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遇到難以接受的觀念,尤其是佛法部分,應該先以不帶偏見的心來觀察它
這次要談的是關於西方人初學佛法所面臨的困難,即使修行久了,這些問題還可能繼續發生。首先我想談疑惑,或許由於西方人有猶太教和基督教背景,傾向於視疑惑為可恥的,幾乎視其為敵人。我們覺得如果有疑惑,就代表否定教義,而我們應該擁有毫無疑問的信心,當前的一些宗教就認為毫無疑問的信心是一種應有的特質,但是佛法卻不見得這樣。佛陀形容佛法是「依里帕希可」( ehi passiko),意思是「來看」或「來檢驗」,而不是「來相信」。學佛的人有一顆開放和有疑問的心,並不被視為缺點;然而「這不是我思想體系的一部分,所以我不相信它」,這種心態卻是封閉的,對靈修的人極為不利。一顆開放又有疑問的心,不因為人家這麼說就相信,不會完全沒有問題。
有部著名的經典,敘說一群村民前去探望佛陀。他們對佛陀說:許多老師經過這裡,每個人都有一套教義。每個人都宣稱他的哲學和修行是真理,但是他們全部互相衝突。現在我們完全陷入雲里霧裡,這該怎麼辦?」這個故事聽來不是很現代嗎?它發生的時間是二千五百年前,然而問題完全一樣。佛陀回答:「你們確實應該感到困惑,這是很混淆的情況。不要因為是累世的傳統,或因為這是你的老師說的,或這是長老教導的,或因為它寫在一些著名的經典裡面就相信它。當你親自看見和體驗它是真實不虛時,才能夠接受它。」這是十分革命性的言論,因為佛陀所指的,當然也包括他的教義。事實上,長久以來,大家已經知道教義是需要「每個人親自」去檢驗和體驗的,所以,不要害怕產生疑問。斯蒂芬·巴徹勒( StephenBatchelor,)寫過一本《相信疑問》( The Faith toDoubt)的佛學書,我們有疑問是正確的,但是必須以開闊的心來發間,並非所有符合自己偏好的觀念就是正確的,不符合的就是錯的。這種態度好像古希臘普羅克魯斯特斯的床( Procrustes,譯註: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將旅客羈留捆縛床上,體長截斷下肢,體短拉拔使和床齊長。比喻削足適履強求一致),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所有遇到的事情都必須被拉長或截短來適應,這隻會扭曲事情並阻礙學習。
即使經過仔細檢驗,如果仍有難以接受的事情,並不代表必須拋棄所有的佛法。甚至到現在,經過這麼多年,我還是發現藏傳佛教中有些東西,我不完全確定。我曾經就此去請教我的上師,他說:「沒有關係,顯然你和這個特殊的教義不太能溝通。不要緊,把它放在一邊,不要說:「不,這不對。只要說:『目前我的想法還不能容納它。』或許以後你會了解它,或許不會。這不重要。
當我們遇到難以接受的觀念,尤其如果它是佛法的主要部分,應該先以不帶偏見的心來觀察它。儘可能閱讀所有和這個主題有關的東西,不只是從佛陀的觀點,如果有其他的途徑,也要去讀。我們必須自問,它和教義的其他部分如何連接。在運用智力的同時,應該知道自己目前的理解程度還是十分世俗化,尚未擁有包容一切的心,觀點非常局限。所以,絕對有一些是我們平凡世俗的心識,所無法直接體驗的東西。但是,並不代表這些事情不存在。
所以,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是很重要的。如果其他人有更深入的體驗和更廣大的心,說他們體驗過,那麼,至少我們應該說:「或許可能是這樣。」我們不應該以自己有限、無知的心為標準,但是,也要知道這些有限、無知的心可以被轉化。修行之路就是這樣,當我們往前進,心確實會變得更加開放和廣大,而能開始真正更清楚地看事情,終於真相大白。我們要有耐心,不應該一遇到覺悟者就期望了解他深奧的開示。我相信每個人都讀過某些探討智慧的書籍,可以幾年來一讀再讀,而每次都像是第一次讀它似的。因為當我們的心打開了,就會開始發現其中一層層更深的意義,那是我們以前看不到的。真正的靈修道路就是這樣,它有層層的意義,而我們只能了解到目前的智慧所能理解的觀念。
每個人的盲點都不相同,我知道有些事情對我而言非常簡單,別人卻覺得非常難以掌握,因為我在接觸佛法以前已經相信許多教法;相反的,有些對我很困難的事,別人卻覺得很容易了解和接受。我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所以,每個人都各有獨特的問題。重點是這並沒有什麼關係,我們的懷疑和問題能激勵自己,確保心智的靈敏度。
