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的未來在哪裡

金馬獎的未來在哪裡老羊昨天 21:11分享

50屆金馬獎明星名導薈萃,但以李安為首的評審團依舊秉承「英雄不問出處」的精神,讓29歲新加波導演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當選最佳影片,呼聲頗高的《一代宗師》只得到最佳女主角和技術獎項的肯定。這樣的結果繼承的是金馬獎近10年來的一貫特點:重視影片創新精神、鼓勵華語新鮮力量。但這樣的選擇也帶來很多討論,這些爭議表面上集中於《爸媽不在家》有沒有資格拿獎,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這部片在獲獎前並沒有在大陸、香港、台灣公映過,絕大多數影迷、媒體,甚至從業者都沒有看過。

習慣觀看奧斯卡的觀眾可能對金馬的這種情況不適應,因為由美國電影藝術科學學院主辦的獎項,所有提名影片都是公映過的(中國觀眾有能否看到是另外一個話題了)。頒獎當天,無論是台下嘉賓還是電視機前的人心情頗為期待。不僅想知道哪部電影、哪個演員會否得獎更想知道自己心目中的最佳影片,和專業評審的選擇是否相似。奧斯卡很少出現類似《爸媽不在家》導演陳哲藝三次上台,不僅大陸觀眾,台灣和香港觀眾對他的作品都一無所知的情況,當然最佳外語片除外。

《爸媽不在家》並非第一部得到金馬獎肯定,卻沒有大範圍公映電影,46屆還未曾公映的《如夢》入圍9項、去年的最佳影片《神探亨特張》獲獎前也未在香港和台灣公映。金馬獎的章程中沒規定參賽作品必須公映,只規定完成時間和時長。從這點來看,金馬獎像是國際影展性質的獎項,較為偏重影片藝術品質,而非強調對電影產業的影響,更不太看重觀眾的感受。加上金馬獎評審團人數不多,每年都要更換成員和主席,評選標準不僅精英化,更會隨著評審團成員的更換而出現細微變化。

從金馬獎紅毯和頒獎晚會的流程來看,很多地方在模仿奧斯卡金像獎。但本屆金馬評審團只有10人,評審過程再公平,也容易造成極端結果。相比較而言,奧斯卡評委5000多人,來自演員、導演、製片人、攝影、編劇等各個行業公會,不僅評選過程公平,結果也比較容易「服眾」。或許是為了平衡精英和大眾之間的分裂,近幾年金馬獎增加了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不過這個獎是在頒獎禮前一天頒發,影響力要小很多。

從公正性上來講,完全由民間操辦的金馬獎比和金雞、百花、華表獎等要公正許多,不太容易受到官方的干預。但未來金馬獎是否還要繼續評獎過程影展化、頒獎過程奧斯卡化的方式呢?本屆金馬獎頒獎前,執委會主席侯孝賢做客金馬大講堂時談到了對金馬獎未來發展的看法,這段談話被媒體簡化為「金馬獎未來在內地」的標題,雖台灣媒體人也幫侯孝賢澄清沒說過此話,一時間也引發爭論。

翻看侯孝賢近年來談及金馬獎時報道,他確實提過類似的觀點:「假使真的要在結構上非常完整的話,最好的還是借鑒奧斯卡,他們是公會會員制。導演公會負責最佳導演提名、攝影公會負責攝影提名、演員公會負責最佳演員提名,但決選是所有會員都投票。但台灣金馬獎怎麼可能?工業不完備,各個公會人也不多,所以等到大陸電影工業完備,各個公會組織發展起來後,華語電影最重要的獎項還是在大陸,這是跑不掉的。」

和金馬獎對應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很早就借鑒奧斯卡,採取公會會員制。投票人來自香港影業協會、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戲院商會、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演藝人協會等機構。即使是這樣的架構,金像獎近年來也受到異議,一方面評選局限於香港電影和香港電影人,被批小圈子化;另一方面評審人數還是太少。經常拿獎的杜琪峰多年不出席金像獎頒獎禮,在他看來該獎項最大的弊端是「人情票」。畢竟香港電影圈很小,人數不多的評審投票時被人情左右可能性較大。

如今說出模仿奧斯卡的金馬獎執委主席侯孝賢已卸任,接力棒交到了張艾嘉導演手中。對於金馬獎的走向,張艾嘉對媒體說的是,「不想改變,只想維持,讓華語電影能有更大的創作空間。」看來金馬獎會繼續走「歐洲影展化」的評獎方式。

短時間內,讓台灣金馬獎成為華語奧斯卡的確不現實,畢竟華語電影市場主體在大陸,建立完備電影工業的可能也會是在大陸。奧斯卡獎的影響力是建立在美國電影工業獨步於全球的基礎上,金馬獎「英雄不問出處」的精神可以鼓勵並推出新人,也可以為工業打下基礎。而侯孝賢的夢想,大陸電影和電影人今後能幫忙實現么?

(責任編輯:楊光)

閱讀(3590)
推薦閱讀:

金馬獎的影展是什麼?
金馬獎|先嚇人後爆冷,影后林嘉欣的兩種打開方式
《貪狼》已讓古天樂收穫三個影帝,他還能把今年金馬獎抱回家嗎?
金馬獎是什麼分量?
金馬獎獲獎最多的導演是誰?

TAG:未來 | 金馬獎 | 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