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對格五十種(下)[鄒宗德]
06-19
對格五十種(下)23、同出對將不同形態卻出自同一根源的事物連接一起,兩個相似的句子以部分矛盾的詞語組成對聯而形成難得的機巧意趣效果。如楊升庵應明弘治皇帝對:炭黑火紅灰似雪;谷黃米白飯如霜。「黑「、「紅」、「雪」三種顏色對頂,但均出於同一事物「炭」;「黃」「白」、「霜」三種顏色對頂,但均處於同一事物「谷」。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籃裝筍母懷兒。此聯作者傳說不一。聯語中「草」與「秧」對頂,「父」與「子」對頂,但均出於同一事物「稻」;「籃」(篾織)與「筍」對頂,「母」與「兒」對頂,但均出於同一事物「竹」。其中事物的「不同形態」與對頂對有點相似,這種「不同形態」以對頂關係為最妙,因為它能產生強烈的反差效果。不同的是同出對必須是出自同一根源的事物,對頂對則不一定。例如:粗棉條,紡細線,織寬布,縫長衫,遮前遮後;彎竹子,破直蔑,打圓箍,枷扁桶,裝東裝西。這是一副古聯,聯中「粗細」、「寬長」、「前後」、「彎直」、「圓扁」、「東西」也都是對頂,但上下邊分別同出於「棉條」和「竹子」,像這樣的對聯,就是同出對。當然,它同時也是對頂對。秤直鉤彎星朗朗,能知輕知重;磨大眼小齒稀稀,可推細推粗。這也是一副古聯,上下邊分別寫「秤」和「磨」,運用的對頂詞語有「直彎」、「輕重」、「大小」、「細粗」。24、鑲邊對鑲邊對,是在一句或全聯之中把相同偏旁或相同構件的漢字聯綴成文的偶對格式。從並列連用的偏旁筆畫異同上看,可以將鑲邊對分為同旁對和同件對兩種。同旁對,是指一句之中漢字偏旁相同的偶格。它又分為對同、邊同和全同三類。對同即上、下聯相對應的字的偏旁部首分別相同。如廣東虎門有一副同旁聯佳作: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此聯上、下聯中相對應的字的偏旁依次是:「火、金、水、土、木」,五行齊全,極為工巧,令人讀後不禁拍案叫絕。邊同對是指每一邊內的偏旁相同。宋·張宜(世南)《宦遊紀聞》載:「安南使入朝,出一對云:『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程篁墩對云:『魑魅魍魎四小鬼,各樣肚腸。』」或以為前明唐狀元皋出使朝鮮事也。此聯後又演變為: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靠邊。該聯上、下邊的前四字分別同旁,構思極為精巧。偏旁全同的對聯即全聯所有字的偏旁相同。過去,有一家車馬店,貼過這樣一副春聯:迎送遠近通達道;進退遲速遊逍遙。全用「辶」的字,而且很符合車馬店的行業特色,可謂是別具一格。明朝宰相葉向高有一次回老家省親,途中順便去拜訪好友陳達公(一說為新科狀元翁正春),並留宿於其府。後者恐招待不周,語帶歉意地說了句:寵宰宿寒家,窮窗寂寞。葉向高聞言略一沉思,對了句:客官寓宦宅,富室寬容。二者遂成一同旁聯佳作――上、下聯共有18個帶寶蓋頭的字,而且含意貼切,殊為不易。同件對,是指對偶兩句所用漢字構件基本相同的格式。在一些對聯中,有些字雖然並不屬於同部首的字,但字形部分相同,也可以看作是同旁對,其實就是形同對:孔孟孜孜教學子;僧侶念念化仙人。聯中字明顯不屬於同一部首,但它的上聯均含有「子」字,下聯同時含有「亻」和「人」,所以,仍然可以看成是同旁。25、別音對別音對,是指利用漢語一詞多義數音的特點造成特殊偶對的格式。在這種對偶中,詩人聯家的本意是用此義此音,但在字面上卻偏偏採用他義別音來滿足詞語對舉的需求,以此獲得工穩整飭的對偶。如:且獨與婦飲,頗勝俗客對。(梅堯臣《五側詩》)古代漢語中,「頗」字有兩讀:一作平聲,是「很」的意思;一作上聲,音義與「叵」義同音,以合五字仄聲對偶的需求;但實際上卻是採用「頗」字的「很」義,以完成與「且」字的語義承接。可見,別音對是在詞語對偶的特殊要求下,強行打破語音與語義的固定聯繫,使它義之音與此義之讀暫時結合,來滿足詞語對偶的需要。這種對偶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用了一個別音字,實際上卻是充分利用了多義多音字的特點,採用一種形式上的變通技巧,以語言上的別音歧義,來滿足屬詞對偶的要求,增添偶句的趣味。別音對實際上就是我在第二部分中所講借對中的借調對。晚清湖廣總督張之洞賀邵陽地理學家鄒代鈞母親壽聯曰:兒似北朝酈善長;壽齊南嶽魏夫人。