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10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請掀開講義,第四頁倒數第三行,第十段看起:

「道在善巧利用其環境,則無時無處不是道場。」前面一條說得好,修行要理事圓融,要在一切境緣當中,境就是物質環境,緣就是人事環境,在這裡面隨緣而不攀緣,將我們在經典裡所體會的一些道理,都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叫真修實鍊,真實的在生活上歷事鍊心。能夠運用環境,這一句也是佛門裡頭常說的,不會修行的人是心隨境轉,這不會修行的,這是凡夫,為什麽?你都受環境的支配,受環境的影響,那就太苦了;會修的人是境隨心轉,那多自在。這一條就是境隨心轉,轉的關鍵就是此地講的善巧利用,巧是巧妙,善就是你用得恰到好處,這個用就是善,善巧去運用,讓境隨心轉,不讓我們心被境轉。

講到懂不懂得修行,會不會修行,的確這是關鍵,如果你真的會了,底下這句話,哪裡不是道場?無時無處不是道場,道場就是修道的場所,什麽地方都是。所以,佛法始終都講緣,緣非常複雜,會用都是善緣,哪來的惡緣?都是好境界,成就自己的道業,道業是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像《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本經上講的成就無住生心,這就是道業。緣,剛才講的很複雜,不一樣,我們舉大端來說,真正慕道的人多了,真正發心修學的人多了,緣成熟了,就需要道場。道場的需要實在講就是前面跟諸位報告的理事和合,這是道場成就的機緣,如果理事不和合,要建道場,麻煩就大了。我在從前求學的時候,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常常感嘆著說,他說現在這個時代,建道場的時候,道場沒有建成在發起,建道場的時候人人都是菩薩,非常熱心,到外面去化緣勸募,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真是菩薩;可是道場建好之後,各個都是羅剎,怎麽?大家爭名奪利。這個出家人說我化多少錢,我要當住持,我化了多少錢,我要做當家,爭名奪利,天天吵嘴,天天打架。這是我們在台灣這麽多年來常常看到的,明爭暗鬥。這個道場變成什麽?變成造業的場所,不是個修道的場所。

唐朝時代,龐居士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這是個在家居士,家庭相當富有,他也是非常難得。實在講,這在《六祖壇經》裡面都有收集,說在這個時代出現兩位菩薩,一位在家,一位出家,在家的就是龐居士龐蘊。他把他家裡的財產裝在一條大船上,船划到長江中心,把船底下砸個洞沉下去,統統都不要了。別的人看到說,龐居士,你這麽多的財富,這不是可惜了嗎?你不要,拿去做慈善事業做點好事,不是很好嗎?他就笑笑說,「好事不如無事」。他這個做法就是留這句話教訓世間人,教我們要懂得隨緣不要攀緣,好事不如無事。弘法利生,我們讀了《金剛經》應當要覺悟,度一切眾生可以不要說一句話,還要做什麽好事?自己一切都無事,這個樣子不就是大好事嗎?這就是弘法利生。釋迦牟尼佛做出來給你看,什麽叫覺悟?什麽叫幸福?什麽叫圓滿?心裡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個日子多舒服,這個日子多自在,這就是佛法,不再造輪迴業。不再造輪迴業,底下就沒有輪迴,超越輪迴了,還要做什麽好事?天天要做這個好事,做那個好事,都著了做好事的相,都著了相,著了相還是造輪迴業。你造的善業,三善道受報,造惡業,三惡道受報,出不了輪迴。佛菩薩在那裡示現表演,他不造業,這就是弘法利生。

世尊在此地顯示的是身教,龐居士所示現的也是身教,身教比言教深刻得多,所以要善巧利用環境;換句話說,這句話說善巧利用環境,實在上說,就是善巧生活在一個美滿的環境之中。環境怎麽會美滿?境隨心轉就美滿了,心隨境轉不美滿,住在皇宮裡面也一樣的苦惱。現在的電視劇很多演皇宮裡面,很多皇宮裡的人都自殺、都跳河,你就想想他活在裡面多痛苦。不是物質環境不好,他為什麽還要自殺?包括帝王在其中,你就曉得心隨環境轉是多麽苦。學佛就是學一個心不隨境轉,心在境界裡面能做得了主宰,這一做主宰,環境就隨心轉,我轉環境,不是環境轉我。

學佛讀經也一樣,在《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了十年,他見六祖的時候他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法華經》很長,一天念一部,三千部就十年。見到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到了,他起來後就問他,你有什麽值得驕傲的?你禮拜頭不著地,這就是有值得驕傲的。他就說出來,他讀《法華經》三千遍。六祖說這值得驕傲,就問他《法華經》經義是什麽?他答不出來,這就問住了。答不出來,這十年是白念了,有什麽值得驕傲的?凡是有這些意念,不但修持沒有功夫,經義都沒有了解。你看佛多謙虛,菩薩多謙下,真正有學問、有道德,表現在謙卑。對一切眾生無禮,顯得有點傲慢心,那功夫不到家,六祖一眼就看破了。法達向六祖請教,六祖就告訴他,我不認識字,我也沒有聽人家念過《法華經》,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六祖就說好了,不必念了,他完全知道了,講解給他聽,他一聽開悟了,開悟之後再禮拜頭就著地。開悟的時候他很感慨的說,他這十年被《法華經》轉了,今天聽六祖這一番開示覺悟之後,才有能力去轉《法華經》。這就是善巧利用其環境,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機緣不成熟,要勉強就錯了,那就不是善巧利用。什麽樣因緣之下應該怎樣做法,那才叫做聰明人,他的生活才充滿了智慧,起心動念都是道場,他沒有離開道。

