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的保護建築之四(黃浦2)
外灘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7號,也就是北京東路外灘轉角處,聳立一座高樓,是外灘建築群重要的建築物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樓位於北京東路與滇池路之間,北是北京東路,南鄰揚子大樓(今農業銀行外灘支行),舊時這裡是怡和洋行,現在是外貿大樓,市外貿局辦公地址。樓下有一家日本料理「元綠迴轉壽司」店。東北角門是北京路1號,是「上海圓明園商行」。
講到怡和洋行大樓,順便介紹一下怡和洋行的歷史。1843年上海開埠後,英、美、德、日、法等國商人相繼來上海開設洋行,追逐暴利。有人統計,1852年上海就有洋行41家,其中英商洋行最多,有27家。1859年上海的洋行有62家。洋行中最老牌、最有名氣的就是怡和洋行,號稱「洋行之王」。洋行早期都是以走私販買鴉片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怡和洋行早時稱麥克尼洋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鴉片商。該洋行的創辦人叫威廉·查頓,本來只是東印度公司輪船上的一個醫生。1832年查頓和孖地臣在廣州開設了怡和洋行,到了1837年,該行擁有12條全副武裝的鴉片走私船。1840年,兩廣總督林則徐在廣州繳獲的2萬箱鴉片,怡和洋行就佔了7000箱。兩人當時也被清政府驅逐回國。鴉片戰爭後,各國的鴉片販子把大本營放在香港,在香港的口岸、港口停泊著武裝的鴉片貨船。怡和捲土重來,在上海設立了怡和分行。1871年,上海鴉片進口量高達6.13萬箱,佔全國進口的68%。
怡和洋行並不只是在鴉片上與上海發生關係。1874年,英商吳淞鐵路公司以修築馬路為名,強行修築吳淞鐵路。這個鐵路公司就屬於怡和洋行。1876年7月,老靶子場(位於今河南北路武進路)至江灣通車,觀看的人群如堵。有些缺乏科學知識的群眾非常害怕這個巨大的怪物,就用磚頭向火車投擲,並要求清政府拆除鐵路。後來政府出錢買下了鐵路,並把鐵軌運到台灣。此外,怡和洋行還經營航運,造了公和祥碼頭以及倉庫、貨棧,還開辦了紗廠、繅絲廠、打包廠、啤酒廠,投資礦山。1874年甚至做過軍火生意。
初期,怡和洋行於1845年在今北京東路北租了一塊地,拿到英租界一號土地證,造了一座3層樓房。雙坡屋頂式的,主屋外圍個大圍牆,各樓層均有陽台,窗子較大,加上百葉窗,很洋氣。到1861年,洋行已在此翻造了三次,在原址重新建了一幢東印度式建築。據說,當時有個廣東籍買辦很迷信,洋行也採用了他的建議,在門前的草坪上立了一尊祈求賜福的「天官」石像。1920年,怡和洋行將原來的建築翻建成髙6層,佔地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300平方米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大樓外觀,建築樣式模仿英國文藝復興時的形制(有人說是新古典派康林特式),採用科林斯柱裝飾立面,柱頭柱底為四方形。牆身使用橫線條粗鑿塊石,穩重堅實,是上海採用石料做外牆面的早期實例。拾級而上,正面是兩扇包鋼大門,兩側各有4個月洞形高兩層的鋼窗,底層和二樓窗口間用1米寬的紫銅色金屬板相連。三樓有石欄杆陽台,中有4根圓形大石柱,從三樓伸向六樓。石柱底部及頂部為四方形,柱間窗口四周有各種雕飾。石柱外側從三樓至五樓各有一個石雕窗框,每層有一個窗口。正門兩邊有一對大壁燈,二樓有一個石雕羊頭雕飾,每個窗口有雨披。六樓屋檐較寬,屋頂有2米高的石壁。大樓南北兩面外牆有同樣的窗口、陽台、石柱及雕飾。大樓底層四壁和地面都用大理石鋪砌,樓上各層直廊為馬賽克地面,辦公室均為細木條打蠟地板。大樓內水泵、發電機、水汀鍋爐等一應齊全。大樓由馬海洋行英籍建築師思金生設計,華商裕昌泰營造廠承建。所用鋼材全系美國屈魯司康公司產品。冷熱水系統工程由上海水暖工程公司承包。
怡和洋行在太平洋戰爭後被日本三井洋行強行接管,1946年恢復營業,由於業務日衰,大樓租給昌興輪船公司、海外航空公司、香港航空公司,還有英國大使館一等商務參贊、財政參贊室及新聞處等辦公。上海解放初,生意日漸冷落。1955年,大樓由市房地局管理,交外貿局及所屬單位使用。1983年,又在其上加了兩層,使大樓頂部的原有風格走了樣。頂部原是平台,前有欄杆,中間有石屏,正中上面還有圓頂,分為三段,頂上豎立旗杆,兩旁也有石屏加圓頂,都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動物、帆船等圖案。 1.大樓正面
2.大樓局部
3.建築細節
推薦閱讀:
※民事被告涉刑事犯罪訴權如何保護
※番茄保護地栽培技術
※女人要保護好自己的婚姻
※保護腎臟,需要做到飯後「一不要」,睡前「二不要」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索來軍:IP的概念、屬性、類型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