酈善長即酈道元,酈善長的「長」,其在名字中本念平聲「cháng」。聯中「長」是採用它義別音「zhǎng」,因「zhǎng」是仄聲,才能與平聲字「人」相對的。26、字側對字側對,是指一聯中個別兩兩相對詞語本不能相對,但它們偏旁的意義卻可組成工對,是為字側格。如宋·王禹偁《五更睡》:「趁朝雞喚起,殘夢馬馱行。」「朝」與「夢」不是同一義類詞,但「朝」字有「月」旁,「夢」字有「夕」旁,「月」旁和「夕」旁構成同類對,這就是字側對。字側對,就是依字之側旁構成的同類工對。唐·李嶠《評詩格》說:「字側對式,謂字義俱別,形體半同。」唐詩有句曰:忘懷接英彥,申勸飲桂酒。英彥、桂酒字義俱別,然只一字形體半同,英字草屬與桂字木屬,同為草木門,故可對。字側對是古人在文意限制下無法獲得同類對時而有意採取的一種變通的對仗手法,給其對仗找到理論依據,它表現出詩人對同類工對的刻意追求和強烈慾望,能夠造成相對兩字在字形或偏旁上的部分整齊的美感。根據字側對中相對文字和偏旁的異同,可以將其分為全側對和偏側對兩種。又如張之洞聯:欲解牢愁唯縱酒;興觀群怨不如詩。此聯許多人認為是無情對,但我認為他只是運用了借對手法和字側格的一個哲理聯,牢中帶牛,群中帶羊,牛羊是動物類相對。字側對中還有一種偏側對。偏側對是指只有一個字為「側」,另一個字為全字。元氏曰:側對者,若馮翊(對)龍首。此為「馮」字半邊有「馬」與「龍」為對;「翊」字半邊有「羽」與「首」為對。此為側對。又如泉流(對)赤峰,泉字其上有「白」與「赤」為對,凡一字側爾,皆是側對,不必兩字皆須側也。27、切側對切側對,也作側切對。是指事物本名不能相對,但它的別名可以相對,則以其別名入對。日本和尚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二十九種對》說:「切側對者,謂精異粗同是。詩曰:『浮鍾宵響徹,飛鏡曉光斜。』『浮鍾』是鍾,『飛鏡』是月,謂理別文同是。」「月亮」與「浮鍾」不是同類對,但月亮的別名是「飛鏡」,「鏡」與「鍾」同屬器用門,取「飛鏡」與「浮鍾」對,就可以造成同類對。根據切側對中所用異稱別名的多少,可以將其分為偏異切側對和全異切側對兩種。其實,部分切側對與借對有相通之處。明藏書家俞弁《逸老堂詩話》說:「洪覺范《天廚禁臠》有琢句法,其中假借格如『殘春紅葯在,終日子規啼』,以紅對子(諧紫)。」為什麼不用「杜鵑」而用「子規」,是為了實現借對才採用切側對。切側對在藥名聯中運用得比較多。如:將軍紅大戟;國老金重樓。這是用四個中藥名組成的。「將軍」是中藥「大黃」的別名,「國老」是中藥「甘草」的別名,「重樓金線」是中藥「蚤休」的別名,「大戟」是一味中藥的本名。如果用「大黃」對「甘草」,一是對聯沒了意趣,二是對仗也沒有「將軍」對「國老」那麼工整。28、偏對偏對,是一個複音詞與兩個單音詞對舉的格式。如杜甫《除草》:「自茲藩籬曠,更覺松竹幽。」「藩籬」,指籬笆,一物;「松竹」,指松樹和青竹,兩物;以「藩籬」對「松竹」,是偏對。偏對的主要特點,是以兩物對一物,相對之物不是均衡相等,而有大小多少的區別。它們之間在語義上有偏側,有傾斜,故有偏對之名。有人將這種對格中的一種情況叫假性自對,即以雙字連綿詞尤其是同一偏旁部首者的每一個字冒充單字自對,以和真正的單字自對進行相對的對仗形式。我在前面講自對一節時舉了明世宗《送毛伯溫》聯這個例子: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螻蟻」是螻蛄和螞蟻,故「螻」與「蟻」自對,而麒麟則是連綿詞,只指一物,但二字均為「鹿」旁,與「螻蟻」均有「蟲」旁相似,形成類似「麒」與「麟」之自對。因非真正意義上的自對,故名假性自對。張家界天門書院有聯曰:天上麒麟原有種;門前桃李自成春。以「桃李」對「麒麟」就更加一目了然了。「桃」、「李」都是木字旁。當然,不是同偏旁的聯合結構詞語也可以相對,如鄭板橋代富商贈張天師聯:龍虎山中真宰相;麒麟閣上活神仙。龍虎不是同偏旁的聯合結構詞語。還有一種情況的偏對,是聯語中有不同結構的詞語相對。例如「蕭蕭馬鳴,悠悠旆旌」的「馬鳴」對「旆旌」,「馬鳴」是主謂結構,與之成對的「旆旌」是聯合結構。這種對古人謂非極對也,非極對而可對,可以稱之為解放的對偶。又如「古墓犁成田,松柏摧為薪」中的「古墓」對「松柏」,「古墓」是偏正結構,「松柏」是聯合結構,相當於兩物對一物,屬於不等量對;「日月光太清,列宿曜紫微」中的「日月」對「列宿」,日月為聯合結構,列宿為偏正結構;南朝梁?柳渾《搗衣詩》中有一聯曰「亭皋木葉下,隴首白雲飛」,「木葉」對「白雲」,雖然都是偏正結構,但「白」是顏色詞,本來要與顏色詞相對才算工整的,然作偏對即可,有人想當然改「白」為「秋」字,對仗上是好些,卻又出現了三平尾。