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4)
06-19
[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4)原文地址: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4)作者:林健什麼叫說法?令眾生從言說中體達無法可說。 辛四 法音遍滿【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佛對須菩提說:不要以為如來會這樣的想:我當為眾生說種種法,佛是不會如此的。如有人以為如來他有所說法,那不特不能知佛贊佛,反而是在謗佛了!以為佛也象凡夫那樣的有能說所說了!要知道:法如實相是離言說相的,不可以言宣的,所以說法即無法可說。無法可說而隨俗假說,令眾生從言說中體達無法可說,這即名為說法了。有人偏據本文,以為法身不說法,這是誤解的。法身是知見圓明,福德莊嚴,身色具足,那為什麼不法音遍滿呢」!象我們現在說一切法無自性,就是真正的法性,意思是一樣的,佛陀他有所言說是不得已,因為他不假借我們觀念中認知的程度去說,那我們永遠不知道他要表達的是什麼,就象我們現在在說法一樣,其實我今天不管怎麼說,還是假名說,照著大家能理解的觀念,你們認為是這樣的、那樣的,我也藉助你們認知的這樣的、那樣的來表達。你們要借這樣的表達,去體會達到我言說以外的意義,比如說:我們執著在實有裡面,那麼讓你離開實有,離開執著,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如果我不用言語和你們講,現在你們執取的這個「有」,它是「非實」的,那你們就不可能離開這樣的執取。所以,當我在講這個法的當下,並不是在講這個法,它的目的就是讓你另外的體會到這個法的非實,這個就叫以指指月的方式。所以,佛陀說法的目的,不是在說法,而是讓你知道法的非實。他不是在建立有一個法可以說的,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只是要讓你明白根本沒有一個實法。如果以為佛陀在說一個真正的法,那你就誤解佛的意思了。佛陀告訴你:沒有一個真正的法,他說法的目的只是讓你知道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真實的、實在的法,如果你說佛有說法,他到底說了什麼法?哪個法是實在的?佛陀說的法是讓你知道沒有一個實法,所以說,他說的法也非實。他只是引用種種的善巧和比喻,讓我們去體證根本沒有一個實法而已。如果了解這個,那佛有沒有說一個真正的法?沒有一個真正的法啊!因為如果他說的法是真正的,那麼就有實法可得,佛說這麼多法,目的要讓你知道法都是無實性的,不是有一個真正的法。所以如果有一天,你說佛法很偉大,佛說了那麼多的法,佛陀說: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不了解佛陀。佛陀說了很多法,是沒有錯,但是說了很多法的目的,是要讓你知道沒有一法是實在,根本沒有一個實法。你了解佛法是要讓我們知道沒有一法是實在的,那還會不會說佛有說一個實在的法?不會啦。佛的說法都是假名言而施設的、非實的,所以它是沒有實法的。如果了解這樣,佛陀有沒有說實在的法?沒有。他只是比喻,只是善巧,只是種種的點到為止,讓你真正要明白的就是沒有一法實,沒有一法可得。如果不了解這個,說佛陀有說法,那麼,這個法就變成實法,這樣,不但不了解佛陀用心說法的真義,反而是誤解他了,也就是在毀謗他了。重點就在講這個,所以說,無法可說而隨俗假說,世俗說這樣,他也說這樣,世俗說那樣,他也說那樣,就是要讓你明白他要講的弦外之音,不是說,他說假的就是假的,說真的就是真的,他說假說真,是隨著我們眾生而說假說真,他的那個講是善巧方便,不是有真義,所有言說還是要讓你明白說法的內容都無實義,令眾生從言說中體達無法可說,這個叫做說法。有人誤解了金剛經這一句話,以為法身不說法,佛陀在《金剛經》說:佛沒有說法,如果有人說佛有說法,就是謗佛。依據這一句經文,來說佛法身是不說法的,也就是說,法身沒有言說了,有言說的只有我們這個假的身體,法身是沒有言說的,法身不說法。導師說:這是誤解。根據這一點來講,這樣的說法是錯的,是誤解了。前幾段連續三段,第一段在講知見圓明,佛能了知眾生每一個念頭;佛的福德具足;再前面是色身具足;那為什麼不能法音遍滿?「未證法性生身的菩薩,說法是不離尋伺——舊譯覺觀,即思慧為性的粗細分別的。如初學演講,先要計劃,或臨時思索、準備,這都是尋伺分別而說法的顯例。已證法性生身的菩薩,就不假尋伺而說法。隨時隨處,有可化眾生的機感,就隨類現身而為說法。究竟圓滿的法身,更是『無思普應』。經論中,常以天鼓——不假人工而自嗚的為喻。所以,如以為如來作是念:我當說法,即是謗佛」。還沒有證到法性以前的菩薩,在弘法時都沒有離開尋伺,還要想一想,思維一下該怎麼講,還要用腦筋去想、去思維分別,這叫「思慧為性」,還要用思維、考慮、分別,都有粗有細,就象我們剛剛學演講的人一樣,先要計劃講稿,到時候加上什麼,怎麼講,要準備很多東西再來講。但是已經證了法性的菩薩就不需要再思維了,不管什麼樣的眾生,什麼樣的程度,怎樣的根性,他能夠隨類應機應化,隨手拈來就是,他不需要尋伺,不需要再思維、思考、構想、準備,既然是這樣,他不會再起一個念頭:「我來說法」。佛是「無思普應」,不需要再起一個「我來說法」的念頭,他只是應機,隨時隨應、隨手拈來都是的,什麼根基就說什麼法,根本就不要思維的,這樣是不是法音遍滿?哪裡是法身不能說法?只能說,我們眾生聽不到,聽不懂,不能說法身不說法。