「持戒修福,是入般若門。」般若是真實的智慧,可見得真實智慧不是談玄說妙,真實的智慧就是美滿的生活,這才叫真實;如果跟生活脫了節,真實兩個字怎麽講也講不過去。智慧是生活,那才叫幸福美滿。我們再反過來看看凡夫,凡夫的生活是什麽?妄想、煩惱,凡夫生活在妄想裡面,生活在煩惱裡面,生活在憂患裡面,哪來的幸福?沒有幸福可言,都是心被境轉,自己做不了主宰。心被境轉我們一定就明白沒有不造罪業的,如果說是起心動念都能為大眾著想,為社會福利著想,他造善業,來生三善道受報。他的果報能達到什麽境界?我們要是多讀一點佛經就明瞭,果報最高只能達到忉利天,這是講你積善修德,能夠慈濟社會,果報只能到忉利天,這最高的。為什麽?再往上去要修定,你沒有定功,你只有修福。這個地方講的,單單講持戒修福只能夠在欲界的四王天、忉利天,往上去夜摩、兜率都需要定功。這個定功沒有修成,是修定但是沒有達到禪定的標準,這個定叫未到定。譬如你在學校念書,六十分及格,你沒有六十分,只有三十分,只有四十分,不能說沒有成就,但是不及格。如果你修定修及格,你就不在欲界,就升到四禪天去。看你定功淺深,所以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都是定修成功了。這是修定沒成功,又有持戒又有修福,才能在欲界上四層天,就是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個地方往生,不出輪迴。所以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不出輪迴就是沒有成就,那個成就都是假的。你要果然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是分別執著,《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具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持戒修福都是人天福報。你就曉得為什麽《金剛經》叫你要破四相,要離一切分別執著去持戒修福,那就是入般若法門,才能夠超越三界。

理上說的我們還能夠領悟,事上修學相當不容易,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頭也是極力的勸導我們要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為什麽要修般若?修般若求生淨土是決定往生。實在說,淨土法門我們過去生中不知道修了多少次,都沒往生,沒去得了,如果去了還能坐在此地嗎?過去修了那麽多次都沒能成功,什麽原因?對於這個世間沒有能完全放下,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你不是著了法相就是著了非法相,你總是著相,著就是執著,換句話說,放不下,這個樣子障礙了,沒有能夠去得了。如果我們明白般若的道理,我們懂得這個世間身心世界要一切放下,也就是說決定不要掛在心上,讓心恢復到真正的清淨,與《無量壽經》經題所說的修行原則完全相應,清淨、平等、覺,只要與這五個字相應,念佛求生淨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由此可知,《金剛經》對於我們清淨平等覺有大幫助,我們這一次選擇這部經跟諸位同修在一起研究,目的也在此地。

世尊在本經上說,持戒修福是入般若之門,也是入大乘之門,也是往生淨土必須具備的條件。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四個字就是世尊在《觀經》上講的三福,三福是世尊的教誡,我們能夠依教奉行就是持戒,能夠條條照做就是修福。這個地方說得簡單,《觀經》裡面說得詳細,修行的基本條件,大根大本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條;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持戒;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又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諸佛之所以成佛,他的基礎是什麽?就是這個三福,三福就是此地四個字,持戒修福。《觀經》上說得具體,我們今天講完全落實在生活行持上,這是修學大乘必須具備的條件;具備這個條件,有資格修學大乘,如果不具這個條件,沒有資格修學大乘。

經上佛一稱「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標準在哪裡?標準就是在持戒修福,換句話說,就是《觀經》裡面講的三福。第一條做到,世間的善人,因為它是世善的標準,人天的善人;第二條做到,小乘的善人;第三條做到,是大乘的善人。這部經是大乘經,佛在這部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是三福十一句統統做到,才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不要看到善男子善女人,我就是的,這靠不住,距離標準差很遠。我們要想學佛,要想做佛弟子,先要取得這個善的標準,我們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三福,持戒修福這條,要單單講這一條,跟諸位說二十個小時也講不完。好在我們過去有細講過,都留有錄音帶。好像淨業三福我講過專題,大家好好的去聽聽,因為這個太重要了。此地這一句話四個字就帶過。

「戒能資定」,為什麽說持戒修福就能修大乘?諸位要曉得,特別是在末法時期,這個時代天下大亂,在這個動亂的時代,還能守法,還能修福,這個人不簡單,這個人真的是有大善根,有大來歷,不是普通人。這一點我們雖然不能完全符合標準,但是可以承當,我們距離標準是有一截,但是不太遠。假如我們真的肯努力一下,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達到這個標準,也就是說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達到修學的目標。戒能幫助定,人能守法他心是安的,心是定的,也就是前面講的,不隨外面境界轉。「定能發慧」,心清淨,清淨心起作用是智慧,智慧才能看到實相,實相就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或者再說得親切一點,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清淨心才能看得出來。「須知慧無戒定,乃狂慧,非正慧。」世間有些所謂英雄豪傑,佛法裡面講世智辯聰,他有慧他沒有戒定,這個慧是狂慧,不是真智慧,不是正慧。那個慧愈大,造業就愈廣愈深,來生受報就愈苦、愈長,墮阿鼻地獄。如果沒有大智慧,他造不了那麽大的業,他那個慧叫狂慧,大狂慧,很可怕。所以諸位要曉得,一定要從清淨心、從定心裡面生出來的慧,這個慧是真實的智慧,有利而無害,長養法身慧命,這個要緊。

