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黃尾鯝「吃口輕」正名 | 神網釣魚
06-19
給黃尾鯝「吃口輕」正名 前些日子,鄙人結合自己垂釣黃尾鯝的經驗和認識,前後發了三帖。不料得到眾多釣友的熱烈響應,並獲得不少的讚譽。其中也不乏許多高見附和,也從中學得垂釣黃尾鯝的技藝。更難能可貴的是一些幽默的回帖,充滿了釣魚人的智慧,顯現了釣魚人達觀一笑的人生境界。 從回帖中,鄙人受益匪淺的是眾多的垂釣者對黃尾鯝釣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的反思,不惜與過去的一些被大師們所肯定的釣法提出了新的挑戰,這種勇氣和決斷是非常值得欣賞的。比如,對過去釣靈釣頓的爭論中,如今逐漸形成了應當釣頓的共識,並認識到釣頓不僅是基於黃尾鯝的口型,更是取決於黃尾鯝特殊的索餌方式——啃食,或曰「啄食」。再如以往人們對垂釣黃尾鯝時的浮漂不停的上下微動,而給出了黃尾鯝吃口輕的結論。而隨著眾多釣者對黃尾鯝索餌的方式認識的不斷深入,這一結論似乎也受到了質疑。還有就是過去受到黃尾鯝索餌輕的食性的誤導,在釣組的搭配上一味地追求軟竿、細線、小鉤、長子線、小號漂,在用餌上不僅注重味型,更是追求餌的形態,以致「吃口」頻頻,就是釣不上來魚,而讓黃尾鯝吃食輕的觀念在眾多釣者的腦中更是根深蒂固。現在有釣者意識到以往我們在垂釣黃尾鯝時,在釣法上,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釣組的搭配,以及用餌,而對黃尾鯝的生性、食性的了解和研究似乎是十分不夠的。 長期以來,黃尾鯝「吃口輕」的觀點一直主導著廣大垂釣者垂釣黃尾鯝的垂釣技法。而黃尾鯝「吃口輕」卻恰恰源於廣大垂釣者忽略黃尾鯝特殊的索餌方式,利用台釣高靈敏度的技術進行施釣過程中的「經驗」積累。 在實際的黃尾鯝施釣過程中,浮漂經常出現的不停的上升或微微下沉的漂象視作黃尾鯝的「吃口」,卻久等不來一個令人興奮的真實有效的吃口——「下頓」,使黃尾鯝「吃口輕」的觀點更加流行於釣界。黃尾鯝真的吃口輕嗎?回答這一疑問,我們首先要對施釣黃尾鯝時的漂象作一分析。施釣中,當黃尾鯝進窩後,其漂象往往是或快或慢的一目或半目的上升,有時甚至是上升至漂肚,期間均無「下頓」(或有微微的自然下沉)。許多人認為,這種漂象系黃尾鯝的吃口所造成的,或為黃尾鯝的「探口」,並成為黃尾鯝「吃口輕」的有力佐證。鄙人在分析了黃尾鯝特殊的索餌方式之後認為,這種漂象並非是黃尾鯝的「吃口」或「探口」,而是黃尾鯝進窩後攝食遊動時形成的水底渦流向上釋放能量所產生的浮漂信號。也許有人會懷疑黃尾鯝遊動時會形成促以使浮漂作出上升或下沉,甚至走位的渦流?這個問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在垂釣黃尾鯝時的一個精彩環節來予以回答。大家對垂釣黃尾鯝如此的痴迷,除了其垂釣過程充滿了技巧的運用之外,還有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黃尾鯝中鉤後溜魚那種充滿力度的手感。而這種手感來正是來自於黃尾鯝超常的掙脫厄運的游速,而要獲得這種游速就要依靠它快速擺動的尾巴而為其提供向前的動力,況且黃尾鯝修長扁平的體型也為它快速遊動提供了先天的條件。據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當黃尾鯝在水底搶食時,為了獲得有限的食物而佔據最佳的攝食位置和保持最佳的進食身姿以及保持身體的平衡,就像是中鉤後為擺脫厄運那樣不停的用力的擺動尾部,而攪動水流,在水底形成渦流,進而攪動主線,在浮漂浮力和鉛墜重力的作用下,或快或慢的上升或下沉。因此,我們大致可以這麼說,在垂釣黃尾鯝時所產生的的這種或快或慢的上升或下沉的浮漂信號,而非黃尾鯝的吃口或探口,更不能誤認為是黃尾鯝「吃口輕」的漂象。它僅說明出現這種漂象,大致可以證實窩裡有黃尾鯝在攝食。如果這一漂象連續不斷的出現,且頻率較高,幅度也相對的較大,則證明窩裡有一定數量的黃尾鯝進窩,而非一、二尾。因為,有一定的數量的黃尾鯝攝食所形成的渦流的流速和範圍也相對要大一些,故浮漂產生的信號也明顯,也更加頻繁。 浮漂「下頓」一直被廣大垂釣者認為是黃尾鯝典型的真實有效的「吃口」之一。