有一個比喻:隨手拈來都是,鳥在叫,風在吹,水在流的聲音都是在說法,只是我們聽不懂。有人看到山色,看到花色,聽到水流聲,看到風聲,他就聽到法了,那麼這個也可以了解。不要以為法身不說法,法身是「法音遍滿」。已證法性身的菩薩都能夠這樣子的,法身究竟圓滿的佛身更是「無思普應」。不著相廣行六度修萬善同歸無得 辛五 信眾殊勝【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年高德長的,智深戒凈的,以慧為命,名為慧命。慧命,與上文所說的長老,同為一梵語的異譯。佛為須菩提開示了法身說法的真義以後,尊者就啟問如來:在未來世的時候,有沒有眾生,聽了如所說的法身——知見、福德、身相、說法圓滿,而生清凈的信心?也可說:如上所說的法身說法,無說而說,會有人因此種說法而生清凈信嗎?這是佛果究竟深法,所以須菩提又不能以自慧悟解,請佛解說。佛說:聽聞如此說法而能生信心的,當然是有的,但此種信眾,已不是一般的眾生;但他還沒有究竟成佛,也不能不說他是眾生。原來,為凡夫、聲聞、初心菩薩說法的,是化身佛,聽眾都是未出生死的異生——眾生。還有此土、他土的大菩薩,佛以法身而為他們說法。法身是無時無處而在流露法音,大道心眾生――大菩薩,也隨時隨地的見佛聽法。聽法身說法而生凈信者,即大菩薩,所以說彼非眾生,又非不眾生。如從五眾和合生的眾生說,眾生無我,常是畢竟空,不過惑業相續,隨作隨受,於眾生不可得中而成為眾生。此法身說法,利根凡夫,雖不能親聞法音而生清凈信,但能依展轉得解大乘深義,比量的信受」。所謂的說法圓滿、知見圓明、福德具足、身相具足,這樣的說法,未來的眾生聽了這樣真的會生清凈的信心嗎?須菩提本身希望佛陀為他說清楚,所以他就請佛來解說,要讓我們明白。其實,一般人當然很難了解,但是大菩薩確實是可以明白的。大菩薩已經離開了眾生的顛倒,不能說他是眾生;但他還沒有圓滿地成就佛果,所以也不能不說他是眾生。最後一點比較重要,是關係到我們的。此法身說法,利根凡夫,雖不能親聞法音而得清凈信,但能依展轉得解大乘深義,比量的信受。比如說,現在談的金剛經的空義,要了解的就是空慧,我們也能依展轉得解大乘深義,比量(比較的方法)的信受。對大乘的空義能明白,也看到一切法的緣起無性,也能體證到空慧、了解空性的話,用比量也可以產生真正的信受。雖然不能親見佛陀的法身說法,但從這樣的比量中,我們也可以產生正確的信受。其實展現凡夫相的中間應該也有一些菩薩,也有開智慧見法性的,象我們自己不敢講,但是看導師的智慧和體證,我想他應該比我們更清楚、更明白,所以,並不是說所有人都不可能,活著的人中,有人應該有這樣的境界,不是沒有。辛 六 正覺圓成【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很多人以為佛悟道了,就是什麼都好象是空無的。這裡就讓你明白,其實,雖然無所得,無所得就是得:體會到真正的法性平等,無有高下,這個就是所謂的「得 」,也就是證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樣的一種修行才能證入,這時就叫做「正覺圓成」,不是什麼都沒有。很多人談到空,以為什麼都沒有了,不要修行了,那你就是大錯特錯了!我們今天在聽法,聽到明白了,也悟入無所得,所有的修行都能趨向於這樣一個理解去修行,就能離開執著顛倒,離開一切的污染,這個才能成就的。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什麼都無了、空了,那什麼都不是了,什麼都不用修了,什麼都可以亂來,那就大錯特錯了!什麼叫修行?就是體會到一切法的非實,而能夠離開執著顛倒,以這樣的修行證入到真正的無所得的時候,就叫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講無所得,一切無實性,就是要你明白這個去修行,去體證,才能真正的證入。千萬不要以為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不要做了,不要修行了,布施也不用,善法也不用。「法身佛以智見與福德為本,感得果德的無邊身相,微妙法音;現身、說法,即有大菩薩為信眾。這些,都因總修萬善而同歸無得,證無上遍正覺而得完成」。成佛了,現法身說法,一下子就有大菩薩來聽法作為他的信眾,這一些都是過去修一切善而致,但在修善的過程里都是以智慧福德為本,同歸無得,也就是說,都是在無所得的空慧中而成就的,才證入遍正覺。千萬不要以為空就什麼都沒有,都不要了!因為空,才能用無所得的心態去圓滿而完成,如果有一點點實有所得的心,你根本就無法證入。「所以,須菩提仰承佛意而問道:佛得的無上遍正覺,可是無所得的吧?佛讚許他說:是的!我於無上遍正覺,連一些些的實性法,都不可得;一切都無所得,這才證得無上遍正覺。然所以都無所得,這因為無上遍正覺,即一切法如實相的圓滿現覺,無所得的妙智,契會無所得的如如,這豈有毫釐許可得的!所以,在此如如正覺中,一切法是平等而無高下的」。在佛法的流變中警惕外道的神我論 須菩提問佛:佛能夠證入佛位,也就是所謂的無上遍正覺,是否已經體會到無所得才證入的呢?佛回答須菩提說:是的,徹底地明白我法一切都真的空無自性,沒有一點點絲毫的實有自性可得,因為體證這個,所以一切都無所得,才證入所謂的無上遍正覺。然所以都無所得,這是因為無上遍正覺,即一切法如實相的圓滿現覺,無所得的妙智,契會無所得的如如,這豈有毫釐許可得的?所以在如此如如正覺中,一切法是平等而無高下的。因為體證無所得,一切法非實,緣起如幻,所以就契入了無上遍正覺,這個就是了解一切法的如實相,本來就是這樣的。而這樣圓滿的現覺,就是因為有無所得的妙智才證入的,才能契會這樣的如如,在了解這樣的現象之下,哪裡還有絲毫一點點可得的?