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德軸心形成或讓美國感到憂心

中俄德軸心形成或讓美國感到憂心

2014-10-13 21:58:35

歸檔在我的博文|瀏覽 61318 次|評論 40 條

邱 林

隨著中國總理李克強10月10日至14日到德國、俄羅斯訪問,三國不僅達成了新的共識,而且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中德簽署30項協議總額181億美元、中俄簽署50餘項總額180億美元)。由於中國與俄羅斯已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得到鞏固,中德又在原有「夥伴關係」的基礎上,增加了「創新夥伴關係」的新提法。

鑒於中國、俄羅斯和德國在當今世界的特殊地位,中俄德軸心的說法又被人提起,而且有可能將在未來實現。

近來,由於敘利亞、烏克蘭局勢的持續動蕩,「伊斯蘭國」的興風作浪,已牽掛到美國的大量精力,讓奧巴馬政府力不從心。正如此,建立中俄德軸心形成的時機已經成熟,中國應該積極促成。

軸心,可以是二戰期間德意日以改變國家秩序為目標的侵略軸心,也可以是法德以合作為目標的軸心。合作的軸心不是排他性,而是包容性的。中俄德之間可以在歐亞大陸建立合作的軸心,維護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安全。中俄德也可以在亞太地區與其它國家建立緊密的合作軸心。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與俄羅斯和德國的聯繫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密切。中國和俄羅斯似乎已經認定,要更好地推進自身利益,必須聯手對付美國的挑戰。中俄或許不想引發一場新冷戰,更不用說熱衝突了,兩國在敘利亞、烏克蘭問題上中所採取的行動表明了這一點。

德國是歐盟核心大國和歐洲最大經濟體,也是中國在歐最大的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夥伴。2013年中德雙邊貿易額超過1600億美元,約佔中國同歐盟貿易總額的30%。投資方面,目前,已有超過2000家具有中國投資背景的企業在德經營。此次李克強的德國之行,就為德國帶來了181億美元新訂單,將使德國汽車、飛機、電信等多個行業從中受益。

在中國與德國加強合作之前,俄德關係就已十分熱絡。俄德兩國無論是地緣上還是在經濟合作上都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便開始開拓俄羅斯市場。俄羅斯利用石油、天然氣等初級產品換取「德國製造」的高精尖技術。俄羅斯對德國而言,是一個巨大且相鄰的市場,也為德國輸送了大量工業資源。

因此,德國民意束縛了默克爾想跟隨美國制裁俄羅斯的手腳。德國商界一直是反對就烏克蘭問題對俄實施系統性制裁的主力。從德國層面來看,德國認為必須處理好對俄問題,否則歐洲難以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而且俄羅斯的市場潛力巨大,又是德國和歐盟的近鄰,無論從哪方面看,德國都不想放棄俄羅斯這塊蛋糕。

不僅美國人對德國不願加大對俄制裁有所不滿,就連日本女政客也抨擊德國親近俄羅斯。日本前防衛大臣小池百合子上月在美國《華盛頓郵報》以《德國和韓國調整對俄、中關係》為題撰文稱,「一種隱秘的中立似乎正在進入這兩個國家的外交」。在她看來,中國正試圖使朝鮮半島「芬蘭化」,而中俄德關係正在深化並形成一股勢力,對美國、日本等國是不祥之兆。

回頭看,美國之所以要對德國進行監聽、控制、全方位掌握德國的情況,因為一個聽美國話的政治「僕從」國、軍事盟友德國是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假如德國打算擺脫美國控制了,美國還被蒙在鼓裡,那怎麼行呢?今年7月7日,在訪華旅途中,默克爾遭遇「雙面間諜案」的「逆襲」——美國利用德國情報局員工擔任間諜這個意外插曲,令她深感吃驚和失望,並在與李克強的共同記者會上就此事批評美國。

雖然只是一個播曲,但卻為中俄加強與德國建立更密切關係帶來了契機。中俄德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力量,也是在可見的未來世界的中心。中國掌握著進入歐亞市場的途徑,手裡還攥著大筆鈔票,俄羅斯有大量能源,德國則有大量的先進技術。無論有多少反覆,三國正在向這個方向走,這是由利益所驅動的。

有人認為,中俄德軸心形成,這不過是一種基於冷戰思維模式的地緣政治想像。但現實是,建立中俄德軸心的可行性已經得到了北京、莫斯科和柏林決策層的高度重視。且不要說中國和俄羅斯在全球的影響力,就連德國的強勢崛起,也必然嚴重挑戰美國對歐洲的控制權和話語權,如果德國崛起帶動了歐洲的復興,那美國今後要在歐洲指手畫腳就更加艱難了。 

其實,在涉及中俄德真正利益的地方,美國應準備傾聽,行動前進行互相妥協。對於把中俄德置於與傳統美國夥伴平等地位,例如,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框架下,賦予中國、俄羅斯和德國更多掌管世界的權力份額。但除此之外的結果,就是美國領導人擔心的中俄德軸心的形成進一步接近成為現實。

推薦閱讀:

中國和特朗普過招,普京會幫誰?
感恩的心:在中俄強勢的東北亞打一場常規戰爭,美軍毫無勝算
聯大通過涉敘決議 中俄反對
中俄同抗美難結盟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烏克蘭局勢背後的歐美與中俄的角力!

TAG:美國 | 中俄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