再看底下這條。「學人能向衣食起居塵勞邊鍛鍊,便是降伏妄心最好方法,須是對境隨緣,不迷,不煩,應事有條不紊即持戒,清淨自在即定、慧,故經雲,一切法皆是佛法,離相發心,降伏之道,盡在其中。」這個意思都是佛在本經上所說的,我們修行就是在生活裡面,決定不是離開生活,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自己本位之中,不是離開本位。你有家庭,你修行就在家庭,不一定說我要離開家庭到寺廟裡去,那就不是真正在塵勞裡頭去鍛鍊。家庭怎麽不是道場?家庭裡很繁瑣!繁瑣就是道場,繁瑣裡面鍊清淨心,這叫真功夫。太煩了,不要了,找個清淨環境,假的,那是逃避現實,縱然念到心清淨,再到紅塵走一趟又亂掉了,那有什麽用處?這種情形自古以來就很多,在深山裡修行,身心清淨,自己以為功夫很不錯,到都市裡面去住幾天晃一晃,心又動了,名利心又生起來,執著攀緣又起現行,那有什麽用處!所以古德說,用蓮花做比喻,水裡面的蓮花有什麽稀奇,火中的紅蓮才叫了不起。火是代表紅塵,代表我們現在溷亂的社會,在這裡面成就清淨心,那就是火裡出蓮花。到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去修清淨心,那是水裡的蓮花,不可靠,沒經過考驗。就在自己本位上,換句話說,我現在做什麽工作,在哪個行業,就在本行本業上這樣成就你的道業,你就在你本分上成菩薩成佛,佛是這樣教給我們的。

在裡面鍛鍊,鍛鍊什麽?首先要曉得,衣食起居塵勞邊,就是前面講的持戒修福,鍛鍊就是般若。般若是什麽?不住相而已,應無所住,就是世尊在這部經裡從頭到尾不曉得重覆講了多少遍,不取法,不取非法,也就是說不著有、也不著空。不但四相不能執著,連個念頭都不能生,念頭就是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是見解、念頭,都不能有。這部經上它的目標就是佛法裡頭所講的大三空三昧,三空是人空,就是我空,不執著我,無我相、無我見是我空;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是不取法相,就是破法我執,法空,人空、法空了;空也是麻煩事情,空也要空掉,人空、法空、空空,叫三空三昧,那就成佛,就圓滿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鍛鍊什麽?就是鍛鍊三空三昧,三空三昧就是般若,《般若經》上講的實相般若。離開生活的圈子你到哪個地方去鍛三空三昧,去修三空三昧?可見得就在日常生活,就在自己本位上修學,就對了。所以說這是降伏妄心最好的方法。

妄心就是妄念、妄想,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不停這就是凡夫,佛菩薩沒有妄想。我們怎樣把妄想去掉,就在這上面去做。但是一定要曉得,隨緣而不攀緣,你才能做到。攀緣是什麽?有心要去做,你的妄想斷不掉。遇到緣我做,沒有緣不要去想它,你的心才會清淨,你的妄想才能斷得掉。沒有事情的時候在想我要怎麽做,要做多少好事,要怎麽去幫助人,這打妄想,四相具足,你與般若完全不相應。這樣做的,這樣做就是修福,人天福報,不出輪迴,那就大錯特錯。境界現前,我認真努力做,境界沒有了,我心也是空的,用心如鏡。你們每天早晚都照鏡子,用心像鏡子一樣,對著鏡子有,不對鏡子,鏡子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功夫再到家一點,正對鏡子也不染,這真功夫。鍛鍊是這樣鍛鍊法,就是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去鍊清淨心,鍊不著相。我的心清淨怎麽修法?就在這裡頭修,這就是降伏妄心最好的方法。

下面這是非常具體教給我們的原則,對境隨緣,隨緣,一切都隨順。要把世緣看破,怎麽看破?這經上講得好,經到最後的結論,愈到後面愈精彩,到最後告訴我們兩句一偈,這是《金剛經》的尖峰,登峰造極,也是般若的登峰造極。兩句是什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一偈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還有什麽看不慣的嗎?這世間統統是夢境,統統是幻影,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我們今天隨緣,不迷,起心動念就迷了,起心造作就煩惱。不迷、不煩,不迷,沒有所知障,不煩,沒有煩惱障,二障就消除了。這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無論你是哪個行業,你在生活當中有條不紊,無論做什麽事情,有條理、有次第、有先後、有本末、有始終,這就是持戒。換句話說,無論做哪個行業,你在這個行業是頂尖人物,你有智慧,你做事情有方法,有條不紊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方法,非常好的方法,你當然出人頭地,這一定的道理。清淨自在,再複雜的事情你做起來得心應手,輕鬆愉快。人家做起來煩,你做起來很愉快,為什麽?你有方法,你有程序,你有智慧,你保持你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清淨心才能面面觀察到,才不會把事情做錯,才能做得非常圓滿,無論環境是順境、是逆境,統統圓滿,這叫真智慧。這個智慧就清淨自在,它是定是慧,清淨是定,自在就是智慧。

