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遞進關係嗎?為什麼?
是遞進還是並列或者是其他關係?該怎樣去理解,怎麼才算達到?
本是道家子,道德經看過很多遍,佛家的東西知道的很少(但是有研究)。
昨夜看到一本佛經,說四相,豁然開朗,感覺跟道家思想有相同之處:我相
如果你看問題只能以自己角度考慮問題,那麼就是困於我相。我相很常見,所謂的直男癌、公主病都是我相。還有一種我相,是宗教信徒認為自己的宗教、哲理才是人間真理,鄙夷他人,詛咒異教徒。這種人有些也自稱佛門,很諷刺。人相
如果你開始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那你就超脫了我相,達到了人相這一境界。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比如很多人會幫助親朋,但是還堅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委內瑞拉有一個現象:查韋斯政府限制價格,要求企業不賺錢生產產品。這種思想就是把企業家當奴隸,要求他無償為你勞動。可悲的是,很多人悟不破,不能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逼捐、砸(別人的)日貨、打醫生……你有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么?眾生相
如果你開始站在所有生命的角度去看世界,那就超脫了人相。這一點我跟很多解讀有分歧,我不認為到了眾生相就是要吃素,獅子只能吃肉,那它是不是應該去死?山羊吃草破壞草根,最後草原成荒漠,草食動物都餓死,山羊是不是要去死?獅子吃羊,羊吃草,獅子死後給草提供養分,這是《獅子王》里的淺顯道理。我覺得到了眾生相,不是不吃肉,而是對提供食物的大自然保持尊敬。就像《阿凡達》里納美族人捕獵後感謝獵物提供食糧,以詐傳詐的日本人吃飯前「我開動了」,其實是感謝收到恩惠的意思,這意思包括對提供食物的大自然的感謝。壽者相
知時間生死,知道人生有涯,所謂壽者相。三十歲的人,對人生感悟最深:一邊是老去的父母,一邊是成長的子女,就連自己身上也出現了皺紋,時間在用肉眼可見的速度流動。我們開始體會時間的美好與殘酷,認識到逝者不可追,那些年輕時錯過的人藏在心頭,開始認同夢想的虛構,開始求索生死的奧秘。對於生死,佛教各個宗派的看法不同,比如說成佛、輪迴、極樂世界……特別是中國佛教吸收了很多中國人的傳統思想,已經完全變樣了。生死觀太複雜不多說,不過如果拘泥於生死,那麼還是陷於壽者相。無壽者相
說無壽者相前我想說一個冷知識,恐龍我們大家都知道,過去生活在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如果我問你恐龍生活在什麼時代?很多人會說侏羅紀,但是你知道嗎,侏羅紀和白堊紀總共長達一億多年喲!什麼概念,四捨五入是一萬億!(開玩笑)我們看恐龍畫冊上好多種恐龍,但是實際上那些恐龍可能隔著幾千萬年,比人類誕生到現在的歷史長多了!而人類誕生最多也就幾十萬年,人類文明史又有多遠?兩千多年!其實從宇宙宏觀角度上來說,我們都是朝生夕死的蚊蟲。也許啊,地球過6千萬年就會有一次毀滅,就像恐龍經歷過的那樣。這6千萬年是一個宇宙季,而我們的整個人生其實一直生活在夏天某一天的早上。我這個人本來就不存在,來到這個世上,然後又走了,不就是本來無一物么。無我相:「我」本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因緣和合生滅,所以並無「我」,是名「我」。
無人相:「他人」也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因緣和合生滅,與「我」無異,所以並無「他人」,是名「他人」。
無眾生相:「眾生」全部都是宇宙中的一把微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滅後我生,我滅後你生,所以沒有「你我」,更沒有「眾生」。無壽者相:為何沒有你我,沒有眾生,就是因為一切法都是生滅法,「時間」是個偽概念,所以沒有哪個活的長哪個活的短之說,在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再長的壽命都是彈指一揮間,而在那一瞬間,其實又蘊藏著無數個未知的虛空法界。所以,此四無相說所指就是緣起生滅法的實相,前三重點在空間,最後第四相,「壽者相」,借「時間」為名方便說法,點出前三相(世間相)的本質,令學人(世間人)參入。重點在於,四無相說的最後一相隱藏著佛法本質中的本質,真要修成,需要進一步破除「時間」這個世間最大的假名,也即:要破除此四世間相,需要了悟虛空法界只有生滅,生滅的長短只是參照物,是假相,根本沒有世間人所認為的「時間」一說。若四無相的參入以破除「時間」的假相為始末,才算了悟了緣起性空,才算住世間卻無住生心,甚至一心不生,生起的唯有法界的微塵。要說邏輯關係是遞進,的確是遞進,但修行的時候是頓悟法門,一旦參入,永不退轉。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今我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四相是我相的不同角度。我相是我的五蘊差別相(空間角度),眾生相是前世的我相續到今生(時間角度之過去),人相也叫命者相是今生的我(時間角度之現在),壽者相也叫更求趣相是來生投胎的我(時間角度之未來)。以下是我的觀點的教證:
《金剛般若經贊述》:「世親云:我者總觀三世五蘊差別執,見過去我相續至現在不斷名眾生相,見現在命根不斷住故名命者相,見命根斷滅過去後生六道名壽者相。然婆伽婆說,命者即是此名人相」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句話的意思。我搜索了很多資料,覺得下文比較容易理解,文章如下:
