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哈佛,後有美國 - 信力建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教育觀察 2011-01-22 00:48:32 閱讀5880 評論16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美國社會面面觀之
先有哈佛,後有美國
教育是發展的源泉,美國,一個教育大國,也是一個教育強國。
美國人認為,一個人不管處於什麼境地,有兩件事是必須要做的,並伴隨一生,一是受教育,一是新宗教。教育與宗教並行,教育與宗教一樣重要。美國人對教育的重視,達到了與信仰宗教一樣的虔誠境界。
1620年,歐洲最早的第一批移民,坐著「五月花號」這隻船抵達美洲,就是在現在的馬塞諸塞州波士頓的普里茅斯上岸。如今,在當時上岸時的一塊石頭上寫著「1620」幾個數字,就是對這一重大事件的紀念。那時的移民生活艱苦異常,但從1620年起,這批移民就同時在當地建學校與教學,並在1636年創辦哈佛大學,所以,哈佛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很自豪,說美國算不了什麼,先有哈佛,後有美國。
歐洲移民到美洲以後,每到一處,必先做三件事:一是建教堂,這些移民大多是受到歐洲宗教迫害的新教徒,建教堂是首先必做的一件事,他們認為,有了教堂,人的精神就有了歸宿,人就有了精神家園。二是建學校,他們認為,學校是教化之源,是一個人從野蠻走向文明的必經之路,教育可以消除很多人性中的許多弊端。三是建郵局,與外部世界聯繫的橋樑,在過去,郵局是人們聯繫外部世界、認識外部世界的有利工具。這種理念在美國誕生之前一個半世紀就已深深地植根於民眾之中。
教育與宗教同樣是一種信仰理念,對美國的教育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由於此,政府和民眾對教育的認識,不是作為一種純粹的功利目的而進行的活動,人們對教育具有了宗教般的虔誠。
美國人認為,從整體上講,學校培養不出天才,而是要培養公民,公民培養好了,人才也就有了。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合格公民,十分重視人文精神的,獨立思考、質疑一切.
《美國獨立宣言》和《弗吉尼亞宗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弗吉尼亞大學之父,,美國的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十分重視教育,對教育一往情深,晚年傾注全部精力和智慧奉獻於教育。他說:「只有由受過教育的人民組成的國家才能保持自由。」他認為他一生致力於反專制、反暴政,致力於建立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如果人民沒有受到好的教育,國家不是由受過教育的人組成,他的努力和夢想都將成為泡影,或者如同沙上建塔,頃刻倒塌;或者如海市蜃樓,終究是幻境而已。他一生對教育的重視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可以說奠定了美國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美國今天的教育之所以成為世界之強,飲水思源,其發軔之初就得益於傑斐遜總統。
美國教育是獨立的,體系完備,制度健全,各州各具特色。美國大學所堅守的大學精神是使大學成為保存人類文明的場所,成為培養智者的地方,成為人類精神資源傳遞和知識創造的最佳學堂,成為一個充滿創造和創新的具有獨立品格的思想熔爐,成為一個拒絕庸俗、堅持操守、努力用思想知識、精神呼喚社會良知,引導社會前行的精神家園。
前哈佛大學校長巴布博士認為高校有8個功能,即高校教育的目標是:提高交流能力;培養分析能力;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價值判斷的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互動的能力;培養對個人和環境的理解能力;改善個人對當今世界的了解能力;培養藝術和人文學科的知識。這就是美國的「開明教育」(或譯「自由教育」)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歸宿也還是人;教育有為社會服務的責任,但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而邁阿密大學前校長瑪萊特博士則進一步認為「開明教育」的根本責任是為了「人」和「公民」。
當中國在反思為什麼中國大學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時,也應思考,何為「人才」。是要高分低能兒,還是具有獨立思考的社會公民。
推薦閱讀:
※心不能貪,一個懂你的人足矣【超市日誌】
※皈 依(真想解脫必看) - Qzone日誌
※有關母親的古詩歌 - Qzone日誌
※人情厚養處世法(3) @ 盈盈梅代子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凄迷絕麗的罌粟——張愛玲 - Qzone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