宦人家,家裡很富足。程某在上海故去了,他還有一個太太念夫心切,自從夫君死了以後,整天哭得要死要活,想要與夫君再見一面。那時候上海有一個法國人會「鬼學」,能夠把新死去的鬼魂招來,與家人重行見面談話,一次要一千塊錢。程太太因為家道很富足,花一兩千塊錢也算不了什麼,只要把夫君招來見見面,這就心滿意足了。於是請法國人到了家裡,晚間在大客廳里擺好壇,把電燈一熄,法國人就在裡面掐訣念咒。約有一點鐘工夫,電燈完全又開了,卻沒見到鬼來。洋人說:「咳!這個人很難找,後來見他在地獄裡,無論怎麼叫他,也叫不出來。」

  程太太自從夫君死了以後,心裡疼得吃不下飯,巴不得趕緊把他招來見見面,談談話。誰想出乎意料之外,自己的夫君不但沒來,而且洋人還說他下地獄,程太太聽到這話,不由得怒從心生,火了!

  「你這個洋鬼子玩藝兒,真會騙人!」程太太惱忿忿的說:「我丈夫一輩子樂善好施,蓋廟修橋,不升天也就夠冤枉了,為什麼反而下地獄呢?你這不是故意污辱我們嗎?」就這樣把那個洋人申斥一頓,那位洋人因為當時不能拿出證據來,所以也沒法子辯駁,白受了一頓氣。

  程太太氣不過,仍然直叨咕,洋人也實在忍不住了。「好啦!妳如不信的話,如果妳另有新死的人,我可以給你找來,作個證明。」

  「別人我不要,只要我丈夫!」她仍是氣得要死的樣子說。

  程太太有一位大兒子,剛在窯子里死了不幾天,說這話時,從旁有人想起:

  「大少爺不是剛死不久嗎?既然他現在能招魂,可以藉這機會,叫少奶花幾個錢,把大少爺的魂靈招來,一方面可以說說話,一方面還可以證明這件事。」

  有人把這話告訴大少奶奶,大少奶奶恐怕程太太不樂意,打算自己花錢,所以先給程太太商量一下。程太太說:

  「你們的事情我不問!」

  洋人也在旁邊插嘴說:

  「要願意再做的話,我可以減價算五百元。」大少奶奶很年輕,男人又剛死,心裡正在很哀痛的時候,也很想把他招來見見面,說說話,安慰一下自己的心,就是花上五六百塊錢,也算不了一回事。於是就把死者的生辰八字,以及死的日期開好,一切都準備好了以後,洋人重行登壇作法。

  這一次不像上次一樣,登壇不一會兒工夫,鬼就來了。來的時候,先在桌子底下哭了一頓,以後又說話。他的女人問道:

  「你是某人嗎?」

  「是,一點不錯!」

  「你在陰間怎麼樣?」

  「因為我剛死不久,還在疏散鬼之類,未受拘禁,過幾天恐怕一點名,就要受拘禁了。唉!我在世間的時候,整天花街柳巷,吃喝嫖賭,不做正經,造下這種孽,覺得很對不起妳。現在我已經走到這步田地也沒辦法,除非妳們能做功德念經超度我。在我那件衣服里還有一張支票,妳可以到銀行取出來,家裡的事,妳多費心,要好好照管小孩。」

  有人到那件衣服找一找,果然在口袋裡有一張支票。這時候在旁邊看的人又把他的小孩抱來,故意讓他問:

  「你是我父親吧?」

  「是,乖孩子,你好好聽你媽媽的話。」

  這時,鬼也哭,家裡的人也哭,弄得客廳里一片哭聲,尤其是他的女人幾乎哭得不成聲。後來她在極端悲慟之中,忽然又想起,剛才要請他老太爺的事,又問:

  「最初請咱父親,為何不來?」

  「聽說他已經到地獄去了。」說這話時,鬼的哭聲更大,程太太在旁聽著也沉不住氣,忽然插嘴說:

  「你父親一輩子行好作善,重修某隱寺,創修某佛寺,舍茶舍葯,廣做布施,印送經典,他有什麼孽,還得下地獄?」她一邊說,還一邊著急得了不得。

  「我問過他,」鬼對程太太說:「聽說因為我父親原先困窮的時候,在北京作官,有一年正值山西年歲不好,鬧饑饉,皇上派他到山西辦賑濟。國家發了六十萬兩銀子的賑濟款,我父親違法貪污,完全入私囊了,因此餓死了成千成萬的人。後來朝廷又派專使去調查,我父親又行了幾萬兩銀子的賄賂,把這件事情就掩飾過去了。因此罪孽太大,所以到陰間沒有幾天,就轉到地獄去了。」

  「你父親一輩子做的善事也不少哇!就是有罪的話,將功折罪,也不至於下地獄吧?」

  「他的功固然有,究竟抵不過他的罪。有功德將來可以上天去享福,那又是一回事;而現在所欠的這些成千成萬的人命債,還得先要來補償。」

  程太太聽到這話,更加火了!

  「既然做善事沒好處,我們還行善做功德幹什麼!趕快,派人到某佛寺,把寺拆掉,把那一些僧人完全趕跑。」這一幕中法合演的鬼劇,到這裡算完了。末了,弄得某佛寺內外都不安起來。

  諦老講到這裡,遂問伍道尹:

  「這件事在上海鬧了很多日子,差不多人人都知道。你和程某是至親,究竟他在過去有沒有這回事?」伍道尹沉思了半天,吞吞吐吐地,怪有些不好意思的說:

  「他在北京作官的時候,正在窮得難過,這事情不能說一定,大半或者也許有,我不敢說!」

  話講到這裡,也就無人再往下說了。

  這時去請諦老的徐文霨(蔚如)居士也在座,他原先學過密宗,會東密的金輪度世法。在吃過午飯之後,他還特意演習了一次,用一張宣紙釘在牆上,像看圓光似的,找幾個小孩子在一邊看字。大半他的工夫還未能相應,或者小孩子欠靈活,事實上這次是沒看到字。

  究竟我說這些無關緊要的話幹什麼?就是要大家相信「鬼神決定是有的」,「地獄也決定有」,「因果也決定有」!但這些事情都不出乎心,就是十法界依正二報也不出乎一心。所謂「萬法唯心」,「一切唯心造」,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人們無論做什麼事,千萬不要昧了自己的良心。如果昧了良心的話,早晚這因果報應要輪到你身上。例如剛才所說的那件事,西洋人本來是重科學,而他卻能把鬼招來,使鬼痛說他在陰間的事,這不是給因果報應的一個很好的例證嗎!

  *    *    *

  鄔餘慶老居士告訴我一件真實的事,是他親眼所見的。抗戰以前,他在上海做小生意,當時上海有一位富商,本來是做小工的,他的老闆是德國人,在中國做生意,戰爭爆發時,這位德國人就回國了。因為老闆覺得他人很好,很老實可靠,就親手把在上海的財產事業交給他。以後這位德國人再也沒消息了,所以財產都為他所有了。他也很會經營,就以這個基礎發起來了。

  他娶了太太,也生了兒子。因為家裡很富有,兒子非常驕縱,是個很頑皮的孩子,父母也無法教導他。兒子十歲的時候,正在念小學,有一天,這小孩放學回家,在路上掉了十塊錢(當時小孩身上帶那麼多錢,實在不是容易的事),剛好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見到了,就撿起來說,「小孩,你叫我一聲伯伯,我就把錢還給你。」這小孩卻說,「你叫我一聲伯伯,我再給你十塊錢。」由此可知這個小孩的家教。這位富商有一次做生日,賓客非常多,場面很鋪張,也很熱鬧,一剎那之間,他突然看見自己兒子的面貌,就是以前那位德國商人。他立刻就覺悟,就明白了,兒子原來是來討債的,財產是兒子的,不是自己的。這個人很聰明,很了不起,當場就向大家宣布,所有財產都歸兒子。因為他警覺得快,知道這個小孩是老闆轉世來的,所以把財產全部交給孩子。鄔老居士認識此人,知道這個人很聰明,明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是別人的就要歸還,所以什麼都不必說,將經營所賺的都歸給兒子,這個結就到此解了。因此,以後小孩對他還不錯。如果有一念迷惑,因果報應就非常慘烈。

  *    *    *

  在今天社會上,打著佛教的旗號做好事,做慈善公益事業,到處收受別人的錢財,究竟是不是真正做到,我們不曉得。但是看到過去這些報應,我們知道,可以欺騙人,可以欺騙輿論,欺騙不了鬼神,欺騙不了因果。學佛的人務必要提高警覺!