曾經,我的整個靈修生活就是一個大問號,但是我沒有壓抑問題,反而把懷疑的事情提出來,一一檢驗,當我從問題的另一端走出來,就發覺這樣其實是沒關係的。我們可以很快樂的懷抱著疑問,只要對它不固執,不把整個人生建築在受它威脅的感覺上,就其實根本不是問題。我們應該要培養出對自己天生特質的信心,相信它將結出果實,也就是相信我們都有佛性,都具備修行應有的所有特質,如果不相信我們都有佛性,將很難走上這條道路,因為缺乏前進的基地。修行真的非常簡單,佛法不是建立在教條上。
但是,修行對我們為什麼這麼困難?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心態,不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不了解自己在生命中的角色。因為不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感覺和所有人是分離的,一種「我」的感覺,創造了我們的恐懼、憤怒、執著、嫉妒和不確定。但是,佛陀說,事情不必這樣,我們的本性是純凈的,我們只需要重新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修行的目的。
修行非常簡單,根據的不是信仰,而是實驗和導向開悟的體驗。修行並非學習這個喇嘛所說的話,或是那個傳承說的什麼,然後相信它將拯救我們,它不會拯救我們的。我們當然要知道佛陀的法教,以及偉大的老師過去的開示,因為他們比我們早到達那兒,並留下地圖讓我們跟隨。修行有點像閱讀一本旅遊書,你可以閱讀旅遊書並感覺自己在那裡,但事實上你並不在那裡。這些是別人的旅行經驗,當你真的到達那裡,你便擁有自己獨特的經驗。修行和親身體驗有關,它不是穿戴上別人所描述的東西,不是根據盲目的信仰。當然,你需要某種程度的信心來買張票開始旅程,你必須相信這個國度是存在的,它值得你前往。然後,重點只是前進,當你向前進,你就能夠對自已說:「是的,這正是他們描述的,沒有錯,它看起來確實是這樣。
另一件令人感到困難的就是業力和輪迴的觀念。要我談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因為我無法想像有人不相信業力和輪迴。記得小時候我問母親她相不相信輪迴,她說這對她而言似乎是完全合理的,為什麼不相信?而我想著:「對,這也是我的想法。」所以,我從來不記得自己有任何時候不相信它。你知道,對我而言,相信輪迴的喜悅就是,它提供極寬廣的視野,向前和向後,從這一邊到另一邊,有無盡的時間在整幅織錦畫中,我們的這一生不過是一小根線而已,表示我們今生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我們不需要做盡所有的事,或許我們什麼事情都做過了,在許多次生命里扮演過各種不同的角色,經驗過所有的事情,因此這一世不需要全部再經驗一次,這一世我們應該經驗真正重要的事情。有些人認為生命只有一次,非得在有生之年把每一種經驗都填滿。如今你大可放輕鬆,不必因為這一世沒有經驗到某件事而擔心錯過,你大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反正這只是個遊戲。
問題是我們完全認同眼前所扮演的角色,「我是個女人」、「我是個男人」、「我是個母親」、「我是個妻子」、「我是個比丘尼」等。我們認定某種稍縱即逝的東西是自己目前的角色,這是個大錯誤。當我們了解到這點,就不需要堅持目前的角色而想著「這是我」,因為角色本身並不重要。人們對女性主義和女權這樣激動,但我們的前世可能是男性,而今日的男性過去世可能是女性,這一切都是非常不固定的;有時我們扮演女性,有時扮演男性,這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們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就像莎士比亞筆下的演員,你上台扮演的角色,你完全信以為真,但是下了舞台,第二天晚上你又扮演另一個角色。演技好的演員能恰如其分地掌握角色而演出,他清楚自己只是在扮演一個角色。
了解輪迴的意義讓我們有邁向未來的力量,因為我們可以引導今生的事件在未來實現。意識將繼續下去,我們今生的誓願將會在來生結果。當然,從佛教徒的觀點來看,會質疑誰是這個演員。不過我們目前談的是相對層面,寧可認同演員,也不要認同角色,然後才來面對這個疑問:究竟誰是這個演員?