在《金剛經》中有提及四種相,即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以及無壽者相。」實際上這四相都是討論同樣的事物就是「我」。這裡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屬於我或雖不屬於我,而卻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東西。除了那些我們已擁有而不希望失去,以及擁有卻想除去的,還有那些我們沒有卻想得到或害怕得到的東西之外,沒有什麼是可以被稱為「我」的。然而大多數的時間,我們並沒有覺察到我們希望除去或得到一些什麼東西,我們只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首先我們知道自已的身體以及它的需要,由於我們的身體需要某些物品,才感覺到「我」對這些物品的需要。身體使我們注意到我的存在。其次,心念的活動給我們存在的感覺,除了身體和心念以外,就沒有「我」的感覺了。
事實上,是我們的心使我們經驗到我的存在,身體如果離開了心,便不知道那是我。那麼,什麼是心呢?那是不斷或連續流動的念頭。
人可以通過宗教的行持,達到某種程度的經驗,他會了解到那個平常經驗的「我」,實際上只是一個虛幻的東西,主觀或永恆的我原本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因為身體的感覺,身體的需要,以及那不斷流動的念頭。這即是《金剛經》中所提到的「無我相」。
再說「無人相」。人的存在只是通過「我」的感覺反映到其他人及物的存在。基於自己的感覺,使我們經驗到自己與他人的相對待。因此站在《金剛經》的立場;假如是無我,自然也無人了。如果我自己本身並不在那兒,同樣的,他人也不存在了。這只是因為我們與他人及事物之間發生了種種的關係,我們才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我們知道目前這個世界上一共有五十億的人口,但是,與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相識的是非常少的。我們所能深刻經驗到確實存在的他人,僅是那些在利害得失之上與我們有關係的人。其他數十億生活在這個行星上的人口,我們幾乎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不論他們是否存在,至少並沒有真正影響到我們什麼。所以,他人只存在於他們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上。當我不存在時,其他的人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種的「無眾生相」。包括所有那些或許沒有必要與我們有關係,卻仍然和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眾生。那些修行已到達很高境界,而且已經能夠解除他們本身的問題和困境的人,自然會對所有的眾生產生很大的悲愍心。他們從已經解脫自己的問題,而去負擔起眾生的問題,於是眾生的問題就成了他們自己的問題。這仍是有我的層次。
若從《金剛經》的立場說,如果主觀的「我」不存在,客觀的「眾生」自然也不存在。佛陀說度盡眾生,而實際上並無眾生可度;眾生已經被度了,度眾生者並沒有感覺到他已度了眾生。所以,無眾生相,也是無我相的異名。
第四種是「無壽者相」。這是從時間去看「我」的存在。它牽連到前面所提及的我相、人相和眾生相。假如沒有我相,則一個人壽命之長短將不重要了,但所有的眾生都執著於壽命,他們希望活得長久,並避免夭折。因此他們尋求他們生命的安全感,他們期望現在和將來都有安全感,於是嘗試用各種可能的方法來保護自己的生命;縱然已知生命有生必有死,卻仍執著不放。然而那些已經無我相的人,不管他們明天死或一萬年以後才死,對於他們都是沒有差別的。當一個人已經體驗到無我的境界,這些問題就已經解決了。
總而言之,有關無我相的「我」,歸諸於個人的不存在;無人相的「人」,則指那些與我們相對待或有關聯的不存在,無眾生相則不止牽涉到「我」及你的不存在,而是包括了宇宙所有眾生的不存在;最後,第四種無壽者相說明時間的過程;從期望長壽而至不擔心壽命之長短。
以上四相的前三者是空間的無我,第四是時間的無我。
註:上文來自網路,網址:http://luocheng2009.blog.sohu.com/148065325.html
讀完這篇文章我有所體會,下面發表下個人淺見:
我認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句話是以唯心主義的角度的來說的。單看這句話也理解不出什麼,必須讀完《金剛經》從而根據這句話的前後文來理解,那麼從《金剛經》中摘出一句話:「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認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句話主要強調的是「無我」,若「無」換成「有」,即「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就是強調「有我」,那麼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如果菩薩『有我』,就不是菩薩了」。什麼是「有我」?這裡我理解為「自私」,那麼「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若菩薩存有自私之心就不是菩薩了」。(估摸著那個時代還沒有『自私』這個詞的簡化詞,故而只能寫這麼一大堆話來表達這個意思)。而「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無私」的意思,當然,這只是在特定的語境中所表達出的意思。在不同的語境中也許有不同的含義,我們現代的詞語不也有這樣的作用嗎。若想知道這句話究竟代表了幾種含義就必須對其中的每一個語句進行剖析,其中每一個語句都必定有所來源,估計現在對於來源已經無從考察了,只能我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其中每一個詞句是什麼意思那?
