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您幸福嗎?

編者按:「你幸福嗎?」這個話題,因為央視新聞的基層走訪調研而成為時下輿論熱議的話題。在電視鏡頭面前,受訪者能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嗎?我們不得而知。當下的中國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官民矛盾不斷爆發,社會治安令人唏噓,生活壓力越來越重,人際關係越來越冷漠,幸福談何容易?被生活催著走的現代人,儘管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了,但誰還有閑暇的時間來思考什麼是幸福呢?回顧新中國的歷史,為什麼曾經人們的生活那麼艱苦,但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和利他主義的價值觀對一個人的幸福感到底有何影響?這篇文章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人們渴望幸福,祝願幸福永遠留在身邊。前段時間網上一張清潔工與孫女鼻吻的照片感動了廣大網友。因為在這張照片大家找到了久違的幸福。看到這張照片才發現原來幸福可以這麼簡單。

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裡?現在各個城市都在打造最幸福的城市。投入大量資金,用鋼筋混泥土建起一個個公園、廣場、景觀、公共設施,能為我們帶來幸福嗎?為什麼國民生產總值(GDP)每年在提升,而人們的幸福指數卻在下降?為什麼物質豐富了,人們的幸福感卻沒了?人們拚命工作並創造了一個個奇蹟,唯獨找不到幸福。什麼東西都有了,而幸福卻成了稀有的珍品。

其實幸福就是一種自我的心裡感覺;幸福觀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部分;幸福就是人們在自己的信仰中找到的自尊和愉悅;是人們對自己的地位、待遇、事業、愛情等需求和願望獲得滿足的感受。那從哪裡可以找到幸福?幸福的源泉在哪裡呢?下面就從幾方面談談。

一、人有哪些需求?

古語說「知足常樂」。慾望、需求獲得的滿足,就是幸福。可問題在於:一個人究竟有多少慾望?一個人應該有多少慾望?一個人的慾望必須全部得到滿足嗎?人有哪些需要呢?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可分五個層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歸屬感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它們依次要求、依次滿足、遞級上升。一方面:只有在低層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滿足,才會進一步有更高層次的需要。例如吃不飽、穿不暖,人就不一定關心是否安全。從小沒有溫暖安全的家、缺少關愛,那他對被尊重、自我實現的慾望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就不會非常強烈。

另一方面低層次的需求適當得到滿足後,其激勵的起點就上升到更高的一級。也就是說人的一個層次的需求是有限的,溫飽解決了,那人就會進一步要求獲得安全;溫飽了、安全也保證了,這時人就上升到需要獲得社會的歸屬——要有家庭、有同事、有朋友,要享受關愛、享受溫情、要熔入某個團體;人容入社會後則會進一步追求獲得人們的尊重;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認可後則會激發出人們自我實現的激情。

一個小孩家裡的冰箱里有很多好吃的東西,但她並不會有什麼特別幸福的感覺,但一有別的小朋友來家裡玩,她馬上就要去拿出東西出來,偶爾分一些給小朋友吃,這時她顯得很滿足、很幸福。一個人天天喝矛台、吃龍蝦或天天粗茶淡飯;一個人有十套房子與或只有一套小房子,如果不去對比,那實際上沒多大區別。在物質層面只有比下有餘的幸福,但一旦比上不足則立即轉化為嫉妒、自卑和痛苦。而要真正要攀比物質和金錢則人永遠找不到滿足的依託,沒人能得到真正的永恆幸福。就象歷史上石崇王豈鬥富——做為當時的全國首富也只是在歷史中留下一個笑柄而已。如果我們的不同的需求和願望也只能通過物質、金錢這一唯一方式獲得滿足,那麼,我們就被物質、金錢志奴役,我們將註定不會快樂、不會幸福。

物質基本滿足後,人的需要就上升為社會歸屬,希望自已屬於某個團體、黨派,希望有個心靈的歸屬。有一首歌《我想個家》――一個長期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 很難理解沒有家的失落和痛苦;有些學生很愛曠課,但如果真讓他長期不用上課,不要來班裡,他肯定不幹;我原來的那個廠有個老會計,是個解放前的大學生,88年退休後還在寫入黨申請書,在92年通過其入黨的支部會上他流下了幸福的眼淚;一個老紅軍,在艱苦的長征中因負傷被留在當地,當了一輩子農民。七十多年後人們找到他,他還能唱出幾十首當年紅軍的歌。這說明什麼?說明人找到自己的社會歸改革屬是很快樂、很幸福的。

人容入社會以後則會進一步追求被尊重。每個人都有英雄情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尊重。學生在學校總是希望得到表揚;人們在單位總怕被人白眼、看不起。 02年非典時,有一天我愛人(護士)回家說她今天向院領導交了申請書,請求在非典來臨時沖在抗擊第一線。講這話時可明顯感受到她很興奮、很幸福。象范跑跑之流只能是爭扎於低級慾望之中,他的內心只有煎熬而不會有幸福。

人一旦生理、安全、社會歸屬、尊重都獲得滿足,則會激發出其自我實現的慾望。處於自我實現的高級狀態的那種強烈的幸福感會激發出人的可怕的能量;能讓人成癮;可以讓人忽視基本生理需要;甚至可以藐視死亡。