  我們看看近代的榜樣,出家的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他們沒向人家化緣,而是信徒們恭恭敬敬供養的。法師沒有拿這些錢改善自己的生活,依舊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們沒有拿這些錢買一點補品、添一件衣服,都是拿這些錢替眾生修福。眾生沒福,所以才這麼苦,供養是希望你幫他修一點福,你怎麼可以獨自享受。佛在《金剛經》上告訴菩薩「不受福德」,很有道理。

  在家居士當中,李炳南老居士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一生弘法利生,收的供養不少,也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不但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連自己的收入也沒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依政府的官階是簡任一級,而且他是中興大學與中國醫藥學院的教授,所以每個月都有可觀的收入。他一個月生活費只用六十塊錢,所有的收入都拿去做慈善與弘法利生的事業。這是在家學佛人的榜樣。我出家受戒後,回到台中禮謝老師;李老師第一句話就告訴我,「你要信佛」。我學佛已經九年,出家兩年了,也講經講了兩年,李老師說,我跟你講「信佛」兩個字,你懂得意思嗎?他為我解釋,有人出家,一生都不信佛。真正信佛,要奉行佛的教誨,佛教我們做的,我們應該做;佛教我們不能做的,決定不能做,這才是信佛。換句話說,「信佛就是深信因果,這樣才能得佛法的真實受用」。李老師實在是當代的大善知識,值得我們尊敬與效法。

  六十三

  《影塵回憶錄》里,有一段記載持律法師的力行成就,很值得後人效法。倓虛老法師說:『過去我在觀宗寺時,聞諦老有一最器重的學僧持律法師,外人都喊他「曬蠟的法師」。大家知道這個名字並不是恭惟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禪堂當香燈,每年到了六月六這天,照例常住里曬藏經,大眾也晒衣服。這時禪堂里有位小侍者很調皮,見了持律師說:「香燈師,今天六月六,大家都曬東西,你的蠟燭快長霉啦!也拿出去晒晒嗎?」他一邊說還一邊擠眼,向旁的人弄了個鬼臉。持律師說:「蠟還可以曬嗎?」侍者說:「當然!不曬不長霉嗎?」持律師說:「好!」他很乾脆的答應著:「我馬上就去曬!」於是把一罈子蠟燭搬出去,一根根擺在禪堂的牆根下。

  約莫待了兩三個鐘頭工夫,一罈子蠟燭,被炎熱的日光曬得溶化,蠟油全流在地下去了。到了快天黑的時候,他去收蠟燭,見一罈子蠟燭只剩一些挺長的蠟芯子,蠟油都淌在地下去了。到了晚間,蠟油又都凝聚在一塊,在持律師認為,凡曬蠟燭的,大概都是這樣。於是把一根根的蠟芯子,重新收到罈子里,地下一塊塊的蠟油,也都用刀子起在罈子里。弄完之後,重新把罈子搬在供桌底下去。

  晚上維那師讓他點燈,他很忠實的把蠟芯子拿出來,套在蠟簽上,點好分送在佛桌上,並拿一塊蠟油放在下面。這時維那師很驚奇的問道:「香燈師,不是禪堂有一罈子好蠟嗎?為什麼只拿出蠟芯子來點,那些好蠟弄到那兒去啦?」「哼!今天曬蠟曬的,都晒成這樣啦!」究竟他也不知是怎麼回事,認為把蠟晒成這樣就對了。

  這時維那師看到這種情形,知道他是被愚弄,心想,這人太愚痴啦!如果打他一頓香板,也太不值,而且他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只搖搖頭嘆一口氣,再沒言語。第二天,維那師把他叫到跟前,當大眾面說:「持律師,像你這麼大的智能,在這禪堂里當香燈參禪,太有點屈材料。」

  「是嗎?」還沒等維那師把話說完,持律師就很歡喜,很信以為真的問。

  「對啦!」維那師說:「我看你這麼大的智慧,在這裡學參禪太委屈材料,現在諦閑法師在溫州頭陀寺講經,專門培養弘法人才,造就法師。既然你有這樣大的聰明才智,可以到他那裡學法師,將來學成之後,到各地講經說法,利益人天,宏范三界,那時我去給你當維那,大家都能沾你的光。如果你在這裡長久待下去,把你這分智慧太可惜了。」「好哇!」持律師說:「維那師多慈悲!」接著維那師又說:「凡事不宜耽誤,你今天就去吧!」在持律師個人,並不認為這是耍笑他,遷他的單,還當真信以為實。這時在旁的同居大眾,見維那師已下了逐客令,也不好再說別的,只好附和著他的話,對持律師說:「既然你有這麼大才器智慧,不宜老空過光陰,現在維那師對你已經慈悲,你馬上就捆衣單吧!」就這樣你也說,他也勸,互相慫恿,把持律師說得笑咪咪地,大夥幫忙他捆好衣單,傻呼呼的背起背架子來,到頭陀寺去了。

  平常頭陀寺客堂,對來往禪和子一點也不客氣,有一點不如法就大加呵斥,尤其對於學教的人。法師對來往禪和子或學生等很愛護,深恐有學人往這裡來,被客堂嚇唬一頓,不願再往這裡來,致使四方學人裹足不前。因此,法師屢次到客堂里打招呼,讓他對來往掛單僧人客氣一點,不要太過呵斥,尤其有來學教的人,更要對他們客氣點。這次持律師到頭陀寺來,照例要先到客堂,知客師在門帘里見來一掛單的,粗里粗氣,一點規矩也不懂,心裡早已膩了,等他坐下來,照例要按掛單規矩去問。

  「從那裡來?」「從金山來!」「到那兒去?」「就到這裡來!」「來常住有什麼事情?」「哼!」持律師又拿他那個笨重嗓音說:「我在金山時,維那師和大夥都說我智慧大,在那裡參禪屈材料,讓我到這裡來跟法師學教,將來當法師利益人天,混飯(宏范)三界。」

  這時知客師點點頭,予以哂笑,沒再言語。心想,這個半吊子二百五,不知在那裡受人愚弄,跑到這裡來。又想:法師有話在先,如果有學教人來,對他客氣點,因他千里遙遠跑來學教,無論如何要把他留下。這次好容易來這麼個寶貝學教的,正巧滿他的願,於是先到方丈寮(諦老此時在溫州頭陀寺作住持)傳稟一聲。法師說:「讓他來吧!」知客師並沒好臉,把持律師領去,問訊展具,頂禮三拜。法師問他:「你想發心學教嗎?」

  「對啦!」持律師說:「我在金山時,因為曬蠟,他們說我智慧大,在那裡參禪屈材料,讓我到這裡來跟你學教當法師,將來混飯(宏范)三界,利益人天。」法師看看他這個人,又聽聽他說這些話,心裡早已明白,知道他是一個愚痴人,受人愚弄;但無論鈍根利根,只要發心學教,就不能拒絕他。法師對他說:「既然你願意發心學教,就不要怕吃辛苦,不要怕受罪,首先要在常住行苦行,早晚都在佛前拜佛求智慧。經典抽空慢慢學,不要著急,久而久之,法師自然學成了。」以後持律師首先在那裡當圊頭,除糞、挑水、掃地,以後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多在佛前拜佛,得工夫找人教他五堂功課,一點閑空不留。法師平常對他也很注意,等他把五堂功課學會後,又找人教他背《楞嚴經》、《法華經》。因他平素聽《法華經》聽不懂,又教他背《法華經會義》和《楞嚴文句》。最初時教他幾句,以後又教他幾行。

