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自由與幸福——淺析波伏瓦的《第二性》
女性的自由與幸福——淺析波伏瓦的《第二性》
汪皚妍
一、 人的超越性與內在性
作為一個人,就是既具有超越性,又具有內在性的。波伏瓦使用了黑格爾的術語——超越性和內在性來描述個體自由。「超越性」描述的是個體自由地從事一項籌劃從而能以一種重要的方式在世界上行動的能力。「內在性」描述的是一種沒完沒了地重複著對歷史不會產生影響的工作的處境。 人的超越性和內在性決定了人是作為主體存在還是客體存在,以及人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
人能作為一個主體,是基於他對自身的超越性的肯定和發揮,通過有目的的行動、有效的計劃,不斷地超越既定的現實,進而具體地確定自我的當下存在。這種超越性讓人把世界、歷史看作是不斷生成的,而非既定的。人可以去創造和改變世界、歷史,而不是只能忍受或逃避。自由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得以實現。反之,內在性就是對自由的否定。
波伏瓦以存在主義哲學為本,採用存在主義的道德觀看待人的超越性與內在性。每當超越性重新回到內在性,存在會貶抑為「自在」、自由貶抑為人性;如果這種墮落為主體所贊同,那麼它就是一種道德錯誤;如果它是被強加的,它就會採取侵佔和壓迫的形象;在這兩種情況下,它都是絕對的惡。
人應該把自己當作主體性的存在,由此,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應該是相互性的。換言之,一個人必須像他希望別人承認他的主體性地位那樣,同樣地承認別人也有與他同樣的主體性地位。但是,波伏瓦說,當男性充分地肯定和發揮自身的超越性,不斷地超越既定現實,根據自己的意志,運用男性的邏輯和推理方式去塑造、拓展、支配外部世界,由此確立自身的主體性地位時,女性卻看似主動,實則被動地回到自身的內在性,喪失自我的主體性地位,而淪為客體、他者、「第二性」。那麼,為什麼說女性是「看似主動,實則被動」的呢?凡是個體都力圖確定自身是主體,這是一種倫理上的抱負,事實上,除此之外,人身上還有逃避自由和成為物的意圖:這是一條險惡的道路,因為人被動、異化、迷失,就會成為外來意志的犧牲品,與其超越性分離了,被剝奪了一切價值。不過,這是一條容易走的路:這樣就避免了本真地承擔生存所帶來的焦慮和緊張。 也就是說,女性自己樂於擔當了他者的角色,這是一種避難就易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說,女性是主動地放棄了自己的主體性地位,回到了自己的內在性。但在這「看似主動」的背後,實際上是被動。因為,對於女性來說,如果想要堅守住自己的自由,拒絕成為他者,拒絕與男性合謀,那麼,她就必須孤立無援地去創造目的,而社會並沒有給予女性如給予男性那樣的同等條件,也就是說,女性在她們的處境下根本沒有成為主體的具體辦法,她們的處境決定了她們的行為。任何主體不會一下子和同時確定為非本質,他者並非將自我界定為他者來界定主體:他者是因為主體將自己確認為主體,才成為他者的。 女人的悲劇,就是這兩者之間的衝突:總是作為本質確立自我的主體的基本要求與將她構成非本質的處境的要求。
二、 女性的處境與女性的形成
這個世界是男性的世界,是一個由男性充分地肯定和發揮自身的超越性,不斷地超越既定現實,根據自己的意志,運用男性的邏輯和推理方式去塑造、拓展、支配的世界。而女性從小就被教導要服從和遵循男性世界的規則,要符合男性世界強加給她們的標籤——這些漸漸內化為一種信念,彷彿一切本來就該是這樣的。男性和男性世界就都被神聖化了,成為了一種絕對的權威,一種超現實的、無條件的存在。女性在這樣的男性世界裡迷失,做著無力的掙扎,最後還是只能接受、屈從。她們的順從總是夾雜著拒絕,她們的拒絕又夾雜著接受。 女性根本不知道能夠改變世界面貌的真正行動是什麼,她們將自己封閉在其內在性之中,從來沒有作為主體出現在群體的其他成員面前,總是被動的,逆來順受的。波伏瓦認為,往好的方面來說,這種逆來順受可以在不同特質的女人身上分別變成耐心、寬容、堅忍不拔以及高傲等品質;但是,往壞的方面說,這種逆來順受也會產生一種徒勞的謹慎——女人總是力圖保存、彌補、安排妥帖,而不是毀滅與重建;她們更喜歡妥協、和解而不是革命。所以,如果非要受苦,她們寧願忍受常規,而不是去冒險;她們在家裡比在馬路上更容易給自己安排微薄的幸福。 女性就這樣把自己束縛在內在性之中,感受不到自由的力量,也不敢冒險去追求自由,尋求解放。因此,在她們看來,世界不是想改變就能改變得了的,接受既存事物比相信解放和革命要容易和安穩得多——儘管實際上相信解放和革命會吃的苦頭可能並不比接受既存事物多。即使女性決定採取行動,她們也極易被「打回原形」——返回到自身的內在性以尋求自我保存。波伏瓦認為,這是因為女性沒有真正地、坦率地接受這個世界,或者說,這個世界是男性的世界,是男性強加給女性的世界,所以,女性如果在行動中受到一點點挫折,就很容易重新發現世界的敵視和命運的不公正,然後返回自身尋求庇護。這也就是為何女性總是容易對世界抱以消極的、失敗的心態,以及為何女性總是更愛抱怨。相反,男性是接受他們自己創造的這個世界的,直接地面對這個世界裡的一切規則,因而,不會輕易地被不幸「打倒」,不會輕易放棄自身的超越性而返回到自身的內在性中。