接受輪迴的觀念同時讓我們有空間,看見今生的情況只是短暫的狀態。我們不知道自己前世是誰,那時候我們完全認同那個身份,下世,我們又會是另外一個人,又會被強烈認同。問題的根本不在於角色,而是我們和它的認同。所以,即使輪迴不是真實的,它還是非常有用的世界觀,因為它讓我們在忙碌的人生中找到平衡和空間。少了輪迴的信仰,佛教就不合理了,因為這條道路根據的是:我們被牢陷在無明之中,不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由於身、口、意的行為,以及對這些行為的執著,我們被拘禁在相對的主體和客體之間,使我們不停地輪迴。佛教教導我們,從來沒有一個人在從事這些活動,幫我們切斷這種連結,看見心廣大虛空的本質,而不是這種非常緊縮、自我中心的認同。
一旦我們知道所有眾生都被拘禁在這個陷阱里,一種深深的慈悲心便會油然而生,促使我們決心利益一切時空中的眾生。如果你只有一次生命,那就辦不到了,如果你只有眼前的生命,你便無法發願拯救眾生,你能嗎?此外,我們應該如何回答以下的問題:「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我們為什麼經歷自己所經歷的事情?」如果只有一次生命,任何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只是巧合或意外,如果有這種想法,生命就沒有目標,也沒有意義了。乾脆歇下腳,讓自己過得舒舒服服,不要傷害他人就好了。我們希望做個好人,希望自己過得舒服,對鄰居友善,但是,真正去從事嚴格的修行鍛煉,並為一切眾生而修行成佛,聽起來似乎有點精神不正常,它沒有什麼意義,何必這樣費事呢何必參加佛教團體?回家吧!躺在太陽下面,讀讀周日報紙就好。
修行之路不是容易的。唯有當我們看見更廣大的景象,涵括無盡的輪迴,才能真正受到激勵而轉化自己,如果以長遠的架構來看事物,一切就都合理了。這種觀點同時有助於我們了解眼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以及眼前這一刻是過去所造的因而得的結果。一旦了解到現在經歷的所有事,都是過去的因所造成的果,就會知道,現在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這些事情如何回應,因為這會塑造我們的未來。有這種了解,我們就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而不再是無助的受害者。這不是個好消息嗎?這讓我們不再將生活中所有的不順遂怪罪別人,怪罪環境、父母或是政府。我們可以負責,因為我們了解到今生所受是前世的因結成的果,了解並悲悼命運是沒有用的,關鍵在於:「應該如何應對它?」
有一部電影《今天暫時停止》( Groundhog Day),這真是部佛教電影!或許有些人沒有看過。內容是敘述有一個人必須一再重新生活於同樣的一天,直到他真正過好這一天。剛開始他抱著非常消極的態度,所以他在第一天製造了許多負面的因,人們和他的負面相應,所以他過得很不好。然後第二天,他又得從頭經歷同樣的日子,接下來,相同的日子不停重複。他開始拚命找出路,企圖自殺許多次,但是次日早晨,他又在同樣的房間和床鋪上醒來,日期沒有變,收音機里播放的還是相同的歌曲。他的心態經過許許多多的改變,直到最後,他把大部分時間都拿來幫助別人,他搶先阻止即將發生的慘案,因為他已經度過相同的這一天許多次,他所有的心態逐漸轉變成想方設法幫助人。當他的心態轉化,日子漸漸愈過愈好。最後,他終於能夠突破而進入新的一天。
重點在於我們對狀況如何回應。如果以善巧的方式響應,就可以轉化所有的事,這便是業力。如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終究會創造出正面的結果;如果我們以消極的態度響應,負面的事情終將到來。它和電影劇情不同,它並不都是立刻發生。所以我們可能是大好人,卻有一堆的難題;相反的,我們可能是很糟的人,卻能享受美好時光,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何時接受果報只是時間問題。態度正面的人通常會碰到正面的狀況,這倒是真的,即使情況看起來不樂觀,也可以被積極的觀念轉化。而負面思考者,即使事情順利也會抱怨,他們也在改變狀況,只是將正面轉變為負面而已!