經雲,這是本經所說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什麽?佛法就是覺正淨。末後這三句,是這一小段的總結。離相發心,不能著相,著就是心裡的執著,不是沒有這些事,不是叫你把事離開,不是的。心裡不要牽掛憂慮這些事,這叫離相,離相是心裡頭不著相,不是叫你躲避現實,那就錯了。心裡頭不著相,我們現在的話說,心裡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永遠保持心地清淨,是這個意思。發心呢,發心就是持戒修福,持戒修福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而幫助一切眾生是有一個目標的,有個永恆不變的目標,幫助一切眾生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個個圓滿成佛,這就是大菩提心。一切眾生,前面講了要對境隨緣,由此可知,這一切眾生與你天天見面關係最密切的就是你的家人、你的鄰居、你的親朋好友,你做出個樣子出來,就把他們都度了。你想想看,依這個標準做個樣子,誰不羨慕你,哪個不佩服你,這些人就向你討教,你的事業為什麽做得這麽順利這麽成功?你的生活為什麽過得這麽快樂?他就向你來請教,你就可以度他學佛。學佛不是到寺廟裡學佛,學佛就是改變他的觀念,改變他的方法,改變他處世做人的態度。廟裡沒有佛,這要搞清楚,佛在哪裡?佛就在觀念上,轉過來就是佛,前面講回頭是岸,這個要懂!

現在學佛的人很多,緣不好,學的是假佛,不是真佛。怎麽是假佛?大家細細想想就曉得,學的佛,不學還不苦,愈學愈苦,不學不煩惱,愈學煩惱愈多,這不是錯誤了嗎?真正學佛,結果一定是煩惱減少,智慧增長,憂慮減少,快樂增多,在佛法叫法喜充滿,那就對了,那學佛得受用,真的得到。哪有學得天天愁眉苦臉?這個樣子擺出來,你勸人家學佛,人家一看就嚇跑了。佛我不學,你看你這個樣子,你學佛你這個樣子,佛能學嗎?所以學佛是自在快樂。我住在庫柏提諾這個地方,離這裡很近,我們這些鄰居外國人,有一次他們問悟學,小沙彌,她在美國長大的。他問她,我們這些人是學什麽的,是干哪個行業的,為什麽這麽快樂?他看到我們天天笑咪咪的,他說這些人很快樂。你看他就動心了,這就是說他的生活很苦惱,為什麽我們日子過得這麽快樂?所以我就問她,妳有沒有跟他講?她說我不知道怎麽說。「傻瓜!妳告訴他,學佛就快樂了。」這是事實,學佛就快樂了。

「經言,五蘊即是法身,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見真空,非斷滅相,古德雲,但勿逐妄,何須求真,皆明不取不斷,不即不離之義。」像這些句子都是修學的大原則、總綱領,我們要能夠掌握到,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它的效果必定是快速而且高超,這是一定的道理,不管學哪個法門。五蘊是指我們身體,當然廣義說起來很多,我們從狹義來講是專指我們的身體。蘊是聚集的意思,五是五種,五大類的因素成就我們這個色身。這個五類就是經上講的色受想行識,這叫五蘊。色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物質,這一點諸位同修一定要清楚的。五根所接觸的對象就用這個字做代表,色如果要是細說,裡面包括色聲香味觸,法是屬於心法。色聲香味觸通常用一個字做代表,這些全都是講的物質,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精神。現在科學裡面講的物質,心、物,把它分成兩大類,在這個地方,五蘊裡面,物就用一個色做代表,心講得比較詳細,用四個做代表,身心。

色通常我們講它做四大,四大的講法有許多地方在註解裡講得不妥當。現代科學發達,對於佛法的解釋實在講幫助很大,用現代科學來觀察,我們明白佛法裡講的四大,是一個物質它具足四個特性,這叫四大,四大特性。第一個,它是個存在的物質,哪怕再小,地就是一個物質,它代表是個物質。我們現在分析,無論分析到原子、電子、粒子,你在高倍顯微鏡裡面還是看到,它東西存在,這是第一個特性。第二個特性,我們現在講它帶電。凡是物體都帶電,它帶的有陰電、陽電,我們佛法裡講,陰電叫水大,陽電叫火大,也就是說它有溫度、有濕度,它是個帶電的。第四個特性,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動就叫風,風是代表動。所以一個基本的物質,因為所有一切物質都是它組合的,這是現在科學知道了,《金剛經》裡面講的「一合相」,這說得很清楚。所有一切的物質現象都是一個基本東西組合的,一合相,動物也是它組合的,植物也是它組合的,礦物也是它組合的,現在科學懂得了確實是如此。這叫色法,是這個意思。

