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玩股票 先戰勝自己

)戰勝自己

大牛市,指數飆升,一浪高於一浪,但是,投資者仔細計算,會發現,炒股實際回報,遠遠追不上指數升幅,主因和心理質素有關。

指數不斷上升,但在上升過程中,每1000點上,便有一部分缺乏信心的投資者被踢出局。

熊市呢,指數一路走低,人人都沒心機看股票機了。提起股票,唉聲嘆氣。

信心是什麼?信心是股市過往的成績+眼前的表現+未來的展望累積而成。

在股市暴跌,跌至信心最薄弱時,手中持有的股票,價格一跌再跌,許多人會默默地祈求:「天哪,快點升回我買入時的價格吧,我再也不貪心了,我一到價就沽,再也不妄想發財了!」這個時候,人們忘記了買股票時的雄心壯志,是為了賺一成、兩成、一倍、兩倍甚至十倍、八倍更大的利益。

股價一直跌,一直跌,一跌再跌,恐懼佔了心理的主導地位。

漸漸地,股市止跌回穩了,但這個時候的信心,已經到了接近冰點,許多人見有微利,便會急急沽貨離場。

沽出了手中的股票,沒想到,股市狂飆,股價一直升,一直升,一升再升,這時,之前的恐懼早已拋諸腦後,而貪婪,開始進駐內心,當投資者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整個市場被貪婪統治時,熊市悄悄來臨??????

股市升升跌跌,投資者在股海浮浮沉沉。

炒股的過程如坐過山車,七上八下,各種心理壓力,是最最考驗人的。

每天坐在大利是機前,分分秒秒跳動著的數字,像木偶的提線,不斷扯動著忐忑的心,叫人分秒不得安寧。

最難的,不是賺錢和輸錢,而是過程中的心理煎熬。

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是盈利的硬道理,這一點,人人都懂,可是,為什麼我們大多數時候,還是會在股市輸錢呢?

檢討一下過往戰績,捫心自問,我們哪一次,不是痛悔自己的錯誤操作呢!有時是賣早了,沽貨後股價狂升,捶胸頓足也無補於事;有時是買早了,買貨後股價狂瀉,只能獨自垂淚黯然神傷。

兒子讀書,我總是教訓他:「你不要去和別人比,不要去和別人爭,你先把自己容易犯錯的毛病改掉,贏了自己,就贏了別人。」果然,他克服了粗心,考取了一百分,還有誰能贏他呢?──另一個考一百分的人,大家平分秋色。

炒股亦然,我們輸給的不是市場,而是自己!

炒股票,是很個人的事情,買入,或者賣出,有些人喜歡到處問人:「你說我買這個好不好呢?」「這個股票一直跌,我要不要斬倉呀?」遇到熱心人,一番品評,高談闊論,聽得一頭霧水,有時更是不著邊際,到底沽還是不沽、買還是不買──事實上,無論有多少旁人替你出主意,到最後,還得你自己決定。有時,炒股是一種很寂寞的行為。

沽出了,買入了,然後,發現又犯了經常犯的錯誤,沽早了,或者買遲了,一聲長嘆「哎呀──!」

所以說,在股市裡,只有戰勝自己,杜絕重複犯錯,才是贏錢之道!

別說是我們小股民,即使股神巴菲特,他第一次炒股,也和我們一樣,受夠了這種只有炒股者才能明白的寂寞的滋味。這是巴菲特在他的傳記裡講的一個小故事──

巴菲特的爸爸是證券經紀,他十歲時,就有幸參觀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他當時就立志,要在三十五歲成為百萬富翁。他認為自己有二十五年時間,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炒股需要本錢。故小巴菲特賣口香糖、賣可樂、到棒球場賣爆米花,一年後,他攢夠了一百二十美元。他已經擁有一筆原始資本。但他想做大,於是,找姐姐多麗絲和自己合作。這樣,兩個人的錢,合起來,一是錢多好辦事,二是人多好商量。

十一歲的巴菲特根本不懂分析,於是就買了老爸經常向客戶推薦的城市服務公司優先股,1942年6月,一共買了三股,每股38.25美元。這是股神巴菲特一生最早投資的一隻股票。

