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低怎麼治?
情商
少講道理,多談感受
1
情商低:只講道理,不講感受
情商低是生活中讓人很苦惱的一件事情,對於當事人本人來說,知道自己情商低,說話做事get不到點,找不到分寸,不招人喜歡,確實是讓自己很難受,但要去改變情商吧,好像又找不到準確的法門。
對於和情商低打交道的人來說,情商低的人經常說話做事不恰當,很多時候表現都很無語,讓你哭笑不得。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提升自己的情商呢?
一句話:關注你的情緒感受,關注別人的情緒感受。
眾所周知,情商是「情緒智力」一詞的縮寫,根據情商一詞最初的提出者Salovy和Mayer等人的觀點,情商包括「解自身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係」5個部分,可見情商的關鍵詞是「情緒感受」。正是主要因為在情緒感受和處理上人和人的不同,造成了情商的高低。
簡單說,高情商的人對人的情緒感受有準確敏銳的感知,並在這種感知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系列應付辦法,導致在人際關係處理上比較有分寸,讓人覺得恰當舒服。
但低情商的人對人的情緒感受力準確性較差,或者沒有感受力,導致說話做事對人的情緒感受照顧不周,顯得情商很低。
一個和自己的情緒感受失聯的人,往往會活在很多道理中,於是他們跟人溝通的方式就陷入了這樣的局面:講道理,嗯,如果在道理上沒有達成一致,就會更進一步:爭對錯。
是的,這篇文章要送給的正是那些整天活在很多道理里,並且認為自己很有道理很牛逼的樣子的人。
不過一個沉浸在自己道理里的人是看不到別人對他皺起的眉頭的:
「人是需要適度講道理的,但你整天滿嘴道理的樣子,真的情商很低。」
2
只講道理的人,
活在「應該」之中,
而不是「真實」之中
道理,源於外界要求的內化。
在我們的成長中,如果早年的養育者對我們只講道理,只提要求,不關注我們的情緒感受,我們就很容易發展成一個「過度應該」的人,這些「過度應該」表現在:
「人應該應該怎麼做?
你應該應該怎麼做?
我應該應該怎麼做?
他應該怎麼做?」
這些養育者跟孩子的聯結不是通過情感,而是通過「要求」、「對錯」、「道理」,這樣就會導致這個孩子情緒情感的智力部分沒有得到充分引導、鍛煉和發展,而過度的發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然後他們長大後繼續採用這種模式去跟別人進行互動,複製早年用「道理」跟人聯結的模式,讓人覺得情商低。
過度的講道理之所以讓人覺得情商低,是因為只講道理的人,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看不到每個個體的個性差異,他們固執的活在某些大道理里,認為人應該遵從他說的那些道理,這樣就會造成兩種後果:分裂和強迫。
一個只講道理的人必然容易活在分裂里,因為凡是道理,都容易有對錯,都容易沉浸在理所當然的對錯思維里,當然都是理直氣壯的認為自己堅持的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或者這麼做是對的,那麼做就是錯的,所以他們時常會陷入到和人爭對錯的的局面里。不光這樣,當面對一些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更棘手的問題場面時,對錯思維很明顯會暴露弊端,因為既然涉及到複雜,就不可能是誰對誰錯這麼簡單。
具有對錯思維的人還很容易對事和人進行評判,所以只講道理的人對自己和對他人都容易有很多不接納,他們在說「應該怎麼怎麼樣」,總是在給自己和別人提要求,而完全看不到真實的自己和別人,他們無法把人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整合起來,因此會很分裂,嚴重的人,可能會陷入偏執之中。
一個只講道理的人也是最容易發生強迫行為的人,因為只關注道理,信奉「應該」法則,當這種道理和應該跟自己的感受衝突時,他們一味採用的是壓抑自己的感受,或者讓自己的感受讓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由此,構成強迫。
通過強迫的方式讓自己做事的人,體驗不到自己做事的樂趣,容易陷入到機械和麻木里,有時這種強迫過多,還會引起當事人大量的內心衝突——那些被我們壓抑的情緒情感正通過潛意識的方式來表達抗爭。
我通常用馬和騎馬的人來比喻這種關係,馬是情緒感受,騎馬的人是要求,騎馬的人必須了解自己馬的感受,特點,才能更好的管理馬,和馬一起奔向目標;而如果騎馬的人只關注自己的目標和要求,完全不顧馬的感受,一味的抽打馬,希望它奮力奔跑,這樣的方式可能會把馬搞崩潰,引起馬的對抗,導致彆扭效率低的局面。