大詩家的文字是改不動的。所以此格非老手不能為也,初學者不宜學習。也不能以此為借口,掩飾自己失對的聯語。唐?沈佺期的「春豫過靈沼,雲旗出鳳城」中的「春豫」是前實後虛,與之成對的「雲旗」是兩字皆實,按古人虛實相對的理論是不能成對的;從結構看,前者是主謂結構,後者是偏正結構,在詩中也對了。這種通變的對仗,古人特彆強調必須是天然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不以辭害意。對聯是傾向於求工的,短聯字數少,故此格鮮有運用,長聯字數多,因語出天然,視在長聯中所佔字數比例的多少用之一到幾處無妨。29、實名對實名對,是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的偶對格式。出句和對句,都由名詞和名詞性短語組成,其間不用虛詞聯繫,全憑意含牽合,構成實名對。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傅山聯)白馬秋風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徐悲鴻自題聯)以上兩聯上下邊分別三個名詞相連,沒有任何虛詞作粘合劑,卻天衣無縫。又如《中華梅州「客天下杯」楹聯大獎賽》春聯部份一等獎聯:大道春風快馬;壯懷好夢宏圖。上下邊也分別是三個名詞相連。當然,太長的句子是很難做到的。湖南邵陽縣流傳著一副諷刺敗家子的對聯:兄弟三人,酒癖賭癖煙癖;田園萬頃,今年明年後年。上聯說,有一大戶人家,生了兄弟三人,他們各有嗜好,一個是酒鬼,一個是賭棍,一個是鴉片鬼。下聯說,這戶人家田園萬頃,但是有了這三個敗家子,三年時間就會揮霍殆盡。聯語十分的簡潔,都是名片語成,沒有一個動詞,卻動感強烈,酒鬼的醉態、賭棍的痴狂、癮君子鬼迷心竅的頹顏都活脫脫地展現了出來;全聯沒有任何諷詞,卻似投槍匕首,直刺不良嗜好的要害;全聯沒有任何說教,卻含意深宏,令人深思。30、同體對同體對,是指同義虛字相對的偶格。如唐?王維《田園樂七首(其五)》:「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孤」與「獨」對舉,兩詞同義,構成同體對。在對偶兩句之中使用同義詞,能夠在表達同一意思之時,變換詞語,避免用詞的重複,達到渲染氣氛、相映成趣的目的。《文鏡秘府論·二十九種對》說:「若大谷、廣陵,薄雲、輕霧;此『大』與『廣』、『薄』與『輕』,其類是同,故謂之同對。」如傳統春聯曰:慶此良宵,任玉漏催更,還須徹夜;躬逢美景,不金魚換酒,尚待何時?「良」與「美」同義,「還」與「尚」也是一個意思。又如清代著名文學家俞曲園挽婦聯:四十年赤手持家,君死料難如往日;六旬人白頭永訣,我生諒亦不多時。聯語凄婉動人,對仗十分工整,惟「料」與「諒」在此同義。當然,也有同類實詞對舉的,例如宋?蘇東坡以江西地名作聯:新城何日舊?浮石几時沉?「何日」與「幾時」對舉,避免了重複。不過,實詞對舉很少見,聯家不可多用,因為它與合掌僅一紙之隔,很難把握,實不得已而為之也。31、假性對假性對,是指詞性假借對舉的格式。當一詞有兩種不同詞性時,對偶在其句意表達中用一個詞性,而在字面詞性對舉中又用另外一個詞性,這就造成了詞性假借對舉的偶格。《文鏡秘府論·二十九種對》說:「或有人以『推薦』偶『拂衣』之類是也。」「推薦」之「薦」,在這個複音詞中是動詞;但「薦」字單用,它又可以作為名詞,表「草席」義。如果以「推薦」對「拂衣」,就是動詞對名詞,詞性不對。而假借「薦」字的「草席」義與「衣」字對,就是名詞對名詞了,這樣才對得穩當,符合詞性對舉的要求。如某客舍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未」在句中本來是副詞,這裡是借地支「未」相對,因「未」屬羊,與「雞」成工對。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借對,此處以假性對論之,可以融會貫通也。請再看幾例:「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因「楊」字與「羊」音同,可以用來對「雞」;「枸杞因吾有,雞棲奈爾何」,「枸」音同「狗」,可以借來與「雞」成對;「五峰高不下,萬木幾經秋」,「下」與「夏」音同,可以借來與「秋」對;「閑聽一夜雨,更對柏岩僧」,因「柏」與「百」同音,可與「一」對;「當時物議朱雲小,後日聲名白日懸」,朱雲是漢元帝時人,為直諫大臣,大有聲名,聯語借「朱」為紅色之意與「白」相對;「一池金玉如如化,滿眼青黃色色真」,把金玉看成顏色就能與青黃相對了。