這是說明所有一切的物質都是假的,都是組合的,組合就是沒有自體,佛講的無量因緣。無量因緣不說別的,就說我們人身,真的是無量因緣,分析起來,把它分成原子、電子、粒子,那多少,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緣組合成這個身體,這一點都不假。跟《華嚴經》上講的完全是一樣,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沒有科學儀器,他就觀察到這麽詳細。現在科學這樣發達,佛經裡還有很多東西科學還沒有觀察到。一合相就是個假相,就不是真的,當體即空,不要等到散了再空,要知道當體即空。相是什麽?緣聚就現這個相,緣散了相就沒有,聚時沒有生,散時哪有滅,所以佛講一切法不生不滅,他講的是真話。我們怎麽會看到生滅?我們看到假相,假相有生滅,那個一合的基本物質沒有生滅,合起來它沒有生,散掉了它沒有滅。如果說這個意思我們還是不容易體會到,我們以這個講義來說,這個講義裡頭是有十幾頁紙釘在一起。釘成了我們叫它一本書,釘子拿掉,散了一張一張,書沒有了,釘好了,書生了,散開了,書滅了。如果從紙上去看,聚起來它沒有生,散了它沒有變。佛看是看一頁一頁紙,沒有生滅,我們看走了眼,我們看這個書有生有滅,就是這點不一樣。佛看一合相,他看的是一,一沒有生滅,不生不滅;我們是看它聚散,不知道聚散是緣,聚散是無常的。一是常在的,那是真常的。

如果再往深處說,一也不可得。一從哪裡來的?一是真如本性裡變現出來的,追根究柢找到了真如本性。所以禪宗有句話,有個話頭,「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個叫你參。這些道理要是明白了,才曉得原來五蘊就是法身,法身就是理體,就是真如本性。色法這樣分析,大家知道沒有生滅,沒有生滅說老實話沒有生死。一切有情眾生貪生怕死,都是著了相,緣現前則生,緣散掉相沒有了,叫滅,怕這個東西,錯了,看錯了,看走了眼。這是物質的一部分,動物除了物質一部分之外,還有精神的一部分。其實精神的力量超過物質,物質一切變化受精神的影響,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也就是說一切環境是隨著人心轉的。如果說我們心被境轉,這是錯誤的,實在的真相是境隨心轉。我們的心不健康,所以受環境影響,愈受環境影響,自己就愈不健康、愈糟糕,這個問題就愈來愈嚴重,沒法子挽救。挽救的方法就是你要覺悟,覺悟是境隨心轉的,原來是自己做主宰,不是環境做主宰,你能夠這樣一回頭,就有救了,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受想行識都是妄心,不是真心。受是什麽?感受,我們今天講的苦樂憂喜的感受。想就是念頭,佛經上常講的妄想、思慮。行就是這些妄想永遠不會停的,妄念,一個念頭滅了,底下一個念頭就生,永遠不停,這叫行;行就是不住,就是不停的意思,妄念它不會停。識就是分別,在唯識裡面講,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識就是阿賴耶識,第八識。八識都是屬於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假的,妄心,不是真心,你要認識清楚。但是幻色、妄心從哪裡來的?都是從真如本性裡變現出來的,離開真如本性,幻色、妄心了不可得。不過是本性在迷現的現象,本性要是在覺,現的現象跟這就不一樣,那就清淨自在。像西方極樂世界現的現象,那裡也有色身,也有山河大地,依正都具足,他們那裡清淨快樂,一塵不染,那是真如本性覺悟現的現象;我們今天這個環境,是我們真心本性迷惑顛倒現的現象。再做個比喻說,覺悟的人現的現相,就像作夢,做個很甜蜜很美的夢;迷惑顛倒的人做個夢是惡夢,做得非常恐怖。不管是好夢是惡夢,根源是一個,都是心變現出來的,就是這麽個道理。所以說真妄不二,凡聖一如,就是這個道理。

追究到根源是一個,沒有兩個,明白這個道理的,就曉得五蘊身就是法身,覺悟的人看到是法身,沒錯,一點都不錯。這句話的用意是教我們要覺悟,要即幻有,見真空,五蘊是幻有,從一合相的幻身妄心裡觀察到真空實性,真實的本性,就對了。要不要離開這個東西?不需要,用不著離開,從這裡觀察就知道、就明瞭,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非斷滅相,不是說把這個相不要了,毀滅掉,毀滅掉你還是見不了性,這個道理一定要清楚。古德還有個比喻,也很能叫我們啟發,叫我們體會到真相。像過去賢首國師在皇宮裡面講《華嚴經》,這些國王大臣聽到也很難體會,他說了個比喻,用金跟金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拿金比喻作本體,比喻作真心本性,器是現相。我們用黃金塑個佛像,佛的法界現前,我們用黃金塑個人像,人的相現前。人像跟佛像,相上講不一樣,體上講一樣,沒有兩樣,這個比較容易懂。體是一個,你只要不著相,你就認得金,金都是一樣,那就平等了,相上不平等,性上是平等的。見到這個事實,再掉過頭來,相也一樣,佛相、人相、畜生相、餓鬼相、地獄相,相就是性,相就是金,金就是相,不是都平等了嗎?哪裡有差別!相也沒有差別,何必要把相不要了才把金找到?相不要,說老實話金也沒有了,有性就有相,不可能沒有相。你說相不要,相不要把金溶化,化成一坨它一坨的相,相還是在,不可能讓它沒有相,道理就在此地。