  所謂「鋼樑磨綉針,功到自然成」,經過十幾年的工夫,他把這些經文全都背過了,提起某一段來,他都很熟悉。以後他不但聽經聽得懂,而且還掛副講牌,替法師代大座講經,一切教理文相,像得語言三昧那麼熟悉清楚。可是直到他代座講經時止,他行堂的這個苦行單始終沒扔下。往往在迎請法師時,找不到法師,看他還在齋堂里扎著圍裙洗碗呢!後來法師看他已經當副講,不讓他再行堂,他堅持不許,每天仍是行完堂後,再搭紅祖衣上大座講經,下大座後去鋪堂。有時法師應外埠去講經,也讓他跟著去代座。

  原先在金山寺當維那的那位師父,還有當時弄慫他的那幾個人,聽說曬蠟的法師已經能開大座講經,心裡都很慚愧,嘆為不如。以後還跟他去請教,相見赧然。果然持律師講經時,那位維那師又屈駕為他當維那,愚弄他的人也列座聽經。總算他們的話都沒落空,到後來都兌現了。

  起初他去跟諦老求學時,才三十幾,直到他五十幾歲時,諦老應南京毘盧寺講《法華經》,他隨從去代座,不幸他就在這裡圓寂了。臨終時,預知時至,種種祥瑞。他死了之後,諦老非常難過,深為惋惜!

  大家請想:他是一位極愚痴的人,人都以「曬蠟法師」稱呼他,耍笑他;可是他在幾十年光陰里,對學教,對修行,都能獲得成功。縱然沒證得涅盤極果,最低限度,他是往生西方了。這原因就是他有恆心,有行力,能吃苦,看得破,放得下。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勤苦就是人生的美德。現在諸位的聰明才智,大概都比持律法師強多少倍,如果能發心在「行」上多加註意,無論世出世間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當代大德,如印光老法師、諦閑老法師、弘一律師、虛雲老和尚等等,莫不言顧其行,以躬行實踐而成功。』現代無論是在國內或海外,弘法人才非常缺乏,也就是缺少像持律法師這樣真正發心,有恆心,肯吃苦,能舍己利生的人。我特別將他的事迹傳錄流通,以勸勉初心同學,若能效法持律法師的行誼,那有不成就之理,那有不滿願之事。願與我同學共勉之。

  六十四

  佛說有十法界,學佛是要學佛菩薩的法界,唯有佛菩薩才是真正的正覺法界。人在一生及生生世世之中,能獲得究竟圓滿,這是佛陀教化眾生,以及一切眾生修學佛法的最高目標。世間人人皆欲追求幸福美滿,而不知道真正的幸福美滿是十法界中的佛菩薩。我們想學佛、學菩薩,如何學法?佛在一切經中教導我們,特別是《無量壽經》經題,就把這樁事顯示得非常明白。「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無量壽﹂的含義很深廣。「無量」是一切的無量。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乃至於世人追求的榮華富貴,一切一切的無量。佛在一切無量中以光與壽作代表,這個意義相當圓滿。「光」表空間,代表十方。「壽」表三世,也就是時間。現代人講「時空」,時空內一切的一切都包括在「無量壽」三字之中。

  古德說,一切無量中﹁壽命﹂是第一德。如果沒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當然就落空了。必須有壽命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無量,所以經題上不用無量光,不用其它的,單單用一個「壽」字,意義在此。「莊嚴」就是美好。世人講幸福美滿,在佛法里,「莊嚴」全都包括了。用什麼方法追求得到?經題上說的「清凈、平等、覺」,這是總綱領、總原則。若體會得,就知道佛教導我們的,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作一個最有智慧、最有福德的人。智慧與福德是一而二,二而一。唯有高度的智慧才能得到究竟美滿。智慧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真誠」。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真心才能顯露。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要從一片真誠入手,沒有絲毫的疑慮。換句話說,要知道忍讓,要懂得吃虧。古人所講的「吃虧是福」,義理很深,一點都不錯。

  既然發心學佛菩薩。我們在《金剛經》、《涅盤經》里看到菩薩所修的「忍辱波羅蜜」,為我們作最好的示範,作好榜樣。我們不但在一生中不可做一樁對不起眾生的事,不可做一件損害別人的事,而且菩薩發願是盡未來際,生生世世立下這樣堅固的誓願,寧可別人負我,我決不負別人。修行從那裡下手?宋朝司馬光是一位佛教徒,他說得很好,「真正修行,要從不妄語始」,這句話說得非常正確。《無量壽經》中,佛教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三業清凈,清凈平等心就現前,真誠心自然流露出來。若不遵守佛的教誨,則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無論用什麼樣的功夫都不會得力,都不可能獲得諸佛菩薩生活中的究竟圓滿。這是我們必須懂得的。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什麼?學吃虧,學忍讓。諸位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世間沒出息的阿Q精神。如果用這樣的眼光,這樣的心態看諸佛菩薩的行持,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不能忍讓,不肯吃虧,在佛門裡所修行的一切,都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

  佛在一切經論中講得很清楚,這一切的福報後果不可思議。特別是在佛法里修大福,他將來得大福報,因為知見不正,煩惱習氣沒斷,瞋恚、嫉妒很重,必定落在修羅、羅剎道里。修羅、羅剎在欲界天,在人間,在餓鬼道,皆有大福德,皆是作最高的領導人。往往他們在享受大福報的時候,由於煩惱習氣的原因,有意無意殘害眾生;短短的幾十年福報享盡了,就墮在阿鼻地獄。在阿鼻地獄受苦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說的罪報還算是輕的,也是由於嫉妒、瞋恚,障礙兩位出家法師講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造作這種罪業的人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從地獄出來之後,再得人身,余報尚有五百世愚痴下劣。他造作罪業的時間,實在是非常的短暫,可能幾分鐘、幾個小時,但是他所受的果報,則以千萬年來結算。佛菩薩見到此事實,所以說眾生是可憐愍者。這是沒有智慧,不解如來真實義,由於煩惱、習氣所使,學佛變成了邪見,種下了惡因,所得到的是難以想像的苦報。

  我們相信佛的話,句句真實不虛。在修學之中,也就是在自己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應當要用一片真誠,清凈、平等、大慈大悲,無論在順境、逆境,永恆不變。不但這一生中能消除一切重罪業障,得到清凈、平等、覺;將來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亦是決定可以獲得的。

  六十五

  今天是美國的國慶節,晚上有很多人在公園觀賞煙火,我們也隨喜去參觀。今年放煙火的時間很長,大概延續半個多小時。我們看到煙火確實是非常燦爛壯麗,但是我仔細觀察它閃亮的時間,都不能超過一秒鐘,實際大約是半秒鐘。這使我想到《金剛經》上比喻的「夢幻泡影」,「如露如電」。

  人的一生縱然像煙火一樣,光明、燦爛、美好集繫於一身,也如同閃電一般的快速消失在時空中,古人喻如石火電光。然時間實無延促,即沒有長短的意義。這就說明它不是實法。我們在觀賞時,應當高度的警覺到,「世間一切法,十法界依正莊嚴,猶如燦爛壯麗的煙火一樣,剎那就消失了」。

  佛說:「諸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仔細咀嚼經文的法味,體會這兩句話的真實義。唯有深深契入之後,才知道如何做人、處世,才明了佛的教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圓滿。唯有覺悟的人才知道佛所說的,句句皆是對一切眾生真實的教誨。我們應當依教奉行,自求多福。

  六十六

  天台大師說:「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此語含義很深,或有望文生義者,唯恐錯會大師之意,我們不得不多說幾句。所謂「能說」,指其所說決定與經教相應,契理契機之說也。其人若無真實修證功夫,又如何能相應?其實當今之世,真正的修證已不可多得;而說得與經教有幾分相應的,也都是諸佛菩薩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諸佛加持,不但說不出,即使讀經也很難明了經義。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真是談何容易!