我認為,從這句話的表面意義來看,「無我相」中的「我」指個體我,「無人相」中的「人」指「我和他」(『他』指千千萬萬個他,先稱為一個整體『他』),「無眾生相」中的「眾生」指多人,「無壽者相」中的「壽者」指一切。如果我們把這句話中的「無」換成「有」,即「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這樣正對應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這句話。由此可見佛教和道教對事物的見解是有相通之處的,並且可以看出佛教與道教之間,前者是唯心主義者,後者是唯物主義者。
在《金剛經》中,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表達的含義是佛具備的一種高尚品德,也是一種境界,心靈或「精神」所達到的一種高深境界,達到了這種境界才有「普度眾生」的資格,這也是成佛的一個必要條件。
單論他們之間的遞進關係並沒有多大意義,重要的是,這句話中每個詞句所包含的佛理究竟代表著什麼?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肯定不是字面意義那麼簡單,必須上升到佛的角度去理解。「將心比心,便是佛心」,我們與佛換位思考這個問題,前面說了,這句話代表了一種高尚品德,一種境界,怎麼才能達到這個境界那?這是修佛心。
佛也並非一出生就是佛的,他的根本也是人,從人逐漸修到佛必須具備大慈悲,大毅力的,若無慈悲之心,那就是自私了,就存在著「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這也就是所謂的「著相」。當然這種大慈悲心也並非一出生就具備的,這需要人生的經歷與思考,進而得到心靈的升華,靈魂的洗滌,排除心靈之垢,處處為他人著想,心中無我,只為眾生。這就達到了「無我相」這個條件。
在人生的經歷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在人生路途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謾罵、羞辱、打擊、折磨」等,這是外界因素,「自卑、自棄、內疚、羞愧」等,這是內在因素。因為內外因素的打擊,修佛人很可能半途而廢,不再堅持修佛,這就阻礙了修佛者的修佛路,因此,若非大毅力者不可成佛。真正具備這種大毅力的人,世間幾何?這也是古今成佛之人寥寥無幾的原因之一。
如果做到對於他人(少數人)對自身的干擾(打擊)無動於衷,不懷有憎恨之心,自暴自棄之心。用道德經中描述的一段話更為貼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可見修佛與修道基礎都是修心,兩者之間,殊途同歸)。做到了這點也就達到了「無我相,無人相」。
至於「無眾生相」是對於「無人相」的一種升華,「無人相」只是排除了多數人對自身的影響,而「無眾生相」則是排除眾生(萬物)對自身的影響,二者針對的基數不同。正如同一個人也許在少數人面前演講遊刃有餘,不會怯場,但是一旦面對人山人海那種場面還是會緊張的,這是一種境界。
那麼最後的「無壽者相」就是成佛的終極境界。這裡強調了一個「壽」,「壽」,壽命,這是從時間上來說的。從字面意義上看,「無壽」,沒有壽命,最後快要成佛或者剛成佛的時候難道就要快死了?顯然不能這樣理解。個人認為,無論修佛還是修道,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都是永恆,「與天地同壽,與萬物長存」都不足以說明這種永恆。真正的永恆是超脫。超脫天地之中,萬物之外,換一句話說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真正達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種境界,就是佛(神)了。
綜上可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之間是有遞進關係的。
註:上文純屬本人胡思亂想,只為分享個人心得,文筆欠妥,實乃水平有限,如有矛盾(不妥)之處請多多指教。
按照佛教經典來看
眾生之所以輪轉,六道不息
主要是心內有「貪、嗔、痴」,外受五欲六塵誘惑而生「妄想、分別、執著」
分別則是由「人相、眾生相而起【塵沙煩惱】,執著則是由我相而起【見思煩惱】,妄想則是由壽者相而起【無明煩惱】」
所以,這幾點,並非遞進關係,而是構成水桶的幾個板,任何一塊不足,都無法得證圓滿
要做到這幾點
1.心無愛憎,空卻了我相
2.對人無分別、是非、邪正之想,空卻了人相、眾生相
3.行善隨緣不攀緣,心亦無行善之想、不留行善之念,空卻了壽者相
推薦閱讀:
※佛說眾生顛倒,根本上是顛倒了什麼?
※佛家所說的吃素不殺生與三世輪迴早死早超生矛盾嗎?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和尚出家人對捐器官有什麼看法,另外如果B快不行了,A捐器官救B但是B後來殺人了這怎麼說,有背負因果嗎?
※「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該如何理解?