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風就像肥沃的土壤,南懷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
長江日報融媒體5月7日訊 (禾刀 書評人 )提起南懷瑾,後人對其各種尊稱一大堆: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毫無疑問,儘管身處亂世,四處漂泊,但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南懷瑾終此身取得了成就,在兩岸「破冰」中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並不是一部關於解構南懷瑾如何走向成功的著作。
本書作者、南懷瑾的次子南小舜在書中敘述了南家三代的人生浮沉,父親南懷瑾理所當然地有所涉及,但敘述權重最大的當是祖父祖母還有母親等人如何共渡時艱。南小舜的這些樸實文字,為父親南懷瑾的作為提供了另一個解構側面,即良好的家風傳承。
父親南懷瑾在許多方面與其父也就是南小舜祖父南仰周的影響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南仰周是南小舜所述南家三代良好家風的「奠基人」。
祖父是怎樣一個人?祖父特別喜歡讀書,他「白天出門做生意,晚上回來徹夜攻讀。他一生喜好讀書,哪怕天天讀書也不厭倦,但他讀書並不想漏夜趕場,爭取仕途功名,只求自強自立,做一個知書達理的人」。在南小舜的印象中,即使生意再忙,即便生活再困難,祖父南仰周的讀書習慣從未中斷,常常是三更起讀,天亮便開門營生。
讀書未必一定能夠全部派得上用場,但一個人讀不讀書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記得前段時間看到過這麼一句話:讀書可以讓你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祖父讀書表面看與營生沒什麼太大的關聯,但他的思維極具前瞻性。越是危難時期,祖父的前瞻性思維表現得越是惹目。這也是雖處亂世,即便是日據時期,南家經營多次轉換仍舊頗有起色的重要原因所在。
讀書看似只是祖父的個人喜好,實際上又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南家的每一個人。父親南懷瑾13歲時小學畢業考試倒數第一,放在現在一般家長都會倍受打擊,甚至灰心喪氣,更何況那時時局動蕩,家家生計壓力山大。然而此後不久,祖父還是給父親請了「博古通今的老師葉公恕」。不僅如此,後來祖父又大力支持父親外出求學,認為男兒本就志在四方。為此,祖父不顧年事已高,依然肩負起全家生計重擔,並像當初教育兒子南懷瑾那樣,繼續嚴厲地教育兩個孫兒。只要有一線機會,祖父總會將兩個孫子送進學堂接受教育。
俗話說,讀書可以明理,知書可以達禮。祖父重理,且不因循守舊,這一點給南小舜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比如說抗戰時期他雖然「明知米市利廣」,但考慮到「前來購米的人大多是貧苦百姓」,於是「堅定地拒絕任何囤積居奇、欺行霸市的行為」;他雖然明知搞修橋修路這樣的公益常常是吃力不討好,但他認定這樣做對村民有百利而無一害,只要力所能及也執意為之;他雖然明知自己在修譜時堅決摒棄對「抱養、領養、子侄頂嗣世系」進行特殊標識的傳統做法可能遭致族人的巨大阻力,仍不遺餘力,積極奔走,反覆遊說……只要他認準的事,從不要求有什麼回報,也不管有多麼艱難。
從南小舜的敘述來看,雖然祖母對於祖父的做法有時不無微詞,但一旦作出決定,總會堅定地支持。祖母是一位通情達理之人,她對孫兒講的許多話也極富人生哲理。比如她教育孫子遭遇挫折不要太計較得失,「世上的人原來都一樣,你越想得到的東西,偏偏想不來,不想它,偏偏會挨過來;天下所有的事皆是如此,越想急於求成的,會離你越來越遠」。她還要求孫兒在與人矛盾時要看得開,「少小為大大,為個雞蛋打破頭。凡事宜鑒古,要想自己平安過日子,不可輕率觸人怒」。坦然面對得失和矛盾,不被計較、意氣誤導人生,這樣的獨到見識,在傳統女性中實乃罕見。
在家風的影響下,母親始終任勞任怨地當好家裡的好幫手,她亦通情達理,最突出的是講孝道。父親外出多年,是母親照顧兩位老人。這方面,南小舜例舉了這樣一件事。「祖母生前,每天都要為她梳頭洗臉,每次梳完頭,母親都會將散落地上的髮絲收集起來。後來收集得多了,竟然集了滿滿的一盒。母親便將這些髮絲交給了有名的發綉藝術家魏敬先生,做了一幅母親的肖像」。如果不是貼心貼意,在生活尚且艱難的時期,哪有人有這份「閑心」這份閑錢去耗費這樣的精力?
雖然父親自小離開家門,長年在外,但從南小舜後來與父親不長的共處經歷看,父親身上有著祖父祖母太多的影子。比如父親同樣特別喜歡讀書、為人豁達、熱心公益,所以父親才會學術造詣深厚,朋友遍天下。值得一提的是,南懷瑾出面為修建金溫鐵路奔走時已74歲高齡。
好的家風就像肥沃的土壤,種子哪怕不經意掉落其中,也會茁壯成長。就像合肥張冀牖家的斯文沿襲,良好的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綿延不息的精神內核,驅動著一代代人竭力向前。南家人也是如此,一代又一代,即便遭遇磨難不一,卻都能坦然對之。生命堅韌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南家人始終不輟希望,面向未來,有什麼比永遠抱有希望更能驅使人破難前行的呢?
【編輯:葉子】
推薦閱讀:
※南懷瑾老師開示:五方佛秘義匯總
※(1)南懷瑾:金剛經「不住色布施」的開示(圖)
※南懷瑾:什麼不是禪
※南懷瑾:這四句偈是一切佛教化眾生的基礎,用四個字非常容易背誦下來!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