  由此可知,大師所說的「能說不能行」,此「不能行」並非說其人毫無修行功夫,而是其修行功夫不圓滿的意思。如果解釋為其只會說卻不能行,我們就錯會意義了。說時能與諸佛菩薩求得感應,也要依教修行,雖不能達到百分之百,也應該有百分之七八十。換句話說,他能行十之七八,還欠十之二三,這是大師所說「能說不能行」之真實義。至於「能說又能行」,此「能行」是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這真正是「國之寶也」。何以故?百分之百的奉行,沒有不契入之理。「契入」即一般人說的「證果」。此人決定不是凡夫,而是聖人。一個國家地區有聖人出現,乃一方眾生有大福德,當然是國之寶也。

  真正懂得天台大師這兩句話的意義,即使還不能做到,也應當認真努力去做。其實「不能做到」也有兩重深義:一種是凡夫,煩惱習氣深重,無法圓滿做到。另一種確實是百分之百做到,但在事相上表現得不夠圓滿,此必別有因緣的障礙。或是環境,或是人事。因人事環境,迫不得已,而作種種非儀示現。如羅什、濟顛、妙善諸師等,顯示在威儀上多有缺失,而其人的修行心地,確實達到清凈無染的境界。生在亂世,修行人以高度智慧,善巧無方,有大用於深慈教化。表現於外是和光同塵,佛法才能常住世間。這一重深義不是普通人所能見到、體會得到的。我們明了之後,即使對於能說不能行的人,也應當尊重,不以其行廢其言教;也視之為諸佛菩薩、大善知識,自己所得的功德利益就圓滿了。

  六十七

  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凡夫觀念中執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為什麼替他們做,愈想煩惱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要普度眾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里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在家事里做出圓滿的三種布施。你將家事整理得井井有條、乾乾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即是「禪定波羅蜜」。清凈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於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就是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你將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里,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裡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若明白這一點,以此類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羅蜜。菩薩在各行各業,示現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身分,修學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沒有第二。

  六十八

  學佛,對於「佛」與「魔」,一定要有能力辨別。這樁事說得最詳細的是《楞嚴經》末後兩卷,佛說的五十種陰魔。世尊教誡弟子,在修學過程中應當知道防患,否則,雖是發了善心學佛,結果學成魔了。這是非常可惜,也是非常冤枉的事。在此我們只能就原則上,作簡單的說明,希望同修們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覺。

  首先我們要認識「魔」字的意義。古代「魔」字寫成「磨」,是折磨的意思。相傳梁武帝認為折磨太痛苦了,所以將磨字的「石」改成「鬼」字,意思是這種折磨比鬼還可怕。現在講「魔」皆用此字,須知道「魔」的本義並不是魔鬼,而是折磨,讓人身心煩燥不安的意義。

  《八大人覺經》里,將魔歸納為四大類:「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由此可見,「魔」的確是指身心的折磨。魔的起因不外乎兩種:一是知見的錯誤,一是煩惱的習氣。對於事實真相不能正確的理解,產生錯覺,從錯覺中生起邪知邪見,這是種種折磨起因的根源。無論是大、小乘經論,佛時時提醒我們,最嚴重的「魔」,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魔王」。經論常說六道輪迴的業因果報,說得很多、很透徹。小而微塵、毛孔,大而世界,皆是無量因緣現象,非常複雜。在複雜的因素中,佛為我們說出最主要的一個因素,第一因素。

  佛說,十法界,最下的是地獄,「地獄道」的業因是「瞋恚」,瞋恚墮地獄。「鬼道」的業因是「慳貪」。慳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而且貪而無厭。慳貪是餓鬼道的業因。「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愚痴是對於真妄、邪正、善惡、是非,甚至於利害都看錯,都顛倒。吾人於日常生活中,如果細心觀察,在在處處都見得到這些事。甚至於我們生活行為中,因為自己沒有認真反省檢點,所以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如果冷靜認真反省檢點,就會發現自己實在是如經中所說,「嚴重的愚痴」。這是說明愚痴是畜生道的第一個業因。三毒煩惱魔王,是牽引自己墮落三惡道的第一業因。

  佛說,「人道」的業因是「五戒十善」。「天道」的業因是「上品十善業道,再加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舍無量。「阿修羅」也是修十善業道,因為「好勝、嫉妒、貢高我慢」的習氣很重,這種人修習一切善法,得大福報,然而習氣很重,墮阿修羅道。「六道」皆是「折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確實沒有一點瞋恚的念頭,就決定不墮地獄,因為地獄的緣斷除了。縱然阿賴耶識里有此業因,果報現前一定是「因」加上「緣」。有因無緣,不會結果。我們的種種習氣就是緣。

  因緣果報,合情合理。因無法斷,如何能控制果報?幸好有「緣」。如何將「緣」切斷?我們在一生中無論任何逆境、逆緣現前,自己皆能警覺,不發脾氣,不動瞋恚,地獄的果報就不會現前。在生活中無論順逆境,對人、對事、對物,決定不起慳貪的念頭,餓鬼道的緣斷除,就不墮餓鬼道。對一切事理,能明辨是非、邪正、善惡,這種人就不愚痴,畜生道的緣就斷了。只要能斷貪瞋痴,就是將三惡道的緣斷除了,此人決定不墮三惡道。佛法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此說明六道凡夫投胎時,都是因為「愛欲」。愛欲要是斷除,不但三惡道的緣斷,六道的緣都斷了。這是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放下的。

  學佛,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念佛也不例外,念得再好;《無量壽經》念得再多,若不能斷貪瞋痴,就如古人所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列舉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種就是墮地獄。我初學佛時,見到這篇文字,起了疑惑,「念佛即使再不好,也不至於墮阿鼻地獄嘛!為什麼念佛人會墮阿鼻地獄呢?」我請教李老師,老師很慈悲的告訴我,﹁這是個大問題,我不跟你一個人說,講經時我再向大眾說﹂。

  我們念佛不要以為將來一定可以往生,往生不是那麼簡單。如果煩惱習氣伏不住,念這一句佛號不得力。所謂﹁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煩惱習氣,境界現前,貪瞋痴慢還會現行,還會發作,這就沒有用處,不能往生。該墮地獄,還是墮地獄。所以,灌頂法師這一百種念佛的果報,從念佛墮阿鼻地獄,至念佛成佛。我們用什麼樣的心,用什麼樣的行持,才能得什麼樣的果報,其中因緣也很複雜。

  果報中有一種最可怕的「修羅」、「羅剎」。為什麼學佛會學成「阿修羅」,學成「羅剎」?修羅、羅剎,一般稱之為魔王。佛門常講魔子魔孫、魔眷屬。學佛,不作佛子佛孫,而作魔子魔孫,原因是貪瞋痴沒斷,嫉妒、貢高、好勝的意念特彆強,這就是修羅、羅剎的業因。如果在佛門修集大福報,他來生就變成大修羅、大羅剎。佛說,除了地獄道,其它四道皆有修羅、羅剎,有天阿修羅、人阿修羅、畜生阿修羅、餓鬼阿修羅。凡是阿修羅、羅剎,心行都很惡毒,在鬼道是惡鬼,在畜生道就是毒蛇猛獸,非常殘忍的傷害一切眾生。人道里,如二次大戰中的希特勒一類的人物,皆屬於阿修羅,瞋恚心很重。他造作這麼重的殺業,享受的福報不久,福享盡了,必墮阿鼻地獄,而墮阿鼻地獄的時間就太長了。