32(待補)33343536、參差對所謂的參差對,就是指在參差不齊的句子中進行對仗的格式。參差對的基本方法是,如果並列兩句長短不一、字數舛異,則以字數最少、長度最短的句子為基礎,將長句縮略截短,與之組成對偶句。對於長句之中的多餘之字,則挪以它用,將它們處理為領字、襯字、或者托字,以此暗合字句整齊要求,完成兩兩相對的對偶句格。參差對中對多餘之字的不同處理方式,可以將其分為領字對、托字對、領托對、襯字對等四種不同形式。領字,是指那些在句中能起領起作用的詞語。這些詞語負責統率以下數句,使之順利與上下文意相互銜接,是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紐帶。領字源於古賡歌,是詞曲中常用的一種句法,對聯沿襲之。它一般處於句首位置,起引領下面句子的作用,或在句意轉折、過渡之處,起串合、聯結各句的作用。分為一字領、二字領、三字領,亦稱一字豆、二字豆、三字豆,四字領、五字領、七字領比較少見。領字常由動詞、副詞、連詞或短語充當,領字可不計平仄。王力先生《詩詞格律》中說:「一字豆是詞的特點之一。懂得一字豆,才不至於誤解詞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實際上是上一下四」。如清·阮元題杭州貢院聯:下筆千言,正桂子香時,槐花黃後;出門一笑,看西湖月滿,東浙潮來。「正」和「看」就是領字。襯字,它是元曲中特有的句法特點,即曲牌所規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曲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有無襯字,有襯字的是曲,沒有襯字的是詞。所謂「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須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一般用於句首,也可用於句中,但不能用於句尾。它的作用是補充正字語意的缺漏,使之內容更加完整、充實,語言更加周密、豐富或生動,或者使字句與音樂旋律更加貼合。襯字不佔用樂曲的節拍、音調。襯字在對聯中偶有運用,因為襯字多無實際意義,故平仄要求可以不拘;與其對應的字,可用襯字,也可不用襯字。如李笠翁題廬山絕頂聯:足下起祥雲,到此處應帶幾分仙氣;眼前無俗障,坐定後宜生一點禪心。「到—此處」、「坐定—後」,音節不相對應,上下邊都是「仄仄仄」,也不相對。無論是從詞語還是從聲律對仗上來看都不合律。這種情況應作襯字對待。有一種觀點認為:領字和襯字均為自對句中的附加詞語。領字處於多相自對句的前邊,起領頭羊作用;襯字則多處於多相自對句末句的前邊。如清代黃遵憲自題人境廬聯:有三分水,二分竹,添一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大江。「添」和「望」即為襯字。托字對,指有托字的對偶。托字,就是托起之字。它在兩句對偶時,起總括、襯托、墊起的作用。領托對,是既有領字,也有托字的對偶。37、意對意對,是指字面不對而語意相對的格式。本來不能成對的詞語,只因「事意相因」,文字和道理也合乎實際情況,所以可以事對,而稱之為「意對」。其實這不是對,當然也成不了「格」。唐以及唐以後的格律詩作者及撰聯人,都沒有按意對撰寫的。初學者更不能以此為據。詩曰:歲暮臨空房,涼風起坐隅;寢興日已寒,白露生庭蕪。弘法大師釋曰:歲暮、涼風,非是屬對,寢興、白露,罕得相酬,事意相因,文理無爽,故曰意對。又如唐·高適《贈別晉三處士》中一聯: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心」與「令」不對,「欲」與「人」不對。句中大多數詞語能相對,只有一二個詞語不能入對。這類格式,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種半對半不對的句子。但是古人視這種半對半不對的句子,是一種語意上的對偶,取其名為「意對」。唐·王昌齡在《詩格·勢對例五》中說這種「意對」,就是指其語意相互對待。其中的詞語對與不對,他是不計較的。當然,王氏也承認這樣的對偶有點特別,故又稱其為「孤絕不對」。對聯中的意對頗多。清·吳榮光聯:人不可以無師;物常聚於所好。聯中「不可」與「常聚」、「師」與「好」不能入對。