明白了這一些,一切法就都是平等無高下的,因為一切法都無所得,一切法都是緣起,一切法都無實性,法法就是空寂的,也就是法法平等無高下。因為你能了解一切法的平等無高下,法法如如,一切法非實,這樣的理證,才能夠證入,不然什麼叫做無上遍正覺呢!就是在法法平等上證入的,法法的實性無可得中證入的。「高下,是指佛果(高)與凡夫(下)說的。平等法界,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這就名為無上遍正覺」。這時不會有「佛是高高在上,眾生很低下」這樣的感覺了。因為一切萬法從法性上來講,都是法法平等的,法法歸空寂,法法歸寂滅,法法無實性,證入這樣的體會時,在一切萬法中你才不會有差別的念頭,不會有增、減、垢、凈,這才叫無上遍正覺。如果不了解法法平等,不了解法法無自性,法法非實,你如何證入?「這在因中,或稱之為眾生界,眾生藏,如來藏;在果位,或稱之為法身,涅槃,無上遍正覺。約境名真如,實相等等;約行名般若等;約果名一切種智等,無不是依此平等如虛空的空性而約義施設。就有些人,因此執眾生中有真我如來藏,或者指超越能所的靈知,或者指智慧的德相――三十二相等的具體而微;以為我們本來是佛,悟得轉得,即是圓滿菩提。這是變相的神我論與外道心心相印,一鼻孔出氣」!如果了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真實內容,就明白一切眾生在因中就叫眾生藏、如來藏;在果位,就稱為法身、涅槃、無上遍正覺;約境(相上),就叫真如實相;約行,就叫般若;約果,就叫一切種智,其實這些都是站在平等如虛空的空性上來講的,是從不同的角度約義施設,因此有不同的名字而已。但是站在平等如虛空的空性上來講是一樣平等無高下的。但在境上,在一切法的不同角度上,給他不同的名字而已,所以,當我們說「眾生」或者「眾生藏,眾生界,如來藏」,這是在凡夫界的因中來講的,就有這樣的假名;如果你證入了果位了,就叫做法身、涅槃、無上遍正覺,只是名字不同,因為有這樣的約義施設故。這些觀念真的很重要!一定要明白!為了讓大家明白,不得不從任何角度安立假名,說所謂的「眾生界,如來藏」,「涅槃、法身、真如實相」,那叫做假名施設,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比喻,作來名義上的假施設而已。但是,很多人就執著了:「佛在說如來藏么,在講佛性么,講本來是佛嘛」!以為我們有一個真我,叫做如來藏的,或以為超越了我們能所靈知以外還有一個具體而微的,這個叫「形而上的實在論」或者叫做「本體論」之類的。或者以為我們本來就是佛,只要我們悟了,明白了,就是圓滿了。導師深刻而明白地指出:這叫變相神我論,與外道心心相印,一鼻孔出氣!也就是說,這樣的觀念根本就是外道的邪見,不是真正的佛法正見!導師在這裡講得很肯定,是斬釘截鐵的,而且也是很用心的。為什麼要講得這麼清楚?因為從點點滴滴法的分析,一直剖析到這裡,確實是如此的,只要有一絲絲、一毫毫的自性見不破,實有的感覺不破,那個我執就破不了。如果自性見不破、不摧毀的話,你的那個執取是不可能完全斬斷的,染著貪取也不可能斷,甚至更危險的是變成與外道混在一起了,佛法和外道的特質都無法分清了。導師在這裡的點明,在我個人來看,太重要了!為什麼?如果在這個地方厘不清,不明白它的真正重要性的話,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學佛為什麼不受用的原因,是解脫與否、凡聖、迷悟的關鍵點!為什麼要這麼明顯地一一地展現到讓我們明白呢?因為它太重要了!這也是現在佛教界認知上普遍錯誤的一個問題,也就是說,佛法流變到現在,很多方便已經使我們不能了解佛法的根本在哪裡了,無法明白佛法的正確性,所以導師要點出來。現在很多人都很虔誠地修行,但是為什麼不能解脫?為什麼都期待來生?為什麼都等人家來救度?為什麼不能真正解決我們的問題?為什麼煩惱不能斷,越學越苦,對生死也不能解脫,非要等人來救你不可?因為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就在於上面所說的本體、實體的觀念沒有釐清。所以,學佛千萬不要攏攏統統似是而非的,如果以為「那個」就是了,會很危險的,知見不夠清楚么!所以,在這裡點出我們過去錯誤的觀念,真正明白的話,可以幫助我們有很大的轉變,就不會再執著在那個地方,就能夠離開這個觀念,很重要!般若攝導方便,方便助成般若。 「 一切法雖同歸於無得空平等性,但畢竟空中不礙一切。一切的緣起法相,有迷悟,有染凈,因為性空,所以有此種差別,如《中論》所說。所以,佛又對須菩提說:無上遍正遍,雖同於一切法,本性空寂,平等平等。但依即空的緣起,是因果宛然。無上遍正覺,要備二大法門而圓成:一、以般若空慧,通達法空平等性,不取著我等四相。二、修習施、戒、忍等一切善法,積集無邊福德。此所修的一切善法――自利利地,以般若無我慧,能通達三輪體空,無所取著。般若攝導方便,為便助成般若,莊嚴平等法性,圓證無上遍正覺」。這句話很重要!畢竟空中不礙一切,不是在破壞一切,反而沒有妨礙一切,在究竟平等空性上是無差別的,但是這個無差別的平等空性,並沒有妨礙緣起一切的萬法。在一切的緣起法相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它的迷悟、染凈,為什麼?就是因為性空,才能有種種差別,如果不空的活,一切法都一樣了,不變了,哪裡來的差別相?就是因為性空,所以,允許有法相的種種差別,《中論》就這樣說:「由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所以,佛又對須菩提說,無上遍正覺,雖同於一切法,本性空寂,平等平等,但是,依即空的緣起是因果宛然的,而不是壞了因果,不是壞了一切緣起的萬法,就是因為依空才能緣起,因果才能宛然地展現。