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與思維方式與西方之比較
中國傳統文化與思維方式與西方之比較
1、「述而不作」:孔子本人講他只敘述前人的東西絕不創新和創作,這與西方哲學不斷追究終極正好相反。
2、「微言大義」:就是用很少的文字把自己重大的含義表達出來,而在西方邏輯反思表達為邏輯的細緻運用,證明過程及其繁複。
3、「社稷關懷」:就是中國關心的都是人倫社會問題,跟西方關心的主要是自然學問題和科學問題完全不同,雖然西方哲學也涉獵人倫社會問題,但比重大不相同。
中國獨特的地理物候條件(封閉地貌,黃土易耕植,地少人多等)、文字的具象化導致中國文化偏向於具象思維和人文社科,西方環地中海開放地貌、拼音文字導致其文化偏向於抽象思維,抽象思維是在純邏輯上演動,具像思維是在直觀上演動,因此這兩種整個思維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我們中國人認為「知行合一」,朱熹有一句話叫「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學的最佳境界就是它能夠用。請注意朱熹是中國文化的第三祖師爺(孔子、孟子、朱熹),從明代以後朱熹成為經學的總代表,朱子尚且說這樣的話。
可是大家知道西方文化偏偏認為凡是能用的東西,凡是直觀的可以使用的學問都是匠人的東西,絕不是學者去關心的東西。這種偏重實用的思維模式直接導致中國2000多年的文化中沒有締造出「邏輯學」這門學問。孔子弟子總結老師時候有句話叫「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這四樣東西在孔子看來都是「異端」,因而孔子一輩子從來不講這四樣東西。孔子有一句話「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就是如果一個人總是鑽研那些跟常識不一致的東西,他就認為這對人類是有害的,而古希臘哲人恰恰興緻勃勃的追問這些東西。
正因為這種思維差異,我們中國人一般認為一個文化有普及性這個文化才有價值,倘若一本書寫的晦澀難懂,大家當然的認為這個書對世界的影響一定很小,一本書寫的俗讀讀者量很大,就認為它對人們的影響大。表面上看如此實質上恰恰相反,我們看看人類文化史,西方學術的做法是純邏輯的推演,絕不跟實用相關,結果它探討了人類知識領域在一般人不能涉獵的那個邊緣上的突破,極大的擴展了人類的知識範圍,比如,祖沖之做圓周率比西方早幾百年,但僅僅是為了解決生產中需要用到圓周計算的問題,而歐幾里得做「形論」卻是為了解釋世界的本體,由此得以看出東西方文化思維方式差別之大。
中國文化學習坊 王東嶽課程
推薦閱讀:
※中國騎兵發展簡史
※轉帖簡評: 引用<論中國畫的筆墨語言>
※歷屆中國奧運冠軍全記錄
※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你卻說睡你媽逼起來嗨
※2013年中國海軍入列的17艘軍艦
TAG:中國 | 文化 | 思維 | 中國傳統 | 思維方式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比較 | 西方 | 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