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大家張岱年對智慧的理解!
中國哲學大家張岱年說,他的思想受到兩個人的很大影響,一個是中國唯物辯證思想家王夫之,另一個是注重邏輯方法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前者講究唯物論,凡事要辯證地看,把中國的哲學史講的很深、很透;後者強調邏輯推論,每一句都有明確的意義和含義。對於羅素,張岱年還指出,他的文章很好懂,清晰有條理,最主要的是羅素的思想蘊含著科學的認識方法,講究用邏輯推理的思維方法去認識和分析事物,在這方面我們國內的哲學是有所欠缺的。中國的辯證法很發達,但是在形式邏輯上一直落後於西方哲學,而形式邏輯的分析方法與唯物辯證法是相輔相成的,要結合起來用。兩者就像人的兩條腿,缺了一個都走不好路。
哲學研究的是什麼?
西方哲學認為哲學是愛智慧,即追求智慧或過一種智慧的生活。哲學所追求的最高智慧就是關於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的解答。哲學就是追求智慧之學,哲學家就是研究智慧的。張岱年雖然也認同這一觀點,但是他認為,目前中國哲學主要停留在理論修養、理論研究層面上,有沒有真正獲得智慧還很難說。
國學中最智慧的是什麼?
當有人問中國國學中最智慧的是什麼時,張岱年說:中國智慧很注重對規律的認識,最具智慧的是先秦諸子與《周易》,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莊子。他們的思想里有許多對客觀實際的反映,對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何為真理都進行了探索。
而《周易》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人們的精神風貌和理想追求。這些思想體現了中國人堅強的意志,同時還富有寬容的態度,在中國文化里這種精神一直被很好的沿襲了下來,這是國學中最精華的部分。在中國歷史上,當中華民族受到外來侵略時,一定是反抗而不是屈服,因為中國人的骨子裡有一種堅定的自強不息精神;同時中國文化的又一特點就是比較寬容、博大,像基督教、伊斯蘭教進入中國都被中國文化所接納和吸收。歷史上猶太人在世界上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到處受排斥,可是它到了中國,很快就融入進了中國文化,融合到了我們的民族之中。
一個人怎樣才能擁有智慧?
在被問及一個人怎樣才能擁有智慧時,張岱年回答道:人的智慧跟先天和後天都有關係,一方面他要有天賦,另一方面也與他的努力有關。舉個栗子,清朝末年有個狀元,他小時候很遲鈍,他的老師對他說,假如有一千人去趕考,九百九十九人被錄取,剩下的那個沒被錄取的人就是你。但是後來這個人積極努力,最終考上了狀元。誰能說這不是由於他後天努力的結果呢?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最主要的是要肯努力,學會讀書和思考,最終獲取智慧。愛因斯坦是天才,很有智慧,他在科學上做出了成績,提出了新的觀點。諸葛亮也很有智慧,謀略、文采、博學他樣樣精通。但是平時我們說某人很聰明,這裡的聰明卻不同於智慧,真正的智慧要有大境界,是對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的解答和鑽研。
在中國,老子和莊子的自然主義非常智慧,給人提供了一種接觸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理論渠道。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受到了老莊自然寡慾的思想的影響。這是一種超然物外的人生大智慧。
如何有鑒別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東西不少,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傳統文化中存在的糟粕也不少,有很多陳舊腐朽的東西。對比來看,實際上中國從十六世紀開始就已經落後了。胡適先生說中國百事不如人,雖然不完全對,但是也說明近代中國尤其是晚清時期,在科學和民主方面確實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但是百事不如人是不準確的,因為這樣容易喪失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對民族今後的發展不利。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信心,那就很危險。對此,我們既要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後,同時也要承認它優秀、經典的部分。而《易傳》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正是需要我們後人去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文化。
推薦閱讀:
※第二節 自我保存
※水是萬物的本原
※《法國現代思想史》第一章 何為施特勞斯的「結構主義」? 1
※叔本華:關於獨處!
※生活中的經典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