真正的要證入無上遍正覺一定要有二個法門才能圓滿而成就。第一,就是以般若空慧,通達法空平等性,不取著我等四相。今天講這一些法,講般若,就是要讓你開發空的智慧,有了空慧才能夠通達一切法的平等空性,最重要的就是不取著我等四相,因為一切萬法都離不開四相(我、人、眾生、壽者),我們的顛倒執取,貪染都離不開這個四相,所以我們明白通達了一切法的空性平等,才能夠不取著、不污染、不顛倒,就不再取著四相了,才能夠真正的超越出來,這是第一個階段――先建立般若空慧。第二,依據這般若的空無我慧,修習施、戒、忍一切善法,積集無邊福德,此所修的一切善法,就是所謂的自利和利地,以般若無我慧,能通達三輪體空,無所取著。這就叫「般若攝導方便,方便助成般若」,莊嚴平等法性,圓證無上遍正覺。修行的第一關就是建立正見,什麼叫正見?緣起!就是空慧,就是般若,沒有具備緣起的般若空慧正見,修行必定在實有感中,在自性見中,必定是執取,越修越執著,越修越想有所得,就越是煩惱,而不得解脫!知見上沒有建立般若空慧的人,修行就沒有目標,因此,六度萬行如果沒有般若為導,就象盲人走路用手摸,那很危險,也是不能成就的原因。後面的修習――布施、持戒、忍辱,就是六度中前面五度的內容。大乘佛法真正的修行就是六度,第一個要開發的就是第六度的般若正見,前面五度的修行才不會變成人天的福報善法,因為有了般若的空慧,就能通達三輪體空,才能無所取著。如果沒有這個般若空慧,就會執著在功德、福報:「我做了多少善因善緣,我是能做,我有所得」。那些都是自性見的產物,就會執著,而不悟空性。不能三輪體空的話,一定會處處粘著,處處貪取,那叫造業,不是解脫。所以,第一,建立緣起的般若空慧的正知見;第二,才能修習施、戒、忍。因此,六度萬行都要修習,但最重要的是般若,注意!修行沒有般若空慧是不會成就的。「般若攝導方便,方便助成般若」。什麼叫方便?施、戒、忍。在行方便中,般若才能圓滿;有般若才能攝導布施、持戒、忍辱等方便,這樣才不會執著以為有所得,有便當的方法去行,完成般若的目的,這樣才能莊嚴平等法性,圓證無上遍正覺。「法性如空,一切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成佛也如幻如化,都無所得。然而,不加功用,不廣集資糧,不發菩提心,不修利他行,還是不會成佛的」!這句話很重要!正因為法性空,沒有實在性,一切眾生才有成佛的可能性;如果法性不空,眾生就有實在性,實有的眾生又如何成佛?所謂的「實有、實在」就是不變之義,怎麼能從眾生而成為佛呢?因為眾生也是無實性的,不是固定不變的,眾生的法性也是空的,注意!眾生才有改變的可能:隨著因緣而去布施、持戒、忍辱,修習一切萬行,才能夠成為佛。如果眾生的法性不空,哪裡能從眾生而轉變成佛?實有性就不能成佛了!法性如空,一切眾生有成佛的可能。但是要注意!雖然能成佛,是不是有實在的佛可成?一方面,如果眾生是實有的,就不能成佛;另一方面,如果佛是實有的,也不能成,所以成佛也是如幻如化而無自性,都無所。因為如幻如化都無所得,才假名為成佛,注意聽!所謂的「成佛」不是有一個實在的東西,而是假名成佛,是悟到、明白了一切法的無自性,一切法的空平等性,一切法無所得,名為成佛。注意聽!是覺悟了,不是有一個實有的東西又成佛了,又成真正的佛跑出來了。雖然是沒有實在性的,都是無所得的,但如果不用功,不去廣積一切資糧,不發菩提心,不去修利他的一切萬行,還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注意呀!真正要解脫,不是我聽一聽法就沒事了,知道無所得就行了,什麼都不去管它了,這樣還是不能成佛的。要真正悟入無所得,是從什麼地方而悟入成佛的呢?在萬法中。我們在萬法中處處染著、顛倒、執取,就必須在萬法中真正的超越,一切不再染著執取,才叫成佛。那又如何在萬法中展現真正的不染著,表明真正的去掉了染著?那就是必須在萬法中廣行布施而不執取,在萬法中真的沒有障礙了,才叫真正的成佛。那麼,離開萬法,你又如何成佛?要注意!不是悟了這個法一切無所得,那就什麼都不幹了,那樣還是不能解脫的,因為你內在的染著、習性根本沒有去除。那如何才能去除我們的染著、眾生內在的習性,在萬法中做到真的不取不著而真正的解脫呢?我們對萬法的執取、觀念、意識、習性、慣性是那麼的深,這些還必須得在萬法中真正地超越,才叫解脫成就。所以,理論上懂得法法平等,但實際卻是處處執著實有而執取,那就必須在萬法中真正的去行,做到真正地無障礙,真的不執取、不貪戀,真的體證到無所得而處處圓滿,這個才叫成就。所以,很多人都說:懂了,會了,沒有問題了,什麼都不要了。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常常講:修行就是學習明白這個法,然後回過頭來,在你的生命、生活中,去看清楚你內在的那份執取,那種苦惱,那種貪染。如果沒有這個法,沒有了解這個空義,你是去不掉的;但是即使你有這個法,明白了空義,就去得掉嗎?你不去行踐,不真的面對它,想辦法超越它,還是難哪!因為我們的習性太深了。所以很多人都以為它都是假的嘛,所以就不用修了。不用修是不用修,貪瞋痴是照常不誤,既然貪瞋痴照常不誤,如幻的輪迴還是照常不誤,注意聽!不要以為你解脫了。下面是方便道中的校德(在前面的般若道中已經校量很多次了)。*般若智慧救法身,布施救肉身**眾生非眾生* 庚二 校德【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是方便道中第一次校德。