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淺談台軍航母殺手沱江艦 一武器知其戰力幾何 

資料圖:近日,台灣自行研製的沱江級雙體導彈巡邏艦首艦沱江號的最新進展曝光,該艦已經開始出海測試。

  台軍「軍聞社」報道稱,台灣海軍的導彈巡邏艇「沱江」號,3月14日在宜蘭龍德造船廠舉行命名及下水典禮。台軍宣稱,這是「國艦國造」政策的又一個里程碑,「沱江」艇命名後,將可有效提高海軍的打擊火力。海軍司令陳永康在致辭時宣稱,本案是因中國大陸航空母艦正式成軍,威脅到台海情勢。台灣海軍規劃的機動性高、打擊力強,具有隱形性能,可攜帶遠射程反艦導彈的高效能作戰艦艇,可提升整體台海防衛作戰的效益,是「國艦國造」的重要建案。

  早在2010年4月,台軍歷史文物館舉辦的「海上長城——海軍司令部特展」中,台海軍就首度展出「迅海計劃」的具體想像圖。採用穿浪型雙船體設計,艦艏配備一門隱身炮塔的76mm速射型艦炮,上層結構後段設置有雄風2型和雄風3型反艦導彈發射箱,上層建築尾端裝有一座「密集陣」近防炮。在2012年4月24日的「迅海計劃」競標中,台灣的民營造船廠龍德造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得標,獲得了20多億新台幣的迅海級原型艦建造訂單。隨著更名後的首艦「沱江」號正式下水,如果後續的測試、改進工作順利的話,台灣海軍將跟進後續的十餘艘的陀江級導彈巡邏艦的量產訂單,部署後將與「光華六號」導彈快艇混合編組,執行反艦任務。那麼繼「光華六號」後又一頭頂「航母殺手」光環的沱江艦,以其為平台+「雄風」3反艦導彈的組合其最終戰力又會有幾何?

  島內造艦能力有限

  對於台軍「國艦國造」來說,首要的問題就是在水面艦艇的設計建造能力上的欠缺,而雙體船則需要更高些的設計與製造工藝。簡單來說「雙體船」就是將兩個狹長船體以甲板連接的,船身更寬甲板面積充裕了,能搭載更多人員或裝備;而且吃水部分又比一般船隻狹長,阻力較小,便於高速行駛。不過,由於兩側船體遇到海浪的起伏不可能完全同步,若設計不當,搖晃會比傳統船隻更嚴重,影響了航行性能。其次,雙體船身結構複雜,在平靜的水面航行時,僅靠兩側的片體提供浮力,而當波浪較大時,中央船體也開始吃水提供浮力,穿浪船舶的形狀與離水面距離,都必須精密計算,在設計上是不小的挑戰。而此前台灣在雙體艦艇的設計建造上更是一片空白,建造商龍德造船此前也並未涉足過軍方艦艇的建造。

  再細數台灣海軍的現役裝備:現役大型艦艇4級中,「成功」級護衛艦是以美國「佩里」級為藍本建造的;濟陽」級護衛艦購自美國,原「諾克斯」級;「康定」級護衛艦購自法國,「拉斐特」級的定製版;「基隆」級驅逐艦購自美國,原「基德」級)。在小型艦艇方面:現役導彈艇4級中「龍江」級是獲得美國PSMMMK5導彈艇的圖紙後建造的,首艇則是原裝購自美國;「海鷗」級是基於以色列「毒蜂」級設計;「錦江」級才是台灣自行設計的第一型500噸級艦艇,但設計上又存在缺陷,首艇完工後測試修改3年才正式定型。被台灣寄予厚望的「光華六號」在首艇FACG-60服役後,因為招標問題,延遲多年才開始續產。可見,當前台灣的艦艇設計、建造能力和經驗的有限,即便是在500噸級的單體艦艇研製能力尚有所欠缺。此情下推進的「國艦國造」沱江級雙體巡邏艇,且不論其整體的反艦能力,只論其艦艇平台的性能、可靠性如何依舊是最大的問號。

  「航母殺手」其實難副

  即便跨過台方在雙體船平台建造上的問題,服役後的沱江艦的性能是否會如宣稱的那樣突出?在噸位上,沱江級,排水量500噸,處於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噸位級別。噸位上比022型大了一倍,尺寸自然要遠遠超出,但台灣在隱形技術上的積累要遠不如大陸,該艦的雷達反射面積自然是要較022型大很多。宣傳中的「雷達無法鎖定」或者發現距離極短等突擊優勢也就只能是台方一廂情願的幻想。沱江級作為500噸的小型艦艇,該艦缺乏基本自衛火力,在裝了多大16枚反艦導彈後,獲得了相當於一艘驅逐艦級別的遠程反艦火力。但也擠佔了其他設備的空間,特別是電子設備上,沱江艦僅安裝有一部對海警戒雷達和一部搜索/火控雷達,以及其他少量電子設備。