那年6月份,美國股市出現波動,城市服務公司的優先股從每股38.25美元開始大跌,很快跌到每股27美元。

姐姐眼看著股價下跌,越跌越擔心,每天在上學路上,就會不斷地明的暗的「提醒」弟弟:你選的那股票,跌了這麼多,我們倆都賠了33美元了,本來這些錢可以買多少零食啊,可以買多少新衣服新玩具啊。

小巴菲特非常自信地以很專業的態度安慰姐姐:別擔心,你不懂,這隻股票很好的,只是暫時回調,肯定會漲回來的。

其實,他自己心裡也是和姐姐一樣的,股價天天下跌,越跌越膽顫心驚,越跌越覺得虧那麼多錢,太對不起信任姐姐了。即使後來,六十多年過去了,巴菲特回憶起這件事,還很清晰地記得,自己當時感覺的壓力有多麼地巨大。

終於,這隻股票開始反彈了,漲到40美元的時候,他一想,算了,我賣了吧,萬一再跌下來,姐姐再天天埋怨我,我可受不了,錢落袋為安吧。於是,他以40美元賣出,成本價是38.25美元,每股賺1.75美元,扣除經紀傭金,三股股票一共賺了5美元。姐姐一看賺錢了,高興得直誇小弟弟:你真行,我就知道,你肯定會賺錢的。

但是,巴菲特賣出不久,城市服務公司很快就猛漲到每股202美元。

巴菲特由38.25美元買進,股價卻跌到27美元,這期間,被姐姐不斷追問、自己還要掩飾內心的驚慌去安撫有份投資的姐姐、耐心地等待,直捱到股價「返到家鄉」,再盼到股價升到40美元,有微利,此時,年僅十一歲的小巴菲特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不就是我們每天都遇到的經驗嗎?當股價在自己沽出股票後,一直升、一直升,巴菲特沒能在最高位202美元沽出,就如同我們捶胸頓足,後悔承受住了下跌的壓力,卻沒能等到暴升的喜悅,此時的痛悔,比之前的「捱價」更痛苦百倍。

巴菲特這個第一次買賣股票的經驗,應該是很多股民的經驗。這中間,心理承受著──股價下跌的壓力、解套的壓力、估計何時是頂的壓力、沽貨後股價狂漲追悔莫及的壓力,無不叫人透不過氣來。

巴菲特的制勝之道,過往六十多年,數不勝數,但最重要的,便是他所說的「我的(投資)原則十分簡單,就是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經歷過數次股災,股民也越來越精明了,很多人懂得了一個道理,就是,當市場貪婪時,自己的頭腦要時刻保持清醒,適當維持投資組合中股票所佔的比例,在手持股票上升而令身家上漲時,適時減持股票,令投資組合的股票比重,維持一定的百分比。

投資組合內,必須保證現金、股票、不動產、基金、債券、保險等各佔一定的比例,以保證自己的生活,不會因為任何一種市場變化(樓價暴跌、股市急挫、匯率劇變等) 而遭遇滅頂之災。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先生曾說,他對房地產情有獨鍾,在他的投資組合中,房產佔了四成的比例,他的投資組合最基本的形式是4321,即房產佔四成、股票佔三成、現金佔兩成、黃金佔一成。但在金融海嘯爆發後,他極度看淡經濟前景,減持股票增加現金,即改為4141,股票比例僅佔一成,而現金持有量增加至四成。到了各個救市初見成效後,他有見及持有的現金中,部分外幣扔有損手,便將投資組合改為4222,即兩成股票、兩成現金、兩成黃金,增加了股票和黃金的投資,減少現金持有量,盡可能追上市場的步伐。

施先生的這套投資法則,值得我們效仿,當市場出現變化,要及時變更組合比例,在贏得最大盈利的同時,不忘保本安心。

越來越多的小股民,懂得在股市大升時,理智地沽出股票,而股市暴跌的日子,卻是他們快樂的時刻,因為這正是逢低級納的大好時機。

股市,不但是一場金錢戰,更是一場心理戰。要想從股市贏錢,先要贏自己,克服貪婪、克服恐懼。

可是,身在市場的人們都知道:「說易,行難。」


推薦閱讀:

賭局結果今日公布
你家裡人反對你炒股嗎?為什麼?
程定華重出江湖,道清了大宗商品上漲的邏輯!
很多炒股牛人說炒股多年,試過了各種指標和方法,突然有一天悟了,從此開始穩定盈利。他們到底悟到什麼了呢?
作為一個真正的投資者應該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

TAG:股票 |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