般若道中說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這裡說七寶聚集象須彌山那麼高――出海四萬二千由旬——拿來布施,這數量要比前說大得多。但雖以這麼多的七寶持用布施,所得功德,還是不及讀誦或為他人說本經四句偈的功德」。有為法的布施再大再多,都及不上對我們這個法明白、悟入空性的一點點,要知道,能夠悟入般若空慧,得一點點的般若智慧,比前面的布施還重要。你們就明白研究般若經典,體會般若空慧有多重要!剛開始上課我就說:值得你用生命去聽、去體會,哪怕是體會一點點,你布施做多少的功德都是不能比擬的。一般的布施只是救我們身心這一生某一個利益而已,但是得法性空的智慧卻是解脫我們無始以來的輪迴生死,一個救的是法身,一個救的是肉身,是不一樣的,根本無法比擬,看,這個般若空慧有多重要!已二 示現化身事業庚一 化凡夫眾【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前面說菩薩起能度眾生的念頭,那就不是菩薩。這裡也要讓你明白,即使你成佛了,作為如來也一樣不會起「我要去度一切眾生」的念頭。「此中化身佛,不約隨類示現者說,指從入胎、住胎到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示生人間的化身佛。如釋迦人間成佛,即有化眾、化主、化處、化法四事,下文次第論說」。約佛陀示現人間的現象來說,佛陀成佛了而度化眾生,佛本身叫「化主」,被他度化的眾生就是「化眾」,他說法化眾生的地方叫「化處」,他說的法叫「化法」,這是人間現相的展現。「佛告須菩提:不要以為如來會作這樣想:我當現生人間,度脫苦迫的眾生。如來現覺諸法性空,哪裡會見有實在的眾生,可以為如來所度。假使如來這樣的想,那如來不是執有我等四相了嗎?如來雖不作此念,但隨俗說法,也還說我前生如何,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等。可是雖說人說我,能達人我無自性,所以假我即是非我。不過,那些生死凡夫,不能了解隨俗我的意趣,即以為真實有我而妄執了——如後代的讀子部等」。如來是怎麼樣證入如來的?因為他知道一切無實,當然不會說有實在的眾生可度,如果他有這樣的念頭,就是執著在四相了。如來固然不會起這樣無知的想像,但隨著我們世俗的一些知見和觀念,他還是要說我前生、過去世如何,也是在說「我」,也就是說,在語言文字的名相上也會表達「我」的觀念,但是這個「我」是隨我們大家的觀念而說的。比如,我現在在說法,如果不說我,你們就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我說我,也只是讓你們明白,我說的我,就是你們觀念中的那個假名我而已。如來說,我前生如何,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等,他也講過這樣的語言,但是你們不要執著。如來雖說人說我,但他能達人我無自性,所以假我即是非我。也就是說,如來雖然說我也說人,也是和我們同樣的語言,但是,他卻能了解「我」和「人」都無實自性,所以,這個叫做假我而已,不是真正的我,所以叫做非我。不過,那些生死凡夫,不能了解隨俗我的義趣,即以為真實有我而妄執了——如後代的犢子部等。後代的犢子部根據佛陀說「我」、說「法」,就認為這是實有。甚至很多人說:凡是佛說的,那就一個字都不能改;佛沒有說的,就都不能說。佛說我,說過去世,還有種種的很多事情,這就是有;如果佛沒有說,那才是沒有。這就是執著在:只要佛說那個「我」字,就一定有「我」,不然佛怎麼說「我」?這樣的執取就是不了解佛的意義了,千萬不要這樣!「不特說我非我,就是我雖也說有凡夫,也是實非凡夫的假說。凡夫,是不見實相的異生;煩惱未斷,生死未得解脫,依此而施設的假名。如能解脫即成聖者,可見並無凡夫的實性可得」。所謂「凡夫」,是指還沒有見實相,沒有斷煩惱,沒有解脫生死的,我們就給他安一個名字――叫做凡夫,是依此而施設的假名。如能解脫即成聖者,可見並無凡夫的實性可得。還沒有斷煩惱,沒有解脫生死的,我們叫他凡夫;如果斷了煩惱,解脫生死了,就叫聖者,不叫凡夫了。既然同樣是凡夫,只要解脫了就能夠成為聖者,那麼,這個凡夫就是無實性的。因為,如凡夫真有實性,那就不能解脫成為聖人了――不變嘛!這樣說來,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因果必然--菩提心、慈悲行、空性見是因;成佛是果。 庚二 現化身相辛一 相好壬 一 正說【「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佛陀問須菩提,能否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說:可以。但佛陀指出:如果這樣,轉輪聖王也是如來了(也有三十二相)。如果執著在現相(色)來見如來,或用聲音來求我,這根本就是在行邪道,無法了解如來所講的真正意趣。須菩提馬上明白不能用三十二相觀如來。但是緊接著佛陀又問:如來是不是不需要三十二相來展現他證入的所謂三藐三菩提呢?須菩提,你不要以為如來不需要具足相來得三藐三菩提,不要因為我說了三十二相併不能代表就是如來,就說如來不需要具足三十二相。如果你用這樣的念頭來發菩提心的話,就是在說斷滅相。真正發菩提心的人,在法上是不會說斷滅相的。其實,這也是我們很容易犯的毛病,當我們說,佛沒有實性,不應該執著在三十二相來認為他就是佛,那我們就會誤解了:不應該用三十二相觀佛,那佛根本就不需要三十二相,所以,我們發菩提心,不需要有三十二相就可以成佛了。如果你是這樣的觀念的話,那你就錯了,因為你這樣講就落入斷滅相。「本節與諸譯不同。