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管理者的四個「囚徒困境」及優秀管理者的五項習慣

彼得·德魯克現代管理學之父,其著作影響了數代追求創新以及最佳管理實踐的學者和企業家們,各類商業管理課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魯克思想的影響。他指出,所有組織的管理者,都要面對決策,要做人事決策,而人的問題幾乎是一樣的。所有組織的管理者都面對溝通問題,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時間與上司和下屬進行溝通。在所有組織中,90%左右的問題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只有這10%需要適應這個組織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語言。換言之,一個成功的企業領導人同樣能領導好一家非營利機構,反之亦然。

他認為,經理人是企業中最昂貴的資源,而且也是折舊最快、最需要經常補充的一種資源。企業的目標能否達到,取決於經理人管理的好壞,也取決於如何管理經理人。組織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用成效來管理,用目標來管理,而非用監督來管理。

一、管理者面對的四個不可控的事實

1.管理者的時間屬於別人,而不屬於自己

如果我們從工作的狀況來定義管理者,簡直可以說他是組織的囚徒,在時間上沒有自主性。任何人都可以隨時來找他,而事實上每個人也正是這樣做的,經常會隨時隨地地來找他。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於「日常運作」

這是導致缺乏有效性的第二種事實。然而管理者卻很少能從所面臨的一系列工作中獲取任何有價值的信息,這些接二連三的瑣事更不可能向他提示問題的真正所在。

如果管理者被迎面而來的一系列瑣事所掌控,那麼他在不久的將來就只能窮於應付了。也許他具有了不起的才能,足以應付得了這些事務,但實際上他卻是在浪費自己的精力、知識和能力,把原本可能實現的有效性耽誤了。管理者需要的是一套判斷標準,使他能夠有針對性地去做真正重要的工作。但是,在日常事務中,卻很少或者根本就找不到他們所需要的標準。

3.管理者本身處於一個「組織」之中

只有當別人能夠利用管理者做出的貢獻時,管理者才算有效。組織是能使個人才幹得以增值的一種工具。個人的知識與才能一旦被組織所吸收,就可以成為其他知識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動力和資源。

但是,知識工作者彼此之間最難協調,正是由於他們自身都是知識工作者。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有各自的專長和興趣。他們不是通才,每個人都需要使用別人的工作成果。

4.管理者身處一個組織的「內部」,受到組織的約束

在組織內部所發生的只有人工和成本。一個組織要產生一項既定成果,其工作量越少,表示其成績越好,也就是所謂的效率越高,組織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外部環境提供良好的服務。

對於外部情況,真正重要的不是趨勢,而是趨勢的轉變。趨勢的轉變才是決定一個組織及其努力成敗的關鍵所在。管理者必須要對這種轉變有所覺察,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有意識地去努力覺察外部世界,則組織內部的事務必然會將其蒙蔽,使他們看不見真正的現實,辨不清真偽。

上面所說的四種事實是管理者無法改變的,也是管理者之所以存在的必要條件。因此他必須明白:如果他不致力於提高自己工作的有效性,就不可能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二、優秀管理者的五項主要習慣。

善於利用有限的時間

一個有效的管理者最顯著的特點就在於珍惜並善於利用有限的時間。包括三個步驟:記錄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時間,集中自己的時間,減少非生產性工作所佔用的時間。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礎。

注重貢獻和工作績效

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貢獻」是指對外界、社會和服務對象的貢獻。有效的管理者重視組織成員的貢獻,並以取得整體的績效為己任。

善於發揮人之所長

德魯克認為,有效的管理者應注重用人之長處,而不介意其缺點。對人從來不問「他能跟我合得來嗎?」而問「他貢獻了些什麼?」也不問「他不能做什麼?」

集中精力於少數主要領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認為,有效性的秘訣在於「專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當先」,而且「專一不二」。

有效的決策

他認為,管理者的任務繁多,「決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務。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決策。有效的管理者並不做太多的決策,而做出的決策都是重大的決策。

管理者箴言:

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著眼於機會,而非著眼於問題;我們該知道運用自己上司的長處,這也正是下屬工作卓有成效的關鍵;有效的管理者會順應自己的習性,不會勉強自己。有效的管理者堅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決策。他們所做的,都是重大的決策;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的是決策的效果,而不是決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決策,而不是巧的決策。


推薦閱讀:

管理者談判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做決策的三大誤區
作為管理者該如何樹立威信?
拌合站管理難嗎?
管理者到底該忙還是該閑?

TAG:習慣 | 管理 | 優秀 | 囚徒困境 | 日常 | 困境 | 管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