福州百澗山聯:初地引人徐入勝;好山一望始開懷。聯中「引人」與「一望」不能入對。清·何元普撰四川新都寶光寺聯: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這是一副充滿哲理的對聯。出家人稱為世外之人。上聯論佛法,下聯論人事。世上沒永恆不變的法則,也沒有全然了結的事物,既然沒有永恆和了結,何必苦苦去執意逐求呢?因為上下邊意對十分完美,乍一讀,覺得是天生妙對。如果不仔細琢磨,還感覺不出有些詞語沒有入對。意對是天馬行空的對仗,必須以語意天然為基礎,非高手不能為也。初學者若以之為借口,掩蓋自己對仗上的毛病,只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貽笑大方。38、整散對整散對本是詩的對偶格形式,指一首詩中的兩聯的對仗形式,上一聯(或下一聯)用平對,下一聯(或上一聯)用流水對。如一首七絕,第一二句互相對仗,是為上聯,第三四句互相對仗,是為下聯。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二)》:"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前一聯各寫香爐、粉堞,兩翼平列;下聯說月光剛剛照到石上的藤蘿,現在又照在洲前的蘆荻花,句意一前一後,如流水一般。兩聯由此構成整散對。字面形式齊飭工整,但上聯下聯的語意關係,卻各不相同。再用前後連貫和一瀉千里的語意變化,形成新的表現格式。或前整後散,或前散後整。如果是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要麼是頷聯整頸聯散,要麼是頸聯整頷聯散。這一對格也可以運用於對聯中,但必須是每邊兩句以上。頷聯、頸聯分別成為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多為上下邊分別自對出現。如清·龔自珍贈魏源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縱一代典,成一家言。上聯自對是用平對,下聯自對是用流水對。清光緒年間,孫中山留學歸國,途經武昌,欲見總督張之洞,帖子上寫"孫文求見之洞兄"。張之洞一看很不高興,叱問門官"來者何人?"門官答"一儒生"。張之洞乃出聯曰: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孫中山對道: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布衣亦可傲王侯!出邊和對邊的前兩個分句是都是自對,出邊是流水對,對邊是正對。39、扇對扇對,又叫續句對,本是詩的對格,也是指兩聯四句,兩句一意,隔句相承,交錯互進的對偶格式。如曹子建云:"昔我初遷,朱華未希。今我旋止,素雪雲飛。"第一句與第三句對,第二句與第四句對。又如杜甫《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汲黯匡君切,廉頗出將頻。直詞才不世,雄略動如神。"聯對的第一句與第三句,評說漢代名臣汲黯;第二句與第四句,敘說戰國名將廉頗。此格也可用於對聯中,每邊也必須兩句以上,但每一邊不一定要自對。如題苧麻行聯:如繭所抽,取之原野;有條不紊,生自邱中。第一句和第三句講它的形態,第二句和第四句講它的產地。又如長沙屈賈祠聯:親不負楚,疏不負梁,愛國忠君真氣節;騷可為經,策可為史,出風入雅大文章。上下聯的第一句講屈原,第二句講賈誼。第三句又是合起來講兩人。第一二句與第三句屬於一種分總關係。如果撇開上下邊最後一句,就是四句,下邊第一句相當於上例中的第三句,第二句相當第四句。40、互文對互文對,也稱互體對,指出句、對句兩句語意交融,互文見義的偶對格式。如《木蘭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不單指當著窗子理雲鬢,對著鏡子貼花黃,而是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髮,在面部貼上裝飾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參互成文。如古酒館聯:美味招來雲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這副對聯的完整意思是美味和清香招來了雲外客,引出了洞中仙。又如:求學希能致用;讀書原在虛心。