但是要曉得,相是千變萬化的,性是如如不動的,金永遠是金,沒有改變,變什麽樣的相,那隨心所欲千變萬化,就是這麽個道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變現出來的,只要你認得性,什麽問題都解決了;要是著了相,麻煩就沒完沒了,自找苦吃。因為真性裡頭沒有相,真性能現一切相,雖能現一切相,相不礙性,性也不礙相。你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你的生活無論在天上人間,無論在哪個行業,你都會過得第一快樂。這個幸福快樂是平等的,不會說證得性,這個佛比那個佛更高一點、更好一點,沒有這個道理,平等的。無論在哪個行業裡頭,幸福快樂是平等的,這是佛法。教我們從幻有見真空,也就是從現相去見真性,再說得淺顯一點,從我們日常繁瑣生活當中體會到清淨的真心,清淨自在的真心,這就叫真修行。

古德這兩句話也很好,「但勿逐妄,何須求真」,逐是追逐,我們今天講的爭名奪利。心有所希求,求就是逐,你所求的決定是妄,沒有真的。我想求佛,佛也是妄,佛也不是真的,這部經大家讀完了就明白了。佛跟我們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佛法我們需不需要?需要,絕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為什麽?因為你一執著,你的心就被污染,就不清淨,你心裡頭有一樣東西。《壇經》上六祖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一起心動念,就有一物,你就被這一物染污,就染著;換句話說,你四相都有,只要有我相,有我對立的就有人相,與人再對立的就是眾生相,這種對立相續存在、相續不斷,就是壽者相。只要有一念存在,四相就具足,四相具足決定是六道凡夫。

這部經上舉的例子也舉得好,前面開端舉小乘四果,證到須陀洹,他有沒有須陀洹的念頭?沒有,如果他有個念頭,我證了須陀洹,我相不是馬上就有了嗎?那他哪裡能證果?是我們說他證果了,他自己並沒有以為他證果。自己以為我是阿羅漢,我是菩薩,我成佛了,說實在話,統統是凡夫。為什麽?他有四見四相,他有我相在,哪裡是超越凡夫的聖者,你就曉得那個心是多清淨。日常生活當中說我,隨順眾生說我,你們大家說這個東西叫做我,我就說我,我自己心裡頭痕迹都不沾,這就是般若。我們在生活當中鍊什麽?就鍊這個,這就是佛法,這就是高度的智慧,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是這麽一回事情。哪裡要離相?哪裡要真正離開一切相?不是在事上離,是心上不染著。這樣一個意念求生西方淨土,不但決定往生,品位高高,一定在上三品往生,不會在中下,這部經對我們念佛人有大幫助就在此地。所以不要求真,有求真的念頭,這個念頭錯了。可是這個事情難,難在哪裡?我們是凡夫,我們自己要承認,要有自知之明,不可以欺騙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不能騙自己。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佛跟我們講,聽懂了明白了,知道要斷,斷不了,起心動念老毛病又出來了,所以依照這個法門成就的,可以說在這個時代一個都找不到。那怎麽辦?這才教你掉過頭來求極樂世界。

「但勿逐妄」,一定要求往生,這真有求。求這個不也是妄嗎?雖然是妄,這個妄能通到真,其他的妄通過去還是妄,這個妄通過去就是真。這個妄就了不起,不同於其他的妄,這是古德常講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一切虛妄裡頭,唯有這個通到真實,所以這個妄我們也就叫它做真;雖然不是純真,它相似真,它接近真,其他的就是妄到底了,沒有真,只有這個能通到真,這才叫你老實念佛。我們今天不老實,不老實就是不懂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就老實念,他才歸到老實。所以《金剛般若》最終的目的就是教給我們老實念佛,你這一生真的成就了。

對一切現實狀況不取,絕不染著,也不必斷,也不必說一定要離開,不需要,隨緣。不取不斷就是隨緣,不即不離也是這個意思,你會生活過得更自在、更美滿、更快樂。像一般的家庭主婦,家裡面的事情很瑣碎,家人聚會好的緣少,惡緣多,所以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天天在一起,看得都不順眼,怨憎會,家裡事情還逼著不做又不行,日子多難過,過得多苦。這是凡夫知見,被環境轉了。今天讀了《金剛經》,學了佛,明白道理,念頭一轉就快樂了。家庭是道場,家裡面這些眾生都是我的增上緣,對我修行來說,他們是善知識,幫助我的,我的六度就靠他才能完成,這是他對我;我對他?他都是我的信徒,我來度脫他們,這是我要度化的眾生。這不就是大道場了嗎?念頭一轉,境界完全就變了。

怎麽說這些是我的善知識,我在他這裡成就六度?我每天替家人服務,早晨起來打掃環境,燒茶煮飯來供養他們,這是布施、是供養,我們要修布施波羅蜜,這不是在這裡修布施嗎?家庭裡面,前面講了,整理的有條不紊,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做事情整整齊齊,這就是持戒波羅蜜。家人相處我能夠忍耐,忍辱就是安忍順受,修忍辱波羅蜜。每天我們還常常想著改善家庭的品質,改善生活品質,以智慧、以我們的能力,希望一家人都生活得很好,這是精進波羅蜜。自己心是在定中,心保持清淨,為一家人服務,而不把這個服務掛在心上,沒有怨恨,沒有煩惱,也沒有意見,禪定波羅蜜。清淨心起作用,充滿了智慧,般若波羅蜜。你這一家人不就是你修般若、修六度的對象嗎?你的菩薩怎麽成就?就在家庭裡成了菩薩,成了佛。翻過來,你的心行這樣自在、這樣隨和、這樣歡喜、這樣美滿,得到家人尊敬,你就能感化家人,你就度了他們,他們是被你度的這些眾生。舉這一個例子。

