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包養」明星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影視投資者

『與影視產業同行共勉

最近經常和一些影視投資人打交道,曾經在飯桌上遇見過一個土豪,此人正在北京全力發展大文化產業,野心勃勃。席間,土豪講起了他頗有點「傳奇」色彩的影視發家史。

話說這位土豪早年在老家結挖礦發了大財,後來在北京包養了一個小演員,這個小演員就讓土豪投資一些大片好讓自己有上鏡的機會。土豪不差錢,就隨手投了幾部戲。一方面也為了好跟身邊的人吹吹牛逼。就這麼機緣巧合的亂搞一通,最後那個小演員沒怎麼火,他卻發現這幾年的投資居然還賺了不少錢。

他開始感覺這個行業有點意思了。後來為了防止「二奶」跟劇組裡的人亂搞,他乾脆自己成立了一家影視公司,他就這麼一邊繼續包著各種二奶,一邊拍著戲。弄來弄去,最終他那個影視公司去年被人花好幾億收購了。

土豪最後得意的說:是「包二奶」讓我實現了企業轉型。

土豪的結論讓人有點哭笑不得的,但是他的成功轉型看似偶然其實卻有著深刻的投資哲學。

最近很多外行都進入到影視這個名利場里,但是大部分人都缺乏基本的影視投資常識。下面就讓我簡單分析一下目前中國電影行業的一些基本投資門道。

首先要說一下:就像藝術的評價體系是相對主觀和模糊的一樣,由於中國電影市場近幾年的蓬勃發展,電影行業在大數據方面也是比較模糊和粗糙的。很多數據都嚴重失真,譬如票房,譬如製片成本。這就需要從業者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去進行判斷、甄別。雖然這種靠經驗的判斷有時也可能失真,但是具備很大的參考性。

一、「一九法則」只是一個整體的籠統統計,無法給投資者以具體參考。

電影行業里10%的電影賺錢基本是一個業內共識。對於今年蓬勃發展起來的網路大電影,尚沒有完整的數據支撐,根據我的調查,賺錢比例大概在30%左右。

很多新來的影視投資者,大都會問一句特別業餘的話:我們要投好項目。言外之意就是說我們是奔著那能賺錢甚至是賺大錢的項目來的。

對於10%賺錢的概率,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但是什麼樣的電影在這10%里卻是大有門道。如果從宏觀上來判斷,簡單說四個特徵:

1、 熱門電影續集或者熱門IP翻拍的大電影最容易賺錢;

2、 投資越大,卡司陣容越大的電影賺錢的概率最大;

3、 從題材來看,有一個熱門題材效應期,越早進入賺錢概率越大,後期跟風相對風險就大得多了;

4、 黑馬年年有,市場也會有一些跡象表現出來,但是很難去琢磨和預判。

我們拿今年有兩部比較火的案例來分析一下。一個是徐崢的《港囧》,一個是路偉出品的《大聖歸來》。這兩部片子是標準10%賺大錢的電影。

徐崢的《港囧》可以說是一部少見的200%賺錢的電影。為什麼說200%呢?其中的一個100%票房保證賺錢,之前《泰囧》已經積累下太好的口碑,而且徐崢完全可以通過早期的廣告招商把電影成本化為「零」甚至是負數。另外一個100%就是社會影響力價值會更大。自從《泰囧》火了之後,徐崢甚至得到了泰國總理英拉的接見,這已經成為了中國外交事件了,徐崢也成了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代表,可以說導演徐崢獲得了一般演員不具備的政治影響力以及文化影響力。

但是,《港囧》這部電影真正的核心投資方只有兩家,一家是徐崢自己的公司,一家是對徐崢有知遇之恩的光線傳媒,就連趙薇這樣既是業內好友同時還帶有「阿里」背景的影視大咖都只能獲得很少的股份(據說只有5%)。一般人根本無法加入到這場「盛宴「中來。

另外說《大聖歸來》,它的火爆可以說大多數人沒有預料到,這個項目從立項到上映經歷了「八年抗戰」,期間一直沒被人看好,後來還是人大做金融的路偉慧眼識珠,利用自己的融資渠道勉強把這個項目延續了下去,最後一炮而紅。其實最初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只要能保本就可以了。

《大聖歸來》和《泰囧》非常相似,早期二線演員徐崢也是帶著《泰囧》劇本到處找合適的投資人。最後光線傳媒的王長田力排眾議給了他3000萬投資,才讓徐崢憑藉這部電影一躍成為一名中國文化傳播使者。《泰囧》的火爆甚至帶動了另外一部早在2011年左右就拍攝完成了徐崢主演的小投資電影《摩登年代》,之前它一直苦於無法發行上映,這部當年投資只有小几百萬的電影本來是鐵定血本無歸的,最後居然跟著《泰囧》的順風車賣了6800多萬,投資回報率在6倍以上。

現在《大聖歸來2》早就立項完畢。路偉甚至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點名表揚,他後續的電影也屬於是200%賺錢的「好項目」。目前參與投資的都是有著資深國企背景的影視傳媒上市公司。現在的《大聖歸來2》已經進入到資本運作層面了,《大聖歸來》與《泰囧》有著一模一樣的命運轉折。

舉《大聖歸來》和《港囧》的例子就想說明目前市場上能賺大錢的10%的「好項目」不是「黑馬」就是「白馬」。對於「黑馬」如果你不是業內資深人士,對電影有著足夠的市場經驗和風投膽識很難識別這樣隱蔽性極強的「黑馬」;而作為市場最受熱捧的「白馬」,如果你沒有足夠強的人脈關係和背景根本無法參與進來。

原則上說,這10%賺大錢的「好項目」,外圍圈子是根本接觸不到的。市場偶爾有這麼幾部小製作的電影賺了點小錢,僅僅是撞了狗屎運,千萬別信什麼他們那些經驗之談。

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誰會去投資那90%的不賺錢的電影?