總之,無法讓馬快樂的奔跑,也就無法發揮出馬的潛力。
同理,通過強迫的方式讓別人做事的人,也容易激起別人的反抗,讓自己和別人都不爽。
3
溝通的關鍵是「理解」
過度講道理不能促進對人的理解,溝通的本質是理解別人,而理解別人的前提是先理解自己。
如果我們過度的活在各種道理中的話,我們就無法理解自己,因為我們抱有的視角一定是先判斷「我這樣對不對」,「我這樣應不應該」,而不是「我為什麼會是這樣」,「我想要什麼」「做什麼會讓我很開心」這種基於理解自己的思維角度。
一句話,過度的道理和要求是在圍繞一個外物(早年養育者的要求)構建自我,在這種構建里,我的感受和需求是不重要的,我必須圍繞這個外物發展自己,否則我就是沒道理的,不應該的。
活在大道理里的人,無法接納真實的存在,也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和別人,他們只能接納道理。
當人們不接納現實時,就無法發展出「理解」的能力,因為理解的前提是先要接納,接納自己、別人情緒感受的真實性、正當性、合理性,然後才能嘗試去發展理解自己,理解別人的能力,由此構成情商。
所以情商高的前提是:你首先要先接納情緒感受的合理性、正當性,然後再去分析這背後的原因。
從批判到接納意味著人要發展一種能力:整合的能力。把好的壞的、對的錯的整合到一起,從整體的角度客觀的看待問題。
根據心理學家梅蘭妮克萊因的觀點:整合能力是人的心理發展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沒有發展到整合階段的人,心理發育會停滯在偏執—分裂里,這意味著孩子無法整合感受里的媽媽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因此對世界的看法停留在分裂里。
整合能力的發展依賴於孩子在心理上必須能確認自己是好的這個前提,因為只有確認了自己是好的的時候,我們才能承受的起媽媽不好的一面。那麼這依賴於媽媽始終要向孩子傳遞:媽媽是愛你的,你是好的,你沒問題這樣的感受和信念。當有這個基本保證的時候,孩子就不會懷疑自己有問題,他就會建立對世界基本的信任感,這時,如果媽媽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他也具有了承受的能力,由此好壞得以整合——媽媽是一個好壞各有的人,但她是愛我的。然後他嘗試可以去理解到媽媽不好的一面的原因。
一言以蔽之,只有解決了「自我認同」的人,才有能力去理解別人。而只講道理的人,很明顯,還停留在需要用道理去自我認同的階段,他無法確認自己是好的,由此也就不具備理解別人的心理空間和能力。
而「自我認同」,就是我之前在關於情商的文章里提到的「心理飢餓」問題。
關於情商,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4
提升情商:
少關注道理和要求,
多關注感受
道理和要求是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被外界灌輸的一種東西,它其實不是你的東西,更多的是父母和外界提的一些要求,這些要求未必符合你、也未必適合你,你甚至沒想過它們或許不合理,或許沒想過你為什麼一定要符合這些要求,按照這些要求活著。它們只是因為你小時候這麼做,父母很認可,所以還在繼續保持的某種慣性。
或許也可以這麼說,小時候你通過遵守這些道理、要求,來獲取父母的愛和認可,來確認自己是個沒問題的孩子,來確認我很好的方式。
一句話,你需要很懂事,很正確來換取父母的愛和認可。
但是這樣做的時候,你心裡壓抑著大量的不被愛和認可的恐懼:害怕自己不對和不懂事了,沒有道理了,這些愛和認可就消失了,所以你總是需要強迫自己,在道理和自己的感受面前,你優先照顧這些道理,而不是尊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接納情緒和感受的合理性。
就像小時候,父母總是不接納我們情緒情感的合理性,總是評判我們不應該這樣那樣一樣,比如小孩不應該饞嘴,小孩不應該讓大人生氣,小孩不應該哭鬧,小孩應該懂禮貌一樣。
他們從未嘗試過理解:
「為什麼我們會饞嘴?
為什麼我們要干一些事,讓大人生氣?
為什麼我們有時會哭鬧?什麼時候我們會哭鬧,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我們不懂禮貌?發生了什麼?」
這些對情感和感受的忽視,甚至否定,讓我們的真實自我得不到發展,讓我們總害怕一旦不遵守那些要求和大道理了,我們就是不夠好的。我們依然處在向某些標準證明自己合理性的階段,一如當年那個孩子。
但實際上,你任何的行為都是合理的,小孩不就是會饞嘴嗎?小孩憑什麼不能讓大人生氣?小孩憑什麼不能哭鬧?小孩為什麼要懂禮貌?怎樣才算懂禮貌?