  《大寶積經》第二十五會《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經文中所說的,障礙兩位出家法師說法。那種罪過不算太重,一般人都不覺得他有什麼大過失。佛說,他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從地獄出來再得人身,還受五百世的余報,五百世中愚痴下劣。由此可知,吾人造作罪業的時間很短,幾天,甚至幾個小時;而果報真正不可思議,太可怕了。我們要相信佛的話,佛決定不騙人。《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語」,就是講的完全是事實,不加一點,也不減一點。

  如何學佛才不至於變成魔?一定要斷煩惱習氣,要遠離妄想分別執著,這樣跟魔道的緣就斷了。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處世待人接物時。「佛」的心是「平等」,「菩薩」的心是「六度」,「辟支佛」的心是「十二因緣」,「聲聞」的心是「四諦」。由此可知,我們學佛、學菩薩,必須學平等心、清凈心、六度心。時常不舍清凈、平等、慈悲,而行六度,就與佛菩薩相應,增上佛菩薩的緣分。將其它一切的緣斷除,六道、三惡道、魔道的緣皆舍離,學佛才不至於變成魔子魔孫。這樁事非常重要,應該時刻警惕自己,認真的斷惑證真。

  凈宗的修學特別方便,所以古德稱凈宗為「勝異方便」。勝是殊勝,異是不一樣。任何方便法門皆不能與之相比。「勝異方便,就是一句佛號」。會念佛的人,境界現前,心念才動,立即念﹁阿彌陀佛﹂,將妄想分別、煩惱習氣,以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此即﹁勝異方便﹂,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是會念佛。用一句佛號降伏煩惱,消除業障,遠離魔道,往生不退成佛,我們這一生的修學就不會空過。真正覺悟的人,真正希求出離三界苦海之人,應當朝此方向努力。

  六九「空、無相、無願」,稱為「三三昧」,也稱為「三解脫門」。從因上講,稱「三昧」;從果上講,稱「三種解脫門」。《無量壽經》中的「入空無相無願法門」一語,含義深廣。佛法修學的目的是「契入諸法實相」,證得「大涅盤」。「解脫」就是「涅盤」的意義。無論大小乘佛法,欲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小乘是阿羅漢,大乘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教佛果),皆不能離此三原則,可見三三昧對修行人來說,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在講席中我時常提到,佛法雖然有無量的法門,但到最後總歸至「覺、正、凈」三門。未契入之前,三門不無差別;然契入之後,三門即是一門。所謂一而三,三而一,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入不二門」。「入」是證的意思;「不二」就是「涅盤」,就是「解脫」。

  「覺、正、凈」三門,如何能契入?實在說,任何一門都要具足空無相無願,才能契入。禪宗、性宗皆由「覺門」入,最後覺而不迷。如何才能成等正覺?必須修學「空無相無願」,才能從覺門悟入。教下走的是﹁正門﹂,﹁正知正見﹂。如何才能入佛知見?還是由「空無相無願」,唯有此路,才能契入佛知佛見。凈門修清凈心,凈宗、密宗皆由﹁凈門﹂契入,可是入門的條件與原則,還是「空無相無願」。「三三昧」、「三解脫門」,是覺、正、凈共同必備的條件,如此才知道「三三昧」,實在是一切行門的重要原則。我們對此事實真相與修學方法,不但不能不知道,還要很清楚、很深入,才能獲得修學的效果。

  什麼是「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金剛經》上著名的「三心不可得」,能執著的心空了。所執著的皆稱為法。無論是世法、出世間法,「諸法緣起,無有自性,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就說明,所執著的法也是空的。能所皆空,這是空義。學佛的人須從此處契入,徹底明了身心世界,一切萬法空無所有。《金剛經》最後的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由此證入,即是從﹁空門﹂入。從空門契入之後,無相、無願,皆用不著了,這是利根,當下契入諸法實相,就證大涅盤。大涅盤就是不生不滅,即是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

  在此境界中,如果心裡還有「空相,能所皆空」的念頭,那就錯了。因為真如本性里實在沒有這些東西,否則就會發生障礙,就不能見性,見不到諸法實相。佛教導我們「不取於相」,必須將執著此空相破除,才能由「無相」契入。如果心中有「無相的相」在,也不能證入。必須將「無相相」斷除,放下。用什麼方法斷除?用「無願」,也稱為「無作」,即「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無願無作,這樣才能契入。佛告訴我們,契入諸法實相,證得大涅盤,必須具足這三個原則。若還執著有所作、有所願,則這一生中永遠不能證得涅盤,永遠不能契入諸法實相。修行人心中稍微存有一點東西,就是很大的障礙。古人說,「真心、本性」好比清凈明亮的眼睛。若眼裡有一粒沙(沙喻心中的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則眼不能見。若眼中沒有沙粒,改放一顆金剛鑽行不行?也不行!(金剛鑽比喻佛法,比喻空、無相、無願)。由此可知,若心中執有「空、無相、無願」,則如同在眼裡放了三顆金剛鑽,你還是受不了。

  在此處,我們深深體會得,清凈心中確實無有一物,這才是佛所講的「空、無相、無願」,「三空三昧」。三昧是梵語,譯成中文是「正受」,正常的享受。「空」是正常的享受。「無相」,《金剛經》上說得很好,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完全舍離,這是正常的享受。「三三昧」中的「無願、無作」,不是什麼都不做了,而是佛在《金剛經》上教導我們的「無住生心」。這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正常享受;即是明心見性的人,一個真正覺悟人的享受。從果上講,此種享受即是「大自在」,故稱為「解脫門」。

  我們必須透徹理解「空、無相、無願」這三門。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無論修學任何法門,譬如念佛,聲聲佛號皆與空無相無願相應,這一句佛號就得力了。這一句佛號就是「三三昧」,也稱為「念佛三昧」。現前我們的生活受用,穿衣、吃飯、工作、應酬,點點滴滴皆與三三昧相應,則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一心不亂,預知時至,是決定可以得到的,將來必然是上上品往生。

  七十

  諸位同修!承蒙邀請,今天有緣在昆士蘭的黃金海岸(Gold Coast ),與大家談談佛法中的「三皈依」。這在佛法里也是很重要的課題,是我們修學入門之處。在未說三皈之前,首先對佛法要有正確的認識。

  目前世界上的佛法,確實存在很多不同的形式,我們不能不辨別清楚。最普遍地,大家都以為佛法是﹁宗教﹂,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是宗教,這是變質的佛法。其實佛法原本不是宗教,但是現在確實變成宗教了。另外一種,變成﹁學術﹂了,特別是在日本某些學校、學術團體,佛法變成哲學,這也是變質的佛法。

  一九二三年,歐陽竟無大師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即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做一次很震撼的演講,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說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它是現代人都必須學習的。佛法變質成為宗教與哲學,實在是很不幸的,但是對社會,還不至於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

  近些年來,我們看到佛法變成﹁邪教﹂。諸位如果仔細觀察,這對於個人、社會是有害的。另外一種,佛法變成「作秀」的也不少,在現前社會上時有所聞,這種變質太離譜、太過分了。歐陽大師告訴我們,佛法是現代人需要學習的,然而佛法究竟是什麼,並未說明。他要讓我們自己去領悟,去體會。

  我們冷靜觀察,「佛法」是「教育」、是「教學」,從經論上最常見的稱呼可以證明。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自稱為「弟子」,唯有在教育教學中才有此種稱呼,這是師生的關係。「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佛法教導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說一切眾生的無量苦惱,起於不明了自己及生活環境的真相,於是產生錯誤的想法、看法,因此生起許多苦難。若能徹底明白自己及生活環境,則其思想見解正確,一切苦自然消除,而得真正的快樂。這是佛法教導的宗旨,教學的內容。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實在可以為一切眾生帶來真正的幸福,這正是歐陽大師所以說「佛法是一切眾生所必須修學的」。