建國初期我國人民群眾揚眉吐氣,心情無比舒暢,整個社會呈現出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局面,湧現出眾多英雄、楷模;創造出一系列奇蹟,就是因為原來的這些人在舊社會只能在生理和安全的低層次需求中爭扎,解放後他們第一次感到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實現了完滿的融合,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尊重,自己就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最終激發出他們自我實現的強烈慾望,全社會被善和正義激發起來,所有的能量都爆發出來,社會和個人的每個細胞都充分活躍、神采飛揚起來。如時傳祥這樣一個掏糞工、一個社會最底層的人也能把工作做有聲有色,並成為全國勞模。共和國主席握著他手說:我們工作崗位不同,但都是為人民服務!

一個真正的職業軍人遇到戰爭是興奮而不會是害怕;一個警察(破案高手)遇上一個作案高手認為是三生有幸,因為這時才是他們的最佳的自我實現的機會。我們現在總是把利他與利己嚴重對立起來。影視劇中很多警察形象,總是因工作而不能照顧家裡而很痛苦、很糾結,這些編導就是不明白:其實工作狂在工作中能發揮自己的專長有自我實現的機會是很快樂、很幸福的事。明朝有一個皇帝(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光宗長子,明朝第15代皇帝)當皇帝當得很痛苦、很鬱悶,但干起木匠活來,不僅技術天下第一,而且快樂幸福;南唐後主李煜皇帝當得很窩囊,但當了囚徒,寫起詩、填起詞來呈現出的絕對是一個偉大的、風流的、幸福的大詩人、大才子;我們有些藝術家為了藝術甚至放棄生育。西漢少年將軍霍去病可以說出匈奴未滅,何以成家;東漢老將軍馬援就願意:為將自當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還;以及現代的楊根思、黃繼光、董存瑞等,支撐他們的應該都是處於自我實現的最幸福的心裡狀態。

二、什麼是人性?

我們現在常講要尊重人性、保護人權、享受自由。那什麼是人性?是不是人的所有天性都要尊重和保護呢?每個人的人性實際上都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呈現的是魔性(也有稱之為動物性,其實人的魔性比動物性可怕得多,也醜陋得多),具體表現為自私自利、貪婪、享樂,淫亂、無窮無盡的慾望、損人利已、假公濟私、徇私舞弊、徇情枉法、甚至於極端到損人不利已——人性扭曲。另一方面呈現的是佛性,無私,無畏,勤勞,奉獻精神,用佛教的說法就是普度眾生,要超拔一切眾生的痛苦——如地藏王菩薩發的宏願:「不渡盡眾生誓不成佛」;「我不下地獄誰下的獄?」。用墨家說法是「摩頂放踵,以利天下」( 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從頭頂到腳底,都可以放棄自己而去為別人謀利,是徹頭徹尾的犧牲自我,以利別人)。用儒家的說法則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用共產黨的話則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已,專門利人」;「 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一般人要達到佛的境界確實很難,但要達到真正魔的境界也不容易。介於兩者之間則是我們講的人性。這時就有個追求方向問題,是放縱自己的魔性還是壓抑魔性而弘揚佛性才能獲得幸福呢?

我們現在主張:人性本自私;個人利益最大化,每個層次的滿足手段也都是量化的金錢和物質。以滿足慾望來獲得幸福感,說起來簡單,但在實踐中,卻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如果慾望太容易被滿足,幸福感便索然無味,除非更多、更頻繁地滿足。現代人的各種慾望被大大刺激和誘發,在無限膨脹的慾望面前,再多的滿足都顯得杯水車薪,我們永遠都難以獲得快樂。人的很多需求本來無需那麼大的,現代社會的很多人是在相互對比中「被刺激」出一系列的慾望,人們想控制都做不到。結果使自己做了自己慾望的奴隸。在追逐金錢放縱慾望中忽視公平與正義與道德批判;為了慾望的滿足甚至比賽說假話;比賽著坑、蒙、拐、騙;如毒牛奶、毒豬肉、地溝油、毒饅頭,毒「葯」 (膠囊)等製造者們最終就只能走火入魔,永遠只能在痛苦中爭扎。毒販剛開始都是想:就做一次賺上一筆就收手,但最後都是無法自拔。張子強綁架了富家子弟得到十五億港幣,但還是無法收手,在賭博輸光後要炸賭場而被抓,最終得到其應有的下場。

當人們整天只知道錢、錢、錢,一切為了錢,所有的人際關係圍繞著錢,得到了錢的想保衛錢,沒得到錢的想得到錢,於是就會相互猜疑、妒忌、算計,而心靈的依託卻沒了,結果又痛苦、又焦慮、又煩悶。由於大家只有一個錢的標準,那有錢的人只用錢來體現自身的價值,只得靠錢來支撐心靈。煤老闆用7000萬嫁女,表面很風光,但卻傷害了全社會,而他的女兒卻未必就一定比一個農民的女兒幸福;一個鋼鐵大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留下數百億美元的資產給他兒子,但他兒子到八十多歲時已是個窮光蛋,最終只是獲得一個「二十世紀全世界最大的敗家子!」的「光榮」稱號。