因為這個「下頓」動作似乎是在瞬間發生的,所以這個「吃口」難抓,也就成了黃尾鯝難釣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們細想一下,就會發現我們一方面認為黃尾鯝「吃口輕」,然而黃尾鯝攝食時所產生的「下頓」動作,而非是「吃口輕」所能產生的。既然是「下頓」,就說明這一動作不僅是在瞬間發生,而且是在瞬間發力才難夠產生。這個我們在生活中也是經常會碰到的一種現象。比如,我們在漁具店挑選魚線時,為了測試魚線的強度,會用雙手去拉拽,慢慢發力或突然發力,其測試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突然發力就比較容易將魚線拽斷。這而你輕輕的慢慢的拉拽就不容易將魚線拽斷。這一現象,如果用到黃尾鯝攝食上,也是同樣的道理,說明黃尾鯝攝食時是有相當的力度的。既然有力度,何來吃口輕之說?所以,只有吃口重,才有「下頓」,方符合力學上的原理。那麼,黃尾鯝的這個「下頓」動作是如何產生的呢?這一問題,鄙人在先前的帖子中曾作過探討。基於黃尾鯝特殊的索餌方式——啃食或啄食,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想像,即它在憑嗅覺慢慢接近鉤餌時,始終是保持著啃食的身姿(魚頭斜向下,嘴部觸底,尾部斜向上),它遊動時所形成的渦流也慢慢的攪動主線,並使浮漂上升或下沉,這一過程無疑會帶動鉤餌或左或右,或前或後的移位,鉤餌的這種不停的移位,如果是鯽魚、鯉魚、草魚的話,也許給它的攝食不會產生多大的麻煩,而對於以啃食方式索餌的黃尾鯝來說卻會帶來極大的不便,它不像鯽、鯉、草魚那樣,只要水平的調整遊動方向,即可輕易的攝食,而是要搶據有利位置,不斷的調整身姿,循著鉤餌的移動軌跡,啃食鉤餌移動時脫落的殘餌,當接近或發現有大團的餌料時,便會不失時機的突然發力,猛的一啃,使鉤餌入口。就這一瞬間的動作,所產生的信號表現在浮漂上就是我們期盼的「下頓」,而且是一個短促有力的「下頓」。由此,我們也可這樣認為,「吃口輕」,往往會發生在鯽魚、鯉魚和草魚等以吸食方式攝食的魚種上,而非是黃尾鯝。 相對其他魚種而言,比如生性膽小的鯽魚、鯉魚、草魚和鯿魚相比,黃尾鯝的膽子還是比較大的。而且其食性也相對交雜,品味也低。基於這樣的食性,它對食物的安全性和味覺的感知也是比較低的。而不象鯽魚、鯉那樣會反覆的通過嗅覺、視覺進行觀察,確認安全,並可食,才會吸入口中,有一個探口、吞口、走口的過程,並在正常情況下都會一一的在浮漂上反應出來。而黃尾鯝食性低賤,只要攝食的其他條件適應,如氣候、環境等,它是不會輕易放過眼前的食物的。再者,黃尾鯝的自然食物大都混雜在水底泥土中或粘附在岩石的表面,要獲得這些食物,也就自然的造就了它啃食的方式和身體條件,以及啃食所需的強於其他一些魚種的動力。正因為如此,黃尾鯝才會成為人們最容易釣獲,也是釣獲量較多的魚種。也正是基於黃尾鯝這樣的攝食本領,我們可以料想,它的吃口也是不會「輕」的。 鄙人認為,糾正黃尾鯝「吃口輕」的觀點,對今後提高和改進垂釣黃尾鯝的釣技和水平是有實際意義的。首先是在釣組的搭配上,細主線、小號漂、短子線、小號鉤會減少黃尾鯝攝食時所形成的渦流的影響,從而減少假信號。其次在餌料的選配和製作上,注重的應是餌料的味型和恰到好處的附鉤性。再次在釣法上應當根據季節氣候、釣點地形、水流風向等,把握好釣頓的節點,使浮漂產生的信號有力、明顯,並易把握起竿的時機。最後就是在釣點的選擇上,陡坡優於平地,泥坡優於岩坡;而在黃尾鯝產卵期,沙土混合的緩坡則為最優的釣點。 鄙人先後就垂釣黃尾鯝發帖有四,這是四塊粗糙的泥磚,期望通過廣大釣友的精雕細琢,能夠成為有所價值的玉石,為提高和改進黃尾鯝垂釣技藝和水平,讓緊水成為垂釣者嚮往的垂釣黃尾鯝的樂園盡一點微薄之力。如此足矣!(此貼曾發表於神州釣魚網——緊水灘版塊) 本帖最後由 風月煙雨 於 2013-5-2 13:08 編輯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李登輝叫囂:無知政客才將釣魚島列為領土
※釣魚島爭端升溫 中開始對日施加全面壓力
※中藥釣魚,百法百中法,無不上釣!
※手竿釣魚的實鉤調漂法分享
※周恩來彌留之際為何召見釣魚台警衛?【3】
TAG:釣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