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結腸炎」這個說法靠譜嗎?

當你在結腸鏡報告里寫下「慢性結腸炎」的診斷時,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什麼是「慢性結腸炎」?

來源:醫學界消化頻道(內鏡學習驛站出品)

作者:薛潤國 蘇彬 承德市中心醫院內鏡室

我看到許多基層醫院的結腸鏡報告還有診斷「慢性結腸炎「的。今天就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的看法。「慢性結腸炎」的歷史,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的原因一部分基於事實,一部分是給病人一個交代。「慢性炎症」在結腸嗎;你看慢性炎症在胃內時就是慢性胃炎。那為何沒有慢性食管炎,而有NERD和GERD,「慢性結腸炎」是不是基於這種簡單思維方式的結果呢?現在的科學經驗:往往簡單的、直覺的結果許多都是不科學的。

有些患者總是說自己的「慢性結腸炎」很難治療,其實他們在說這個病情時我還是要客觀的聽癥狀,而不是聽「他的診斷」的。談治療效果還比較早,因為沒有確定什麼原因。像IBS(腸易激綜合征),IBDU(炎症性腸病未確定型),IC(未定型結腸炎),有些需要標準治療,有些需要對症治療。

這幾種功能性疾病或者器質性疾病本身治療效果不佳或者不穩定,或者患者依從性比較差很難長期遵醫囑治療隨診。更重要的是這些功能性疾病有些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IC或IBDU有很多文章指出兩者可能是IBD的一種前期過程,IC一部分患者在一段時間內隨訪發現,或者為UC(潰瘍性結腸炎)或者為CD(克羅恩病),所以診斷才逐漸明朗。

網路搜索就比較不靠譜了,比如慢性腹瀉就叫「慢性結腸炎」了,中西醫混合叫法「中醫脾虛水濕」理解為臨床醫學的「慢性結腸炎」。百度百科裡還居然有「慢性結腸炎」這個詞條,權威性的質疑是相當的大了。教科書、指南、規範和權威文獻上面都沒有「慢性結腸炎」這個詞,由於多種原因(很多人是出於習慣)才造就了「慢性結腸炎」的長期逗留。

對於疾病的診斷中最有意義是指南、規範或者共識意見。炎症性腸病指南(2012)提到了UC和CD的診斷和治療,其中寫到部分「結腸炎症」首發表現的病人,要注意觀察在治療或隨訪過程中有無演變為炎症性腸病(IBD)的可能。在文獻中查到跟「慢性結腸炎」相關度比較大的提法就是「未定型結腸炎」。但是這個名詞也是沒有統一的認識,有人認為它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有人認為它是IBD的一個早期過程。

如何認定這些內鏡下表現的診斷?結腸粘膜尤其是狀結腸和直腸粘膜的充血、發紅,血管紋理增粗,紊亂,病理炎細胞浸潤,這些都提示了什麼?我覺得提示結腸炎症,是沒有問題的。但這些並不是「慢性結腸炎」的診斷結果,而是某種疾病的內鏡下的表現而已,那到底是哪種疾病甚至需要注意是否發展為哪類疾病就需要我們的經驗和認識了。

很多論壇里對這個問題也有人發問,但是回答的較少或無人回答。不過問題的聲音總是一樣的:總是看見「慢性結腸炎」的診斷,但是找不到治療規範和指南。這無疑是令初學者苦惱,工作在第一線的老師認為這「沒啥說的」,專業前輩或者大咖不屑發言。

內鏡下結腸粘膜充血發紅,血管紋理增粗紊亂的患者,除了有部分人經過隨訪觀察發現轉變為UC或CD之外,還有顯微鏡下結腸炎、一過性結腸炎、未定型結腸炎等學術診斷,但很少見到寫在報告單上。許多醫院的內鏡還是診斷:結腸鏡檢查未見明顯器質性病變。

另外,結腸鏡檢查前瀉藥刺激腸粘膜和結腸鏡插鏡擴圈對腸粘膜的刺激,也有可能造成我們退鏡觀察乙狀結腸直腸的充血發紅等。而多數醫院診斷:結腸鏡檢查未見明顯器質性病變。那麼應該診斷什麼,首先覺得「慢性結腸炎」診斷不規範,那診斷未定型結腸炎?炎症性腸病未確定型?但絕不應該診斷「未見異常」。

(本文為醫學界消化頻道原創,轉載請授權並註明來源作者)

推薦閱讀:

慢性毒性肝炎
健康資訊之小心糖尿病引發慢性併發症
慢性低度炎症:你有木有?
卡介菌多糖核酸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的臨床觀察
慢性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

TAG:慢性 | 結腸炎 | 腸炎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