其實靠追求錢和物來獲得幸福就如同賽狗場上的賽狗,前頭永遠有一個逮不到的兔子,死命地狂奔,幸福只是得不到的誘餌;相反焦慮、扭曲、爭扎、痛苦卻因此而生。當我們大家都在爭扎著、痛苦著時突然看到一張清潔工的幸福照片而發現——原來幸福就那麼簡單、幸福就在那裡。這正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佛教認為,一切的痛苦源於慾望,慾望越少越快樂,如果要得到幸福,消除所有無法滿足的慾望就可以了。要修成正果,要成真佛很難。也許要承受很多肉體上的痛苦,但把自己的心靈依託在佛性之中,將佛性做為自已追求的目標和奮鬥的方向,則大家都可以做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為憂,後天下之樂為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陸遊: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些話都是我們民族幾千來提煉出的精神依託,這些人雖然有的被流放、有的戴著手銬腳鐐但他們都是有尊嚴感,有自豪感,有永恆感,有意義感,有幸福感和真君子。

七、八十年代以前我們天天講學雷鋒,有時也挺煩的,也很難理解。我們一直習慣於描繪一個高大的雷鋒,闡述一個神聖的雷鋒,強調學習他做好事,強調利他,將雷鋒捧上高不可攀的聖壇。而忽略了這樣的現實:他熱愛生活,時尚、陽光、喜歡照相、愛交朋友——作為一個人,雷鋒愛自己、愛生活、愛勞動;是快樂的、幸福的。很難想像,沒有發自內心的快樂,能支撐他一輩子做好事。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快樂,雷鋒能寫出:「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為人民服務的事業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事業當中去,這樣人生就獲得了永恆。」我們也許很難達到雷鋒的境界,但我們可以學習他愛自已、愛家人、愛朋友、愛同學、愛生活、愛工作,與人為善;我們可以沿著他的方向——在利他中獲得自利,在助人中獲得樂趣、在敬業中實現自我。

以前我們很愛看老電影,後來大家覺得那些電影很假,因為好人與壞人一出場就知道。而現在很多電視劇翻拍老電影,卻總也找不著那種老電影的感覺?其實道理很簡單,老電影中的好人是在一種奮發向是心理壯態下,全身散發出佛性的光輝;而壞人則是一種墮落向下的心理,全身呈現的是魔的醜陋;而我們現在的主創人員不僅不理解 人中的佛性與魔性的區別,而自己的內心卻被魔性統治著,自然就無法表演齣劇中人物的那種堅定、那種崇高、那種對魔的蔑視、那種發自內心的幸福。

三、需要與被需要(付出與索取)

一個人是為別人付出幸福,還是向別人索取幸福呢?是需要別人幫助幸福,還是被別人需要幸福呢?

網上我常可以看到一些「慈善家」向「窮人」分發善款的照片,在這些照片中我們在受助者臉上看不出一絲一毫的幸福;相反,捐助者卻臉上陽光燦爛,快樂幸福。一家大兒子常拿錢給母親用,可母親卻總是捨不得用,卻將錢偷偷拿給比較困難的小兒子,大兒媳知道後就很有意見,大兒子笑著和大兒媳說:我們給她錢,她並不會感到幸福,相反,她能給予別人以幫助才能感到被需要,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八十年代我讀過《福建青年》上有一編女人寫的文章上有一句:單獨和丈夫在一起會因害怕而縮短脖子,單獨和孩子在一起會因無畏而挺直腰桿。當時總覺得不可思議、好笑。其實這是她的真實情感,因她被需要,她幸福,所以無所畏懼。人活著要給別人帶來快樂,給別人帶來快樂你就會得到世界上最大的快樂。

人民解放軍為什麼能戰無不勝?其實答案就在軍歌的歌詞里。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工農的子弟,

我們是人民的武裝,

從無畏懼,

絕不屈服,

英勇戰鬥,

直到把反動派消滅乾淨,

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

綜上所述:人的幸福離不開物質和金錢,但人的慾望是永遠無真正滿足的,物質和金錢是排他性,社會上追求物質與金錢的慾望越強烈造成社會越分裂越嚴重,人類就越痛苦。靠物質和金錢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人還應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有親人、要有朋友、要獲得人們的好評與尊敬、要向社會層示自已;人處於自我實現的高級狀態是最幸福的,那種強烈的幸福感會激發出人的可怕的能量;能讓人成癮;可以讓人忽視基本生理需要;甚至可以藐視死亡。人放縱自己的魔性是墮落向下,是無底的深淵;只有奮發向上,向著利他自利、渡人渡己、博愛廣眾、救人自救,無欲無求的高尚境界發展,才能「 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才能真正到達幸福的彼岸。


推薦閱讀:

幸福女人的四大智慧(9)
我是軍嫂,結婚三年時間一直分居兩地,有不到一歲的寶寶,生活總是不開心,怎樣才能提升幸福感?
有一種幸福叫感恩
【七律】幸福人生靠自求
幸福婚姻公式

TAG: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