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年輕人心靈早衰

八成年輕人心靈早衰本報記者 張傑 《 生命時報 》( 2013年05月24日 第10 版)

  編者的話:5月14日,《人民日報》一篇題為《莫讓青春染暮氣》的文章指出,從懷舊到嘆老,80後似乎集體變「老」了。但不少人表示,現實中的年輕人仍是朝氣蓬勃的。對此,《生命時報》特邀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祝卓宏、蘇州榮格心理諮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和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心理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馬健文,解讀讓當代青年暮氣沉沉的五大原因,並提出對策。

  

  「先是懷舊。他們唱著《老男孩》,感嘆消逝在記憶里穿著海魂衫皮涼鞋的夏天,懷念看過的連環畫……再是嘆老。一群在父母看來還是小孩的80後,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嘆『老了』……」《人民日報》文章這樣描述青年一代。

  許多年輕人坦言即使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也沒有離開的勇氣;可他們又「喜歡看外國電影、喜歡穿70後不太穿的牛仔褲和格子襯衫……至少自我感覺沒有暮氣沉沉。」王國榮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他常聽身邊的年輕人說想做點事,但「有心無力」,遇到困難缺乏迎接挑戰的決心。他們少了年輕人應有的朝氣和銳氣,卻多了老成的暮氣。祝卓宏認為,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年輕人在經歷了工作、戀愛、成家等人生階段後,感受到人生滄桑,變得有責任感,自然就會老成持重。馬健文說,懷舊是一個人對現實際遇不滿時所產生的情懷。但正如《人民日報》文章所說,嘆老和懷舊不可怕,但精神上「早衰」值得警惕。有些年輕人看上去很成熟,待人接物恰如其分,說話談吐深思熟慮,但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

  80後究竟是不是「暮氣沉沉」?近日,中國網路電視台調查發現,82%的參與者對此認同。84%的人認為這是「社會病」,33%的人認為與「拼爹」、拼背景有關,32%的人認為物質壓力催生疲憊感,17%的人認為當今社會選擇多、誘惑多、顧慮多,消磨了年輕人的銳氣。《廣州日報》曾對3313名80後進行調查,52.6%的受訪者自認為壓力大,48.1%的人認為壓力來自生存,29.7%的人認為闖出一番事業太難。

  不可否認,年輕人沒朝氣與社會有關,但微博紅人「作業本」在一篇文章中將這一現象完全歸結為社會不公、言論不自由以及地溝油、毒奶粉等問題卻有失偏頗。有網友調侃,「終於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別人工作時睡個回籠覺了」。朝氣是一種心態,一味怨天尤人毫無益處。年輕人要敢於直面五大「心病」,才能找回朝氣。▲

  

  人際交流障礙

  人脈不如上一代

  怎樣才能讓身邊人都喜歡我?讓上司不高興了怎麼辦?人際問題是許多年輕人正在面臨的壓力,讓他們逐漸變得圓滑。

  首先,80後童年的生活水平提高,許多人都與電視為伴,人際技巧的學習與實踐不足。其次,「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那個時代的口號,多數家長給孩子畫了一個「圈」,告誡他們好好學習,少跟「野孩子」一起玩,這讓80後很少有玩到大的夥伴,人脈圈比上代人要小。再次,80後中的獨生子女多了父母的寵愛,卻少了兄弟姐妹間的友愛。被過分寵愛的孩子一旦離開熟悉的環境,往往會出現分離焦慮,長大後難以適應新環境,交往能力相對較差。

  其實,社交問題不是只有80後才面臨的難題。年輕人首先要學會在各種社交場合找准自己的定位,說話要得體。其次要在生活中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多與老朋友交流、溝通,並慢慢接觸新朋友,在交往中獲得快樂,有助於強化積極行為。▲

  

  價值觀錯位

  教育實踐相脫節

  當前,許多年輕人以考公務員為最大追求,穩定的福利保障讓他們有安全感。但全民「考公」現象也體現了年輕人價值觀錯位。

  在學校,應試教育將靈動的青春固化在考卷上,思想教育與社會現實背離,使他們難以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在家中,80後的父母大都受過教育,會幫他們做決定,這使他們慢慢迷失了自己。大學裡,老師講完課就走人,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脫節,讓他們在求職中受挫。工作中,年輕人的思維方式被認為不合時宜,他們不得不按照已有的模式同化自己的思維,得過且過,向現實妥協。