可否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上面已經論到,似乎毋須再說。特別是:須菩提的答覆,上文已知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怎麼這裡反而說可以三十二相見?這是極難理解的!要知道:上次佛約法身而問,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見,須菩提是知道的。這次佛約化身為問,化身佛一般都以為有三十二相的,所以須菩提也就說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但這是錯誤的,佛陀立刻加以責難:假使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轉輪王也有三十二相,那轉輪王不也就是如來嗎?須菩提當下就領會道:如我現在理解佛所說的意義,是不應該從三十二相見如來的。這是說:不但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化身也是不可以三十二相來見的。因為,法身是緣起無性的,法身所有的相好,也是無性緣起的。從法身現起的化身,有三十二相,也還是緣起無性的」。須菩提不會這麼顛倒吧?上一次已經問過了,他知道,佛說不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這一次佛又問他,他怎麼說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為什麼跟他本來的觀念會相反呢?要知道:上次佛是約法身而問的,須菩提知道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見。但這次是約化身(示現人間的肉身)來問的,一般都有這樣直接的反應,以為法身可以無相,而化身佛有三十二相的,所以須菩提也說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但是佛陀立刻加以責難:這是錯誤的,假使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那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不也就是如來了嗎?須菩提當下就領會,如我現在理解佛說的意義,不應該用三十二相見如來的。這是說,不但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化身也不可以三十二相來見的。因為法身是緣起無自性的,法身所有的相好,也是無性緣起的,從法身現起的化身有三十二相,也還是緣起無性的。這句話很重要!法身都是緣起無自性的,從法身而現起的化身,雖然有三十二相,還是無自性的緣起。「由通達性空,以大悲願力示現的身相,如鏡中像,如水中月,所以也不可取著為有得的。如取相執實,專在形式上見佛,那與輪王有什麼差別?因此,佛又引前為聲聞行者說過的偈子,再說給大眾聽。意思說:若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相見我——如來,或從六十美妙梵音中去求我,這是走入邪道,不能正見如來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這決不是如來沒有圓滿的身相;依法身等流所起的化身,雖不可以相取而相好宛然」。這還是徹底的破相,不管從法身、化身都同樣是緣起無自性,所以要注意!今天學這個法,從某個角度上說,空就是畢竟空,不是一邊空一邊不空,而是徹底的空,一定要明白!因為能展現三十二相的,不僅僅只有如來才有,所以你不能執著在用三十二相來見如來。但是,注意哦!不能因為這樣就說如來沒有三十二相。我們不能執著在佛陀的應化身三十二相上,但是如來所展現的還是三十二相的宛然存在。「所以,如來緊接著說:假使這樣想:如來是不因諸相具足而證得無上遍正覺的,那可錯誤大了!切不可做如此倒想!修一切善法而得大菩提,而起化身,當然是有殊勝相好的。假使以為離卻相好的,那是等於以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說諸法斷滅了!斷滅,就是破壞世出世間因果。證無上遍正覺是果,發菩提心而廣大修行是因,因果是必然相稱的。如成佛而沒有功德的莊嚴身相,那必是發心不正,惡取偏空,破壞世諦因果而落於斷滅見了。要知道真正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是決不會破壞因果的,不會偏取空相而不修布施、持戒等善法的。反之,菩薩因為深見緣起因果,這才發大菩提心,修行而求成佛。所以,不應該說如來不具足相而成佛」。破除眾生執著三十二相以為是如來,但絕對不因為這樣而否定如來具足三十二相,一定要明白!如來還是具備三十二相,是相好宛然的,因果宛然故!既然修一切的善法,就會得一切的果報,那一定是緣起的相好宛然。一直在強調,講空不是破除一切因果,而是性空才能展現一切的因緣法則,才能宛然呈現因緣果報。佛以無所得為方便,廣修大慈悲,度盡一切眾生的顛倒,無始以來生生世世的菩薩行,造就了多少的善法功德!如果不是因為這樣的廣積智慧福德資糧,哪裡會展現這樣殊勝的相好化身?如果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不需要有這樣的因緣果報的,豈不是因緣諸法就斷滅了?斷滅,就是破壞世出世間的因果,佛會展現出三十二相,那是必然的,是過去無始以來所造無量無邊的善業才展現的,如說佛陀沒有三十二相就能證入,等於說佛陀過去的因緣不具足而能成佛,這樣不是斷滅了嗎?