  修學佛法,入門就是「三皈」的傳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總方向。學佛是從三皈做起,它是學佛人這一生必須遵行的修學總原則。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古時候這種說法,大家不會發生誤會,可是佛法自古流傳至今,依中國歷史所記載已有三千多年,代代相傳,免不了有些不正確的知見摻雜在其中,錯解了三皈依的真實義,即中國人常說的「以訛傳訛」。《六祖壇經》是唐代的著作,距今約有一千三百年。六祖大師在《壇經》里說「三皈依」,則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而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使我們聯想,早在唐朝時,大概就有很多人誤會皈依三寶的意義。如果沒有人誤會,六祖又何必用這種說法!必然是有很多人錯會了。一千三百年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有人產生誤會,何況又經過一千三百年,今天講三皈依,難怪大家錯會其義。

  《壇經》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六祖解釋佛法僧三寶:「佛者覺也」,﹁佛﹂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見;「僧者凈也」,「僧」是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樣教導我們「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

  什麼是「皈依佛」?一般人對自己、對眼前的生活環境,確實是迷而不覺。佛教導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來依正覺,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講的「三寶」有很多種說法,皈依覺是「自性三寶」。如果向自性之外求學,就是佛門所謂的「外道」。佛家講外道,不是輕視別人,而是心外求法稱為「外道」。佛法教我們從心性中求,所以佛法是「內學」,從自心裡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錯了,一樣也得不到,向內求則有求必應。這個道理,不但佛在經論上說得很清楚;中國的儒家、道家,也說得很正確。皈依三寶,真正的皈依處是依靠自性三寶。從迷惑回頭依自性覺,這句話說得很容易,可是究竟應如何作法?我們很想回頭,很想覺而不迷,卻偏偏迷惑顛倒。如果不落實在生活中,這種講法就變成玄談,變成玄學,而實際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迷」與「覺」的現象是什麼,也就是「迷」是什麼樣子,「覺」是什麼樣子,「佛菩薩」與「凡夫」那裡不一樣。我們從這裡可以摸索出一條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處。

  《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他們所表現的,就是現前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動,無論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所表現的種種身分。在日常生活中,似乎與凡人沒有什麼差別,他們也穿衣、也吃飯、也上班工作、也應酬,這些皆與我們相同。相同中的不同之處何在?在他的心清凈。事跟我們一樣,沒有絲毫差別,我們每天工作八小時,他也工作八小時。我們在生活中天天生煩惱;他們則是天天生智慧,這就不一樣。我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煩惱;他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智慧。何以見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證明。他到黃梅見五祖時,曾經向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讀到這句話,有很深的感觸,他的心常生智慧,我們的心常生煩惱,這就是佛菩薩與凡人不同之處。智慧怎麼生的,煩惱從那裡來的,只要搞清楚,就知道從那裡回頭、依靠什麼。煩惱從妄想分別執著而生,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我們穿衣吃飯有妄想分別執著,每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別執著,待人接物還是有妄想執著,在此處生煩惱、生七情五欲、生貪瞋痴慢,煩惱永遠不斷。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是「輪迴心」。六道輪迴是這個念頭造成的現象。我們日常生活、工作、應酬,就是造輪迴業。輪迴心造輪迴業,即是迷惑顛倒。

  我們學佛,佛教導我們回頭,皈依自性覺。自性覺就是佛性。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超越世出世間法。永離妄想分別執著,即是真心、佛性。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生活即是菩薩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薩行,一天到晚應酬還是菩薩行。關鍵在此,就是將妄念轉過來,從觀念上回頭。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用的就是真心。「真心離念」是大乘經上常講的。念是妄想,妄想是妄念;真心裡沒有妄念,真心是清凈心、是平等心。清凈心生活,生活清凈;清凈心工作,工作清凈;清凈心應酬,應酬清凈,無一不清凈。心凈,身就清凈,身心清凈,則國土清凈。

  也許有同修說:「我做工作需要思考,要是不想,我的工作還能做得成嗎?」沒錯!當你工作需要思考時,儘管去思考;工作做完了,就不要再思考了。工作放下還去想它,就是妄想。「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自己工作範圍之內的,除此之外,就不再想其它,其它與我不相干。這樣,你的工作能做得好,煩惱、妄想少了,智慧就增長,工作就很順利。一切時一切處,知道長養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則任何事都會做得格外好,生活也會更愉快。我們也要學惠能大師,「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現在做種種工作皆須思考,這是習氣。真正修行,這種思考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思考的程度會愈來愈淡薄。若功夫成熟,無論從事那一種行業,皆不需要思考。智慧現前,何必思考!智慧未現前時,還是離不開思考,但是要把思考的範圍縮小、時間縮短,儘速將其程度減輕,使智慧漸漸往外透。若想得太多、太遠、太深,則智慧完全無法顯露,因為妄念障礙了自性本具的智慧。

  若將「覺」與「迷」的樣子搞清楚,理論也明白一些,必須認真做,真正下功夫。須學諸佛菩薩運用六根,眼見的是色相、耳聽的是音聲,練習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起作用時,學「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真智慧。再學「不起心、不動念」,即是修清凈心、自性本定。眼見色、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即是大禪定。定慧就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中修,這是從根本修,是高級的修行方法。

  《華嚴經》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在這方面用功,所以不拘於形式。修禪定不是盤腿面壁,而是六根在對六塵境界時,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智慧」,轉貪瞋痴為戒定慧,轉煩惱為菩提。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貪瞋痴;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起作用是戒定慧。此即何以菩薩常生智慧,我們常生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痴三毒,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從妄想分別回頭,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回頭,依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此即「皈依佛」。

  「法」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認識與見解。真實智慧現前,思想、見解才是正確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想法、看法皆是錯誤的。我們是初學,一定要依靠經典,來糾正我們錯誤的見思。經上所說的,就是諸佛菩薩的正知、正見,決定是正確的。依照經典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即佛在經上教我們怎樣做,老實學著怎麼做就對了。因此,皈依佛是總綱領、總原則;「皈依法」是教我們如何從日常瑣碎事務中修學,遵守佛的教誨。佛的經典很多,我們是不是要每部經都學習?不需要!佛經是當年佛教導大眾的記錄。每個眾生有他自己的困難與迷惑,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顛倒、離苦得樂的方法,以後記下來就成為一部經。可見他是經由佛陀一次的指導,就得利益,就解決問題。由此可知,一部經就夠了,這是決定正確的。現在我們沒遇到佛,佛留下這麼多經典,要依靠那一部才好,這是很現實也是很困難的問題。佛好比是大夫,我們都是病人,遇到大夫為我們診斷用藥,真的是藥到病除,解決問題。現在大夫不在了,留下一大堆的處方(經典好比處方)。我們是病人,這處方要是用對了,病就好了。如果用得不對症,麻煩可就大了。佛法確實如此,經典的理論修行方法若與根機相應,這一生決定成就。若不相應,如同吃錯了葯,不但這一生救不了,還帶來更大的麻煩。各位同修一定深有同感。何以見得?許多學佛的同修,未學佛前還好,學佛以後煩惱更多,愈學麻煩愈多;個人、家庭一大堆的麻煩都來了,那是葯不對症,吃錯藥了。

  克實而論,「法門」的選擇是一件大事,但我們無能力亦無智慧。如同自己害病,大夫遺留一大堆的處方放在這裡,卻沒人指導,這事情麻煩。要是碰碰運氣,不太可靠,就像買獎券,想中特獎並不容易,沒那麼幸運。必須要依靠真正有修有學的善知識,幫助我們選擇法門。然而,當今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不多,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了也未必認識他。愈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人愈謙虛,你若問他;他回答「我不會,我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沒有修持」。若說「我行,我有智慧,樣樣都行」,那不是真的。現今我們都沒有能力辨別真假。唯一可行的,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早已為現代人指示出一條明路,即是《大集經》上說的,「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凈土成就」。