我們的現在和未來都握在自己手裡,時時刻刻,我們都在創造自己的未來,而不是一團被命運之風拋來拋去的灰塵,要對自己的生命負全責。我們愈有覺照力,就愈能做善巧的選擇;愈多善巧的選擇,生活就變得更加平順容易。心的覺照和清明真是太重要了,因為迷惑的心會為我們自己製造許多問題。此外,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並不表示凡事都要責備自己,沉溺在罪惡感和自我鞭斥中是沒有用的。人們常常告訴自己:「這件事的發生,都是因為我的愚笨和無能。」這只是在浪費時間。我們要用愈來愈清明的心,為現在和未來做正面的選擇,不要緬懷過去、陷在自責中。我們都具有天生的領悟力,只要發揮它,就可以逐漸從迷惑中解脫出來。
業力完全是一種選擇。身為人,我們可以選擇,所以,生而為人是如此的重要。你看,大體上其他動物沒有太多選擇,因為它們主要是憑本能的生物,很難培養出比較寬廣的視野。人多多少少也受本能驅策,有些人特別靠本能過日子,不比動物來得覺醒;我的意思是個人生活的重點如果只在想著食物、舒適、性、享受好時光,那麼,他和貓或狗也就沒有什麼差別了。人類的潛力來自先天的領悟力和後天發掘內在覺知的潛能,這讓我們得以做出善巧的選擇。如果有人打我們,我們不必回擊,當然,如果想反擊也可以,這是我們的本能。但是我們也可以從另一種角度來看事情,與其攻擊這個人,也可以試著讓他平靜下來,試著了解他為什麼攻擊我們,可以有許多應對的方法。我們不是計算機,我們可以學習重新規劃自己。
業力和命運不相同,它不是命運。雖然大部分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是由過去的因所造成,但我們如何響應又將創造未來的業果。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它讓我們有一種責任感,不致掉以輕心,這是非常重要的。佛陀說,做任何事都要明辨,永遠必須檢察自己的動機。依照佛法,身、口、意三業最重要的是動機,必須不斷檢察自己的動機,看看我們的行為根據的是無知、厭惡、憤怒、貪婪、慾望,還是體諒、慷慨和慈愛?我們必須非常警醒、誠實地面對自己,因為真正的動機不一定是我們自己所認為的;雖然,我們總是有辦法宣稱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正確美好的動機,但是所有行為背後隱藏的真正動機,才能決定這個結果所屬的性質。所以,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和明辨。
如果我們照這種方式生活,對自己的身、口、意負責任,運用洞察力和覺照力,我們的生命將會有新的意義和方向。我想,你會同時發現自己的心變得更清明,生活也開始簡單。
這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今生,而且在來世,意識繼續下去,和圍繞我們的所有眾生互動。我們不是單獨的,我們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和地球上所有事物連結,它賦予我們極大的責任感。有些人以為佛教是消極的宗教,相反的,我們會變得愈來愈清醒、覺知,並對自己和周遭眾人的生命負更大的責任,尤其對那些和我們關係密切的人。
我可以繼續說我為什麼相信輪迴,但是現在你們可能已經了解,可能還是不了解。但是,我想輪迴的重點在於,它對今生以及生命的目的有完全不同的觀點。那些對輪迴有疑問的人,應該去做些研讀,有許多學者寫過有關輪迴很好的書。輪迴曾經被超心理學家研究過,有些人可能會被這些研究結果說服。我可以告訴你們無數的奇聞軼事,但是我不會這麼做。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了解到在今生修習佛法的好處,它把我們的日常生活,從一連串無意義、隨機的事件,轉變成廣闊、有意義的形式的一部分。
認識佛法,能讓我們深入自己的無明和痛苦,也深入周遭眾人的無明和痛苦。而這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因為我們和這些眾生分不開,他們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我們因此第一次了解到生命的意義,我們是為了發現真正的自我而來的,並以此來利益所有時空中的眾生。這就是我們生命的真正意義。沒有速成的救贖,唯有付諸努力。
我不知道你們還有什麼疑問和困難,所以現在最好由你們來發問。
看好自己的心
|中國噶舉中心|
讓我們共同搭建一個沒有邊界的精神樂園
您可能已經關注中國噶舉中心公眾號(chinakagyu)一段時間了,也可能剛剛關注我們,當您感受到了這裡日日不斷的感動!當您把我們的公眾號推薦給身邊的人,這份感動也就得到了傳遞,如此您也積累了無量的法布施的功德福報,很多人也許就因為您而受益,因為您而改變!讓我們共轉法輪、同生凈土!
推薦閱讀:
※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12
※馬伊琍7字逼問考生被懟: 打破偏見的方式不是爭辯
※鋼板彈簧與「偏見」
※明天,你會被機器歧視嗎?——新技術中的偏見幽魂
※康熙為何貶低岳飛肯定秦檜 緣於偏見與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