它的意思是說求學、讀書希望能夠致用,根本的(方法)在於虛心。在長聯中,可以是部分對句為互文見義的偶對格式,如清·周彥升題莫愁湖中山王毅勇侯像聯云:兒女不知愁,南朝金粉,北地胭脂,何事干卿,寂寞一池吹水皺;將相本無種,舊廟雞鳴,新祠虎踞,其人不死,淋漓大筆寫圖看。聯中的"南朝金粉"與"北地胭脂"是互體對,金粉、胭脂都是指美女,這裡的意思是說南朝和北方的美女。41、轉名對聯對中把同類又同字的專有名詞轉換成另一種專有名詞,是為轉名對。如佚名聯:端午門售端午粽;上元縣點上元燈。前一個"端午"是門的專有名詞,後一個"端午"是節日專有名詞;前一個"上元"是縣名,後一個"上元"是節令名。儀征縣舊名揚子縣,流傳著這樣一副對聯:揚子云渡揚子江,到揚子縣;端午橋逢端午日,出端午門。端午橋系清末巡撫。又如蘭州笑春山觀月闕聯:月闕美觀觀月闕;春山如笑笑春山。笑春山、觀月闕分別是蘭州的地名和閣名。但"月闕"即可指觀月闕閣名,也可指月宮,春山即可指笑春山地名,也可指春天的山。42、兩兼對句中一個字承前接後均能表達意義,這種字叫兩兼詞,用兩兼詞作的對聯稱為兩兼對。如佚名聯:蘆中人語響;柳下惠風和。「蘆中人」即春秋時楚人伍子胥。因其父兄均被楚平王所殺,憤而奔吳,在路上遇一漁父,漁父回家為其取食,伍子胥生疑,藏匿於蘆葦之中。漁父取食歸,連呼「蘆中人」,伍子胥乃出,後遂以「蘆中人」代稱伍子胥。柳下惠即春秋時魯國大夫展禽,死後謚「惠」,因居柳下村,遂稱柳下惠。聯中「人」和「惠」為兩兼詞,它們與前面的詞分別組成「蘆中人」和「柳下惠」;與後面的詞分別組成「人語」和「惠風」,從而產生意趣。上聯還有另一種版本:李東陽氣暖。又如民國初佚名應某報征對:易君左閑話揚州,惹起揚州閑話,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國府,連任國府主席,林子超然。民國初年,江蘇揚州文人易君左寫《閑話揚州》一書,引起揚州人不滿,有人出一上聯征對;林森字子超,1932年起連任國府主席。聯中「左」、「超」是兩兼詞。據宋·文瑩《玉壺清話》卷六記載,後唐進士范質,因不滿後唐君臣的腐敗無能,而辭官回家,遁跡民間。曾經在自己的白紙扇上寫了一副對聯: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這是見於記載的最早的一副扇聯。意思是說,讓炙熱難熬的酷暑和那些貪官污吏一起滾走吧!扇子一搖,涼風送爽,請老朋友和清風一道來我這兒做客吧。聯語中的「去」和「來」就是兼詞。43、迭映對迭映,是在句子前後相應的位置上迭用同一個詞語,表示相對或相反的意思。迭映與復辭都有間隔迭用同一個詞語的特徵,其區別:首先,復辭可以是一個詞、一個字、一句話,而迭映只限一句話中某個詞語的間隔迭用。其次,迭映講究迭用的位置,而復辭則不受此限。第三,也是最本質的區別則是,復辭的目的是為了起強調作用,加重語氣和感情,無論反覆多少次,它強調的是同一個意思,而迭映一般只迭用一次,目的則是為了表示相對或者相反的意思。武漢龜山腳下的月湖之濱有古琴台,相傳為楚國琴師俞伯牙鼓琴處,這裡有一聯曰: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聽琴。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紀念。聯語上邊「志在」二字的迭用,「高山」對「流水」,表示相對的意思。下聯迭用「一客」,則表示相反的意思,以同行樵夫不知音,只顧「荷樵」而行來映襯子期「聽琴」知音。又如佚名集宋玉《高唐賦》、曹丕《列異傳》句作贈雛妓聯:朝行雲,暮行雨;雌者霸,雄者王。「朝行雲」與「暮行雨」、「雌者霸」與「雄者王」都是相對、相反的意思,「行」、「者」分別在上下邊迭用而為迭映對。又如紀曉嵐祝乾隆八秩壽聯: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方向化八方和,慶聖壽八旬逢八月;五數合天,五數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備,正昌期五十有五年。「八千為」、「五數合」分別在上下邊迭用而為迭映對。44、蝴蝶對蝴蝶對即長聯的對格。凡是較長的對聯,自然不止一句,於是分作兩排,成為上聯和下聯,上下聯的字數自然是相同的,相對應的詞性也是相同的,平仄適是相反。這兩排文字的對仗性質就像蝴蝶的一雙翅膀,具有對稱美。翅膀扇動前進多遠,對聯就有多長,就像馬蹄韻一詞一樣,十分生動形象。