  無論依中國或外國的說法,我們皆是生在末法時期。佛的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二千年以後,即是末法。佛說,「末法時期,凈土成就」。我們決定選修凈土,老實念佛,決定成功!這是遵照佛的指示。有修禪成就的,也有修密成就的,那是極少的特殊根機,不是普通人。我們仔細想想,自己是不是特殊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可以嘗試學禪、學密、或學其它法門。如果覺得自己的根性很普通,就老實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指示,是很有希望的。

  老實念佛,沒有不成就的,特別是讀了凈宗經論以後,仔細思惟研究,確實有道理。在一切法中皈依凈宗經典,亦即在無量經典中,我們選擇凈宗「五經一論」。這六部分量都不多,足夠我們一生受用,決不可輕視。其分量雖少,若細講這六部經,十年也講不完,所以依照此六部經修行就夠了。「皈依法,我們就選擇凈宗五經一論」,非常踏實。

  凈宗學會成立時,於﹁緣起﹂里提出行門的五大科目,即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五項守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皆是凈宗五經一論所說的。我們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時時與佛所說的話對照,若相應即是正確的,就沒有做錯、沒有想錯;若與佛所說相違背的,就是想錯、做錯了。我們真正抓住綱領,以此檢點、修正自己的生活行為。

  「皈依僧」,「僧」是清凈、和合的意義,六根清凈,一塵不染。特別是凈宗,著重修清凈心。皈依誓詞中,「皈依僧,眾中尊」。「眾」是指團體、社團。世界上社團有很多,小則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體。佛告訴我們,學佛人的團體,在一切世間團體里,是最值得尊敬與讚歎的,因為它是「模範社團」,可以作為所有社團的榜樣。它的特點,是社團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處,是一個和合的團體。團體最怕不和,他們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見和同解」,也就是建立共識。

  想法看法一致,是一個團體和敬的基礎。特別是在澳州,這兩天我們見到此地政府的兩位首長,都很慈悲善良,實在非常難得。他們告訴我,「澳州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有各種不同的種族,與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在異中求同,建立共識,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天我們接觸,彼此皆有此共識,希望我們在此地能團結髮展,真實的基礎就是「見和同解」。和合社團的第二個條件是「戒和同修」,持戒即表示守法,尊重別人,尊重法律,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尊重別人的宗教信仰。彼此尊重而不排斥,就能互敬互愛、互助合作,社會才能和睦相處,才能繁盛,共存共榮。

  佛門六和敬的團體,在所有團體中是最尊貴的。「皈依僧,眾中尊」,我們要朝此目標努力。別人不尊敬我們,我們必須尊敬別人;別人排斥我們,我們更要愛護別人。用耐心與真誠感化他們,這樣才能達到和睦相處的目標。「僧」字含有這層意義。

  「皈依三寶」就是「皈依覺正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時常保持自己的清凈心!清凈心就是覺心,就是覺悟,就是正知正見。所以,「覺、正、凈」實在是一而三,三而一,皆指我們的真心本性。自古以來,中國佛法有十大宗派,有無量法門。無論宗派法門有多少,修行的方法皆可歸納為「覺、正、凈」三大類。一般而言,禪宗、性宗(法性宗)是由覺門入。禪宗的目標是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見性,這在覺正凈中稱為「覺門」。禪宗以外稱「教下」,如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宗、三論宗,皆是從經典入門,即是由「正門」入。用經典的教訓、理論與方法,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是走正門。「凈宗」完全用一心念佛的方法修清凈心,這是由「凈門」入。

  「覺、正、凈」三門,「覺門」定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契入;若不是上等智慧,無法開悟。由「正門」需要長時間,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依佛的經教,長時間熏習才能契入;雖然中下根人可能契入,但時間太長。比較起來,還是「凈宗」好,不必上上根機,也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一句「阿彌陀佛」修清凈心,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譬如,一個講堂有三個門,在門外看是不一樣,進了門就一樣。由此可知,無論從那個門進來都相同,所以契入之時,覺正凈必同時得到、同時具足。往生凈土即是契入佛境,這個方法是一切諸佛讚歎的,還是此法高明,因為它太方便了,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必浪費很多時間,的確是最殊勝的法門。《無量壽經甄解》曰:「今就利益論,彼(指華嚴、法華)假此(指無量壽經)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此明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若論真實之利,無有過於念佛往生凈土一法。故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是將「如何皈」、「如何依」,為諸位說明清楚。

  「自性三寶」之外,尚有「常住三寶」,此是形象。佛像是「佛寶」,經典是「法寶」,出家人是「僧寶」。形象上的三寶很有用,如果沒有三寶形象,今天雖將三寶的大意為大家講得很詳細、很明白,恐怕大家下樓就忘了,過兩天就完全沒有了。因此,供養形象三寶的利益太大了。家裡供養佛像,一見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學佛菩薩,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見到佛像自然就提醒自己。佛像就是這個用處,不是教你天天香花水果供養,向他磕頭,那一點用都沒有。你以為這樣佛菩薩會喜歡你,佛菩薩早就跑了!

  佛菩薩希望我們覺悟,不希望我們迷惑顛倒,但有不少人錯將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所以,須知道供養佛像的道理,乃是提醒自己覺而不迷;見到經典,就要想到正知正見,正而不邪;見到出家人,就想到凈而不染,就會想起自己要修清凈心,要六根清凈,要跟大眾和睦相處。如此時時提醒自己,利益就很大,因此住持三寶有這樣的功德利益。由此可知,「住持三寶」很有必要,它是三寶的形象,但是要有實質的內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沒有實質的內容,單是表面形式則不得利益。大家明白道理,曉得如何入門,此即是「傳授三皈」,就是將三皈的意義、修學的綱領原則傳授給大家。

  「三皈」的儀式是在佛菩薩形象面前發願、宣誓,從今而後發心一定要這樣做,由一位出家法師為你作見證,證明你確實發過誓,發願作一位真正的佛弟子。三皈儀式簡單而隆重。現代有許多很複雜且長時的儀式,又不懂得三皈的意義,胡裡胡塗皈依佛,皈依之後仍然胡裡胡塗過日子,這與佛法的教義完全違背。真正回頭依靠自性三寶,此人完全改變了,一般講改造命運,甚至改造體質。命運、體質皆可改造,心念回歸,就完全改變了。

  三皈依的儀規,我們採用弘一大師從戒經節錄的三皈儀式。弘一大師說,世尊當年在世,就是用此儀式為弟子們傳授三皈,所以我們也遵循這個儀式。

  「皈依佛」,我們落實皈依「阿彌陀佛」。為何不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皈依阿彌陀佛,而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正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期望。「皈依法」,我們落實皈依《無量壽經》。「皈依僧」,我們落實皈依「觀世音、大勢至」,這兩位菩薩僧寶。

  若有人問,你有沒有皈依?「我皈依三寶」。皈依那位法師?「皈依阿彌陀佛大囧琺師,我是彌陀弟子」。誰為你作證明?「凈空法師為我作證明」。這個說法完全正確,而不是說我皈依凈空法師,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過去我傳授三皈時常講,我們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皈依某一個人,就是把佛法的僧團分化了,此種過失很重。若依戒經結罪,這是「破和合僧」,墮阿鼻地獄。所以,證明三皈的法師是代表僧團傳授三皈,為我們作證明的。從《壇經》看來,「三皈」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誤解,此事必須澄清,我們才有一條真正的出路。

  七一『修福與修慧』,福、慧是修學佛法所要求的兩大目標。我們在傳授三皈時,所念的誓詞:「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與慧,足就是滿足、圓滿。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福與慧的修學圓滿,所以得為世、出世間之所尊敬。

  世間人,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求福慧,其實福慧是眾生本具的,自性中原本就具足,而且是圓滿具足。現在眾生福慧為什麼沒有了?佛告訴我們,是有兩種障礙把它障住了,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福德,所知障智慧。有煩惱障的人,福德就沒有了;有所知障的人,智慧就沒有了,所以只要能除二障,福慧就現前了。