不明白因緣果報的人,就誤會不需要三十二相就能證如來,這就是在說斷滅相。證無上遍正覺是果,發菩提心而廣大修行是因,因果是必然相稱的。我常說:講空,不是在破壞一切法,而是成立一切因緣果報,只有空才能成立緣起的萬法。而且,因與果之間還一定有它的必然性,如果因果沒有必然性,果不能從因而生的話,我們修行也沒有用了。佛陀能成為三十二相的果法,哪裡是沒有因而有的呢?如成佛而沒有功德的莊嚴身相,那必是發心不正,惡取偏空,破壞世諦因果而落於斷滅見了。所以要知道真正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是決不會破壞因果的,不會偏取空相而不修布施、持戒等善法的。反之,菩薩因為深見緣起因果,這才發大菩提心,修行而求成佛。所以,不應該說如來不具足相而成佛。這個地方太重要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二邊,本經的前半段是講緣起性空,後面是講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樣地來回,才不會偏離(中觀)而中道地破四相。如果對這個理念不明白,就會以為前面在說一切無實性,就會否定一切,是在說斷滅,什麼都沒有,這樣,後面的因果就不能成立了。學習到這裡我們就知道了:般若經的前半段雖然在破除我們的執著、取相,但是後半段就點明,破除我們對於四相的執著,絕對不是在破壞一切法,反而是在成立一切因果。所以,很多人惡取空,聽到一切法都空,以為不用修什麼善法了,死了什麼都沒有。這樣的人根本沒有真正懂得中觀性空的道理,不了解般若經的空義。真正的大乘菩薩對空義非常了解,才能明白因緣果報的如幻非實,才能真正發菩提心,他知道唯有種因――發菩提心,才能有果――成佛。因果之間一定是有他的必然性的,那是不能否定的,一定要明白!這個很重要!菩薩因為深見緣起因果,這才發大菩提心,也因為深見它的無實性,才能不畏生死,不住涅槃,這個是相依相緣的。到這裡大家就有更深的體會了。*生死的根本--我執* *小心佛魔不分* 壬 二 校德【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用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功德,與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人相校量。這裡「忍」的含義是:「確認、悟入、體會、成就」的意思,不是忍耐。「無生法忍」就是已經肯定、明白、證入了無生法。這個「忍」是確定的意思,和忍耐的忍不一樣。即使你用恆河沙等七寶布施的功德,還不如一個能夠肯定、確認、證入無我的菩薩。各位就要注意了,這個法是不是要好好體會?你真正明白了,真正解脫了,這與一般布施的差別就太大了太了,為什麼?諸菩薩不受福德故!「佛對須菩提說:假使有發大心的菩薩,以充滿恆河沙世界的七寶作布施,所得的功德極大;但如有另菩薩,能悟知一切法無我性,得無我忍,那所有功德即勝前菩薩的功德。此處以菩薩布施及菩薩智慧相校量,即更勝上文的校德。忍,即智慧的認透確定,即智慧的別名。依經論說:發心信解名信忍;隨順法空性而修行,叫做(柔)順忍;通達諸法無生滅性,名無生忍。此處沒有說明什麼忍,依文義看來,似可通於諸忍的。得忍菩薩的所以殊勝,因他於所做福德及智慧,能知道是無性的緣起,不會執受――取福德為實的。不受福德,所以福德即無限量。這不是說沒有福德,是說不執為實有,不執為己有。福德無性,菩薩無我,能得此法忍的菩薩,是深知福德不應貪著的,所以說不受福德」。前面是布施的福德因緣,後面說菩薩成就的空慧,以六度來講,就是般若度與前面的五度做校量。忍是智慧的別名。佛陀在這裡所說的「得成於忍」是指一切忍:無論是信心的信忍,還是修行的柔順忍,或者是肯定悟入空性,體會不生不滅的無生法忍。真正確認無生法忍的菩薩之所以較前面布施的菩薩殊勝,是因為知道他所做的福德和智慧都是無自性的緣起,就不會執取在這裡,不會把福德執取為實有,不受福德,故而福德無限量。也就是說,沒有執取福德有真實的實體性,這樣的不執取才是無限量的,才叫福德多。其實,這個「多」,不是數量多少的多,而是不可限量的。說沒有福德,不是真正的沒有福德,是說不執為實有,不執為己有。福德無實性,菩薩無我,能得此法忍的菩薩,是深知福德不應該貪著的,所以說不受福德。從這裡就可以明白體會空性空慧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空慧的體認――忍,就會處處粘著執著,而所作的一切也就是有限的福德了。如果不執取福德有自性,那才是真正的廣大。辛二 威儀【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梵語多陀阿伽度,漢譯如來,也可譯如去。來去是世俗動靜云為相,因此,外道等即以如來為流轉還滅——來去者;如來現身人間,一樣的來去出入,一樣的行住坐卧,佛法中也有誤會而尋求來去出入的是誰,而以此為人人本來天真佛;有的,要在來去坐卧的四威儀中,去見能來能去能坐卧的如來。如來明見來法眾生的佛魔同化,所以特預記而呵斥說:這些人是不解佛法而非佛法的。如來『即諸法如義』的正覺;來去坐卧都不過性空如幻,哪裡有來者去者可得?法法性空如幻,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不來相而來,無去相而去,徹見無我法性――如義,這才名為如來」。「如來」的翻譯即是相依相緣的動靜相,因此外道解釋的如來,以為有一個東西會流轉,又會還滅,這樣的一個來來去去的來去者。