這些要求和規矩其實是可以變的,因為視角不同,需要的要求和規矩就完全不同,正是在這一點上,沒有絕對正確的道理,只有從某種角度出發,某種人的需求出發,暫時和局部的觀點。
可是小時候,我們被剝奪了這種堅持我們的感受,說出我們觀點的機會,我們被強迫只能服從大人的要求和道理,被強迫執行,由此我們也就失去了發展關注自己感受、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更客觀的認識這個世界的能力。
也就是說,你對世界的認識和觀點和道理,必須是要結合自己的感受來進行的,這樣發展出來的觀點的能力就不會只是一個空洞的道理或者一個死板的要求,它會是靈活的、更多角度的、可以多種觀點並存的能隨時可選擇調整的,而不是強迫的和非此即彼的。
認識到他人的視角和自己的視角會有不同,並把這些區分開來,更多的能去理解別人而不是評判別人對不對,合不合適,這樣我們就能從爭論道理進入理解的階段。
是的,當你嘗試去理解的時候,你的情商就有了提高的可能。
本質上情商就是對情緒情感感受的理解分析應對能力。
但首先,要提升這個,你得先放下道理,放下對錯,然後去關注你的感受。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工業時代的月亮」。
我一直覺得情商是個偽命題,情商本意是能及時敏感地感受到對方情緒和能控制自己情緒,但是現在這個詞已經被逐漸很多人解讀成為怎樣在相處過程當中讓別人更舒服的學問。
經常看見朋友圈裡轉發與情商有關的文章,然後發現一個問題:其實很多人轉發這樣的文章的時候心裡都會有某些個身邊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覺得她們就是文章中所說的情商低。這類人自己已經認為自己情商足夠了,先不提。
還有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跟人打交道的時候受了一點小小的挫折,便覺得自己情商低,心情低迷、失落,到處找人生導師和拯救情商的靈丹妙藥。
可是孩子,情商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你說情商高的人起碼要講文明懂禮貌,記不記得知乎有個問題,跟快遞員說謝謝被室友罵裝逼。是題主情商不夠高嗎?
你說情商高就是說話滴水不漏,處事圓滑至極,這樣的人比如黃渤和林志玲,你說情商高的人混的好,可是這兩人如果真算混的好也不至於三十幾歲才大器晚成,而且林志玲連閨蜜也沒有,黃渤身邊好友高虎和王迅紛紛被爆醜聞,這符合你心中情商高的人的印象嗎?
在我還沒有踏入社會的時候,我對職場充滿險象環生的兇惡想像,真正工作之後卻發現,原來比在學校時還簡單,因為職場的人只看利益。
如果你能真正地為公司帶來利益,你就算是謝耳朵,也能在公司立足,當然公務員什麼的另算,當你在公司里真正有了一定地位的時候,你完全不用想著怎麼提高情商。
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強者說什麼都擲地有聲,你說什麼都置若罔聞。
去年看東方衛視的一檔節目,宋丹丹勸台上選手考慮一下一直暗戀他的搭檔:你個子也不高,也挺不好找的,別看不上,你配人家挺合適的。當時那個選手臉上很不好看。
我不是說這樣說話對,但是你想想。宋丹丹真是所謂情商低的人?她跟比她地位高的人肯定不這麼說話,有些人,見一次就不會再見第二次了,所以說什麼也都不重要,索性想什麼說什麼。跟有些地位不高的人,還不至於用情商對待。
你在不會說話不會看眼色這裡吃了很多虧,好,我那我一個朋友舉例,她就跟我抱怨過她自己情商低,跟同事處不好,聽她說完我發現完全不是情商的問題,她一直明目張胆地瞧不起她同事,這是人品問題,你混到王思聰那個身家了嗎,有什麼資格瞧不起人。
說到底,親民大氣的公主、溫潤如玉的富家少爺,自律樸素的紅貴,都是別人的美好想像。看不上不如自己的人是天性,嫉妒、自私、勢利眼、憤怒等等都是天性,有的人表現的明顯,未必是情商低,是完全不用在你面前掩飾自己而已。
你說你說話總會得罪人,要麼是你自己一不小心說漏嘴你本來就瞧不起人家的話,要麼就是你不小心戳到人家深藏的傷疤。前一種真的不是情商問題,就是人品問題,這跟什麼不會看臉色啊什麼的通通無關,要是面對沒什麼表情的維尼熊,分分鐘學會看臉色。後一種,不知者無罪,道歉就完了,如果人家再不依不饒,不用你說,周圍的人也會看不下去幫你說話。
你說身邊有情商低的人,但它們還並不是比你好比你有影響力的人,那就是太自以為是太慣著他們了。我的一貫原則是撕破臉也沒問題,我一個不太熟的朋友前一陣因為住的近了走動近些,我還幫過她很多忙。她還是對我說話間行動間多少有些藐視我的姿態,我二話不說再也不理她,你特么還讓我幫你忙呢慣的你了,結果沒多久她就大包小裹地登門跟我致歉,以後再也沒有曾經那樣的行為了。
一句話,身邊但凡有的情商低的人都是慣出來的,能撕就撕,能遠離就遠離。在你身上能找到利益的時候她們自然就知道怎麼辦了。
也是畢業之後,我才知道連銷售都是可以練出來的,見過的人多了,自然就會明白怎麼對付,一張口就知道話語背後的含義,一個表情就能解讀出生意是否能談成。王小波那句話說得好,人的憤怒本質上來自於自己的無能。當你知道如何見招拆招的時候,你自然在任何時候都雲淡風輕,自然也不用擔心自己情商不夠用或者遇到情商不夠用的人該怎麼辦的問題。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做到這些,你的情商已經不低了。
有時候顧及別人情緒,說話思前想後也挺累的。少說多看多學習
推薦閱讀:
※家長對孩子的情商教育,趕早不趕晚
※女生講的感覺到底是什麼?
※關於職場上為人處世的困惑,到底是算心機(貶義),還是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
※青少年情商訓練(十)
※青少年情商訓練(二十四)
TAG: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