45、折腰對所謂折腰對,就是將一副對聯每邊截作兩半,前半部分用自對格,另加一單句,意致與自對的二句相連屬,後半卻用蝴蝶格,使上下互對,如此則每聯的中間,儼然分為兩截,腰間斬斷,故名折腰格。如關帝廟聯:漢封侯,晉封王,有明封帝,聖天子可謂厚矣!內有奸,外有敵,中原有賊,大將軍何以待之?上下邊第一、二分句是自對,有人說第三分句是獨立成句,其實它與第一二分句也是相對的,只不過是不等量自對而已。只有末句是上下邊互對,是為蝴蝶格。但聯意是一氣貫注而下,只是屬對的方法悄然變化了,也是出於自然。文字的自然是屬對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境界。46、飛白對飛白是一種修辭手法,明知其錯,故意作錯,也就是將錯就錯,多用於戲謔嘲諷。如抗戰時期,有人作聯:;生。這副對聯的意思是,寧可站著死,不願倒著生的民族氣節。倒寫的「死」字是不合常理的,這裡卻產生了意趣。王闓運挽袁世凱聯有人認為不合對聯字數相等的基本特點,不是對聯: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歲。以「袁世凱」不能與「中華民國」相對而別解為「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它恰好是運用了對聯要求字數相等的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意趣。對聯如果沒有上下聯字數要相等的特點,此聯就沒有意趣。相傳清初蘇州秀才韓慕廬在一蒙館任教時,曾將《禮記·曲禮》中「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中的「毋」誤讀作「母」。適逢一名士路過聽到,口佔一聯譏之:《曲禮》一篇無母狗韓也覺難為情,即應出下聯以解嘲:《春秋》三傳有公羊「三傳」是指解釋《春秋》的三部著作《公羊傳》《穀梁傳》和《左傳》的合稱。聯中「公羊」巧對「母狗」,乃天造地設,極具趣味。「母狗」就是飛白。47、更容對更容,顧名思義,就是更換容貌。本不能與彼詞相對的詞語,更容後便可以對仗了。如唐·劉長卿七律《觀校獵上淮西相公》偶句:師事黃公千載後;身騎白馬萬人中。「黃公」系秦時隱士黃公石更容去「石」字而成。通過整容而與「白馬」成工對。又如佚名挽民族烈士溫生才、陳敬岳等聯:生經白刃頭方貴;死葬黃花骨亦香。「黃花」即黃花崗更容截除「崗」字,扮成黃色的花,而與白刃相對成工。48、連珠對兩個疊音詞對舉的格式,就是連珠對,現在又稱疊字對。「連珠對」一詞,始於唐代。唐·上官儀曰:「蓋兩字相疊,連串而下,猶如珠玉相貫,美麗玲瓏,奪人耳目,動人心脾。」聽覺上如貫珠悅耳,視覺上齊整對稱,語意上能渲染氣氛,旋轉辭氣。連珠對根據疊音詞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分為首珠對、腹珠對和尾珠對三種。根據疊音詞的多少,可以將連珠對分為雙珠對、滾珠對和全珠對。雙珠對,是一句之中只用一個疊音詞,對邊相應位置疊音對舉的格式。如傳統對聯:不求金玉重重貴;但願兒孫個個賢。聯語中只有「重重」和「個個」兩個疊音詞相對,這就是雙珠對。滾珠對,是把兩個疊音詞疊用之後再兩兩對舉的方式。如杭州九溪十八澗亭聯: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樹。全珠對,是指一副對聯中全部用疊音詞對舉的格式,如杭州西湖天下景亭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還有的連珠對是同字相連,如何澹如題賽龍船和搭棚唱戲聯: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龍門三級浪;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詞。49、雙聲疊韻對雙聲對指兩個雙聲詞對舉的格式,疊韻對就是兩個疊韻詞對舉的格式,雙聲疊韻對就是雙聲詞與疊韻詞對舉的格式。雙聲疊韻,起於六朝。《南史?謝庄傳》:王玄謨問庄:「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庄達曰:「玄護為雙聲,碻磝為疊韻」是也。劉勰云:「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暌。」意思是說,兩個雙聲字被別的字隔開了,念起來往往不順口,兩個疊韻字分在句中兩處,念起來一定彆扭。皮日休《雜體詩序》曰:《詩》雲「螮蝀在東」、「鴛鴦在梁」,雙聲之始也。