導師點得很明白,不僅外道以為有一個神我、本來、本體、靈魂、大我、梵我、真我,我們的身體壞了,就回到那個真我去,這個真我是不滅的,來來去去地輪迴,外道把這個所謂的真我稱為「如來」。現在的佛教界也是一樣,從佛經看到佛常來示現人間,有生有滅,就誤會為有一個來來去去的,那和外道的觀念是一樣的。由於這樣的誤會而尋求來去出入的是誰?裡面的哪個我是誰?要找出那個可以來去的、不生不滅的,而且以為人人本來是天真佛,裡面有一個佛(如來藏),把那個找出來就行了,所以要在來去坐卧的四威儀中去見能來能去能坐卧的這個如來。佛陀在講這個經典時,早就知道末法時候,佛法久了,眾生就會連佛和魔都分不清楚了――佛魔同化。所以就預記呵斥:有這樣的觀念的人,根本就是不了解佛法,這樣講的根本就不是佛法。如來者,諸法如義,真正的「如來」是體會到根本沒有一個來去者,也就是無我的空義,才叫如來,哪裡會落入有一個真實的「我」在那裡來來去去、生生滅滅,有一個不滅的呢?這樣才能徹見一切法的如義,法法歸如如啊,這裡很重要!般若經已經講到這裡了,如果不能明白這個觀念,還不能切實體會到這個重要性的話,那學來學去還是離不開「佛魔同化」的觀念。談到這裡,我都會很感嘆:自從學佛後,出來弘法到今天,每每都在講這些重點――無自性、空義,佛法不是一直讓我們離開我執么!什麼是我執?就是自性見啊!我執自性見不破是不能解脫的,會永遠的執著貪取,那是最大的生死根本啊!我已經強調好多次了。眾生生死輪迴不斷真正最大的原因是什麼?就是自性見我執的不能破!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斷輪迴生死,如何斷,到底要斷什麼?我們生死輪迴的真正主因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不明白啊,因此沒有辦法抓住,每天在那裡盲修瞎練、拜、求、盲目做所謂的功德,這哪裡能解脫呢?病因沒有找到,真正生死的根沒有切斷,永遠在我執上面邊搞,搞到什麼時候才能解脫?如果把如來解釋為在這裡來來去去的,本來是佛的,有這樣的一個如來,這樣個觀念本身就是自性見、我執、我見,就是因為這樣的觀念,我們才起顛倒貪染執著,去造業,感得生死輪迴不斷。當時佛陀的那個時代,所有的外道都是建立在「我」的這個觀念上:「我們是從梵天來的,死了回到那裡去」。佛陀跟他們修了六年苦行,就是根據這些觀念而修的,不能取證,甚至到非想非非想天都不能解脫,原因在哪裡?因為這個觀念沒有斷。最後佛陀所悟的,剛好和外道相反――無我啊!悟到原來生死的根本就是這個「我」而已,不管是大我、梵我、清凈的我、智慧的我,就是那個靈魂的觀念、永生的觀念、永恆不變的觀念。佛陀悟道了,悟到什麼?悟到所有外道修行不能解脫的最後原因,恰恰就是那個「我」沒有斷!所有的外道生死不能解脫,在那邊受苦無量無邊,就是因為有這個「我」而已,這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啊!所以,佛陀悟到無常、無我,破除了所有的邪見,才證入了真正的解脫。因此佛陀告訴我們:所有外道執著的觀念與真正佛法的觀念唯一的不同就在這裡――有我與無我。我常講,學佛一定要體證到佛法與世不共的地方,要體認佛法的特質。如果把握不住這一點,根本和外道是一樣的,又如何叫做佛法?所以,修行為什麼那麼多人虔誠有餘而智慧不足?大家好用功、好虔誠,供養布施都做得來,但是為什麼不能解脫?因為這個「我」不斷,都在執取那個我:我死後到哪裡去享福,到那裡沒有困難,我死後希望怎樣,我來生希望怎樣……都在那個「我」上做功夫。說實在的:我們就是因為妄執有「我」,這才執著、痛苦、輪迴生死的,一定要明白啊!佛法中哪一個宗派不說要「破我法二執」?所謂我執,就是在我們自身上起了永恆的實在感(我)的執著;法執,就是在一切萬法中以為背後有一個真實的本體或自性。執著我們身心的叫我執,這個東西不破,不管是內(即我)外(異我),只要還有一點點的存在,你就不可能解脫!說來說去就還是回到這個重點來了,我執不破,就是佛魔都不分了,導師在這裡似乎批評很嚴重,但是告訴各位:這是真的,確實是這樣子的!你們可以慢慢去體會,只要還有那麼一點點的實在感、我執在,看你們怎麼解脫!我不會騙你們的,你們可以自證嘛,可以自我勘驗,只要有那麼一點點實在感,你就很恐懼離開這個人間;不得已要離開,也是希望去一個什麼比較安樂的地方,那個都是我執的執取啊,對死一定是非常害怕的,恐懼得要命!這怎麼能解脫啊?我們這樣在談,你們聽了可以慢慢去體會、觀察,是不是這樣?我們內在的痛苦煩惱生死不斷,是不是跟這個有關?可以去思維、觀察、體會。隨著你越深的體會,越深的觀察,越明白他所言非虛。所以,注意聽!談到如來藏,這是不得以的說法,是方便說:因為眾生總是需要有一個我,說無我大家受不了,會恐怖,所以佛法也有方便,但是方便是攝取一些畏無我的眾生而方便說;一旦進入法門,就要導入正軌,要讓他知道無我的正見,慢慢還是讓他解脫的。所以,佛法雖然也有說到我、如來藏、自性,但是些都是方便說,注意,一定要明白啊!今天研究的般若空義是究竟的第一義,不是在方便上,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很重要!雖然,方便和究竟最後都是要歸到解脫的,但是它的差別非常大,這個真的要辯明了解,不然我們很容易迷惑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綠幽靈的鑒別方法
※制服雙子座有哪些方法?
※明心見性的五種方法——六祖惠能禪概說(三)
※教你用3種方法來好好「照顧」木地板!
※命帶將軍箭,最嚴重官煞之一「將軍箭」查法與化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