波伏瓦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任何生理、心理的、經濟的命運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會內部具有的形象,是整個文明設計出這種介於男性和被去勢者之間的、被稱為女性的中介產物。」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這句話幾乎顛覆了整個社會對女性的傳統價值觀。在人類群體中,沒有什麼是自然而然就有的,比如,女人只是文明的產物;他人對她的命運的干預從開始就有,如果這種行動朝另外一個方向發展,它就會達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女人既不是由她的激素,也不是由神秘的本能決定的,而是由她通過外在意識把握她的身體,她和世界的關係的方式決定的。 這是存在主義哲學的解讀方式。也就是說,女人是由其處境決定的,所謂的「永恆的女性氣質」其實是社會造就的:一方面,父權制度和父權意識要求女性待在家裡,操持單調重複的家務;另一方面,女性有生育能力,女性身上的母性被看作是天生的,於是,做母親和撫育幼兒就成了她們的「天職」、「本能」。而波伏瓦認為,女性不應該把所謂的「永恆的女性氣質」視為理所當然的,被這樣的觀念建構,失去了自由,而應該勇於做出自主的選擇,去打破這些限制,進而擺脫作為他者、客體,「第二性」的地位。比如說,「女性敏感」就不是女性固有的、生就的,而是因為女性在男性世界裡是被動的、屈從的,她受到男性世界方方面面的規則的限制,因此,她能獲得的東西就是很有限的,很寶貴的。因而,她就比男性更加專註於自身和世界:她既不把這些東西封閉在概念中,也不封閉在計劃中,她揭示出它們的豐富性。
波伏瓦將女人的處境和黑人的處境做了類比。她認為,所謂「真正是女人」的女人與逆來順受的「好黑人」一樣,都是「被控制」成低人一等,喪失其本來應有的地位的。不是女人和黑人本該是如此處境,而是人們將這種「被控制」的結果轉換為一種事實。正如蕭伯納所說:「美國白種人大體上把黑人降低到擦皮鞋的一類人中,由此可以得出,黑人只能擦皮鞋。」
三、 女性的解放
波伏瓦認為,女性必須致力於自身的解放,否則沒有任何別的出路,並且,這種解放只能是集體的解放。但過去有時,現在仍然有大量女人企圖單獨實現她們個體的拯救。 她們企圖在自己的內在性中證明自身生存的必然性,也就是在內在性中實現超越性。 而她們尋求到的三種所謂的超越方式是自戀、愛情和宗教。下面我著重談愛情這種方式,略述自戀和宗教這兩種方式。
1.自戀
「自戀是認同的既定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自我被看作絕對目的, 主體從自身循入其中。」 這裡她既是主體又是客體。但「事實上讓一個人的自我真的成為他者而又讓他有意識地承認自己是客體, 這是不可能的」。
2.宗教
波伏瓦在書中寫道:「有一種辯解、一種最高的報償是社會一向竭力給予女人的:這就是宗教。女人必須有宗教,就像老百姓必須有宗教那樣,理由完全一樣:當人們判定一種性別、一個階級是內在性時,就必須給以超越性的幻象。」 「現代文明——甚至在女人身上——承認自由,在現代文明中,宗教看上去遠不是一個壓迫工具,而像一個欺騙工具。人們較少要求女人以天主的名義接受她的低劣地位,而是依仗天主自認為與至高無上的男性平起平坐;人們認為克服了不公正,便取消了反抗的企圖本身。」 也就是說,女性在宗教里獲得對自身主體性地位的肯定,實現自身的超越性。然而,這本就是人們採用的一種欺騙手段,女性在宗教里獲得的所謂的肯定其實是她們在精神上的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是一種自欺欺人,而不是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3.愛情