你在公司裡、在團體裡面,都是你修六度萬行的場所,所以說哪裡不是道場?無時無刻不是道場。以前在家庭裡面一天到晚煩惱,現在變成法喜充滿,馬上就不一樣,境界就轉變了。從前你討厭的,現在都歡喜,這些念頭都沒有了,這叫學佛。每個人能這樣學,佛法就大興,大家曉得佛法好,人人都要學。現在佛法為什麽不能興旺,這麽衰?每個人學得面目全非,學得痛苦異常,你的家人一看到,這個佛法還得了,這不能學!所以大家修行,你不是在興佛法,你是在滅佛法。說得好聽一點,盲修瞎練,佛法的道理沒搞清楚,真相沒搞清楚,方法不懂得,盲修瞎練。學得這麽苦,造成在社會上一個錯誤的形象,不知道真正的佛法是什麽,這很可惜。

「般若妙法,任運由瑣屑事相上自在流出,無法相也。」像我剛才所舉的例子,現在無論是家庭,無論是公司行號,或者是政府機關,瑣屑事情太多,這是自古以來就說,做事難,做人更難。特別是這個時代,人心沒有原則,變化無常,在過去人與人之間比較上容易相處,都受過古聖先賢的教育,倫理道德就是個標準,雖然有出入,大概都不離譜,出入不大。循著這個規矩,我們來處世待人就有個準則。現在倫常道德全部都丟掉,都不要了,無所適從,無法無天,人相處就難了,太難。學佛,學佛的人還有個標準,這個標準雖然不是現在的教育,佛經上講,過去世有深厚的善根。他在亂世,大家都不守法,他還自動的守法,大家都不修福,造罪業,他還想到要修福,不願意造罪業,這是過去生中深厚善根。所以持戒修福的人,大家在一塊好相處。這就是日常瑣屑的這些事相當中,自自然然,就像前面所說的,你能夠善用環境,善巧利用環境。「無法相也」,無法相就是不執著這些法,天天在這些法裡面而不執著。

「以不言之教」,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這是我們要學的,在家裡不要高談闊論,給家人講佛法,勸他信因果,他愈聽愈煩,愈聽覺得你愈可怕。家裡面怎麽樣?一句話都不要說,身教。釋迦牟尼佛身教,做出來給你看,有個一年、二年、三年,他感動了,他覺得你跟一般人確實不一樣。這時候低頭向你請教,向你請教的時候再告訴他,不向你請教,絕對不能說。法要啟請的,要求法,你給他就不值錢。你給他,他不要,他瞧不起你,到他知道哪一天看出來了,這個東西好,向你求的時候,再給他一點,再求,再給他一點,這就對了。要做出來給他看,這是佛在此地的發起裡頭做個樣子給我們看。所以他用意非常深廣。

「以不言之教,護念付囑一切發大心者,亦無非法相也」,這不著空,前面不著有,空有二邊都不著。做一切事情,樣樣都做,做得很圓滿,這是不著空;雖然做了,心地清淨,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不著有,空有二邊都不著。非法相是空,法相是有,二邊都不著,無就是不執著。「能隨時如是觀照,則得真實受用」,觀就是觀念,時時刻刻我們是存著這個觀念,照是對事對人對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得到修學真正受用,這叫佛法。所以《金剛經》比起其他一些經講得痛快,不拐彎抹角,直截了當,就把如來果地上所成就的、大菩薩所修學的統統告訴我們。這是發起序序文,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從底下第三節經文開始,是本經的正宗分,這是正說。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這節經文是請法的儀式,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禮節、規矩,所具足的精神就是三福裡面所說的尊師重道,奉事師長在這個地方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他是怎樣對待老師。『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是當時最尊重的禮貌,向佛請教的時候,原來是大家按著順序坐在自己座位上聽佛講經,這時候他從自己座位起來,走到佛的面前。原本印度的服裝,跟我們的服裝不一樣,他們的服裝是一塊布,因為印度天氣熱,現在我們看到印度人就知道,他是兩個肩膀都包住的,在行禮的時候,右肩露出來,身體包一半。這是什麽原因?原因是承事方便,佛要有什麽事情吩咐他要做很方便;換句話說,走到面前就是要替佛服務的,隨時聽佛的教誨。跪在地下不是兩個膝蓋跪著,兩個膝蓋跪著起來慢,所以右膝著地,起來得快,動作敏捷。從這個地方你就能看出弟子事奉老師。

古時候學生侍候老師要服勞役的,老師日常生活統統要照顧到,就跟在家庭裡侍候家長一樣。我們在中國古禮裡也看到,老師出門,學生要替他駕車,學生要侍候老師生活起居,照顧得很周到。諸位要讀《禮記》,你看「曲禮」有不少篇都講到這些日常生活的禮節。當然現在沒有法子要求,在從前這是規矩,我們能看出尊師。為什麽尊師?是重道,老師是傳道之人。『合掌恭敬』,合掌是表尊敬,它代表什麽意思?十個指頭代表散亂心,合掌表示我一心,把散亂心收回來,一心來接受老師的教誨。合掌是表一心的,掌要合成一個,有人合掌當中空的,這是不對的,表法上是錯誤的。佛法裡一舉一動都代表很深的教育意義,合掌是表一心,掌要合一,代表一心,一心是最恭敬的。『而白佛言』,白是下對上的敬詞。