二、中國電影市場賺錢的商業邏輯

中國電影市場和美國不同,美國的電影票房可能只佔他總收入一部分,其他周邊衍生品市場很發達,而中國的票房基本佔了絕大部分收入來源,其他的靠賣給電視台和視頻網站版權只佔很少的一部分收入。

1、 雖然中國電影賺錢的項目只有10%,但90%以上的製片公司都會賺錢。

電影行業里水分最大的有兩塊,一個是製作成本,一個是宣傳費用。宣傳費用今天我們不談。就製作成本而言幾乎可以說幾乎100%都有水分,有的水分甚至大到可以「洗錢」。

對於一個製片公司而言,只要費用在可控的範圍之內都會視為「正常」,因為相對於電影按期順利完成這個「大目標」,劇組有點水分真不是問題。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運營這麼一個龐大的劇組,風險無處不在,如果因為一些人的「意氣用事「可能會導致整個項目陷入危險的境地。那這絕對是投資者不願意看導的,所以」兩權相害取其輕「。

2、 投資電影項目要有連續性,熱門IP會形成持續賺錢效應。

對於一個電影公司而言,一個大項目都會採取分散股權,吸引多家戰略投資者的方式來規避風險。這樣就算前面九部電影都虧錢了,只要它有一部火爆了,可能就會彌補他前面九部的損失,而且一旦形成熱門IP,緊接著立刻拍攝續集,後面就是穩賺錢的「好項目「,他們也會加大項目的股權比例,獲取最大的收益。這種持續尋找市場機會, IP運營的理念是中國電影公司應該向好萊塢學習的。

如果你是局外投資者,你就算壓中了一部「黑馬「賺了錢,但是你無法分享他整個IP的後續投資機會。

3、 電影項目作為一個金融產品來運作,主投與跟投、加磅的價值不一樣。

電影項目的金融化是電影走向專業化的必由之路。對於專業的投資者來說,電影跟其他互聯網等金融產品沒什麼本質區別。

如果我們把電影看作是一個互聯網項目。那麼「天使輪「就是一個電影公司的啟動資金,A輪是主投,B輪是跟投,C輪就是局外人」加磅「了。每個階段進來的投資者的地位和股權價值是不對等的。

一個電影公司完全可以通過這種資本運作的模式把一個電影項目的風險將為「零「,也就是說一部電影可能通過」股權溢價「的方式轉讓股權而在上映前就可以開始盈利,上映後的票房對於項目運作方來說,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了。

電影項目金融化運作是一門非常複雜的領域,這種運作模式會是未來的主流。

4、 影視平台的價值要遠遠大於電影項目利潤的總和

除了電影票房的利潤之外,很多電影行業里的人還意識不到平台的重要性,不過隨著近幾年金融資本市場的火爆,很多電影人都開始了對項目平台的投資。譬如趙薇、范冰冰、徐崢等。

因為拍攝「武媚娘」而上市的唐德影視讓小股東范冰冰身價暴漲了2億多,可能范冰冰拍了一輩子影視劇的片酬加起來也沒有她的這份股票收益高。

徐崢的「北京真樂道公司「也在《港囧》上映後玩了一把平台上的資本運作,這價值要遠遠大於《港囧》的票房收入。

所以,有眼光的投資者一定要投資一個有專業團隊的影視平台。

三、影視投資者所要具備的幾點素質

對於現在的影視投資人而言,一定要具備這三方面的基本素質:

1、了解電影市場,了解互聯網;

2、了解電影運作的模式;

3、在業內有很深的人脈關係。

三者缺一不可。

近幾年中國電影進入「野蠻生長「的階段。但是對於業內的投資者而言只有在這個千變萬化的市場里不斷的學習,不斷地摸索,遵循投資規律,才能讓你有穩定的投資回報。

文中開頭說的那個土豪,他的「包二奶「行為其實無意中符合一些影視市場的客觀規律,譬如一開始小筆投入,但是保持連續性投資,後期為防止」二奶「亂搞開始加強對項目的控制而成立了影視公司,最終通過這個平台實現了投資價值最大化。

所以,如果你要想真正進入影視市場,那就先從包養小明星開始吧,用探索女人身體的熱情去探索這個世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你能包養多大的明星就能賺多大的錢。這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是從早年好萊塢以及港台電影市場的發展軌跡來看,也不是沒有道理。

對於那些張嘴就找「好項目「的土老帽來說,這話一出口,你就成了影視圈裡最好的」項目「,不忽悠你忽悠誰啊。

來源:今日電影播報


推薦閱讀:

【楊女鴻】投資者常問的一些問題
成長投資者 VS. 價值投資者
比起技術圖形,我更喜歡這樣的盈利方式
李慕空:投資交易之道——從技術到藝術,一條孤獨而光輝的路
華商韜略丨李嘉誠最暴利的千億大交易

TAG:投資 | 影視 | 投資者 | 明星 | 包養 | 影視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