在愛情中,女性通過消失在他者中,達到最高生存。也就是說,女性在戀愛中有一種通過取消把她和意中人分開的界限,徹底毀滅自身的願望。並且,女性把過去的、現在的,以至於將來的對自身存在的肯定都投放到了愛情中,把自我內在性的擺脫和超越性的實現交付給了情人或者丈夫——在這個世界裡擁有更強大的能力和一切價值的人。在女性心中,只要實現了和愛的人的同一,被承認為所愛的人的一部分,那麼所愛的人創造的一切價值都有她們的份兒,甚至有時還可以認為,女性的妥協和犧牲為男性創造價值提供了條件和支持,女性功不可沒。「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總是有一個默默無聞的女人」表達的就是這樣的觀點。因此,女性如果想要分享男性所創造的價值,想要通過愛情的方式擺脫內在性而獲得超越性,就必須去實現與所愛的人的這種同一,只有這樣,女性才會感到自己生存的必要性得到完全證實。這也是為何說「戀愛的女人的最大幸福,就是被意中人承認為他的一部分」 的原因。而實現這種同一的方式就是儘可能地去滿足情人的需要,在這樣的「滿足需要」的過程中,女性才會感到自己對情人是必不可少的,自己是「被需要」的。所以,女性在戀愛中總是比男性更容易失去自我。失戀的女性最常說的就是要找回原來的那個自我。
波伏瓦認為,在戀愛關係中,女性「通過消失在他者中,達到最高生存」的方式就是將其置於了奴隸或臣僕的地位。因此,在這樣的愛情中女性所獲得的超越性、自身存在價值的肯定等都是虛假的。她舉例說,在約會時,女性會選擇採取讓男性多等一會兒的方式來確立自己的重要地位,宣告自己獨立的主體性,而男性不得不忍受這樣的「等待」。但是,在波伏瓦看來,這是膽小的報復,不管她多麼固執地要男人「久等」,她永遠補償不了窺伺、期望、屈從男人的一時雅興所度過的無窮無盡的時間。 因為女性在經濟上不是獨立的,而是附屬於男人的,這就直接決定了女性處在由男性支配的地位。女性與所愛的人同一,分享他所創造的價值,在愛情里實現超越性——這是一種自欺欺人式的安慰,是一種辯解,而實際的情況是女性只是男性生活的一個因素、一個部分,但男性卻是女性生活的全部。波伏瓦說:「女人讓男人多等一會兒,以抗議她一生漫長的等待。在某種意義上,她的整個生存就是等待,因為她被關閉在內在性和偶然性的範圍內,證明她生存的必要性總是掌握在別人手裡:她等待男人的敬意和贊同,等待愛情,等待丈夫和情人的感激和讚美;她等待他們給她存在理由、價值和存在本身。」 在愛情中,女性賦予男性一種絕對價值,指望通過與所愛的人同一的方式,把自己的主體性交付給男性,依靠男性來拯救自己的超越性、擺脫內在性——這是波伏瓦所批判的,她主張的是「真正的愛情」,在這樣的愛情里,雙方是平等的。
4.真正的解放
波伏瓦認為,女性要想獲得真正的解放,真正實現其超越性,是不能以自戀、宗教和「依附性」的愛情這三種方式來自欺欺人的。女性獲得解放的基礎是要在經濟上獨立,即有一定的經濟收入。這就意味著女性必須也像男性那樣參加社會工作。女人正是通過工作跨越了與男性隔開的大部分距離,只有工作才能保證她的具體自由。
前面所提到的「真正的愛情」也是以女性的經濟獨立為基礎的。因為只有經濟獨立後,女性才不受男性支配,不再處於附屬的地位,而是可以投向自身的目的,通過不斷地超越自我,創造價值,肯定其主體性。「真正的愛情應該建立在兩個自由的人互相承認的基礎上;一對情侶的每一方會互相感受到既是自我,又是對方;每一方都不會放棄超越性,也不會傷害自身;兩者將一起解釋世界的價值和目的。對這一方和那一方來說,愛情將通過奉獻自身展示自己和豐富世界。」
只有保證了經濟上的獨立之後,才能進一步在文化觀念上實現革新。當女性有了自己的工作時,她們就會走出家庭的天地,不再終日被束縛於家務勞動,而是進入社會化的生產部門,運用自己的智慧去創造價值,推動社會的進步,因而女性就可獲得社會的認同以及在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平等權利。女性就不再是作為客體、他者、「第二性」存在,而是在作為一個人的意義上重新確立自身,即「應在『人』的意義上驕傲地坦然自立,而不要將自己的價值從外在之物以及與它的關係中引申出來」 。波伏瓦還提出,女性的解放並不是要與男性為敵,而是應該建立一種和諧的男女合作關係,建立一個男女互助的社會,把女性和男性聯合起來,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四、 女性的自由與幸福
在波伏瓦所處的時代,女性的地位低下,從屬於男性,其自由被嚴重剝奪。因此,波伏瓦特彆強調女性要敢於追求自己的自由,而不要被社會對女性的建構——做家務、生育孩子等——束縛住。也正是因為有波伏瓦等先驅者的努力,女性才能有今天的自由和社會地位。但是,在今天,我們需要思考自由與幸福的關係問題:女性獲得了自由就意味著幸福嗎?