此一段以下,一直到「是名法相」,我們這部經第一百七十九節,從這個地方起,第三節到一百七十九節,「是此經正宗分」。我們在經文上標上數字,我們檢查非常方便。「時字意深」,『時長老須菩提』,「是大徹大悟時,一眼覷破時,所謂千載一時也,亦即始覺之時,非時機成熟不可說也」。這些在在處處都是教導我們,我們都要學習。「時長老須菩提」,須菩提尊者跟釋迦牟尼佛多年,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他都聽,而且在大眾當中、同學當中他也是很有名的,智慧很高,領悟力很強。釋迦牟尼佛生活,他天天都在一起,今天才看出來,以前沒看出來,今天才看出來。這個「時」就是今天才看出來,大徹大悟,一眼看破,原來釋迦牟尼佛一天到晚在那邊表演的是這樣深廣意義,從前都沒看出來,這下子看出來。看出來這再啟請,啟請是利益大眾。他明白了他得受用,別人不明白,別人不得受用,所謂是千載一時,始覺是今天才覺悟。諸位同修要知道,佛法講到覺,講始覺、講究竟覺,究竟覺就成佛,在成佛之前都叫始覺,五十一個菩薩位次,位位都是開始覺悟。所以,這個時不是一時,一時那你就錯了,天天在覺悟,天天有新的悟處,新的悟處就是開始。到等覺菩薩,我今天才覺悟,今天才明白,要懂得這個意思。

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時機不成熟,說也是白說,說了沒用處,白說了,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瞭,這就是所謂時節因緣。應當說小乘法的,就跟他說小乘法,應當說大乘法的,就跟他說大乘法,完全看時節因緣。說法不是佛想怎麽說,佛要怎麽說,沒有,佛沒有這個念頭,佛要有這個念頭,佛就是凡夫,因為他有四相,佛沒有這個念頭。佛永遠在定中,定中觀察一切眾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眾生緣成熟了,他就會來啟請,他就會動心,佛有善巧方便來幫助他。「凡事皆必時節因緣成熟方能湊合,佛說法教人,亦如是也。」就如這部經上前後所說的,前面講得淺,後面深,愈往後愈深,分很多層次,也是時節因緣,逐步誘導你入更深的境界。不僅是五時說法,這些我們世間人觀察稱它叫善巧方便,他能夠帶領我們入很好的境界。下面則稱讚: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個稱讚就是須菩提尊者的悟處,每天跟佛陀在一起生活都沒有發現,都沒有看出來,今天看出來了,這一看出來生大歡喜。把他的見解、把他的體會說出來,說出來讓佛來印證,他體會的有沒有錯誤。這體會到,原來釋迦牟尼佛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是教化眾生,都是在利益眾生,他的時間一分一秒沒有空過,沒有浪費,光陰沒有虛度。我們今天講生活充實,有意義、有價值,就在這裡看,佛是一舉一動都給眾生做榜樣。『護念諸菩薩』,這是對所有一切眾生說的,這一句是廣義的。『付囑諸菩薩』這是對佛的眼前弟子所說的,這是囑咐他,因為佛的這些弟子們,無論是出家在家,跟佛學法的,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下化就要像佛這樣的生活,就行了,一句話不說,已經上求下化統統都圓滿具足。上求,求的是什麽?清淨心,就是經後面所說的應無所住,應無所住就是心裡要清淨,沒有一絲毫的憂慮,沒有一絲毫的牽掛,絲毫都不執著,空有二邊都放下,這是上求,上就是真如本性,求明心見性。而生其心,生心就是在事相上教化一切眾生,就是六度萬行,也就是我們實際的生活,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生這個心,在一切人事物境界裡面修六度萬行,本經前面講的原則,持戒修福。所以這一句裡面包括非常之深廣,常講法門無量,無量法門都包括在持戒修福裡頭,絕對離不開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修法裡頭的總綱,也就是過日子,也就是實際生活,要生這個心。

這是被須菩提尊者看到了,『希有』,真是希有!你們如果學會了,在日常生活,在家庭裡頭,要是碰到須菩提看到,希有!一個家庭主婦,真希有。無論在哪個行業裡頭,須菩提尊者會看破,一般人沒有慧眼,看不破。你做,心清淨,你也不要去想我做這麽多天,還沒有人看破,那你做的是假的,你不是真的。為什麽?你還有個心想求人看破你,那就錯了,你的心不清淨。不需要求,自己心裡能夠這樣做,你真的做到,做成功了,一定有佛菩薩來感應,來把你顯露出來,這是一定道理。你不能有個貪心,我都照這樣做了,怎麽沒有須菩提來讚歎我,沒有人來說我?那你還是四相具足,你還是凡夫,你做的是假的,不是真的。

底下的解釋,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次再接著講。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十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10

推薦閱讀:

金剛經詳解二十七
佛部心、蓮花部心、金剛部心真言經典記載賞
纏閉門功系列——金剛手
蓮師心要建言第十二章:金剛界壇城祈願文

TAG:美國 | 文化 | 金剛經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多元文化 | 儒釋道 | 金剛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