《北史·魏收傳》:崔岩嘗以雙聲嘲收曰:「遇魏收衰曰愚魏。」魏答曰:「顏岩腥瘦,是誰所生。羊頤狗頰,頭團鼻平。飯房苓籠,著孔嘲釘。」此雙聲之法也。關於「雙聲」,前人認為一個雙音節詞中兩個字的「反切」上字相同,必為雙聲。用現代漢語說,就是一個雙音節詞中兩個字的漢語拼音的聲母相同,就是雙聲。也就是同聲母的字,可以構成雙聲。雙聲詞語的應用,能夠造成悅耳動聽的語音效果。在聯語中,雙聲字用得比較密集的就是雙聲聯。雙聲聯因為雙聲字用得多了,在聲韻上略顯誇張,於表意沒多大益處,誦讀時不免拗口,故宋人稱之為「吃語」。如蘇東坡《吃語》中一聯:解襟顧景各箕踞;擊劍高歌幾舉觥。兩句十四字,其聲母全部是牙音見母字,即中古漢語中的全清聲母,為同聲母的雙聲字對偶。讀起來聲韻不諧,所以人們很少作雙聲聯,只是在聯語中偶爾用雙聲對格,也就是說在短聯中一般只用到兩個雙聲詞對舉。關於「疊韻」,按照前人的說法,「反切」之下一字與所切之字相同,必為疊韻。《談藪》載梁武帝嘗作五字疊韻詩曰:「後牖有榴柳。」命朝士仿之。劉孝綽曰:「梁王長康強。」至唐末,全句疊韻者最多,皮日休、陸龜蒙嘗以此唱和。用現代漢語解釋,也就是同韻母的字可以構成疊韻。韻母是漢字發音中最響亮、最清晰地部分,把相同韻母的字連用到一起,可以收到聲韻鏗鏘、節奏鮮明的效果。例如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中的「北渚既蕩漾,東流自潺湲。」中的「蕩漾」對「潺湲」就是疊韻對。同韻字連續排列,就成了疊韻聯,也稱同韻聯。如祝枝山《猥談》所引用的明尚書徐晞的巧對:屋北鹿獨宿;溪西雞齊啼。此聯乃明徐晞為郡吏時,郡守所出,晞為屬對者也。上邊五個字皆入聲,除「北」在「十三職部」外,其餘四字同在一屋部,下聯五個字皆平聲均在平聲八齊部。雙聲詞與疊韻詞對舉時,與純正的雙聲對或者疊韻對相比,似乎沒有那麼和諧,對仗不是那麼嚴肅規正,故明·譚俊《說詩》中則以「梵語詩」稱之,因為它詰屈聱牙,不過語音有變化,便於表情達意。但在對聯中還運用不多。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三種對偶格式統稱為賦體對。50、全平全仄對北宋蔡京之季子蔡絛的《西清詩話》載:晏元獻謂梅聖俞:「古人章句中全用平聲,如『枯桑知天風』是也,但恨未見仄字耳。」聖俞既別,乃作仄體寄公,有「月出斷岸口,影照別舸背」之句。然古詩一句全用平仄者,並有一句平一句仄相連成文者。如青蓮《醉起》之「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少陵《述懷》之「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韓昌黎《南山》詩之「橫雲時平凝,點點露數岫」,蘇東坡之「朦朧含高峰,晃蕩射石壁」,元人袁桷《梁山濼》詩「交流千尋峰,會合百穀水」,皆一句全平,一句全仄。至昌黎《南山》詩「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輻輳,或錯若繪畫,或繚若篆籀」,則並二句全仄矣。古詩「羅衣何飄飄,輕裙隨旋風」,則二句全平矣。不特此也,即七言亦有全平仄者。少陵詩「有客有客字子美」,「中巴之東巴東山」,東坡《以清絲絹寄魯冀州》詩「鵝溪清絲清如冰」,此又七言之全平仄者。至通首以一句平一句仄相間,又始於皮、陸。何景明又仿其體作五平五仄詩,並有七平七仄詩。唐詩之全平全仄不可勝數。全平全仄對格單獨用於楹聯中還比較少見,民國時胡復君《古今聯語彙選》選載了兩副全平全仄聯:日出眾鳥繞屋語;山深幽花當門開。上聯出自方夔《贈郭翼》詩,明·袁華作五律《綠陰亭為顧晉道賦時姚子章、於彥成飲亭上》頷聯出邊也與此聯出邊一致,頷聯對邊為「竹深好花當戶開」,與此聯對邊有三個字不同。飲酒恰好不使醉;栽花微開初聞香。上聯全是仄聲字,下聯全是平聲字,讀起來比較單調拗口。所以全平全仄聯顯然是古人賣弄語言技巧的一種遊戲形式,同時也是古人追求對稱美的體現。遇到聯語中有多平多仄,不便調成平仄交替的諧句,卻可調成全平全仄的聯語時,不妨一用。切不可刻意為之。由此也可以看出,平仄和諧於對聯是多麼重要啊!(全文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轉載]偏印集論
※[轉載]凶日課引起的災難
※[轉載]五行源流論
※(6)[轉載]如何讀懂命理古籍之《造化玄鑰》
※最美的,其實就在身邊!(轉載)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