我認為,我們總不能是為了自由而自由,那樣所謂的「純粹的自由」實際上是抽象的、空洞的。我們追求自由,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幸福。自由是幸福的基石,而這種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男性和女性存在著差別,不論是對男性還是對女性,都不存在純粹的、絕對的自由,都有其各自的限制——有些限制是共同的,有些限制則是因男女性別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的。
波伏瓦反對愛情、婚姻對女性的束縛,並且反對把母親當作女人的終身事業,主張女性應該擺脫所謂的「永恆的女性氣質」。波伏瓦自己就沒有結婚也沒有生育小孩。但是,我認為,女性的幸福本就是建基於愛情、婚姻對女性一定程度的束縛以及母親的角色。當看到自己家庭美滿,孩子成才時,女人的心中充滿了幸福,這種幸福感使那些妥協與犧牲變得有意義、有價值。在我看來,女性的真正的自由是心靈的自由,而這種心靈的自由是有限制的,受到一定束縛的。擺脫愛情、婚姻以及母親的角色等帶來的一切束縛而爭取到的自由,實際上到頭來會使女性因內心缺乏安全感和沒有情感寄託而感到孤獨、壓抑,因而心靈就不會感到自由。「女性的自由並不只是一種表象,擺脫家庭的束縛不代表就得到了自由,作為女性自身她們的感性力量是強大的,自由之於女性也應該是一種內心的真正感受。女性如果想要尋找真正心靈的自由和幸福,並且對自己的選擇做出正確的判斷,就必須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並主動地進行選擇和嘗試,從而得以深入反思自己的行為,幫助自己擺脫精神的困境。」
總的來講,女性如果想要得到幸福,就必須平衡事業和愛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關係,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在此處,雖然自由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但你的心靈卻可以感受到自由,感受到幸福和滿足。其實,不僅對於女性如此,對於男性也是如此。只不過因為男性與女性的性別差異——例如,男性就不用承擔母親的角色——會使這個平衡點較之女性有所不同。所以,雖然我認同波伏瓦所說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但是我認為,女性和男性的差異確確實實存在,女性不可能和男性一樣,或者說,如果那樣,女性並不會因此感到幸福。而如果這樣的平等、自由並不能讓女性感到幸福,反而給她們帶來煩惱和痛苦,那這樣的解放又有什麼意義呢?因此,女性和男性應該在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和諧相處的關係,互相尊重,平等地對話和溝通,各自取長補短,攜手為社會創造價值,也為自己謀求幸福。
參考文獻:
[1] 陳肖利,走出內在性:選擇一種面向未來的存在形式——淺析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的女性生存論[J],理論界,2007年,第3期
[2]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鄭克魯 譯,《第二性 I》,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3]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鄭克魯 譯,《第二性 Ⅱ》,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4] 鄭敏,論西蒙娜·德·波伏娃自身的「第二性」及其教訓,外國文學評論,1993年,第4期
[5] 夏瓊,自由的悖論——論多麗絲·萊辛的女性自由觀,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月,第31卷,第3期
[6][法]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1988年
[7] 劉慧敏,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與女性的自由與解放——淺析波伏娃的《第二性》,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3期
[8] 賓佳,論《第二性》中女性問題,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9] 邁爾森 著 丁琳 譯,《波伏娃與第二性》,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版
[10] 弗朗西斯 著 貢捷 唐恬恬 譯,《波伏娃:激蕩的一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相關內容閱讀請點擊↓
怎麼理解波伏娃這位女性?
波伏娃:論女人的愛情、獨立與衰老
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我厭倦了貞潔,只想過激蕩而自由的人生|波伏娃
女權主義哲學的十大方面
拉康與後女性主義
生態女性主義及其意義|《哲學研究》曹南燕 劉兵
推薦閱讀:
※斯諾登:「隱身人」終於獲得了自由
※散打與自由搏擊的區別
※佛法帶來真正自由自在
※為什麼人類總在追求自由,為什麼追求自由具有巨大感召力?
※「相親」才是王道如今自由戀愛已out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