  儘管如此,80後中也不乏泡泡網創始人李想這樣的創業先鋒。還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正以一種改良而非改革的方式解決舊模式和新想法之間的衝突,將自己的創意和活力融入工作和生活中。暮氣只是表面的妥協,始終隱藏不了內心的朝氣。▲

  

  尊老文化

  論資排輩難冒尖

  我國文化中,處世得當的年輕人會被認為「老練」,「老成持重」更是令人稱道的德行。中國文化還講究論資排輩,即便在校園中,「師兄」、「師姐」等稱呼也都體現了中國的資歷文化。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種講資歷的表現。年輕人要想在這一文化中安身立命,就不得不屈從於這種社會規則。社會上,資歷重於能力、重於成績的現象不少。職場中講究先來後到,即便引進人才,也不肯及時給年輕人壓擔子,這使很多年輕人的黃金髮展期在「坐等」中喪失。在資歷的壓力下,年輕人做事縮手縮腳,不敢「冒尖」,想不暮氣沉沉都難。

  在希伯來文化中有個「浪子回頭」的故事,值得國人借鑒。社會要敢於讓年輕人去經歷生活,即使做錯事也不要緊,因為這是青年的特權。梁啟超說過,「苟學校青年能人人磨鍊其腦力,堅定之意志,倡為風氣,普及全國,則誠國家無疆之福也。」社會要能容忍年輕人的個性,讓年輕人可以不怕失敗,自由選擇,才能讓年輕人朝氣蓬勃。▲

  

  人生方向

  沒有理想心迷茫

  王國榮曾走進大學校園,隨機詢問大學生將來想做什麼,得到的回答要麼是沒想好,要麼是不知道。「缺少對人生的定向是年輕人暮氣沉沉的根源。」有句話概括了理想的無奈:「改革後,好日子,賺錢重權太務實;談理想,比天高,眼高手低太彷徨。」

  兒童時期的境遇對人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影響。80後往往生活在衣食富足、關愛過多的環境里,各種慾望都能得到滿足,使他們對物慾、關係缺乏主動獲取的動力。因此,他們很少關注他人的想法與社會認同。但這代人又生活在社會轉型期,父母對其灌輸大量競爭意識,「做自己」與「做別人眼中的自己」形成心理衝突,使年輕人遭遇精神上的迷茫和認同感的缺失。

  其實,80後未嘗沒有過理想,科學家、作家都曾是他們的憧憬。「少年心事當拏雲,誰念幽寒坐嗚呃。」年輕人理應有擔當和責任感。不妨靜下心來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然後問問自己,希望將來是什麼樣的。要記住,夢想不是幻想,要努力才能實現。▲

  

  生存壓力

  房子就業毀夢想

  許多80後都曾為房子嘆過氣。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房子不僅是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是安全感的保證。西班牙《世界報》曾評論:中國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想像力,他們大學一畢業,就像中年人那樣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

  2013年被稱為「最難就業季」,就業大軍中不乏80後的碩士、博士。他們苦讀多年,卻在找工作時受到挫折甚至輕視,喪失社會認同感,失去信心。「拼爹」現象也會讓出身平凡的年輕人滿腹怨氣,學會世故和圓滑,同時會將滿腔青春熱血隱藏起來。另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職場心理健康調研報告》顯示,25歲以下員工幸福感最低,職場壓力讓年輕人難有朝氣。

  年輕人要認識到,青春就是要有壓力才有追求。面對壓力,態度決定一切。正如白岩松所說,「每一代年輕人都不容易,你們現在擔心房貸,我們那時住地下室,從沒想過有一天會有自己的房子。青春從來就是不容易的代名詞。」年輕人要保持自信和理性,逐步改善環境。在求職時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表現積極進取,才能得到招聘者的青睞。▲


推薦閱讀:

在改革前沿飛速成長(青春派·改革中的年輕人②)
莫言對年輕人的一百條忠告
年輕人別炒股?只怕浪費「美好的事物」 | 財經日日評
【鵝眼】鳳凰苗家兩場年輕人的婚禮
整合小龍蝦供應鏈,「墮落蝦」想做年輕人四季可吃的小龍蝦生意

TAG:人心 | 年輕人 | 年輕 | 心靈 | 成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