資料圖:「沱江艦」搭載導彈比大型驅逐艦更多,包括雄風二型、三型和天劍二型等導彈,將擔任攻擊敵艦的「殺手」角色,利用快速與隱形的特性,迅速接近目標發射導彈攻擊,有效強化台灣海軍制海戰力。

  雖說沱江艦的是以對海反艦任務為重點,全艦也是圍繞8枚雄風2型和8枚雄風3型反艦導彈為核心,但由於自身噸位所限、雷達電子設備的貧弱,並不承擔主要的目標探索與跟蹤職能,而是通過台灣海軍的「大成」系統獲得友鄰作戰平台的幫助來完成對目標的鎖定、引導、攻擊。而一旦「大成」系統在首輪打擊中癱瘓或節點間失聯,自身無法完成「雄風」反艦導彈獨立攻擊引導的沱江艦,其整體的反艦能力也就無從談起。性能單一,司職反艦,進攻有餘,防衛不足的沱江級面優勢空中的打擊時,其「密集陣」近防炮的防空能力似有實無,其生存能力實在令人難以恭維。而沱江級小馬拉大車裝了16枚「雄風」導彈後,在海空作戰力量的打擊中格外值得關注,反倒成為重點關照的首輪打擊目標。挺住首輪打擊後的「反擊大陸航母」的機會,幾近於無。

  沱江艦被再次被冠以「航母殺手」的光環,除了自身作為武器平台的隱身性好、機動性突防能力強外,另一資本就是搭載的也被台方成為「航母殺手」的「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進一步說,在頻頻高調亮相,堆砌溢美之詞的背後,「雄風」3的反艦能力也就可以近乎決定了沱江艦的戰力幾何。

  動力裝置是趨向淘汰的過時技術

  關於「雄風」3反艦導彈的性能,台方標榜的就是「超音速突防」。但超音速突防的基礎——動力裝置,「雄風」3採用是是彈體內置,設計特點和綜合技術水平相當於國外上世紀70年代後期的標準,總體設計較之我國早期採用外置發動機的C-101和C-301有一定的優勢,但較於採用固體火箭/衝壓一體化動力裝置的SS-N-22和Kh-31/鷹擊-91則有著明顯的技術差距。像「雄風」3這樣的組合動力裝置無法利用衝壓發動機燃燒室的空間,在無法增加燃料攜帶量的同時卻要因增加外置助推器要近一步增加了不規則的彈體外形,這就要求其地/海面平台要有著體積較大的儲存發射容器。

  紅外特徵明顯,突防機動性差,彈頭威力有限

  「雄風」3在「超音速突防」的背後是突防飛行高度較大以及過高的速度造成彈體的氣動熱與彈尾部的噴管紅外信號特徵明顯的問題。在光電紅外警戒和搜索設備面前,可被較早地發現跟蹤。綜合隱身能力的不高使「雄風」3更易被航母編隊外圍的前哨警戒艦艇所發現和攔截。在突破編隊的縱深立體防禦攔截時,反艦導彈必須要採用末段機動規避的手段。像「日炙」導彈就具有著末段高速S形規避、貼近海面飛行攻擊的末段機動規避能力,而「雄風」3迄今公開的機動方式是在20-200米之間預定折點飛行,在末段可能會採取與早期「魚叉」類似的拉高俯衝攻擊。而這不但增大了被密集的航母近防武器攔截的可能性,而且較低的飛行高度也使其視界變小,在識別航母及編隊艦上反應時間變短,加之高速帶來的機動性降低,使其對多艦艇編隊中航母的打擊失誤增大,甚至很容易錯過打擊目標。例如,台軍在2011年6月的打靶測試中,就發生了導彈脫靶的情況。

  考慮「雄風」3的內部空間與燃料裝載的情況,其戰鬥部遠弱於「日炙」導彈的320千克彈頭,外界估計是在200千克級,對航母這種大型加固目標的破壞還是很有限。在後續的遠程型改進中「雄風」3在技術上沒有大的突破提升的情況下,導彈射程擴大一倍以上,這將使其重量和尺寸要增加許多,因其必須通過增加燃料來加大航程,同時也可能採用減少戰鬥部或其它部分質量來增加燃料儲量,這就會導進一步致殺傷威力下降或其它性能降低。

資料圖:近日,台灣自行研發的號稱「遼寧艦殺手」雄風III型超音反艦導彈成功進行了海上發射試驗。導彈是從成功號護衛艦上發射,準確擊了目標靶船,並穿過船體。這次成功試射,證明該導彈可以進行量產了。