  二障要怎樣除?這就要靠修德了。福慧原本是性德,如果沒有修德,自性的福慧就不能現前,所以要修行。修要怎麼修法呢?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教人要先修學三福。我們真正能相信,真正能明白這個道理,肯發心去修學,這個知見就是真實的智慧;肯認真去做,此人就有福了。

  「三福」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認識不夠,認識不夠就是沒有智慧。我們有一分的認識,就認真做到一分;有二分認識,自能做到二分;完全不肯做的人,就是福慧都沒有的人。由此可知,在修德上來說,修福跟修慧是相輔相成的。佛在經典里常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些皆是教人真正修行。特別是「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是教我們要做出來給別人看;「說」是為人講解、勸人學佛,所以「演」是身教,「說」是言教。

  七二學佛的樞紐在定慧,正如同《金剛經》上所說的:「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定就是如如不動,慧就是不取於相。佛在《金剛經》里教須菩提,最要緊的就是這兩句話,我們也可以用這兩句話來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工夫。

  學佛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沒有定、沒有慧。換句話說,就是迷惑顛倒。這是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因為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妄想;與人相處時,還有貪、瞋、痴、慢,還有嫉妒,造的是三惡道業因。這樣的行為,不論是參禪、學教或者是念佛,皆是無法脫離輪迴的。

  世間人不清楚,但我們修行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真修行,確實要記住惠能大師的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要見自己的過,不見世間過,這是惠能大師教給後人的兩句真實話。若不在這上面真正下功夫,此生就與過去生一樣,註定是要空過的。為什麼空過?因為忍不過。沒有忍,那來的定?六波羅蜜就像是上六層大樓一樣,第三層如果上不去,就沒有辦法進到第四層,充其量也只有布施、有持戒,忍就沒有了,修學怎能成功?所以六度修學的次第,有了忍辱、精進,才得禪定,有了定慧才管用。有定慧的人,心量就大,就能與自性相應。

  念佛往生亦復如是,達不到第六層,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念佛往生最低條件是功夫成片,沒有定慧,功夫怎能成片。成片是什麼樣子?六祖說得好:「不見世間過。」這就是功夫成片的樣子。還見世間過,可斷定你功夫沒成片,因為你心裡頭還有分別、執著,還有障礙。

  七三在念佛堂裡面,主七師常講:「放下身心世界。」你沒放下,心就得不到清凈。要是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觀察,如果人人都能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世人就能和平共處了,世界那裡還會有鬥爭!社會一定祥和,世界就大同了!

  經上所講的,絕不是念一遍就有了功德,要緊的是把它做到,單念不做沒有用。六祖說得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要有定慧才能救;解悟不能救,要證悟才能救。」從前李老師在世時常說:「修行人要改心。」心改善了,行為自然就善良了。如果只有行為上改,心沒有改,那就是外表上的裝模作樣,內心裏面還是妄想、執著。依然是無濟於事,要緊的是要改心。

  七四好心出家,總算是有了相當的覺悟。覺悟什麼?覺悟到生死輪迴的可怕,立志要在這一生中了生死、出輪迴,古大德所謂的「真為生死出家」。一個人若有了這樣的覺悟,他對人、對事、對物的心態,自然就與別人不一樣,不會再爭名逐利,也不會勾心鬥角。為什麼呢?他知道那是輪迴業。一心為了生死、出三界,不是做不到的,「老實念佛」就能做到,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經老實了?出家,真正要講到抱著弘法利生的願望,有沒有障礙呢?障礙很多。一個道場里,師兄弟、住眾那麼多,你一個人想出人頭地,別人嫉妒、障礙,總要把你踩下去。這一種嫉妒、障礙的嚴重性,從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開始了,六群比丘就是嫉妒、障礙的一群。在《六祖壇經》里,六祖惠能大師在獵人隊里避難,隱藏了十五年,為什麼?就是為了避免別人的嫉妒、障礙。他們不能,也不希望你有成就。

  為什麼出家人還有這樣心態呢?這就是波旬的子孫。佛在世時,經上不是記載得很清楚:「魔王波旬叫他的魔子魔孫,在末法時期統統出家,披上袈裟來破壞佛法。」或者就是這一類人。所以我們若是內心有這個念頭:別人比我們強,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我嫉妒他,我要想辦法整他、阻止他。則自己就是魔王子孫,到佛門裡來專做破壞佛法的工作。如果有人真正發心走弘法利生的路子,我們生歡喜心,全心全力去幫助他、照顧他,這就是真正的佛子。所以我們自己出家了,到底是魔的子孫?是佛的子孫?自己一反省,一檢點就知道了。魔王子孫出家,果報將來必定在三惡道,因為他是障道的,不是弘道的。

  所以真正發心弘法利生,一定要有善巧方便,那就是自己用功時,姿態要擺得很低,最好用功不要讓人發現。人家見不到的地方,我用功;人家見得到的地方,和光同塵,跟大家打成一片,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當人見不到的地方,自己認真努力。把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嫉妒、障礙統統放下。放下這些,即是放下六道輪迴,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凈土,勸人念佛,這就是往生成佛的路。

  今天這個看不慣,明天那個看不慣,我們要明了,這是造輪迴業。世間的一切隨他去,自己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就正確了,連孔老夫子教學也是這個宗旨|人能夠盡本分。我們修學的本分是依據《無量壽經》,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落實在生活中,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善導大師說:「一切從真實心中作。」就對了。

  章嘉大師教導我,我也在此轉贈給諸位:「學佛的人,一生任何事情都交給佛菩薩、交給護法神去安排。」自己什麼心都不操,這樣一來,心就清凈,就平等了。順境,是佛菩薩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薩安排的。所以在順境里沒有歡喜心,逆境里不生煩惱。一切皆是佛菩薩至善的安排,歷事煉心成就道業,那裡會怨天尤人!

  七五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綱領、守住原則,功夫就容易得力了。綱領原則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兩句話的道理、意義一定要透徹的理解,要遵照現在新印的《凈宗同學修行守則》去實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必須要應用在生活上,這就是自行化他。

  《沙彌律儀要略》的節錄,就是前面五個科目的舉要,所以《修行守則》是屬於行經。經有四種|「教、理、行、果」,「行經」是要我們真正做到的。我們真能用「真誠、恭敬」的心來修學、為眾生服務,一定會得法喜充滿,會得清凈心。能以真誠、恭敬心為一切眾生服務,就是修學大乘。

  在大乘法裡面,最圓滿、最究竟的,就是「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行是什麼?就是禮敬、稱讚、供養諸佛。這些都在日常生活里。禮敬,必含真誠恭敬;稱讚,定有法喜充滿;廣修供養,就是服務一切眾生。所以普賢行包括的範圍是非常的深廣,絕不是拿一點錢,包個紅包就是供養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菩薩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廣修供養、廣度眾生。《金剛經》講:「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這句經文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盡心儘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的結果,自然是離苦得樂。「迷,要幫助他破盡;悟,要幫助他圓滿」,這就是成佛,就是「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若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此方世界,或在十方諸佛剎土裡修行,都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滿。如有人問,為什麼要選擇凈土?我們可以告訴他:就是怕輪迴、怕生死、怕折磨、怕障礙,且為了自利利他達到圓滿,所以才決定求生凈土。

  生西方凈土之後,就如經上所講:「一切苦難都離開了」。而且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圓滿成就佛果。圓滿的智慧德能現前了,然後再回到九法界來廣修供養,為眾生服務就沒有障礙了,這就是佛家常說的:「乘願再來」。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地藏經》(第二十七集)
凈空法師談戒殺吃素 - 佛弟子文庫
凈空法師:佛門規矩不許去拉信徒
凈空法師:因果是天理,是自然的法則,誰也逃不過

TAG:佛學 | 凈空法師 | 文集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