  制導系統是瓶頸,中繼平台是空白

  超音速導彈的制導系統要在大過載突防過程中,還能保證命中精度和兼顧抗干擾能力,因此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制導技術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難題。以反艦導彈研發大國俄羅斯來說,也是直到蘇聯解體後才具備超音速導彈導引頭小型化的能力,我國在此領域的研製也是用了很長時間才突破這方面的技術瓶頸。所以說台灣想在現有的基礎上獲得比較可靠的制導裝置是相當困難的。與巡航速度超過2馬赫的「雄風」3比起巡航速度0.65-0.8馬赫的「雄風」1和2型導彈簡單對比來看,處理時間要比後兩者約少了2/3左右,因此其信號和數據處理速度也必須快兩倍多,而「雄風」3在電子技術上與後兩者也並沒有質的提升,因此「雄風」3目標識別和處理的能力的降低是必然的,導引頭末段跟蹤目標和採取抗干擾措施的時間都比較緊張。從台灣現有導彈技術看,其終端導引頭只能是主動雷達知道。與其它型反艦導彈採用多模互補、複合制導相比,其對雷達引導的依賴較大。因此,「雄風」3的制導系統在面對航母編隊多層立體防禦時,在編隊的中近程強大的電子干擾和誘餌欺騙下,很可能就會「找不到北」。

  「雄風」3基本型的射程是150千米,遠程型的射程台方宣稱可達400千米,具備了在航母編隊火力覆蓋圈外的岸上或艦艇發動超音速突擊,這的確對航母編隊的威脅較大。但遠射程的前提是需要中繼平台的中繼數據引導。反艦導彈的射程達到150千米時就必須要採用編隊直升機或預警機提供中繼引導才能完成對目標艦的最終攻擊。400千米的射程,無疑中繼機的引導時間滯空時間要更長。「雄風」3若妄想對航母完成攻擊,則提供中繼引導的艦載直升機或「鷹眼」預警機必須在距離航母100-200千米範圍內部署,或在編隊50~100千米範圍內部署中繼艦艇,這恰恰處於艦載機和艦載防空導彈及編隊反艦導彈的最佳作戰區內。「雄風」3的遠射性能是建立在中繼制導的基礎上,中繼制導能力的缺失,其遠程超音速突防也就根本無從談起。

  有故事的「沱江」和「航母殺手」

  當新聞中的「迅海艦」改為「沱江艦」時,筆者聽來甚是驚訝以及啞然一笑!特別是想到台軍寄希望於「航母殺手」以「狼群之勢」對大陸航母完成致命絕殺。作為有歷史的「沱江」號,第一艘「沱江」號正是栽在當年我人民海軍的導彈艇的集團「狼群」攻擊之下。第一艘「沱江」號是國共內戰晚期的1948年由美國撥交給國民黨海軍。1958年9月2日,國民黨海軍編號為104的「沱江」號,掩護「美堅」號登陸艦向金門運送補給。當天,完成了運補作業後於金門料羅灣附近外海被我人民海軍的12艘魚雷艇和炮艇包圍並痛擊,艦舶下沉,多艙進水。最後,完全失去動力的「沱江」號被其他船隻拖回澎湖馬公軍港。3個月後,因為無法轉運到其他港口,只好在澎湖就地除役。當天,國民黨海軍還為「沱江」號艦舉行了追思典禮,並宣布將新接收一艘美國軍艦再次命名為「沱江」號(編號125)。該艘「沱江」服役至1971年除役,此後40年都沒再用此艦名。今日為紀念1958年「以寡擊眾」的同名艦,今年來首度以所謂的「英雄艦」來為新艦命名。

  近年以來,中國大陸的海軍積極發展大型和超大型海軍力量,水面戰艦正在向著大型化、導彈化、信息化、航母化方面發展,在實力上已經遠遠把台灣甩在了後面。若真有「對抗」,台軍是無法獲取制空權的,台軍各類對海作戰力量也是無力爭奪制海權,只能是以抗登陸作戰、「固守待援」為其主要任務。在沒有了空中掩護後,面對優勢兵力下的空中反艦火力和遠程岸艦導彈打擊,台灣的任何大中型水面艦艇在海峽內也是不存在生存間的。「航母殺手」的孱弱「狼群戰術」也只能迅速被真正的「狼群」吃掉。(作者署名:希弦)

資料圖:沱江艦下水典禮在室內舉行,尚需經過最後測試後,才真正「下水」;沱江艦的人員編製也尚未完成,預計明年上半年正式成軍。
推薦閱讀:

職場男士最討厭的8種辦公室女「殺手」 
**細分航母殺手---蘇-33艦載機**
比起出軌,不會說話才是婚姻第一殺手
翡翠市場殺手級假貨-水沫子詳解
揪出你身邊「寂靜的殺手」——骨質疏鬆症

TAG:武器 | 殺手 | 航母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